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结直肠癌组织miRNA-21表达与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于我院收治的43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为结直肠癌组,另选取同期入院的43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 CR)技术,检测两组血清中miRNA-21表达水平,并检测结直肠癌组患者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miRNA-21表达水平。观察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与癌组织中miRNA-2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分析miRNA-21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清中miRNA-21表达(3.65±0.30)显著高于正常组(1. 23±0. 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直肠癌组织中miRNA-21表达(7.14±1.47)显著高于癌旁组织(2. 32±0. 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iRNA-21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明显关系,但早期(TNM分期为Ⅰ期和Ⅱ期)者miRNA-21表达显著低于中晚期(Ⅲ期和Ⅳ期)者(P 0.05),高、中分化者miRNA-21表达显著低于低、未分化者(P 0. 05),肿瘤浸润深度达T1+T2者miRNA-21表达显著低于浸润深度达T3+T4者(P 0. 05),淋巴结无转移者miRNA-21表达显著低于淋巴结转移者(P 0.05)。经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miRNA-21表达与癌组织中miRNA-21表达呈线性正相关(r=0. 767,P =0. 000)。结论老年结直肠癌组织miRNA-21过表达提示其在肿瘤浸润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与其下调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肿瘤患者组织和血清中 miRNA-21和 miRNA-146a 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00例结直肠癌、8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和65名健康对照者的内镜活检组织,同时收集其血清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 miRNA-21和 miRNA-146a 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并评估血清差异表达的 miRNA 在结直肠肿瘤诊断中的价值。组间比较采用 Mann-WhitneyU 检验和 Kruskal-Wallis 检验;Spearman 相关性检验用于分析组织和血清中 miRNA 表达的关联性。结果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患者病变组织中 miRNA-21的表达分别为8.573±0.898和7.746±1.183,显著高于健康对照者的6.160±0.835(U =120.129、33.230,P 均<0.01);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分别为1.829±0.303和1.624±0.226,也高于健康对照者的1.391±0.221(U =40.353、15.512,P 均<0.01);miRNA-21在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和血清中的表达均高于结直肠腺瘤患者(U=11.384、10.189,P 均<0.01)。miRNA-21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的高表达与肿瘤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miRNA-21在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水平与病理类型有关。Spearman 分析结果示,miRNA-21在结直肠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 =0.459,P <0.01)。miRNA-146a 在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为2.556±0.351,血清中为0.249±0.038,低于健康对照者的3.428±0.328和0.279±0.053(U =102.134、30.111,P 均<0.01);其在结直肠腺瘤患者组织中为3.255±0.332,血清中为0.290±0.036,与健康对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3.936、3.180,P 均>0.05)。miRNA-146a 在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和血清中的表达均低于结直肠腺瘤患者(U=73.809、21.123,P 均<0.01)。结直肠癌患者miRNA-146a 的下降程度与肿瘤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有关,而在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与临床特征间无明显关系。根据 ROC 曲线分析,鉴别结直肠癌与健康者,血清 miRNA-21、miRNA-146a 及二者联合检测 ROC 的 AUC 分别为0.889、0.791和0.863;鉴别结直肠腺瘤与健康者,其 AUC 分别为0.784、0.692和0.761;鉴别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患者,其 AUC 分别为0.705、0.820和0.713。结论血清 miRNA-21和 miRNA-146a 的差异表达在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脂及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结直肠息肉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结直肠息肉切除的246例患者,回顾性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与血脂及BMI的关系。结果绒毛状管状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组高脂血症发生率为64.7%,高于管状腺瘤组(36.2%)、炎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组(45.9%)。绒毛状管状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组血清甘油三脂(TG)水平(2.24±2.50)mmol/L高于管状腺瘤组[(1.29±0.96)mmol,P0.05]、炎性息肉及增生性息肉组[(1.40±0.72)mmol/L,P0.05],三组间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B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异型增生组血清TG水平(1.79±2.26)mmol/L高于非异型增生组[(1.38±0.86)mmol/L,P0.05],BMI略高于无异型增生组[(24.45±4.34 vs 24.07±3.52)kg/m~2,P0.05],两组血清TC、HDL及LD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TG血症可能与病理类型较差的结直肠息肉(如带绒毛结构的腺瘤或有异型增生的腺瘤)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在结直肠腺瘤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放射法分别检测120例结直肠腺瘤患者、48例结直肠癌患者及34例健康人外周血清IGF-1和IGFBP-3表达水平.结果:血清IGF-1和IGF-1/IGFBP-3比值在结直肠癌组(247.35±60.77;0.063±0.010)、腺瘤性息肉组(224.75±69.45;0.055±0.010)及健康对照组(195.39±63.37;0.047±0.013)依次降低,前两组明显高于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性息肉患者血清IGF-1、IGFBP-3水平及IGF-1/IGFBP-3比值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情况及肿瘤家族史临床指标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与息肉大小、数量、部位、组织学分类也无统计学意义.血清IGF-1和IGF1/IGFBP-3比值在结直肠癌组(247.35±60.77;0.063±0.010)、进展期腺瘤组(235.81±73.72;0.056±0.011)及早期腺瘤组(208.15±59.44;0.052±0.008)依次降低,且前两组较后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血清IGF-1和IGFBP-3呈正相关(r=0.796,P<0.001).结论:血清IGF-1和IGF-1/IGFBP-3比值增高可能在结直肠腺瘤癌变中起一定作用,对适龄人群行血清GF-1和IGF-1/IGFBP-3检测可以简单筛选有息肉恶变倾向者.  相似文献   

5.
孙颖  胡梅洁  李健  顾玮 《胃肠病学》2010,15(8):462-466
背景:胃癌的发生、发展不仅与癌基因/抑癌基因失衡相关,亦与细胞凋亡调控异常相关。目的:探讨凋亡相关蛋白Bcl-xL和Bax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胃癌手术标本57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42例、慢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39例、异型增生33例,同期收集正常胃窦黏膜组织30例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cl-xL和Bax的定位和表达情况,分析胃癌组织中Bcl-xL与Bax表达,以及与胃癌主要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Bcl-xL阳性表达率和阳性高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和异型增生(P0.05);胃癌组织Bax阳性表达率和阳性高表达率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化生性萎缩性胃炎和异型增生(P0.05)。胃癌组织Bcl-xL与Bax表达呈负相关(r_s=-0.302,P=0.022);胃癌组织Bcl-xL和Bax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均不相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Bcl-xL表达增强,其表达与Bax呈负相关。胃癌组织Bcl-xL和Bax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可望成为胃癌的早期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胃癌前组织和胃癌中hTERT、Bcl-2蛋白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前组织及胃癌中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uman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hTERT)的表达状况及其与Bcl-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5例慢性胃炎和19例胃癌中hTERT和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hTERT蛋白表达率在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形增生和胃癌等不同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呈递增趋势;hTERT蛋白的表达率在胃癌组织中显著高于异形增生、肠化生和萎缩性胃炎组织(P<0.05);在异形增生组织中显著高于肠化生和萎缩性胃炎组织(P<0.05);在肠化生组织中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组织(P<0.05)。Bcl-2蛋白表达率在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形增生和胃癌等不同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呈递增趋势;Bcl-2蛋白的表达率在胃癌组织中显著高于异形增生、肠化生和萎缩性胃炎组织(P<0.05);在异形增生组织中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组织(P<0.05),亦高于肠化生,但是相差无显著性;在肠化生组织中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组织(P<0.05)。Bel-2蛋白阳性患者hTERT蛋白表达率为71.43%,Bcl-2蛋白阴性患者hTERT蛋白表达率34.44%,hTERT蛋白表达率在Bcl-2蛋白阳性患者中显著高于Bcl-2蛋白阴性患者(P<0.01)。结论 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阶段,端粒酶(telomerase)与Bcl-2均可能发挥重要作用,促进了胃癌的发生、发展;Bcl-2表达增加可能是胃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PGⅠ/PGⅡ比值及胃泌素-17(G-17),探讨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变化及G-17与不同胃黏膜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定量测定414例不同胃黏膜疾病患者的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PGR),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PGⅠ水平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的PGⅠ水平均显著低于胃溃疡组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2)PGⅡ水平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PGⅡ水平均显著低于胃溃疡组(P0.05);(3)PGⅠ/PGⅡ比值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的PGⅠ/PGⅡ比值均显著高于胃溃疡组(P0.05);而胃癌组显著低于胃溃疡组(P0.05);(4)G-17水平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均显著高于胃溃疡组和胃癌组(P0.05)。结论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G-17水平的变化与胃黏膜病变密切相关,对胃部疾病的诊断及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R(PGⅠ/PGⅡ)和促胃液素-17(Gastrin-17)在胃癌前病变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3-05—2016-12我院收治的268例行胃镜检查并活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非萎缩性胃炎组(84例)、萎缩性胃炎组(134例)、胃癌组(50例),ELISA法测定受试者血清PGⅠ、PGⅡ、Gastrin-17水平,对比分析各组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各组受试者指标比较:血清PGⅠ及Gastrin-17水平、PGR比值为非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血清PGⅡ水平为非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P<0.05);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肠上皮化生患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高于无肠上皮化生患者,PGR、Gastrin-17低于无肠上皮化生患者(P<0.05)。不同程度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血清PGⅠ水平、PGR和Gastrin-17为轻度>中度>重度,血清PGⅡ水平为轻度<中度<重度(P<0.05);以PGR<8.7、Gastrin-17<5pmol/L为阳性,PGR、Gastrin-17诊断胃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的灵敏度分别为73.88%、71.64%,特异性分别为70.89%、69.40%。[结论]血清PGⅠ、PGⅡ、PGR和Gastrin-17对胃癌前病变临床诊断有重要作用,可作为胃癌前病变患者筛查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hPMS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41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37例癌旁萎缩性胃炎组织、2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及2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中hPMS2 mRNA进行定量检测,以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hGAPDH)为内参照.结果:胃癌组织、癌旁萎缩性胃炎组织、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中hPMS2 mRNA的含量分别是28.33±14.05,16.88±10.67,7.25±8.72和1.78±1.34,四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F=31.82,P=0.00).胃癌组织中hPMS2 mRNA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三组;癌旁萎缩性胃炎组织中含量明显高于非胃癌患者的胃炎组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非胃癌患者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织中hPMS2 mRNA的含量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织相比差别无显著性.hPMS2 mRNA含量与肿鬃瘤的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关系不明显,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hPMS2基因的异常转录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而与胃癌的发展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Ⅰ/PGⅡ)比值(PGR)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关系,确定其在萎缩性胃炎中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在我院消化科行胃镜检查符合入选研究标准的200例患者,根据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135例)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65例)。采用化学发光方法定量测定空腹血清PGⅠ、PGⅡ,并计算PGⅠ/PGⅡ比值(PGR)。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与非萎缩性胃炎组血清PGⅠ分别为(78.55±15.42)μg/L和(130.51±55.23)μg/L,有显著差异(P<0.05)。PGR分别为4.09±2.15和8.95±5.18,显著差异(P<0.05);以PGⅠ≤70μg/L且PGR≤3.0为界值来计算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2.3%和93.3%。结论检测血清PG及PGR可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筛查,如有异常,应进一步行胃镜检查以确诊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1.
顾玮  李健  张叶丽  孙颖  马瑾  胡梅洁 《胃肠病学》2010,15(12):725-728
背景:pS2/TFF1蛋白属于三叶因子家族,是一类具有胃肠道黏膜保护和修复作用的生长因子类小分子多肽物质,研究pS2/TFF1蛋白可能为胃癌的防治开辟新的思路。目的:观察pS2/TFF1蛋白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37例异型增生、46例胃癌和30名健康志愿者胃黏膜组织中pS2/TFF1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胃黏膜组织-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组织中,pS2/TFF1蛋白阳性表达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分别为100%、93.3%、82.9%、78.0%、62.2%、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相比,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组、异型增生组和胃癌组pS2/TFF1蛋白阳性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而后三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2/TFF1蛋白表达降低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有望成为诊断胃癌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李晓勇  刘少平 《山东医药》2010,50(25):31-3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2(Ang-2)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185例结直肠癌患者、46例结直肠腺瘤息肉患者、33例炎症性肠病患者、65例肠道良性病变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Ang-2、癌胚抗原(CEA)含量,并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各随访组及肿瘤复发组血清Ang-2、CEA含量,分析血清Ang-2含量与结直肠癌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癌组及肿瘤复发组Ang-2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和肠道良性病变组,结直肠腺瘤息肉组及炎症性肠病组Ang-2含量亦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而CEA含量无明显升高(P〉0.05)。术后各随访组Ang-2与CEA含量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均〈0.01)。结直肠癌组血清Ang-2含量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病理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或0.01)。结论血清Ang-2含量可作为一种新的结直肠癌肿瘤标志物,有助于结直肠癌的临床诊断与评价、术后复发及高危对象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肿瘤干细胞及其Wnt信号通路表达在胃癌患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c-myc基因蛋白、hTERT及CD133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或异型增生)、早期胃癌患者非炎症区组织中的表达,并对其进行比较。结果在早期胃癌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c-myc基因蛋白、hTERT及CD13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但早期胃癌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相比,c-myc基因蛋白、hTERT及CD13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与c-myc基因蛋白、hTERT及CD133的过表达密切相关,在胃癌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究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对结直肠组织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30例结直肠癌患者、209例结直肠息肉患者、117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3组受试者血清Cys C水平,比较3组血清Cys C水平并分析Cys C与肿瘤标志物之间的相关性。使用ROC曲线评价Cys C对结直肠癌的诊断价值,同时,分析血清Cys C与结直肠癌患者肿瘤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最后,比较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Cys C水平。[结果]结直肠癌血清Cys C水平高于结直肠息肉组和健康对照组[(0.85±0.12)mg/L vs.(0.75±0.12)mg/L vs.(0.67±0.06)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s C与CEA、CA199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65、0.142(P0.05)。血清Cys 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AUC=0.804,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4.3%和62.6%;Cys C的水平与结肠癌的分期、病理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治疗后血清Cys C水平低于术前水平(P0.05)。[结论]血清Cys C可作为结直肠癌的辅助诊断指标,有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背景:研究显示代谢综合征(MS)为结直肠肿瘤的危险因素,血脂异常是MS的重要组分。目的:探讨血脂水平与结直肠肿瘤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1月~2012年8月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47例结直肠息肉、结直肠腺瘤以及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结直肠病变组,选取同期335例无结直肠病变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入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血脂水平、结直肠病变特性等,分析血脂水平与结直肠病变的关系。结果:结直肠病变组血清TC、TG、LDL-C、apo-B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血清HDL-C、apo-A1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直肠病变组中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异常的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血清TC、TG、HDL-C、LDL-C水平异常与结直肠息肉、腺瘤、进展期腺瘤的发生相关,血清TG、HDL-C水平异常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相关(P0.05);血清TC、TG、HDL-C水平异常与结直肠息肉部位相关(P0.05);血清HDL-C、LDL-C水平异常与结直肠息肉大小相关(P0.05);血清HDL-C、LDL-C水平异常与结直肠腺瘤组织分型相关(P0.05)。结论:血脂水平异常可能影响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直肠息肉患者的血脂特点.方法比较结直肠息肉组与对照组的血脂水平,根据不同临床特点对结直肠息肉病例进行分组,对各组间的血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结直肠息肉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TG)(1.62±1.12)、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5.16±1.19)、低密度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3.36±0.9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血清TG(1.33±0.83)、TC(4.60±0.82)、LDL-C(2.82±0.71),差异统计学有统计学意义(t=2.358、4.437、5.137,P=0.019、0.000、0.000).合并脂肪肝的结直肠息肉组的血清TG明显高于无合并脂肪肝组(t=2.129、P=0.035),而高密度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显著低于无合并脂肪肝组(t=-2.711、P=0.008).合并胃息肉的结直肠息肉组的LDL-C明显高于无合并胃息肉组(t=2.201、P=0.038).腺瘤组与非腺瘤组、绒毛腺瘤组与非绒毛腺瘤组、左半结肠+直肠息肉组与右半结肠息肉组、男性息肉组与女性息肉组的血脂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直肠息肉有无合并脂肪肝与高脂血症的发生率有关(χ~2=4.278、P=0.039).结论血清TG、TC、LDL-C升高与结直肠息肉的发生可能相关.血清TG的升高和血清HDL-C的降低与结直肠息肉合并脂肪肝可能有关,血清LDL-C升高与结直肠息肉合并胃息肉可能有关,结直肠息肉合并脂肪肝的情况与高脂血症发生率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8.
背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是重要的癌前病变。目的:分析老年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结肠镜和病理检查证实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老年患者178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腺瘤部位、腺瘤大小、病理类型、异型增生、癌变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年龄、大小的腺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大,管状腺瘤的检出率下降,绒毛-管状腺瘤的检出率增高(P0.01),腺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增加,腺瘤的癌变率增加(P0.01),且绒毛-管状腺瘤的腺上皮异型增生程度和癌变率明显高于管状腺瘤(P0.01)。结论:随着腺瘤直径的增加,老年腺瘤性息肉患者绒毛-管状腺瘤的发生率、异型增生程度以及腺瘤癌变率均明显增加,早期发现并治疗腺瘤性息肉可有效减少老年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背景:胃癌的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寻求新的胃癌标记物和潜在的生物治疗靶点是目前胃癌的研究热点。目的:探讨miR-145在胃癌形成不同阶段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2年3月长宁区中心医院37例胃癌及其相应癌旁组织、8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织和7例异型增生组织,以RT-PCR法检测miR-145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miR-145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织相比,异型增生组织中miR-145表达明显下调(P<0.05)。胃癌组织miR-145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miR-145表达下调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EZH2是表观遗传调控因子PcG蛋白的核心成分,可通过催化组蛋白H3氨基末端第27位赖氨酸发生三甲基化而抑制靶基因表达。研究发现EZH2在前列腺癌、乳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增高,并与肿瘤进展和预后差相关。目的:探讨EZH2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及其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2例正常胃黏膜、3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异型增生和69例胃癌组织中EZH2、Ki-67的表达情况,分析EZH2与Ki-67和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EZH2在正常胃黏膜和慢性胃炎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腺颈部,在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异型增生组织中,其表达水平逐渐增高(P0.05),异型增生与胃癌组织间则无明显差异(P=0.678)。各病变组织中,EZH2与Ki-67的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所有组织中EZH2总体表达水平显著高于Ki-67(P0.01)。胃癌组织中EZH2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结论:EZH2过表达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分子事件,其可能通过促进胃腺上皮增殖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