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黄帝内经》关于肠澼病因病机以及预后判断的论述中探讨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认为肠澼的病因病机总为阴阳失和,邪气中阴。五脏病皆可致肠澼发生,因五脏脏气受损,而致中气消亡,其里内伤,久病则湿热蒸腐败坏血络而生肠澼之证。关于肠澼的预后可根据身体发热与否及脉象来判断。  相似文献   

2.
于己百教授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按中医“肠澼”论治,认为病性属寒热错杂,病机是脾胃虚寒、湿热互结、虚实夹杂,治疗以清解湿热、温中散寒、涩肠止泻、温补脾肾为法,用半夏泻心汤合黄连汤加减治疗取得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难治病之一,是一种非特异性炎性肠病,其病程长,病情轻重不一,反复发作,且治愈后易复发。针对此病的病因,目前仍无明确认识,一般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各种诱因如饮食、情志、感染等诱发~([1-2])。中医属"泄泻""肠澼""痢疾"等范畴~([2])。关于溃疡性结肠炎,黄德铨教授认为脾胃功能受损是其发病的关键,正如《景岳全书》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乃后天之  相似文献   

4.
<正>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以结肠粘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以往认为我国比较少见,但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已引起了医学界的普遍重视。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大致上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肠澼、久痢、泄泻、下利、滞下、脏毒、血痢等范畴,属脾胃之病。中西医对本病的认识在中医文献里,虽然没有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这个病名,但对其病因病理却早有认识,如《内经·素问》举痛论篇云:  相似文献   

5.
肠澼、下利、肠风诸病名由来已久,属于古病名,泄泻、痢疾之别则于明清时期始清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首载下利性疾病的相关治法方剂,后世方书,如《外台秘要》《备急千金要方》等,不断对其继承、发展。在多种以下利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中,肠澼、滞下、小肠虚寒三者与溃疡性结肠炎在症候上具有较多的相似性。《备急千金要方》首载小肠虚寒,黄连干姜汤是其证治方,其方剂组成寒温并用,具有收涩、止痢、止痛、补益、排脓的效功,此与肠澼、滞下的治疗方药具有相似性。三者的治疗方剂在配伍上多为寒温并用,多使用具有补益、排脓与收涩功效的药物。以上相关研究对丰富方剂的配伍理论和优化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赵辉  周建中 《中医杂志》1990,31(6):39-41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一般认为其发病原因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关。本病临床所见以腹痛、腹泻、粘液或脓血便为其主要特征,属祖国医学“泄泻”“肠澼”“痢疾”“腹痛”范畴。我们采用益气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罗云坚  陈慧  张北平  刘丰 《河北中医》2001,23(11):878-880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 ,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痢疾、肠风、脏毒范畴。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升高 ,治愈难度大 ,与结肠癌密切相关。西药一般以激素和柳氮磺胺吡啶等治疗 ,副作用大 ,不易坚持。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现综述如下。1 基础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湿热 ,虚 (脾虚、肾虚、脾肾虚 ) ,气 (气郁 ) ,瘀。主要致病因素为湿热。病理基础以脾虚为本 ,湿热、肝郁、瘀血为标。1.1 与肝、脾、肾的关系 董建华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病位…  相似文献   

8.
以李杲著作为基础,总结其治疗肠澼的经验。李杲认为肠澼是"太阴传少阴"即脾病及肾所致,其主要病机是"客气盛,主气弱",客气盛为湿热之盛,主气弱为肾水不足。以补肾水、祛湿热、和血脉为法,创凉血地黄汤为治疗主方。并对水饮、湿毒、胃虚、阳气下陷、血虚、内寒等变证进行系统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均可参考其经验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慢性结肠炎症。主要症状为腹泻、腹痛和粪便含有脓血及黏液。起病缓慢,病程迁延,症状轻重不一,有反复发作的趋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多见,属于祖国医学“休息痢”、“久痢”、“肠澼”、“泄泻”、“脏毒”等范畴,属脾胃之病。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又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结肠黏膜广泛溃疡为特症的结肠炎症。临床上以便次增多,一昼夜少则3-4次,多则10余次不等,便不成形或伴黏液脓血,腹痛肠鸣,晨起如厕为特征。慢性和重症患者还可伴有全身症状。中医把结肠炎归属为“泄泻”、“肠湃”、“五更泻”、“湿热痢”等范畴。认为与脾胃、肝肾、大小肠有关。《内经》“饮食自倍,  相似文献   

11.
内外合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树中教授从事针灸治疗疑难病研究20 a余,治学严谨,临床经验丰富,善于运用内外合治的方法治疗疑难病症,临床疗效卓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高老师从内外两方面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以下简称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简介如下。1病属肠澼,谨查病机溃疡性结肠炎的相关症状历代医家均有论述。早在《内经》时代就有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篇》:“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素问·太阴阳明论篇》:“食饮不节,起…  相似文献   

12.
慢性泄泻,临床以大便稀溏为其主症,或反复发作,或迁延日久。本病属祖国医学“久泻、久痢、肠澼”之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过敏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菌痢、肠功能紊乱、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失调、溃疡性肠结核等疾病。病情缠绵不愈,西药治疗,大都疗效不甚满意。我们在  相似文献   

13.
袁子云  杜晓泉 《陕西中医》2020,(12):1800-1802
溃疡性结肠炎(UC)病变多累及直肠,可逆行累及于全结肠或末端回肠,以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病程缠绵难愈且易复发。目前认为该病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其中炎症反应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根据UC的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属于“痢疾”“肠澼”“泄泻”等范畴。杜晓泉教授在长期的临床治疗经验中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脾胃虚弱为本,湿热蕴肠为标,在该病机基础上自拟健脾调肠汤以健脾理气,清热化湿,解毒排脓,养血消壅,达到标本同治之效。且该方经前期实验研究表明,可减轻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损伤,促进结肠溃疡愈合的作用,并在临床上应用近20年,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庆国教授行医40载,勤求博采,学验俱丰,善用经方,治病多验。现将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的“泄泻”、“肠”、“痢疾”、“肠风”等范畴。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春秋两季症状发作或加重较多,部分患者可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诱发或加状。一般认为,脾阳亏损、湿热内盛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腹泻、腹痛、喜温喜按,因脾虚所致。黏液脓血便因湿热蕴肠、化腐成脓所致。脾虚为本,湿热为标,正虚邪恋,以致脾胃升降失常,大肠传导失司,湿邪壅滞,与气血相  相似文献   

15.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1875年由Wilks及Moxon首先描述,1903年被Wilks及Boas定名为溃疡性结肠炎。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所属医学科学国际委员会定名为特发性直肠结肠炎,国内亦有称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1978年全国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定名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本病主要在结肠粘膜上有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改变,从直肠开始可见连续性的弥漫性病变,有糜烂、溃疡,以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为临床主症。病程具有迁延,病情轻重差异性大,有缓解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属于中医学“泄泻”、“肠澼”等范畴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用药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沈洪 《江苏中医药》2006,27(1):15-16
现在一般将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对应诊断定为“痢疾”.这很容易与细菌性痢疾相混淆.也不符合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对痢疾的定义。笔者认为.中医的病名诊断宜取“肠澼”为妥,既突出了病证特点.也易于和“泄泻”、“痢疾”相区别,有利于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爰就其治疗用药上的几个特点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痢疾”“肠风”、“肠毒”、“肠癖”、“脏毒”、“滞下”等范畴,多因外感六淫邪袭尤其是湿热之邪及饮食不节、情志郁结、脾肾素虚等致使湿邪蕴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主要累及直肠、结肠黏膜,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属于中医之"痢疾"、"泄泻"、"肠澼"、"腹痛"、"肠风"等范畴.由于该病病因复杂,病机多端,近年中医文献中,对本病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法方药很不统一.通过对近十年发表的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进行分类研究,初步探讨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原则及对应方药,从而形成中医诊治溃疡性结肠炎的初步框架.该病病机多为脾肾两虚、肝脾失调、湿热阻滞大肠,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乃脾肾亏虚,标实乃湿、热、瘀、毒壅滞大肠.分析文献中的不同辨证分型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大肠湿热、脾虚湿热、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气滞血瘀、寒热错杂等其他类型.治疗当以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标本兼治为原则,治疗选方主要以经典方剂化裁变化,最常选用"白头翁汤"、"芍药汤"、"痛泻要方"、"参苓白术散"、"真人养脏汤"、"四神丸"、"乌梅汤"等为基础方.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见的炎性肠病,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湿热疲毒之邪内蕴肠腑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机。该文介绍甘草养阴汤治疗难治性溃疡性结肠炎病案1则,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广州中医药大学廖世煌教授是广东省名老中医、广东省仲景学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从事临床和《金匮要略》教学工作40余年,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擅长运用经典理论和方药诊治内科杂病。兹总结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以供同行参考。1病因病机依据古代文献,溃疡性结肠炎与中医"肠澼"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