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集束化干预措施在急诊外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急诊外科就诊的100例院内转运急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将2018年6月—2019年5月急诊外科就诊的100例院内转运急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集束化干预护理措施。统计分析2组患者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平均转运时间、患者/家属及接收科室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病情变化和转运成功率。 结果 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18.0%)高于观察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转运时间为(14.57±2.16)min,高于观察组的(10.12±1.8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医护、患者/家属满意度分别为(6.23±1.48)分、(6.03±1.45)分,低于观察组的(7.08±1.35)分、(7.35±1.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病情变化发生率(23.0%)高于观察组(6.0%),对照组转运成功率(79.0%)低于观察组(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集束化干预措施能够降低急诊外科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转运时间,减少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病情变化,提高医患满意度和转运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联合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院内转运的危重症患者资料,其中采用常规转运及口头交接方法的842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标准化分级院内转运方案联合SBAR交接模式的856例患者为研究组,比较2组患者的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交接并发症、家属及接收科室的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单纯性转运路途时间分别为检查科室(11.54±3.61)min、治疗性科室(7.38±2.65)min、重症监护室(14.78±3.81)min、普通病房(13.35±3.46)min,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交接患者滞留时间分别为普通病房(3.96±1.45)min、治疗性科室(3.92±1.37)min、重症监护室(4.29±1.23)min,均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检查等待时间(2.27±1.15)min,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  相似文献   

3.
周镁洁  钟利君 《浙江医学》2018,(18):2078-2079
目的探讨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在减少急诊颅脑外伤患者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6例实施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观察组)、46例实施急诊常规院内转运管理(对照组)的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院内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院内运转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接收科室各项内容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对院内转运各项内容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对急诊颅脑外伤患者实施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促进医护患关系和谐,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对重症医学科(ICU)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时间、转运效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ICU中转运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转运方式,实验组采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式,比较两组院内安全转运时间、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Ⅰ、Ⅱ、Ⅲ级患者转运时间、转运至目标各个科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SpO2下降率为24.00%,低于对照组53.33%(P<0.05);实验组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P<0.05)低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式可缩短ICU患者的转运时间,降低SpO2的影响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的转运管理模式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危重症患者11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转运方法,观察组患者采取基于MEWS的转运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内转运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满意度及护理人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结果 观察组患者转运至检查室、手术室、介入室、重症监护室和普通病房的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45% vs. 13.79%,χ2=3.940,P=0.047);干预后,两组护理人员的中文版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hinese vers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TDI-CV)评分均显著高于本组干预前,且观察组护理人员的CTDI-CV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转运方式、安全性、操作技术和服务态度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MEWS的转运管理模式能够缩短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有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从而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李冰鹤  李高英 《黑龙江医学》2021,45(12):1266-1268
目的:探讨分级转运对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2019年12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转入专科病房或介入室患者198例,2018年6月—2019年2月常规转运的95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3月—2019年12月分级转运的103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院内转运用时、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由急诊科转运至手术室、介入室、CT/MRI检查、专科病房所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因病情、转运人员、仪器、药物导致不良事件率分别为2.91%、4.85%、3.88%、1.94%,低于对照组的11.58%、14.74%、13.68%、1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级转运能够减少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转运时间,有效降低因病情、转运人员等各种原因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陈昌群  侯翠霞  刘新凤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8):1130-1132, 1137
目的探讨建立急性脑卒中病人院内安全转运标准化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以常规护理方式转运的50例急性脑卒中病人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使用标准化转运流程转运的50例急性脑卒中病人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病人转运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共发生8例,对照组共发生24例;其中观察组技术性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6.00%)低于对照组(48.00%),病人就医感受满意率(93.30%)高于对照组(7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和P < 0.01)。结论标准化转运流程可有效减少急性脑卒中病人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了病人的安全,提高了病人及家属的就医感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集束化干预在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时间段分组,其中2015年1-3月院内转运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2015年4-6月的院内转运患者设为观察组,应用集束化转运策略.以5%的比例随机抽样,抽样结果为对照组110例,观察组116例.分别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转运前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等级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中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病情因素、流程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集束化干预可以减少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2020年1—12月南通市锡通科技产业园区人民医院急诊科常规护理模式院内转运580例(对照组),2021年1—12月护理安全管理模式院内转运580例(观察组),对比2组急诊科护理质量、院内转运风险事件、患者及家属对院内转运满意度。结果 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后的2021度急诊科护理人员考核风险评估、配合能力、急救技术、应变能力、转运流程评分高于2020年度(P<0.05);观察组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1.21%,低于对照组的4.31%(P<0.05);观察组患者病情告知、转运流程、转运技术、服务态度、转运时间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安全管理模式能够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减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不良事件,提升满意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ealthcare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HFMEA)在急诊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0年3月行急诊PCI的62例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4月至2020年9月行急诊PCI的62例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PCI转运交接模式;试验组采用HFMEA模式,通过组建转运交接小组、对转运流程进行前瞻性分析、识别潜在的风险因素、制定优化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平均转运交接时间、D-to-B平均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及接受科室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平均转运交接时间、D-to-B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与病情变化、转运设备、转运过程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总分及接受科室满意度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应用HFMEA模式优化急诊PCI患者转运交接流程,可以有效缩短转运时间和D-to-B时间、降低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及接受科室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结合清单式管理在重症监护室(ICU)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2月鹰潭市余江区人民医院ICU收治的危重症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结合清单式管理进行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比2组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转运准备时间、转运交接时间及转运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过程中病情变化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93.33%)高于对照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结合清单式管理能够缩短ICU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利于减少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转运过程中病情变化发生风险,利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升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分级转运模式的应用效果,并分析转运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124例急危重症患者,观察组62例采取分级转运方式,对照组62例患者采取常规转运的方式,统计两组患者转运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转运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分级转运的方式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使转运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转运时间明显减少,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式流程管理在脑出血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脑出血危重患者76例,以不同护理方案分为两组,各38例.常规转运组予以常规护理,MDT转运组予以MDT式流程管理.比较两组转运时间、护理缺陷发生率、接收患者科室满意度及家属服务质量评价.结...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8):176-179
目的 研究预见性护理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长途转运中的效果。方法 将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明确诊断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且经血管外科医生评估病情后、家属同意转往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应用常规护理转运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应用预见性护理转运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成功率、死亡率、转运时间、意外情况发生率、家属总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转运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意外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长途转运中的实施,可提高患者转运成功率,提高家属满意度,降低死亡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朱玉珍 《当代医学》2014,(29):113-114
目的对危急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江西省丰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于2011年4月~2013年10月收治的危急重症患者124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n=62)。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实施院内转运,观察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方法展开院内转运,对2组患者转运成功率、意外事件发生率和接收科室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转运中意外事件发生情况为坠床8.06%,意外脱管4.83%,供氧中断6.45%,病情恶化6.45%;观察组转运中意外事件发生情况为坠床1.61%,意外脱管1.61%,供氧中断1.61%,病情恶化0.0%;2组转运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转运成功率为90.32%,护理纠纷发生率为14.52%,观察组转运成功率为98.39%,护理纠纷发生率为3.23%,2组转运成功率及护理纠纷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接收科室满意率为70.97%,观察组接受科室满意率为95.16%,观察组患者接收科室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为危急重症患者实施院内转运过程中,通过周密、细致的综合性护理干预可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增强接收科室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6):77-83
目的探讨双人核对单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双人核对单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与传统管理模式对比进行分析,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科室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危重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满意度七个方面测评中,及时准确通知病区、通知所需物品准备、护送患者准备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运途中物品准备、携带资料完整性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人核对单的使用,有效地保证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两种护理模式在急诊科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总结急诊科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0名急诊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的100例急诊科转运患者仅仅被常规护送,研究组的100例急诊科转运患者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进行转运,对各组转运并发症、转运时间、接收科室人员的满意度、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采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转运的研究组患者,其转运并发症、转运时间、接收科室人员的满意度、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均比常规转运的对照组患者有优势,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应用在急诊科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更能够保证患者的转运安全,为患者接受后续治疗提供保障,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对急诊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中应用全程安全转运与前瞻性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120例,按照入院时间,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处置流程,观察组实施全程安全转运和前瞻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转运治疗期间的时间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转运时间、治疗等待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程安全转运和实施前瞻性护理干预,对于急诊中的危重病人而言,能够减少治疗的转运时间和等待时间,减少因救治不及时而发生的不良事件,同时,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医院急诊科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新型体位在急诊非外伤性昏迷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效果,探讨此类病人转运过程中合适的护理体位。方法选取2018年1-6月就诊的非外伤性昏迷病人50例作为对照组,取常规体位;选取2018年7-12月就诊的非外伤性昏迷病人5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新型体位,取头高20°~30°并侧卧30°~60°体位。比较2组病人转运过程中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体位耐受时间、护理不良事件及病人家属满意度。结果2组病人入急诊科和收住病房时的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体位耐受时间长于对照组(P < 0.05),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新型体位是急诊非外伤性昏迷病人院内转运过程中较适宜的护理体位,有助于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病人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实施的效果。方法:选取危急重症患者100例,按照转运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以常规方式进行转运,观察组患者以院内安全临床转运路径进行转运,比较两组患者的转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对接收科室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而对接收科室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安全转运路径的实施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接手科室满意率,获得更优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