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对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 plaques,CAS)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及颈动脉B超检查,探讨CAS稳定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为CAS治疗提供临床依据.结果 CAS稳定斑块患者中气血亏虚型、肾精不足型所占比例较大.CAS不稳定斑块患者中,痰瘀阻络型、气虚血瘀型所占比例较大.表明稳定斑块患者以虚证多见,不稳定斑块患者以实证、虚实夹杂证多见.结论 不同中医证型CAS的稳定性不同,痰瘀阻络证、气虚血瘀型CAS稳定性差,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证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10例经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定为颈内动脉斑块患者进行B超、MRI检查,2次检查间隔时间在1周以内。观察对比2种方法的检查能力,包括B超检查管腔狭窄能力和检查易损包块的能力。结果 110例患者中,轻度颈动脉狭窄47例,中度狭窄53例,重度狭窄10例。经过MRI检出39例、47例和7例,经过B超检查检出37例、46例和6例,2种方法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B超与MRI对硬斑、软斑、溃疡斑块和扁平斑块均有较高的检出率,2种方法比较无显著性差异;MRI诊断出易损斑块18例,B超检出3例,2种方法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B超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患者的颈动脉狭窄,但对易损斑块的检出率较低,由于其价格低廉、检查简单,有利于临床初筛。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是促使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1]。动脉粥样硬化重要的特征是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斑块可以有效地反映粥样硬化的程度,颈动脉严重狭窄伴软斑块形成是卒中的高危状态,其发病突然且病情严重,又多无前驱症状。因此,应当及早诊断、提前干预。西医认为动脉粥样硬化病理机制主要包括动脉内皮细胞损害、白细胞黏附和增值、血小板活化及脂质代谢异常等,他汀类药物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对9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84例正常人进行颈动脉颅外段超声检查,观察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超声特征情况。对2组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5%,对照组为49%;2组颈动脉斑块均以混合斑块最多见,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组为64%,对照组为36%;2组混合斑块及不稳定型斑块(混合斑块+软斑)所占比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组为81%,对照组为42%;2组三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发生率分别为64%和36%。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与急性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可能为预测急性脑血管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黄玉玮  张晓宏  李楠 《中医药研究》2011,(11):1309-1309
目的观察麝香通心滴丸合用匹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易损斑块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101例患者。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在服用匹伐他汀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麝香通心滴丸,每日3次,每次2丸。在初始和治疗结束后对颈动脉进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稳定性、斑块数量、斑块总面积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的颈动脉、斑块数量、斑块总面积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麝香通心滴丸合并匹伐他汀稳定粥样易损斑块二者作用互补,疗效优于单用匹伐他汀。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是由于血中脂质在动脉内膜内沉积,引起内膜灶性纤维性增厚及其深部成分的坏死、崩解,形成粥样物,使动脉弹性减低、管腔变窄。其主要发病机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不稳定斑块脱落形成栓子。不稳定斑块即使不引起管腔的严重狭窄,其危害也极大。因此,对不稳定斑块的研究则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正>血管中一旦出现斑块,就会阻碍人体的血液供应;斑块一旦破裂,就会给人体造成致命的伤害。颈动脉斑块的破裂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最主要原因,因此,专家们指出,对于颈动脉斑块的防治须"稳"字当头,重点在于稳定易损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希腊Dimitri Tousoulis教授:易损斑块是"主要元凶"2010年世界心脏病学大会上,希腊Dimitri Tousoulis教授在动脉硬化专场的专题报告中指出,斑块破裂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而斑块破裂取决于斑块易损性,及时识别易损斑块对预防急性心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方法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精准,临床中最常用的检测方法就是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出颈动脉的解剖结构,可清楚地检测出颈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通过回声的强弱以及斑块的形态还可以区别出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颈动脉是人体的大动脉,大动脉内如果出现了粥样硬化斑块,那么小动脉内可能也已经形成了粥样硬化斑块,所以颈动脉超声检查一旦发现了斑块,那么心脑的动脉血管内就可能已经埋下了“不定时炸弹”。再加上超声检查具有无创伤性、可重复检查、可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  相似文献   

10.
张堃  胡为民 《中医药研究》2013,(11):1291-1292
目的 探讨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87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组选取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无明显脑血管病表现者65例.通过颈部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颈部动脉管腔狭窄的程度及斑块稳定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YKL-40浓度.结果 病例组斑块检出率和不稳定斑块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颈动脉狭窄率〉50%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清YKL-40浓度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1)和无斑块组(P〈0.01),稳定斑块组血清YKL-40浓度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不稳定型斑块和颈动脉管腔狭窄率〉50%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病因,血清YKL-40浓度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分析超声评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及狭窄的影响因素差异。方法:选取肇庆市端州区华 佗医院 2019 年 1 月至 2019 年 12 月收治的 98 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均对两侧颈动脉开展超声检查,后依据 IMT mean 分成增厚组(n = 62)与正常组(n = 36),依据斑块性质分成无斑块组(n = 60)、高回声组(n = 18)与低 / 混 合回声组(n = 20),依据狭窄程度分成 0 % ~ 30 % 组(n = 70)与≥ 30 % 组(n = 28),统计不同组别的一般资料差异, 将有差异项带入 Logistic 回归方程,分析 IMTmean、斑块及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史、卒 中史、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属于 IMTmean 的影响因素(P < 0.05),反映其 60.5 % 的变化;年龄、吸烟史、收缩压、高 低密度脂蛋白属于颈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P < 0.05),反映其 32.8 % 的变化;吸烟史、年龄及低密度脂蛋白属于易损斑 块的影响因素(P < 0.05),反映其 15.6 % 的变化。结论:超声评估 CAS 有关指标和传统危险因素之间不完全相同,其中 IMT mean 和其的关系最为密切,颈动脉狭窄其次,而易损斑块与其关系最小,形成易损斑块和狭窄可能和炎症等非传统性 因素有着更加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3例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比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斑块稳定性的情况。结果风痰瘀阻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与风痰火亢、气虚血瘀、痰热腑实、阴虚阳亢型比较显著升高(P均0.05)。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29.2%)和风痰火亢(26.2%)为最主要证型,不稳定斑块组以风痰瘀阻(34.8%)为主要证型,风痰火亢、风痰瘀阻型斑块检出率高于其他证型。结论脑梗死患者不同中医证型颈动脉斑块硬化程度不同,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殷春萍  王长垠  刘红霞  宋世雄 《中国中医急症》2011,20(2):176+201-176,201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法配合辛伐他汀多靶点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5月-2007年5月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患者100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见颈动脉软斑、混合斑。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服用辛伐他汀,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补肾活血法中药,8周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斑块大小变化及病理学改变以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斑块体积及稳定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补肾活血法配合辛伐他汀多靶点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诊断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意义,为颈动脉狭窄脑血管事件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6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已做动脉剥离手术的26例进行斑块标本病理检查,并与磁共振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磁共振与病理检查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经磁共振分析,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纤维帽厚度、脂核面积以及脂核与斑块二者面积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两种斑块的面积无显著性差异;无论经纤维帽厚度还是脂核面积对易损斑块和稳定宽块进行区别,磁共振与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磁共振成像对斑块成分的显示较清晰,能够通过纤维帽和脂核/斑块面积比诊断易损斑块,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对82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I组)及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40名)比较。根据斑块性质将CI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三个亚组,再进行组内比较。结果 CI组、TIA组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率及血清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不稳定斑块组MMP-9水平又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较无斑块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MMP-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是指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管壁僵硬,内膜-内膜下脂质沉积、斑块形成以及管腔狭窄,为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1]。补肾中药具有显著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2]。2006-01—2008-12,  相似文献   

17.
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即不稳定斑块,是指冠脉粥样斑块中不稳定、易于破裂、易形成血栓而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斑块,其破裂是引起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性脑梗死等心脑血管急症的主要原因,亦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现就易损斑块中西医诊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7 月 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 102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检查,以 DSA 检查结果为标准,观察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 结果:颈动 脉超声共检出斑块 364 块,其中钙化斑块 213 块,脂质性软斑块 86 块,混合斑块 65 块,两种检查方式对斑块性质的检出 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DSA 共检查 316 个血管节段,其中 146 个血管节段出现不同程度狭窄,包括 轻度狭窄 32 个,中度狭窄 57 个,重度狭窄 39 个,血管闭塞 18 个。DSA 检查共检出斑块 372 块,其中钙化斑块 231 块, 脂质性软斑块 83 块,混合斑块 58 块;以 DSA 检查结果为标准,超声检查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 度分别为 95.89 %、97.65 %、96.84 %。两种检查方式对各类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颈动脉超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性质及其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动脉硬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20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DMCI组)和120例单纯脑梗死患者(CI组)进行检查,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测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并记录颈动脉中膜厚度(MT)、管腔内径、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及部位。结果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DMCI组为84.3%,CI组为74.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其次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右侧多于左侧。DMCI组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小于CI组(P<0.05),颈动脉狭窄总数及重度狭窄数较CI组多。另外,DMCI组颈动脉狭窄以中重度为主。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情况更严重,容易导致严重颈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而重要的危险因素[1],颈动脉是连接心、脑两个重要器官的主要动脉,颈动脉狭窄时,同侧脑梗死的发生率高达90%~95%[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不断升高,我院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血府逐瘀口服液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54例,现报道分析如下。一般资料2009年5月~2012年4月,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