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针引气归元加灸百会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13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式分成观察组78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腹针引气归元结合灸百会穴。观察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及眩晕评定量表(DARS)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DAR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DAR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患者DARS评分降低幅度较对照组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为91.03 %高于对照组的7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针引气归元加灸百会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确切,临床症状改善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28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灸百会穴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明显高于照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症状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刺联合灸百会穴较单纯针刺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联合隔姜灸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颈源性眩晕患者提供快速有效的中医非药物治疗手段。方法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静脉滴注山莨菪碱10 mg及肌肉注射异丙嗪0.5 mg治疗,观察组采用薄氏腹针加神阙穴隔姜灸疗法。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且观察组积分低于对照组(均P 0.05)。治疗结束后,随访3月。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3.33%(P 0.05)。治疗后两组眩晕评定量表(DAR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均P 0.05);且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薄氏腹针联合隔姜灸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的近远期疗效及实验室指标。方法:选取92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取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对照组应用小针刀联合针灸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眩晕评分、血清溶血磷脂酸(LPA)、基底动脉和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Vs)、总有效率与随访1年的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眩晕评分与血清LPA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2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48%,高于对照组78.26%(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复发率4.34%,低于对照组17.39%(P0.05)。结论:小针刀和针灸结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可有效改善患者眩晕评分、降低血清LPA水平,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且可减少复发,近远期疗效均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6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观察组行颈八针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10 d,并于末次治疗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在治疗前后记录两组临床症状(头痛、旋颈试验、眩晕频率、眩晕时间、眩晕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的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旋颈试验、眩晕频率、眩晕时间、眩晕程度的临床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的各项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颈性眩晕患者中应用颈八针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晕眩、头痛等症状显著好转,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骨伤科门诊2012年2月~2015年9月所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就诊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分为观察组(单数号,n=42)与对照组(双数号,n=41)。对照组采取斜圆刃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颈椎2号方,比较两组眩晕症状评分、治疗总有效率、颈椎血流动力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均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及右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圆刃针结合颈椎2号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可化痰除湿、升清降浊,改善患者基底动脉及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利于眩晕症状的缓解与生活质量的提高,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寰枢椎复位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11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9例采用复位法配合扩管药物治疗,对照组59例采用单纯扩管药物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完善TCD检查,予"眩晕计分标尺"度量眩晕程度,并按《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积分统计,观察2组疗效。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明显增加(P均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眩晕计分标尺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均0.01),且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寰枢椎复位法配合扩管药物治疗颈性眩晕效果优于单纯扩管药物治疗,是治疗颈性眩晕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拟升阳化痰方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自拟升阳化痰方治疗,对照组予盐酸培他啶片、谷维素片及西比灵胶囊治疗,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并评价临床疗效及。结果:治疗组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眩晕症状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升阳化痰方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究刺络拔罐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重庆市渝北区中医院收治的80例颈性眩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刺络拔罐配合针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眩晕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通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眩晕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刺络拔罐配合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症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自拟益气化痰定眩汤联合火龙罐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11月我院收治的55例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依次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7例)。对照组给予火龙罐治疗,观察组给予自拟益气化痰定眩汤联合火龙罐治疗,干预7 d后,统计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100.00%,27/27)优于对照组(71.43%,20/28)(P0.05);治疗后,观察组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眩晕评定量表的评分系统(DARS)评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观察组DHI、DAR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切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即观察组血液流变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眩晕实施自拟益气化痰定眩汤联合火龙罐治疗,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中医医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电针联合小针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给予针灸治疗,比较2组总有效率、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比治疗前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颈肩痛、头痛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电针联合小针刀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提高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缓解眩晕症状,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温针灸合手法整复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西比灵加舒血宁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温针灸合手法整复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椎-基动脉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快(P0.05);观察组颈椎生理曲度、功能症状评分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液黏度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合手法整复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椎-基动脉血流状态,促进颈椎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加电项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中药加电项针治疗;对照组30例,西药加普通针刺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7%,颈性眩晕与功能评分(22.56±1.56)分;对照组总有效率80.0%,颈性眩晕与功能评分(16.97±3.25)分,P0.05。结论:中药加电项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杵针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确诊为颈性眩晕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杵针配合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与牵引进行治疗。治疗15 d后,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疗效和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6%)优于对照组(81.7%)(P0.05);2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杵针具有疏通气血,调节阴阳的作用,配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五虫通络胶囊治疗后循环缺血(PCI)性眩晕(痰瘀阻窍型)疗效及对患者眩晕障碍量表筛查表(DHI-S)、眩晕评定量表评分系统(DARS)评分及血清Nε-羧甲基赖氨酸(CM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PCI性眩晕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观察组给予五虫通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DHI-S和DARS评分、血清CML和ox-LDL水平、双侧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全血高切黏度(HBV)、全血低切黏度(LBV)、血浆黏度(PRV)、纤维蛋白原(FIB)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3%与75.00%)(P<0.05);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DHI-S和DA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CML、ox-LD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治疗后观察组VA、BA、Vm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 治疗后观察组HBV、LBV、PRV、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虫通络胶囊治疗PCI性眩晕(痰瘀阻窍型)疗效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血清CML、ox-LDL水平,改善血液流变学和血流速度,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针对针药并用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的临床效果进行探究。方法将医院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68例气血亏虚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研究组予针刺穴位治疗并加用加减归脾汤,对照组予西比灵(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进行治疗,两组均接受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DARS眩晕评分、大脑中动脉(MC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DARS眩晕评分均降低(P 0.05),LMCA、RMCA以及BA的Vm值均升高(P 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DARS眩晕评分降低(P 0.05),LMCA、RMCA以及BA的Vm值均升高(P 0.05),研究组有效率为高于对照组的。结论针药并用治疗气血亏虚型眩晕可以显著改善椎动脉异常血流状态,达到缓解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6例颈性眩晕患者作为试验组进行颈八针治疗,另选择4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各项临床症状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达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3.48%(P0.05);试验组各临床症状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八针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眩晕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牵引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牵引下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颈椎旋转定位扳法治疗,14天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MOS-SF36生存质量量表的变化情况,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颈性眩晕总体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7.5%、92.5%,优于对照组的50.0%、80.0%(均为P0.05);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和MOS-SF36生存质量量表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为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牵引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紊乱所致颈性眩晕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镇肝熄风汤结合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8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按掷币法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2),两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并配合降压、降脂及降血糖治疗,对照组结合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镇肝熄风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眩晕评估量表(DARS评分)、眩晕障碍调查表(DHI评分)、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MV)和血管搏动指数(PI)]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95.24%(40/42)显著高于对照组78.57%(33/4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ARS评分、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M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椎动脉与基底动脉的PI、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维蛋白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镇肝熄风汤结合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疗效明显,可显著降低血液黏度,增加血流速度,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及椎-基底动脉血液循环障碍,恢复脑部供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药合用治疗颈性眩晕气虚痰瘀型的临床疗效。方法: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两组均用异丙嗪注射液肌注、盐酸倍他司汀片口服,治疗组加服舒颈定眩汤。结果:两组DHI眩晕障碍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改善(P0.05),治疗组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改善(P0.05),且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药合用治疗颈性眩晕气虚痰瘀型能改善临床症状及脑血管血流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