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重度牙周炎患者种植修复后,其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状况与牙周相对健康者的差异。方法:纳入103例行种植固定修复1年以上的患者,共161枚种植体。根据初诊时(T1)牙周状况分为牙周健康组(25例)、轻中度牙周炎组(39例)、重度牙周炎组(39例)。比较各组种植体复查时(T2)的临床及影像学指标:种植体存留/丧失、探诊深度(PDi)、种植体探诊后出血(BOPi)、近远中骨吸收(BLi)等。计算PDi≥5mm伴BOPi阳性者占全部位点、种植体、患者的百分数。结果:3组患者的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无种植体松动、脱落,且平均PDi、BLi均无统计学差异。重度牙周炎组PDi≥5mm且BOPi阳性的种植位点比例显著高于牙周健康组(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在规范的牙周治疗后进行种植修复,种植体短期存留率和边缘骨吸收情况与牙周健康者无明显差异。但相比牙周健康者,重度牙周炎患者更易发生种植体周围病。  相似文献   

2.
刘倩 《当代医学》2021,27(16):122-124
目的 探讨口腔种植修复在牙周炎牙列缺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81例牙列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牙周炎发生情况分为牙周健康组(n=44)与牙周炎组(n=37).两组均行口腔种植修复术治疗,牙周健康组直接行修复术治疗,牙周炎组术前进行牙周炎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牙周指数及种植体存留率.结果 治疗后1、6个月,两组PLI、PD、SBI、PIS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牙周健康组种植体存留率略高于牙周炎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牙周炎牙列缺损患者应用口腔种植修复术治疗近期种植体存留率较佳,且不影响牙周指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种植修复逐渐成为牙缺失的重要修复方式之一,种植体周围炎作为导致种植体松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发生率也越来越高。有牙周炎病史的患者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高于牙周健康患者,且种植体失败率也相应增高。种植义齿类似于天然牙,种植体周围炎也与牙周炎有一定的相似性。两种疾病均是由微生物引发的感染性疾病,能导致植入物/牙齿周围组织破坏。与牙周炎比较进而深入了解种植体周围炎的特点,有利于种植体周围炎的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4.
孙斌 《中外医疗》2023,(11):117-121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中牙种植修复治疗的有效性。方法 于2020年6月—2021年6月方便选取在福建省福州市第六医院进行种植修复的牙列缺损患者98例,根据牙周状况将慢性牙周炎患者设置为研究组(51例),将健康牙周患者设置为参照组(47例),均进行种植修复治疗,种植体负载后随访1年,观察治疗效果、牙周健康状况、骨吸收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种植修复成功率为90.20%,与参照组的95.74%较为相近,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3,P>0.05)。种植体负载1年后,研究组患者mBI、PISFI、PPD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80、14.837、14.861,P<0.05)。种植体负载1年后,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骨吸收程度重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663,P<0.05)。结论 对慢性牙周炎患者予以牙种植修复治疗可以获得与健康牙周相近的近期种植成功率,但牙周健康状况、骨吸收情况较差,需要在牙种植修复治疗前、后积极开展牙周保护治疗,以全面提升慢性牙周炎牙列缺损患者牙种植修复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种植修复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60例牙列缺损慢性牙周炎患者共植入75枚种植体,另选择50例植入67枚种植体牙周健康牙列缺损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牙龈乳头指数(PIS)、改良菌斑指数(mPLI)、牙周探诊深度(PD);并检测两组种植体周围龈沟液白细胞介素(IL)‐2、IL‐8水平。结果研究组75枚种植体中有2枚自行脱落,种植体松动度0,种植体存留率为97.3%;对照组无种植体脱落,种植体松动度0,种植体存留率为100%,两组种植体存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37,P=0.098)。术后6个月研究组 mSBI 、PIS 、mPLI 、PD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研究组龈沟 IL‐2、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种植修复能够获得满意的近期疗效,且未增加种植体周围炎的风险,但其远期疗效尚待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龈下菌斑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周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8年8月来本院接受种植体修复的48例慢性牙周炎牙列缺失患者(研究组)及48例牙周健康牙列缺损者(参照组)作为研究对象。两组均经过常规种植体修复治疗,研究组术前接受牙周基础治疗。观察记录两组种植前及种植后3个月龈下菌斑、种植体周骨吸收、龈沟出血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评分、舒适感评分、咀嚼效率对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研究组龈下菌斑指数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龈下菌斑指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近中及远中边缘骨吸收量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治疗后的近中边缘吸收量低于参照组,远中边缘吸收量则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牙龈出血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参照组明显低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0%(6/50),高于参照组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6,P=0.033)。研究组疼痛评分明显高于参照组,舒适感评分及咀嚼效率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龈下菌斑可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周骨吸收造成影响,术前给予牙周基础治疗能够减少影响,值得临床采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因非牙周炎(non-periodontitis,NP)、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失牙患者行Bicon种植修复后1~5年种植体存留率及种植体周围组织探诊指标变化。方法: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08年9月至2012 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的缺牙患者145名,共植入种植体315枚。其中CP失牙患者70例,AgP失牙患者31例,NP失牙患者44例,分别植入132、83、100枚种植体。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和随访,检查并记录患者刮治前(T0)、种植前(T1)、复查时(T2)的牙周临床指标,记录种植修复完成时及T2时的种植体周围组织牙周指标并拍摄X线根尖片,T2时记录种植体存留情况。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分组的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变化。结果:经系统牙周基础治疗后,T1时期CP组和AgP组PD≥6 mm位点百分比(%)较T0时显著降低(P<0.001),且T2与T1相比,PD≥6 mm位点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组、CP组和AgP组种植体1~5年存留率分别为100%、97.6%和100%,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CP组与AgP组种植体平均PD分别为2.96 mm、2.97 mm,显著高于NP组(2.78 mm)(P=0.006,P=0.010);CP组与AgP组种植体平均PD≥6 mm位点百分比分别为3.7%、4.8%,显著高于NP组(1.2%)(P=0.003,P<0.001);CP组种植体PD较修复完成时增加2 mm以上的位点百分比为8.4%,显著高于NP组(4.3%,P=0.003),但AgP组与N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积极牙周基础治疗,CP和AgP患者牙周状况在种植前得到显著改善,并在种植修复完成1~5年后基本稳定;CP和AgP患者植入锥形锁柱种植体的短期累积存留率与NP患者相近,但CP和AgP患者种植体周围组织PD随时间增加的趋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患者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GBR)术后牙周健康状况及种植体边缘骨吸收情况。方法:选择行牙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术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慢性牙周炎患者为观察组,牙周健康患者为对照组。结果:通过为期5年的随访,两组患者的牙周健康状况良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相比较,对照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明显较少,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患者在接受正确的牙周治疗和维护后,牙周状况良好,但是与牙周健康患者相比较,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较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控制水平对种植体周骨吸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50例牙周炎牙列缺损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0例同期检查的牙周健康且牙列缺损>90 d行种植术患者为对照组,均给予种植体修复,对照组治疗前未行牙周基础治疗,未应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PLI指数、mSBI指数、种植体周骨吸收情况.结果:术前观察组患者mPLI指数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mPLI指数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两组患者mSBI指数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mSBI指数评分均显著下降,且对照组患者mSBI指数评分下降更显著(P<0.05);术前两组患者近中、远中边缘骨吸收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近中边缘骨吸收量下降更显著,对照组远中边缘骨吸收量下降更显著(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增多,对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造成影响,牙周基础治疗及局部抗菌药物对菌斑进行控制后有利于提高种植体边缘骨的稳定性,提高种植体修复的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RANKL/OPG在种植体周围炎骨吸收与重建中的作用与机制进行分析讨论。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20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取同一时期到本院就诊的20例种植体周围健康患者作为对照组。在空腹的状态下对参加此次研究患者抽取肘静脉血,利用ELISA检测法对两组患者的RANKL及OPG水平进行测定,并分析RANKL及OPG在两组患者中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试验组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及龈沟出血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RANKL表达水平为(1.0±0.2),试验组为(15.4±3.2),两组RANKL表达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85,P0.05);对照组的OPG表达水平为(1.0±0.2),试验组为(1.2±0.4),两组OPG表达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00,P0.05)。结论:OPG/RANKL在种植体牙周炎骨吸收与重建中起到相互的作用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改良粘接固位在种植义齿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治疗的单颗后牙种植病例116例进行临床研究,根据采用的冠固位方法分为改良组58例(改良粘接固位法)和传统组58例(采用传统粘接固位方式进行固定)。分析两组种植体周围骨吸收情况、牙周健康指标、种植体存留情况、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的差异。结果 在种植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种植体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2年复查,改良组的种植体mPLI、mSBI分级优于传统组(P<0.05)。在种植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牙龈探诊深度(P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2年复查,改良组的牙龈PD小于传统组(P<0.05)。在种植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程度、龈沟液中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后2年复查,改良组的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程度、龈沟液中TNF-α水平小于传统组(P<0.05)。种植后2年复查,改良组的种植体存留率100%(58/58)与传统组的96.55%(58/5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种植义齿修复中应用冠固位方法采用改良粘接固位法与传统粘接固位的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是前者可更有效地减轻牙周损害及牙龈炎症反应,同时减少种植体周围骨吸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试论在临床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中充分利用牙种植修复技术进行治疗的临床现实意义。方法随机抽选于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到我院接受牙种植修复的105例口腔患者,其中实验组(n=53)为慢性牙周炎患者,对照组(n=52)为牙周健康对象。将2组的牙种植成功率、各项种植体周指标参数以及牙槽骨吸收程度进行评价与对比。结果实验组在6个月的牙种植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但在3年后的牙种植成功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m PLI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的各项种植体周指标参数均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在6个月、3年、5年的牙槽骨吸收程度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慢性牙周炎患者中充分利用牙种植修复技术进行治疗,近期成效尚可,但远期成效不理想,这与种植体周围发炎、牙槽骨吸收等存在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福赛类杆菌在牙周健康者龈沟液中、慢性牙周炎病人牙周袋内、种植体周围炎病人种植周围袋内的含量及其与感染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58名牙周健康者、60例慢性牙周炎病人、56例慢性种植体周围炎病人龈下菌斑,采用免疫荧光定量16S RNA PCR方法检测福赛类杆菌的含量与分布。结果牙周健康者龈沟内福赛类杆菌的检出率为8.62%,平均Ct值为0.0122±0.0000;慢性牙周炎病人龈下菌斑福赛类杆菌的检出率为81.67%,平均Ct值为0.0356±0.0018;慢性种植体周围炎病人龈下菌斑赛类杆菌的检出率为85.71%,平均Ct值为0.0563±0.0021。结论:种植体周围炎、慢性牙周炎的发生与福赛类杆菌的感染有相关性,种植体周围炎、慢性牙周炎的发病机理可能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牙周健康程度对牙周炎种植修复后机械并发症及菌斑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在本院诊疗的68例牙周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第1次就诊时牙周疾病严重程度和诊断,分为健康组(n=20)、轻中度组(n=23)、重度组(n=25)。比较三组人均缺牙数、接触区过长的种植体、临床冠根比、机械并发症、种植体留存率、菌斑指数;比较轻中度组、重度组的牙周情况;分析患者食物嵌塞、种植体接触松紧度率。结果:健康组人均缺牙数、接触区过长的种植体、临床冠根比均优于轻中度组、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种植体留存率均为100%,107颗种植体中发生机械并发症13颗(12.15%),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食物嵌塞率为4.17%、邻接触过紧率为4.17%、邻接触丧失率为12.5%,均明显低于轻中度组和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健康组种植体菌斑指数均低于轻中度组和重度组,且轻中度组低于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炎的严重程度对种植修复体机械并发症的影响不大,但是牙周健康的患者在菌斑控制上有着更好的效果,针对重度患者在种植修复方案制定中,要适当关闭邻间隙,让患者更好的维持口腔卫生,以提高修复体存留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口腔健康教育对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的种植体周围粘膜炎的干预效果。方法对50例牙周炎患者、50例牙周健康者共100例种植义齿患者进行口腔健康教育,临床随访1年,计算种植体周围粘膜炎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的种植体周围粘膜炎发生率分别为15.00%和1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5,P>0.05)。结论系统口腔健康教育对于牙周炎患者预防种植体周围粘膜炎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调查后牙区不同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的情况,探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骨组织水平种植体后牙区种植修复的96例患者(A组,n=96)和同期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后牙区种植修复的104例患者(B组,n=104)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均于种植体植入后即刻及及植入后12周时行X线检查,以种植体边缘牙槽骨高度变化情况作为早期边缘骨吸收的评估依据,比较两组早期近中、远中边缘骨吸收情况,记录其牙周健康状态指标[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检测结果及种植修复体边缘密合情况、观察期(种植后4周内)疼痛评分[数字疼痛分级法(NRS)]评估结果差异。依据早期边缘骨吸收检测结果将200例患者分为优良组(骨吸收量<1.5mm)和不良组(骨吸收量≥1.5mm),比较其年龄、性别、缺牙位置、种植体局部卫生情况、种植体直径、种植体长度、种植方式、吸烟史等一般资料,分析影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的相关因素。结果 种植体植入后12周时,A、B两组种植体早期近中、远中边缘骨吸收评估结果、牙周健康状态指标(PLI、SBI、PD)检测结果及种植修复体边缘密合A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期内,A、B两组NR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组和不良组受试者年龄、性别、缺牙位置、种植体直径、种植体长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埋入式种植、种植体局部卫生环境不佳、长期吸烟等是影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骨组织水平种植体和软组织水平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情况类似,均在后牙区种植修复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非埋入式种植、种植体局部卫生环境不佳及长期吸烟是影响种植体早期边缘骨吸收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种植体周围骨结合区的软组织和硬组织的炎症导致了种植体周围袋形成和骨吸收.微生物学研究发现种植体周围炎的致病微生物与天然牙牙周炎相似,都是由口腔厌氧茵引起.本文着重对种植体周围炎的最新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36例上颌后牙缺失患者按收治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18例(可用骨高度5~8mm,共种植21颗)和观察组(可用骨高度4~5mm,共种植23颗),均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观察组进行上颌窦底提升不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进行修复,对照组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进行修复,修复6个月后,比较两组种植体的存留率,随访1年,记录两组新骨获得量及牙周探诊深度。结果:两组种植体存留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骨获得量(2.92±0.49)mm、牙周探诊深度(2.87±0.35)mm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3周骨密度为(0.041±0.010)、4周(0.091±0.024)、8周(0.135±0.043),8周后与前期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和不植骨粉同期植入种植体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疗效肯定,均适用于上颌后牙缺失者,具有较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彭文 《大家健康》2015,(3):119-120
目的:分析探讨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病原因以及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10月在我院接受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的患者1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进行X线诊断,局部采用超声洁治、甲硝唑缓释棒以及全身药物治疗,对患者随访1年。结果:13例患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种植体周围卫生差,口腔卫生差以及种植体外形等,通过治疗后,有12例患者在短期内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的发病与种植材料、种植前的口腔卫生、种植术后患者的口腔卫生习惯等有密切联系,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与牙周炎类似。  相似文献   

20.
雷飞  倪菁  陶永炜  姜庆生  范晶  蔡卜磊 《西部医学》2018,30(11):1593-1598
目的 探讨慢性牙周炎对种植修复后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其与种植体周围炎症及局部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 80例牙列缺损并接受义齿种植的患者根据术前是否患有慢性牙周炎分为慢性牙周炎组40例和健康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固定义齿修复完成后第1、3、6、12个月进行复诊,记录1年种植体的存留率。拍摄根尖片检测种植体边缘牙槽骨吸收量(MBL),记录探诊深度(PD)、改良菌斑指数(mPLI)和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ELISA法检测龈沟液中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两组种植修复后,随着时间的延长,mPLI、mSBI、PD、MBL均呈升高趋势,不同观察时间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种植修复后,慢性牙周炎组mSBI、PD、MBL值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两组种植修复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龈沟液中IL-1β、IL-6、MDA水平均逐渐增加,SOD、GP x水平逐渐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种植修复后各时间点,慢性牙周炎组龈沟液中IL-1β、IL-6、MD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SOD、GP-x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种植修复1年,各组种植体存留率100%。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接受义齿种植短期内疗效可靠,但出现边缘骨吸收现象较为明显,种植体周围局部微环境存在炎症及氧化应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