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刘艳丽 《中外医疗》2011,30(33):75-75
目的探索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模式。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84例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107例)与经股动脉(77例)入径行PCI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迷走神经反射、皮下血肿及出血、尿潴留及腰背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的PCI治疗,术后并发症少,便于手术与护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与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路径行介入治疗的145例冠心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路径PCI成功率(95.95%)与经股动脉路径成功率(92.86%)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桡动脉路径术后卧床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经股动脉路径(P<0.05);经桡动脉路径的穿刺点血肿、尿潴留及患者不适应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股动脉路径(P<0.05)。结论经桡动脉路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住院时间短,经该路径行冠脉造影及介入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莫秀凤  杨海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9):2303-2304,2306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并发症与舒适度,对比经桡动脉、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的优缺点。方法:391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按分为两组:桡动脉组(183例)和股动脉组(208例),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和舒适度的情况。结果: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局部血肿或伤口出血、血管迷走反射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组(P<0.05),动脉痉挛及闭塞发生率桡动脉组高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经桡动脉组腰背疼痛、尿潴留、便秘、平均卧床时间及换药次数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可减少患者不适与痛苦,增加舒适度,同时减少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入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66例ASTEMI患者,按入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33例)和股动脉组(33例)。两组患者均接受PCI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桡动脉组患者采取经桡动脉入径,对股动脉组患者采取经股动脉入径。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统计术前及术后1 h心电图ST段(Em/Am)变化。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随访1 a,记录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6.97%(32/33)]与股动脉组[100.00%(3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h,两组Em/Am低于术前,桡动脉组Em/Am低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两组LVEF高于术前,桡动脉组LVEF高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 a,股动脉组脱落1例,桡动脉组脱落2例。桡动脉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6.45%(2/31)]与股动脉组[18.75%(6/3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入径比较,经桡动脉入径PCI术联合替罗非班治疗ASTEMI能进一步恢复心电图ST段形态,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不同冠脉介入路径与术后并发症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蕊宁  袁博 《吉林医学》2012,33(8):1642-1643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的血管并发症及舒适度。方法:选择行冠脉介入患者100例,按穿刺路径分为桡动脉组(50例),股动脉组(50例),观察两组术后血管并发症及舒适度。结果:两组术后血管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桡动脉组较股动脉组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焦虑、失眠等痛苦显著减少,舒适度明显增加。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诊治创伤小,并发症少,可明显减轻患者术后不适与痛苦,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途径和经桡动脉途径穿刺介入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龄冠心病患者160例,分为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各80例,桡动脉组经桡动脉途径进行穿刺,股动脉组经股动脉途径进行穿刺,比较两组介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桡动脉组成功率92.5%(74/80),股动脉组成功率97.5%(78/80),两组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穿刺时间长于股动脉组(P〈0.01);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造影剂用量、X线片曝光时间及成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桡动脉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两种途径穿刺介入术治疗高龄冠心病患者均介入满意效果,而经桡动脉途径穿刺介入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老年冠心病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经桡、股动脉路径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连续行pPCI的19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依据手术穿刺路径分为桡动脉组62例和股动脉组129例,观察疗效、并发症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结果两组间临床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梗死相关动脉分布、围术期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使用率、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IABP)使用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手术操作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和Needle-to-Balloon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桡动脉组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桡动脉组的造影剂使用量较股动脉组显著减少(P=0.043)。结论与经股动脉路径相比,经桡动脉路径行pPCI后MACE无明显改变,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有降低趋势,造影剂使用量更少,故在经验丰富的临床中心可将其作为pPCI血管路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股动脉两种路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PCI)手术的护理特点,及在临床安全性、可行性及护理疗效差异。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冠心病监护室(CCU)住院行急诊PCI手术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68例,按手术路径不同分为2组,桡动脉组134例(男77例、女57例),股动脉组134例(男72例、女62例),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和疗效,术后护理过程中的并发症、患者舒适情况、以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两种路径行急诊PCI在急诊入院至球囊开始扩张时间(door-to-balloon time)、术中X线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无差异(P>0.05);桡动脉组患者在术后护理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舒适情况、患者平均住院天数等方面均优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AMI患者行急诊PCI手术,经桡动脉路径与传统股动脉路径具有相似的疗效,经桡动脉路径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护理工作量,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制桡动脉止血带在冠脉介入术后止血过程中对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患者300例,随机分成三组,A组(对照组)100例,B组(每小时松放1cm)100例,C组(每小时松放1.5cm)100例,观察三组术后止血效果及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和C组止血时间少于A组,出血率、血肿发生率、血栓形成及血管闭塞发生率、肢端麻木发生率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止血时间少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在出血率、血肿发生率、血栓形成及血管闭塞发生率上均无差异性,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肢端麻木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简易桡动脉止血带在术后止血过程中每隔1小时松放1cm及1.5cm并发症均较少,松放1.5cm使患者感受到的舒适性更高。  相似文献   

10.
陈莉  刘丽 《中国医疗前沿》2011,(12):76-76,50
目的观察桡动脉穿刺点使用TR-Band压迫型止血器压迫止血的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经桡动脉路径行冠脉介入术后患者100例,按术后是否使用压迫型止血器分为2组,观察组50例使用TR-Band动脉压迫止血器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另选取对照组50例使用弹力绷带对穿刺部位进行包扎止血,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出血情况,以及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肢体肿胀麻木、桡动脉急性闭塞、迷走反射性晕厥发生率。结果桡动脉急性闭塞及迷走反射性晕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肢端肿胀、麻木发生率及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压迫止血器明显优于弹力绷带压迫,且具有良好止血效果,操作简便,血管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5月本院行急诊PCI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采取经桡动脉入路进行介入手术,对照组采取经股动脉入路进行介入手术,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及出院后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都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8例(20.51%),穿刺部位感染1例(2.56%),假性动脉瘤1例(2.56%),观察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5.64%(10/39);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13例(33.33%),穿刺部位感染4例(10.26%),假性动脉瘤4例(10.26%),导尿2例(5.13%),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8.97%(23/3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为(7.45±0.8)d,对照组(9.55±1.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都完成随访,均无复发。结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入径行急诊PCI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均安全、有效,但经桡动脉入路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住院天数,为急诊PCI开辟了新的路径,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动脉介入诊疗的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冠脉介入诊疗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穿刺部位不同分为桡动脉穿刺组(n=80,行桡动脉穿刺)和股动脉穿刺组(n=80,行股动脉穿刺);记录并对比2组患者围手术期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卧床时间、穿刺后压迫时间等一般资料、术后出血、动脉闭塞等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桡动脉穿刺组介入成功率为90.0%低于股动脉穿刺组9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桡动脉穿刺组患者穿刺时间、穿刺后压迫时间、平均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较股动脉穿刺组有明显缩短,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比较,桡动脉穿刺组患者出血、拔管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桡动脉穿刺组术后烦躁失眠、尿潴留、穿刺侧肢体疼痛、局部皮肤损伤、腰背酸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股动脉穿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术创伤小、患者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短、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危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高危冠心病患者190例,按照介入途径的不同分为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组(观察组130例)和经股动脉介入治疗组(对照组6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行介入术的穿刺成功率、手术成功率、心功能、术后卧床时间、穿刺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体循环栓塞发生率及肺动脉栓塞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和手术成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PCI术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卧床时间、穿刺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体循环栓塞发生率及肺动脉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桡动脉组优于经股动脉组.结论:高危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介入术的治疗效果相当,术后心功能明显改善,且损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卧床时间短,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治疗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的血管并发症及舒适度。方法冠脉介入患者90例,按穿刺途径分为桡动脉组44例,股动脉组46例,观察两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两组术后血管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较股动脉组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焦虑、失眠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可减少患者不适与痛苦,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后的血管并发症及舒适度.方法 冠脉介入患者90例,按穿刺途径分为桡动脉组44例,股动脉组46例,观察两组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舒适度.结果 两组术后血管并爱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桡动脉组较股动脉组腰酸背痛、排尿困难、焦虑、失眠等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可减少患者不适与痛苦,应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股动脉入路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9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案分为股动脉组和桡动脉组,每组49例。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心功能。结果两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穿刺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桡动脉组局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动脉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股动脉入路PCI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穿刺成功率相当,在改善患者心功能方面效果亦相当,经桡动脉入路术后恢复更快,局部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途径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护理特点.方法:100例患者分别经桡动脉(50例,A组)或经股动脉(50例,B组)入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组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组(P<0.05).结论:经股动脉穿刺组患者术后出血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桡动脉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不同止血方法在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的止血效果,并探讨其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于本院进行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干预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加压弹力绷带组)42例和B组(桡动脉充气止血器组)42例,对两组均进行针对性护理,并将两组的肿胀、疼痛及麻木程度、止血时间及干预前后的局部微循环指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B组的肿胀、疼痛及麻木程度均轻于A组,止血时间短于A组,干预后不同时间的局部微循环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对护理满意率为100.00%.结论:桡动脉充气止血器在桡动脉穿刺介入术后止血中的效果相对较好,辅以针对性护理更受患者欢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左侧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联合左内乳动脉造影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心脏瓣膜病患者6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桡动脉组及股动脉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血管穿刺成功率、冠状动脉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左内乳动脉造影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左侧桡动脉路径与经股动脉路径比较,具有并发症少、造影成功率高、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率低等优势,心脏瓣膜病患者经左侧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联合左内乳动脉造影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桡动脉压迫止血带止血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2年2月于贵州航天医院心内科行经桡动脉路径冠状动脉介入术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试验组,各45例。常规组采用自粘性弹力绷带环绕包扎止血,试验组采取动脉压迫止血带止血,比较两组术后止血时间、术后舒适度、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术后止血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舒适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动脉压迫止血带止血操作简单、快速,便于局部穿刺部位的观察,且患者舒适度高,又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