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庞洁  魏聪  高怀林  吴以岭 《中医杂志》2014,55(12):1011-1014
以中医脉络学说为指导,探讨\"孙络—微血管\"相关性及2型糖尿病胰岛微血管病变机制,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功能的组织结构基础为胰腺,脾失健运导致水谷精微代谢分布紊乱及不平衡状态的病理实质为脾络(即胰岛\"孙络—微血管\")病变所导致的内分泌代谢障碍,据此提出\"通脾络,运脾津\"治法,探讨以此原则指导2型糖尿病治疗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大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药防治优势突出。但由于历史认识的局限性,中医缺乏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系统深入和全面的理论阐释,严重制约了防治策略的优化。“脉积学说”是基于“癥瘕积聚”理论而提出,其核心病机是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主要病理产物为痰浊、瘀血。治疗上本学说强调分类、分期、分证动态辨治,活血化痰贯穿于疾病治疗始终,并重视以鳖甲煎丸为代表丸剂的临床应用。本文对“脉积”学说阐述将有助于深化中医药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并为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的发病率与日剧增,其病因、病机、病理已成为中西医研究的热点话题。“虚气流滞”创新中医病机理论,认为元气虚衰、气血津液等流动性物质发生郁滞是抑郁症的重要发病机制,该病机强调以气虚为本,以气郁为要,以流滞为标的病理特点。本文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及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以该病机假说为理论框架,提出抑郁症的生物学实质假说体系:抑郁症以突触微环境稳态失衡为核心,“气郁为要”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失衡有关,“气虚为本”与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相关,“流滞为标”与循环障碍和代谢紊乱有关,诠释了“虚-郁-滞”三者互为因果、相互裹撷,推动疾病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为抑郁症的分层精准诊治和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虚气流滞”是王永炎院士提出的中医病机理论,指由于元气亏虚,气血津液等流动物质运行失常,从而导致气滞、血瘀、痰凝、经络阻滞的病理过程。钱秋海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与“虚气流滞”理论,指出痛风的病机可分为“虚气”与“流滞”两端。元气亏虚,推动无力,为发病之本;气血津液流滞局部而运行失常,为发病之标。“虚气”与“流滞”互为因果,共同推动痛风的病情发展。因此,治疗痛风以补虚通滞为基本治则可获得较好疗效,降低复发率。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5.
冯兴中 《中医杂志》2016,57(12):1023-1026
糖尿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燥热日久,伤阴耗气,气虚是糖尿病慢性病程中的主要因素,气虚而生的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留注脉中,诸邪结滞成毒,\"气虚生毒\"是糖尿病病程迁延难愈、导致全身各个系统器官并发症、致死致残率高、多发生变证和坏证的病理关键。基于\"气虚生毒\"的认识,临床以益气固肾解毒防治糖尿病肾病,以益气活血解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以解毒通络治疗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方慧  刘宏潇 《北京中医药》2023,(11):1247-1249
风湿性多肌痛的中医辨证以肝肾亏虚为本,气血失调为枢,终致痰浊瘀血内停于肌肉、筋脉,发为痹痛。本病的中医治疗以“虚气流滞”理论为指导,“虚气”为本,予滋肾养肝补其虚;“血滞”为枢,予疏肝理脾通其滞;“痰瘀”为终,予活血化瘀散痰凝为其治也。  相似文献   

7.
“交节病变”是中医学的重要理念,多以形容四季更替、节气交换时间点的发病过程.其理论基源可追溯至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反映于时空交错的结构功能统一性.此概念分为“交节病作”和“交节病加”双重态势,指在交节时间疾病的发作或病情加剧.陈永灿主任中医师经多年临床经验,提出交节病变一指时间特征性,临证首当因交辨时;其二蕴含“本虚...  相似文献   

8.
臧娟  李盼盼 《环球中医药》2022,(10):1950-1953
目的 探讨基于虚气流滞理论以健脾养心方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73例微血管性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7例。对照组脱落1例,剩余35例患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脱落2例,剩余35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健脾养心方治疗。比较两组治疗4周的中医疗效和心电图改善情况。运用西雅图心绞痛评分(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 SAQ)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 modifies albumin, IMA)、内皮素1(endothelin 1, ET-1)、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 1, Endocan)的水平。结果 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心电图改善情况比对照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AQ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更低,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的IMA、ET-1、...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西医认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因糖尿病病程进展,长期高血糖并高血脂、高血压等对眼视网膜微血管造成长期的慢性损害所引起的并发症,易造成眼部组织、神经、血管微循环改变以及眼部营养和视功能的损坏。中医对此病也早有记载,称之为“消渴目病”,认为其发病的主要病机为阴虚内热,耗气伤津,导致痰瘀互结,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发展。文章主要基于“痰瘀虚”理论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原则,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总结冯兴中教授基于“虚气流滞”论治帕金森病经脑深部电刺激术后的临证经验。认为帕金森病患者术后“虚气”加重,以气虚、血虚、阴虚为主,肾虚贯穿疾病始终;“流滞”之血瘀、痰湿、浊毒亦加重,肝风、气滞、内热虽减犹存。提出分期论治本病,术后2周内以元气虚衰为主,治宜补虚培元,以益气养血、益气养阴为治法,予生脉散、当归补血汤、玉屏风散等加减;术后2周至半年内以本虚实滞为主,宜补虚化滞,予平肝熄风、理气行滞、活血化瘀、祛湿化痰、清解内热等治法,常用镇肝熄风汤合增液汤、天麻钩藤饮、四逆散等;术后半年以上以毒损脑络为主,以解毒通络为治法,予自拟益智解毒汤治疗,并根据浊毒性质及程度灵活加减,以巩固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正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iabetic microangiopathy,DM)是以微血管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微血管基底膜改变为病理特征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也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病变部位广泛,常累及全身不同器官,涉及不同的生理病理系统,临床治疗属于不同临床分科,有各自的专科特点,如典型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因其发病隐匿,多数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就已存在微血管并  相似文献   

12.
黄米武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12):532-533
为了探讨糖尿病患者气阴两虚与微血管病变间的关系 ,笔者随机对 95例 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有关情况进行观察比较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95例患者均为本院住院病人 ,均确诊为 型糖尿病合并微血管病变如糖尿病肾病 (DN)、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 )和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CAND)。其诊断标准 DN参考国际通用的 Ma-gensen的分期标准 ;DR依据 1 985年中华眼科学会制定的标准 ;DPN根据临床表现及肌电图检测神经传导速度 (NCV)确定 ;CAND主要根据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检查 (CANF)。95例中 ,男41例 …  相似文献   

13.
中药通心络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理基础,发病机制与多元醇代谢异常、糖化反应的亢进、氧化应激、蛋白激酶C激活、己糖胺通路激活等几个途径相关。通过中药通心络作用于以上几个途径来对其进行防治,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总结了通心络对其系统效应的研究结果。提高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机体自适应、自调节、自修复、自稳态的能力等系统特征学改变,进而达到临床上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许奇  方朝晖 《中医药信息》2023,40(11):53-57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具有隐匿发病过程与严重不良结局的致病特征,危害严重。固本培元学说源远流长,是众多新安医家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出的以“调补人体元气、顾护脾肾之本”为主要治法的思想理论。本文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中医认识和固本培元的理论渊源进行了介绍,并对新安医家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从脾肾论治角度入手,探讨了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脾、肾之间的关系,并阐述了固本培元思想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防治中的作用。笔者认为脾肾亏虚致血运无源,血行无力是导致瘀血形成、阻滞脉行从而引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的主要原因。众多新安医家在“重视培补先后天之本、脾肾同治”理论指导下中药复方的配伍使用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能够发挥多途径、多靶点、整体调控的治疗优势,对中医药临床防治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挖掘探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组方用药规律。检索中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文献并收集处方,使用Microsoft Excel 2021软件建立处方数据库,对所用中药开展频次、性味归经及功效分类的分析,通过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6.0软件开展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并对高频中药的特征性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进行文献挖掘。该研究共纳入1 327首处方,使用中药411味,总频次19 154次,频次排名前5位的是黄芪、当归、茯苓、丹参、生地黄;所用中药寒温并用,以甘味为主,苦辛为辅,以入肝经为主,多为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到高支持度用药组合黄芪-当归,高置信度组合茯苓-泽泻-山茱萸,并通过复杂网络得到黄芪-当归-茯苓-丹参之间关联性最强;聚类分析得到9类药物组合;因子分析得到16个公因子。对高频中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活性成分分析发现,有效成分主要通过抑制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途径发挥作用。结果表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病机以本虚为主,虚实夹杂,主要以气虚、血虚为本,痰热、血瘀为标,病变脏腑以肝为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黄活血汤防治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AP)的机制。[方法]腹腔注射四氧嘧啶配合高热量饮食建立模型,中药治疗16周后,测定空腹血糖(FBG)、血浆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尿微量白蛋白(UAE)等指标。[结果]糖尿病大鼠FBG、ET和UAE明显升高,NO水平及NO/ET降低,治疗后FBG、ET、UAE明显降低,NO含量及NO/ET明显升高(P<0.01)。[结论]二黄活血汤可降低血糖,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维持血管舒缩平衡,能有效地防治DMAP。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中医学角度探讨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炎症学说,认为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是糖尿病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气化失常、痰饮、瘀血在糖尿病炎症学说中有重要地位,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重心当为"治未病".  相似文献   

18.
胡凤山  张青 《中医杂志》2011,(19):1630-1632,1664
郁仁存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了肿瘤发病的"内虚学说",指出脏腑虚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并根据《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在"内虚学说"的指导下,应用中医补气养血、健脾补肾等方法于肿瘤临床的各个治疗时期,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防止复发转移"等方面,提高癌症患者的抗病能力,改善机体的内环境,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进而提高患者总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之络脉虚滞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筠  张军平 《中医药学刊》2006,24(4):629-630
络脉系统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功能性网络,络病是以“络脉损伤”、”“络道亢变”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络脉虚滞是冠心病基本病理变化,任何病理因素作用于络脉系统都可以导致络脉虚滞的病机过程,“虚”为引发真心痛的直接病理途径;“滞”包括了毒滞、痰滞、瘀滞。络脉的“空虚”和“阻滞”可交替出现,也可并存,贯穿着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20.
络脉系统是维持机体内稳态的功能性网络,络病是以“络脉损伤”、”“络道亢变”为特征的一类疾病。络脉虚滞是冠心病基本病理变化,任何病理因素作用于络脉系统都可以导致络脉虚滞的病机过程,“虚”为引发真心痛的直接病理途径;“滞”包括了毒滞、痰滞、瘀滞。络脉的“空虚”和“阻滞”可交替出现,也可并存,贯穿着冠心病发生发展的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