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资料,结合《黄帝内经》理论,认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起于外燥,后内传中焦,影响脾胃运化导致痰湿,最后深入下焦,转为内燥,导致肝肾阴亏,真水涸竭,熏蒸于肺,炼液为痰为栓;治疗除口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指南(第七版)推荐的人参、附子、山茱萸回阳救逆外,还可按《黄帝内经》五行学说,取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之理,予大剂量麦冬或可帮助清除远在肺泡的痰栓;其机制可能与麦冬抗炎、抗血栓、抗氧化、免疫调节及抑制胶原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我国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纳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其传染迅速、病情险恶,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疫情爆发后,中医以独特的优势,在本次抗击疫情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可归属于中医疫病范围,其发生、发展、传变、转归等多个环节与风温夹湿类似,新冠肺炎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肺系及脾胃系,病位在肺与脾,笔者试从风温夹湿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新冠1、2、3号方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医院住院的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重症型住院患者150例,通过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分析,观察新冠1、2、3号临床疗效。共观察新冠方中西结合治疗组(治疗组)、西医综合治疗组(对照组)各75例。通过提取HIS系统患者流行病史、症状、检查指标、中医药数据、住院天数、普通型转重症型病例、重症型转普通型病例构建数据库,分析相关指标频数及相关性。结果中医结合治疗组与西医综合治疗组比较,在患者住院天数、病毒转阴、肺部阴影吸收、临床症状改善、白细胞及淋巴细胞提高,降低白介素-6、C-反应蛋白、D-二聚体、普通型转重症型病例、重症型转普通型病例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新冠1、2、3号方分别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重症型有明显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抗病毒、调节免疫、减轻炎症反应等多靶位、多机制及多环节综合干预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中"有病无症"的出现与自身正气和感受疫戾之邪的强弱有关。病理核心为"湿邪"。对于整个病程中均无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临床识别的症状与体征的患者来说,正胜邪退,邪不胜正为其基本病机;处于潜伏期尚未出现症状的患者来说,正虚邪实,邪伏而未发是其基本病机。围绕"有病无症"的病理病机,调理"后天之本",调节脏腑功能,鼓舞正气抗邪应贯穿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5.
6.
五运六气思想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是天人合一的中医整体观的集中体现。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的中医诊疗实践中,我们从五运六气角度,从燥和湿角度分析其病机,并提出治疗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六经辨证"为基础,应用"六经传变"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传变,判断其预后;临床可顺应六经特点,从脏腑经络出发通过"脏腑导引、艾灸针刺经络、六经病欲解时"来防治新冠肺炎。  相似文献   

8.
温疫后期,特别是使用泻下剂、清热解毒剂及苦寒燥湿剂后,虽疫邪已解,但"余焰尚存,阴气未复",以致常常会出现"阴枯血燥"的病理变化,这是疫病后期的主要矛盾。在此次疫情治疗过程中我们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以经典方"清燥养荣汤"运用于临床以达"滋阴养血"之效,通过对文献中关于温病伤阴病因病机的梳理,以及对清燥养荣汤组成的分析,阐述清燥养荣汤对温病后期阴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古代"伏邪"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的发病,从祖国医学多年经验中吸取精华,为中医治疗本病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阅读文献与相关书籍,探寻"伏邪"理论应用于传染性疾病的发展历程,将古代"疫病"与现代的新冠肺炎相结合。结果 "伏邪"理论为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发病因素提供参考依据。故从"伏邪"角度探讨新冠肺炎的发病,提出本病由于疫疠之邪潜伏于人体耗伤正气甚者发生传变。结论新冠肺炎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具有感受疫疠之气,伏藏于内,逾时而发的特点,治疗应根据"伏邪"的致病特点,尽早干预,祛邪扶正,防传防变防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护理措施。方法:将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呼吸内科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86例重症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3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恐惧程度低于对照组,且适应并接受NIPPV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哮喘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过程实施护理干预能够减轻患者的恐惧程度,使其在短时间内适应并接受治疗,对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无创正压通气(NIPPV)是指无需建立有创的人工气道的正压通气,主要通过鼻(面)罩与患者相连接[1]。与有创机械通气相比,NIPPV有无创伤性、不适感少、相关并发症低,住院时间缩短以及医疗费用降低等特点。适合多种急、慢性呼吸衰竭的治疗[2]。但NIPPV亦常会给患者带来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影响,使患者感觉不舒适。经调查,局部的压迫感、高速气流的冲击、咽部不适、腹胀、眼睛刺激是引起患者不舒适的主要原因,导致患者不能坚持使用无创通气治疗而使治疗失败。因此,做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时的舒适护理,减轻患者的不适是护理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笔者对接受NIPPV治疗的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通过病例观察及相关资料总结湖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中医发病、病机特点及辨证论治。认为此次新冠肺炎属于一种独特的疫毒,此疫毒同时具有湿、毒、燥的特征,可定性为"湿毒夹燥"疫毒,其中"湿毒"是病理基础,"夹杂燥邪"是病理特点,"子病及母"是燥与湿毒均盛的原因;燥湿相兼外在表现为肺燥脾湿,主要损伤脏腑在肺、脾,后可伤及五脏。根据病情可分期论治:初期,湿毒郁肺、燥伤肺阴,治疗既要燥湿解表,同时要注意顾护津气避免过燥伤阴;中期,疫毒陷肺,在宣肺解毒基础上加用清肺润燥之品,酌情加用活血通络药;极期(危重症),疫毒壅肺,内闭外脱,治以开闭固脱、解毒救逆,注意根据阴阳虚实辨证施治;恢复期,邪未尽,正未复,需清补并行之法,里外宣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2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观察通气 2 0min后动脉血气中 pH ,p(O2 ) ,p(CO2 ) ,Sa(O2 )的变化以及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 (MAP)的变化。结果 通气治疗后 ,p(O2 )和Sa(O2 )显著提高 (P <0 .0 1) ,pH和 p(CO2 )无明显变化 ;心率、MAP有明显的改善 (P <0 .0 1) ,呼吸频率也有较明显下降 (P <0 .0 5 )。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 ,能迅速改善患者氧合 ,减少呼吸功 ,是抢救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具有较强传染性。中医从"湿"论治本病,在缩短病程、减轻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2022年全国大规模复发的疫情主要由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而致,其具有更强的传染性、扩散性及隐匿性。基于五运六气学说认为此次疫情为中医“木疫”之范畴。文章主要论述“木疫”之由来、病因病机、并从佐金平木、培土生金,抑木扶土,金水相生之法的角度进行治疗。致力于拓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治疗思维、诊治方法,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6.
笔者通过分析肺炎临床各期症状,提出新冠肺炎"窍闭络阻"是核心病机,时刻透邪外出是治疗中心思想,应将"透窍""祛邪"思想贯穿新冠肺炎全程。本文从"透窍法"原理出发,结合自身临证经验,认识本次疫病全程的发展转归,给临证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18.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精华,涵盖了疾病发生的各个阶段。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和治疗中,中医药及时介入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治未病"理论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个方面。全国名中医袁今奇教授结合案例,从这三个方面提出:对于高危人群,采取扶正气、避邪气方法,防止发病;对于已病人群,采取清热化湿、解毒救逆方法,防止病邪深入和转化;对于治愈人群,采取健脾补肺、益气养阴方法,防止复发。从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期为中医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早期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气分析的变化,并比较2组患者的气管插管率、病死率、RICU住院时间,观察并发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2 h后p(O2)升高,24 h后呼吸频率、心率减慢,pH、p(O2)升高,p(CO2)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气管插管率、病死率、RICU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结论早期无创正压通气可明显改善SCAP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王夜  张珩  徐君逸  徐川 《国医论坛》2021,36(5):19-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发热为主要症状,且多身热不扬,无壮热或烦热,部分病例不发热,不伴恶寒,多伴纳差、恶心、便溏等消化道症状,舌质多暗或边尖稍红,舌苔厚腻.湿温病势缠绵难愈,病变脏腑以脾胃为主,病邪可弥漫三焦,初期湿中蕴热、邪遏卫气,中期邪在气分,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的不同,湿热化燥可深入营血;后期湿热消除,胃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