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评价高心率患者低电压冠状动脉双源CT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2012年4月至2014年12月行冠状动脉双源CTA检查者资料,在使用100 kV管电压、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进行扫描的患者中,将心率>70次/min患者(A组,n=20)与随机抽取的心率≤70次/min患者(B组,n=20)的影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评价指标包括冠状动脉节段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诊断率分别为96.489、97.55%,优良率分别为88.73%、9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和剂量长度乘积(DLP)比较,A组为(18.56±2.98) mGy、(2.18±0.53)mSv、(251.32±39.54) mGy·cm,B组为(19.24±3.10)mGy、(2.21±0.48)mSv、(265.48±40.21)mGy·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电压冠状动脉双源CTA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可用于心率>70次/min患者的检查,能够满足高血压患者临床诊断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快心率患者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中的价值.方法 160例快心率(心率≥75/min)患者行前瞻性心电门控(P组)或回顾性心电门控(R组)CTCA检查,比较P组和R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P组中12例患者CTCA结果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对比.结果 两组图像质量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双源CT冠脉成像不同扫描方法的辐射剂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伟峰  翟利浩  张建军  徐晓斌  牟彩云  刘铁 《浙江医学》2011,33(9):1269-1271,1274
目的 比较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与应用不同管电压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冠脉成像质量和患者的辐射剂量.方法 对23例心率<70次/min且心率波动<5次/min的患者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55例心率不齐或>70次/min的患者采用按体重指数 (BMI)不同而改变管电压的回顾性心电门控.并随机抽取30例采用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CT冠脉成像(不变动管电压)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同时对患者的辐射剂量进行统计.结果 前瞻性心电门控冠脉成像与按患者的BMI指数应用不同管电压的回顾性心电门控冠脉成像的质量均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前瞻性心电门控冠脉成像的辐射剂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下降了约60%~70%,降低管电压也可使辐射剂量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保证冠脉成像质量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检查方案,能够切实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的扫描参数、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0例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患者进行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除固定扫描参数外,主要参考患者的体质指数(BMI)范围来调节管电压、管电流、对比剂流率.再随机抽取100例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根据冠状动脉各段血管显示情况及图像质量评价标准,采用低剂量冠状动脉CTA成像(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的平均X射线剂量CTDIVol为11.96~14.25mGy,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CTDIVol为30.36~45.67 mGy)的1/3,总的有效剂量E(2.6±0.9)mSv,大约是回顾性心电门控(8.2±0.1)mSv的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双源CT冠脉CTA成像中,采用前瞻性序列扫描技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并可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对于不能接受高辐射剂量并且心率控制在70次/min以下的受检人群,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扫描最有效的方法。方法:对心率<70次/min且心率波动<5次/min的受检者,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对心律不齐或心率>70次/min的受检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并按患者的体重指数(BMI,kg/m2)应用不同的管电压。分析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和根据受检者BMI指数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两种方式的图像质量和患者的辐射剂量。以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辐射剂量作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23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55例根据受检者BMI指数,变动管电压的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比应用常规回顾性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的辐射剂量降低70%左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顾性心电门控:BMI<18kg/m2者,管电压用80kV比用120kV辐射剂量降幅亦55%左右;BMI 18~24kg/m2者,管电压用100kV比用120kV辐射剂量降幅25%左右。结论:根据患者的心率、心律、BMI等参数制定合适的扫描方案,就能在获得高质量冠状动脉图像的同时,使患者的辐射剂量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在降低辐射剂量中的作用。资料与方法 157例疑似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前瞻性心电门控组85例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72例,两组心率均<65次/min,记录两组的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瞻性心电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4.42±1.52)m Sv明显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组(14.84±3.98)m Sv(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瞻性心电门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两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图像优秀率略高于回顾性心电门控组。结论在较低且平稳的心率(≤65次/min)条件下,采用64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即能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又能保证临床诊断所需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ophy angiography,CTA)中应用的新技术。文中旨在探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经验。方法自2010年7月至2011年3月,56例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进行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将患者分为2组,A组患者心率平均≤75次/min,选择70%期相进行扫描;B组患者心率平均>80次/min,选择40%期相进行扫描。2组注射对比剂为80~90 ml。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医师利用双盲法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评分,对冠状动脉3个主要分支即右侧冠状动脉、左侧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血管成像质量进行评分,并记录辐射剂量。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比较2组间图像质量差异。结果 56例患者共纳入分析的血管为168支,共有156支(92.9%)冠状动脉满足影像诊断要求。其中A组30例患者90支血管,其中4支(4.44%)冠状动脉不能评价;B组26例患者共计78支血管,其中8支(10.3%)血管不能评价;在A、B 2组各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对照,2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辐射剂量(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均值(17.28±0.45)mGy,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2.84±0.08)mSv,其中A组CTDIvol均值(17.38±0.73)mGy、ED(2.90±0.13)mSv;B组CTDIvol均值(17.17±0.47)mGy,ED(2.77±0.09)mSv。结论采用双源CT自适应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冠状动脉成像,按照平均心率≤75次/min,选择70%期相进行自适应前瞻性扫描,平均心率>80次/min,选择40%期相进行自适应前瞻性扫描的原则,可得到满足临床诊断要求的冠状动脉图像,并大大降低了患者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256层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两种检查方法的成像质量及辐射剂量,优化扫描方案.方法 选取60例70次/min<心率<90次/min患者,随机分为前瞻性心电门控组(A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组(B组),比较两组的成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结果 两组图像合格率分别为93.7%(253/270)和99.3% (268/270);两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4.020±0.463)mSv和(16.649±1.232)mSv,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辐射剂量显著降低,但高心率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得到的图像质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法略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心率水平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 方法: 对临床拟诊冠心病的200例患者行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根据心率分为两组:第1组,50 次/min≤心率 < 70次/min(n = 99);第2组,70次/min≤心率 < 90次/min(n = 111)?用双盲法评价两组的图像质量? 结果:第1组患者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为1 410个(94.95%),其中1 123个(79.65%)节段图像质量优秀,253个(17.94%)节段图像质量为良,34个(2.41%)节段图像质量为差;第2组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为1 571个(94.35%),其中1 208个(76.89%)节段图像质量优秀,309个(19.67%)节段图像质量为良,54个(3.44%)节段图像质量为差,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心率在90次/min以下的患者能进行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能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CT在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11月本院冠脉CTA 6 307例的检查结果,统计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类型、数量,分析其发生率。同时对40例已知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需随访复查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20例,复查时A组进行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B组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评估两种成像方法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6 307例冠脉CTA中,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77例,检出率1.22%。其中冠状动脉高位起源2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窦25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3例,左回旋支独立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5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状动脉窦2例,左主干缺如18例,单支冠状动脉2例。检查患者心率为56~121次/min,A组较B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在检查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方面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检查前不需要控制心率,前瞻性心电触发序列扫描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均能提供优质图像质量,但前者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64排VCTX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技术对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分析。方法:连续选取152例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5.1,心率〈65次/min)行前门控扫描,根据患者的自动毫安量选择管电流及管电压。同时比较回归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的30例患者(B组平均体重指数25.7,心率〈72次/min)的剂量,并对两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配对t检验,P〈0.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前瞻性门控横断面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射线剂量平均为(2.75±0.95)mSv,所获图像质量完全达到临床诊断需要,B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平均剂量为(18.2±2.9)mSv。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射线剂量减少了85.2%。结论:64排VCTX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横断面扫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同时也非常有效的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2.
Qin J  Liu LY  Meng XC  Dong YX  Zhu JM  Zheng ZD  Shan H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3):3079-3083
目的 比较320排CT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检查成功率、辐射剂量、成像质量及诊断结果,探讨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CT冠状动脉成像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对2009年6至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率稳定<65次/min的48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分为前瞻组和回顾组各240例.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等多种重组技术显示冠状动脉.根据有无运动及阶梯伪影等将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差,计算两组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与DSA对比计算CT冠状动脉成像的诊断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前瞻组和回顾组的检查成功率均为100%.前瞻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3.3±1. 3)mSv,明显低于回顾组的(13.0±1.6)mSv(P<0.01).前瞻组诊断性冠状动脉节段和非诊断性冠状动脉节段为95.42%(3435/3600)、4.58%(165/3600),与回顾组的95.81%(3449/3600)、4.19%(151/36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3.22%、99.21%、91.64%、99.05%,回顾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94.55%、98.80%、95.86%、98.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心率稳定<65次/min的患者,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明显降低辐射剂量,但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检查成功率、图像质量及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双源CT心脏检查中,不同的扫描方式图像质量、X射线辐射剂量差异,评价两种扫描方式的优劣及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100例行心电门控扫描的病例作为甲组,心率小于或等于70次·分-1的患者100例,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作为乙组,分析两组种扫描方式心脏成像的图像质量及患者X线辐射剂量,评价两种扫描方式的优劣及应用价值.结果 100例甲组患者,图像质量积分为4者93例,占93%.图像质量积分为3者7例,占7%.图像质量积分为2分及1分者为0;100例乙组患者中,图像质量为4者92例,占92%.图像质量为3者6例,占6%.图像质量积分为2分的1例,1分者1例,占2%.所有冠状动脉段可评价的图像质量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总的平均有效剂量(8.2±0.1)mSv;乙组(2.6±0.9)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双源CT心脏成像时,对心率≤70次·分-1的患者,采用适应性智能序列扫描技术扫描,图像质量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并可减少射线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比较256层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应用价值和限度。方法 收集接受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并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者90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者103例。扫描时记录容积剂量指数及扫描野长度,计算剂量长度乘积和有效辐射剂量。所有患者均采用容积重建、曲面重建及多平面重建等后处理技术,对各冠状动脉节段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组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组的平均心率分别为69次/min和78次/min,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4.11±1.36)mSv和(12.10±5.62)mSv(P<0.05),可评价率分别为94.1%和93.6%(P>0.05)。结论 256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的辐射剂量低,图像质量满意,应在心率符合扫描要求时最大限度的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iDose^4迭代重建技术在肥胖患者CTC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0例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肥胖患者(BMI≧28kg·m^2)分为两组,第1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采用iDose^4迭代重建算法重建图像,第2组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分别采用iDose^4迭代重建算法及滤波反投影(FBP)重建算法重建图像。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及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差异,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组iDose^4迭代重建算法及FBP重建算法图像噪声、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的差异。结果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及回顾性心电门控组主观图像质量、图像噪声、CT值、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右冠状动脉近段的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iDose^4迭代重建算法较FBP重建算法图像噪声下降34.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iDose^4迭代重建算法下右冠状动脉近段及左冠状动脉主干的CNR、SNR均较FBP重建算法提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及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8.9±1.2)mSv、(1.6±0.2)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胖患者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较回顾性心电门控组辐射剂量降低82.1%。 结论 iDose^4迭代重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降低肥胖患者CTCA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并且能够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64排CT冠脉成像优化扫描模式,降低冠状动脉成像辐射剂量。方法将2012年1-12月临床拟诊冠心病、心率小于65次/min的12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和回顾性门控扫描,评估有效射线剂量。结果在相同管电压条件下,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平均有效射线剂量为(2.75±0.95)mSv,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平均有效射线剂量为(18.2±2.9)mSv。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横断面扫描能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同时也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中心静脉CT血管成像(CTV)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6年7月至2020年1月在丽水市中心医院用西门子第3代双源Force CT行中心静脉CTV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均采用120 kV管电压,有效管电流100 mAs,开启Care Dose 4D技术,准直宽度192×0.6 mm。常规组采用常规扫描模式,螺距0.8,转速0.5 s/圈。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转速0.25 s/圈,当心率≤70次/min时,采用60%~70%时相触发扫描,当心率>70次/min时,采用30%~45%时相触发扫描,并由系统自动重建最佳时相图像。比较两组的有效辐射剂量(ED)、扫描时间、中心静脉的图像质量。结果:常规组和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年龄、性别、心率、BMI、扫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组的扫描时间(3.29±0.41)s,明显少于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扫描时间(9.91±0.9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常规组DLP为(234.26±26.52)mGy·cm,CTDIvol为(9.27±0.88)mGy,ED为(3.98±0.45)mSv;前瞻性心电门控组的DLP为(233.01±25.89)mGy·cm,CTDIvol为(9.24±0.97)mGy,ED为(3.96±0.44)mS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比较2组患者共420段的中心静脉图像质量,前瞻性心电门控组上腔静脉、左头臂静脉、右头臂静脉的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 <0.05),而2组的左锁骨下静脉、右锁骨下静脉、左颈静脉、右颈静脉的图像质量评分均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显著提高中心静脉CTV中上腔静脉段及左、右头臂静脉段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Dose4迭代重建算法结合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后低剂量CTA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56层螺旋CT,选取26例拟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的搭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组(37支桥血管)和前瞻门控扫描组(34支桥血管),图像重建均采用iDose4迭代重建算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测量2组左右冠状动脉及桥血管的CT值、噪声、SNR和CNR,对比分析2组冠状动脉及桥血管的客观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结果前瞻性心电门控组及回顾性心电门控组CT值、图像噪声、左右冠状动脉及桥血管的SNR、C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与回顾性心电门控组主观图像质量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及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辐射剂量,分别为(10.0±2.1)msV、(2.1±0.4)msV,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较回顾性心电门控组辐射剂量降低79.0%。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应用iDose4迭代重建技术,既保证了桥血管可评估率及图像质量,又可显著降低辐射剂量,是冠脉搭桥术后随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对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价值、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经手术证实的先天性心脏病,所有患者均在本院行MSCT心脏成像,并记录患者心率、扫描时间、有效剂量。其中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及回顾性心电门控MSCT心脏成像各38例。76例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并在术前行经胸骨后心脏超声(TTE)检查。所有心脏CTA图像均由两名高年资心胸组影像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参照五点分级量化表,评估内容包括整体图像质量,心腔结构、冠状动脉开口、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肺动脉的显示情况。结果 76例患儿均成功完成扫描,76例患儿的心腔结构、心外大血管、冠状动脉开口及主干均能清晰显示,其中前瞻心电门控组患儿的有效剂量及扫描时间与回顾性心电门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前瞻性心电门控组患儿的平均有效剂量比回顾性心电门控组减少约76.21%。结论 M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脏成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应为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心脏MSCT检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64排螺旋CT(MSCT)前瞻性心电门控低剂量技术评价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选取56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A组),平均体重指数24.6,心率<65次/min,行前瞻性门控扫描,同样扫描条件分析87例冠状动脉成像的患者(B组),用回顾性门控扫描,分别记录两组各自扫描的有效射线剂量;两组之间图像质量评分采用记数资料分析。结果:A、B两组射线剂量平均值分别平均3.37mSv、18.13mSv,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图像质量评价的计数资料确切概率值为0.370,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应用64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行冠状动脉成像中能获得较高的图像质量,同时非常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