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解工业生产中各种类型打磨工具的振动加速度 ,采用 1 2种打磨机的振动测试数据 ,分析比较各种打磨机的振动危害程度。结果表明 ,手持砂轮机和角向磨光机的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 (ahw)较高 ,波动较大 ;座式砂轮机ahw较稳定 ,棒砂轮机ahw最低。由于工人每日使用手持砂轮机的时间较长 ,其 4h等能量频率计权振动加速度 [ahw(4) ]最高 ,角向磨光机次之 ,使用这些工具的多数工人的ahw(4) 明显超过 5m/s2卫生限值 ;使用石英砂纸打磨机ahw(4) 在 5m/s2 上下波动 ;棒砂轮机的ahw(4) <5m/s2 。提示 ,减轻手传振动危害的关键是控制接振时间 ,打磨工具中尤其应控制手持砂轮机的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传振动对广东省打磨作业工人血脂的影响。方法以2010—2012年广东省从事打磨作业的179名工人和45名非打磨工人为研究对象,检测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病例组和接振组、对照组工人血清中的血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比较不同工龄、病例组与对照组间、不同程度病例间、病例组住院治疗前后血脂的差异。结果工龄与振动病严重程度分级间无相关性;接振组HDL较对照组升高,病例组和接振组LDL都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手臂振动病患者的CHOL和中度手臂振动病患者的HDL与对照组比较有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性手臂振动病患者住院治疗后CHOL明显降低,TG、HDL、LDL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传振动可影响工人的血脂,血脂改变可能与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我国北方某大型煤矿暴露于手传振动的掘进工人的症状与体征,以了解手传振动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危害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与体检相结合的方法对167名掘进工人进行调查,同时测量现场工人所用风锤的手传振动强度,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传振动对作业人员的健康损伤以手麻、手部多汗、耳鸣、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为主,体检体征以凉温觉、痛觉、触觉、振动觉异常为主。对手麻这一典型症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发现工龄、是否饮酒、每天接触手传振动的时间、是否佩戴手套均为影响因素。结论长期接触手传振动会导致作业人员健康损害,为有效预防手传振动对作业工人的健康危害,建议接触手传振动的作业人员要加强防护,降低振动强度暴露,减小工人发生危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某汽车车轮制造厂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发生原因,为制定职业性手臂振动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调查分析该企业的基本情况、生产工艺、劳动时间、操作方式、打磨工具,检查工作地点并测量手传振动的强度,对发病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 轮毂车间操作人员以手持打磨工具立位(强迫性体位)打磨为主且操作不规范,发生病例的铝铸坯打磨工段日平均接振时间11 h;轮毂车间岗位手传振动检测结果符合要求。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得出,日接振时间与振动诊断级别存在相关性(rs=0.932,P < 0.01);企业近三年未开展手传振动岗位检测与评价工作以及手传振动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
结论 企业应及早识别手传振动危害,改变强迫性体位和握力,严格控制振动作业时间,加强个体防护,完善工作场所检测与评价工作和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以预防和减少职业性手臂振动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亚热带钨矿井下凿岩作业局部振动危害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亚热带钨矿井下凿岩工的局部振动危害进行了调查,发现接振组主诉申枴8例,占10.96%,用5℃冷水诱发试验检出振动性白指3例,占4.11%;发展为振动性白指的工龄为3~7年;接振组主诉头痛、手麻、手冷,手多汗等症状,和手部触觉嵴试验以及听力测定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作者认为,在亚热带从事局部振动作业人员,也可发生振动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噪声、手传振动对听力功能的影响,评估手传振动和噪声对作业人员听力的协同作用,为职业健康监护提出建议。
方法 2018年5月选取某金属加工企业473名操作工,以同时接触噪声、手传振动的操作工为观察组,单纯接触噪声的操作工为对照组。通过纯音听阈测试检测工人高频和语频听力损失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观察组的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40.8%)和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4.3%)均高于对照组(26.3%和1.8%),观察组和对照组的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均高于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3~6年工龄段的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10.2%)高于0~3年工龄段(2.3%)。
结论 噪声与手传振动相结合,可导致语频和高频的听力损失率增加。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语频听力损失的概率进一步提升。噪声作业人员的职业体检中,需要考虑振动的影响,对于既受到振动又受到噪声影响的工人,应缩短体检间隔时间,提高体检频率,及时发现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手传振动对接触者早期职业损害的指标,避免发生手传振动牟不可逆改变。方法 对128名暴露于不同接振剂量的工人及对照者的手指皮温和一些有关的主客观症状进行调查。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随接振剂量的增强和工龄的延长,手批皮温显著下降,对照组及不同接振组工人手指皮温的下降率分别为5.60%、30.95%、57.58%和75.00%,同时受试者的痛阈降低。结论 手指皮温下降是手传振动从业者末梢血循环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噪声暴露对作业场所工人听力损失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对惠州市直属五金、印刷、食品、电子等行业8个工厂进行噪声作业场所调查,并对噪声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及纯音听力测定。另选择相应办公室不接触噪声的职工164人作为对照组。结果听力损失率随着接触噪声的工龄增加而增高,随着接触噪声强度的增加,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反应关系。听力损失率接触毒物和噪声组明显高于噪声组(P<0.05)。结论噪声强度、接噪工龄是影响作业工人听力的主要因素,毒物与噪声联合作用加重听力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稳态噪声作业工人的听损失发生状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彩和横断面研究方法,以参加稳噪声作业一年或一年以上的无耳病史的481名工人为研究对象,调查年龄、性别、噪声作业的工龄、听力损失情况和作业场所噪声强度。结果: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的发生率为11.95(按人数计)。听力损失教师民非听力损失者噪声强度、接噪工龄和接噪指数的分布差别有显著意义(P均小于0.05),而且与听力损失的危险性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论:噪声强度、接噪工龄和接噪指数是影响作业工人听力的主要因素,特别是接噪指数能较全面反映作业工作噪声接触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机械制造、建筑、采矿和林业等行业中使用的风铲、风镐、铆枪、凿岩机、混凝土捣固棒、链锯、冲击钻等手持工具在工作时会产生较大的振动.操作工人长期暴露于强烈的手传振动,会引起手臂振动综合征,出现白指等症状.因此,手传振动对作业工人产生的职业危害受到普遍关注.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一种可行的卫生防护用具,以减少手传振动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对某发动机公司314名接触手臂振动作业工人进行了职业危害调查,并对6种常用振动工具的振动参数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接触手臂振动作业每日累计接振时间基本在2 h以内,年累计接振时间为104~457 h,4 h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值为3.94~18.26 m/s2,白指发生率仅抛光工为3.04%,未检出手臂振动病。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2.
砂带金属打磨作业手臂振动职业危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砂带金属打磨作业手臂振动职业危害特征.方法 分析不同目数砂带打磨作业工人接振指标特征;检查接振工人自觉症状及进行冷水复温试验.结果 16、40、180 目砂带岗位Ahw(4)分别为5.44、5.34、5.27 m/s2,均超出GBZ 2.2-2007规定限值(5 m/s2),600、800目岗位振动未超出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生产性噪声对作业工人的听力影响情况。方法对漳州市2013年1 253名噪声作业工人岗中职业体检纯音气导听阈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观察对象218人(17.4%),检出率高于噪声聋(6.3%);男性听力损失率(29.7%)高于女性(14.2%);机械制造业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率(38.4%)高于食品(8.1%)和化工(8.0%)行业;听力损失随接噪工龄增加而升高。结论接噪作业工人的听力损失随接噪工龄的增加而增高,机械制造业更明显;听力损害以高频为主。应改革生产工艺,加强个人防护,保护职业工人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4.
新会区某厂接触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新会区某厂接触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的情况。方法测定各噪声作业车间的噪声强度,对2175名噪声作用人员进行听力测试,并对听力损失与工龄、工种的关系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噪声性质为高频连续稳态噪声[〉85dB(A)]。随工龄增加听力损失危险率增加,各工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特别是工龄在5年以上更为明显。结论噪声作业环境对作业工人听力有影响,并随噪声作业工龄增加听力损失危险率增加,建议企业尽快建立听力保护计划,防止职业性噪声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接触手传振动(以下简称接振)作业工人的职业接触现况。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接振工人作业及防护情况。使用丹麦B&K4447型人体振动分析仪,依据ISO 5349—1:2001,对7个不同行业15家工厂6种接振岗位共59个操作位进行了手传振动测量,计算8 h等能量频率计权加速度[ahv(eq,8h),记为A(8)],分析其危害程度。结果各接振岗位的A(8)中位数(M)为5.16 m/s2,四分位数间距(Q)为2.83 m/s2,最小值为1.53 m/s2,最大值为51.43m/s2。有39个点(66.10%)的A(8)值超过ISO 5349—1:2001限值(3.7 m/s2)。左右手以及手套内外加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传振动职业接触水平高,防护差,接振工人的职业健康危害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地处高寒的我国北方大兴安岭地区近三百名林业工人进行了接触噪声与振动危害的卫生学调研。结果表明,工人的作业条件较艰苦,严寒与较强的噪声与振动使1/3的工人手部有手麻症状,双手的作业能力降低,上下肢关节痛与腰、腿痛较突出,但以白指、指关节肿胀与变形等器质性改变为主的振动性损害则较少,油锯手的白指发生率为5.0%,电锯手的为2.5%。据此,本文推荐了可供林区与其它接振工种参考的接触振动的限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告打磨作业伴随振动所致的职业危害。方法对患者的职业史、操作形式、打磨工具、生产环境的调查及有关的临床检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我国现行的有关标准诊断。结果按照GB10434—89《作业场所局部振动卫生标准》,打磨机的加速度严重超标。3例手持工件打磨的工人出现明显的双手苍白,感觉障碍等雷诺氏征。结论长期接触较强的局部振动的打磨作业者容易患职业性手臂振动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重庆市万州区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职业防护措施和健康监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调查,对39家企业作业岗位进行噪声强度测定,对调查企业1 004名接触噪声作业的工人和217名无接触噪声作业史的职工进行纯音气导听阈测试。结果作业岗位噪声检测合格率为45.01%,作业工人8小时等效声级合格率为60.66%;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率为15.7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6%;高频听力损失率为14.34%,明显高于语频听力损失率的2.79%;男性工人听力损失率为18.40%,明显高于女性工人的10.56%;听力损失率呈随着工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结论万州区企业噪声检测合格率较低,工人听力损失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性别和工龄是影响听力损失的相关因素。因此,应加强作业场所噪声治理和工人的个体防护。认真搞好工龄长和男性工人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对预防和控制职业性噪声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伤、心率改变与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结合职业健康检查对157家工厂14 396名噪声作业工人纯音听力、心电图和血压进行检测,以听力损伤和心率改变分别作为累计噪声暴露量和自主神经功能的反映指标;经性别和接噪工龄分层后,分析调整年龄后听力损伤、心率改变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1)调查对象以男性为主,多数在35岁以下,从事噪声作业不足4年;(2)听力异常率男性高于女性,并且随着年龄和接噪工龄的增加而增加;接噪工龄较短的年轻人心率改变异常率较高;(3)男性感音性聋或窦性心动过速者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接噪工龄2.1~4年组感音性聋者和接噪工龄≤2年组窦性心动过速者患高血压相对风险OR(95%CI)分别为4.18(1.56,11.23)和5.64(3.22,9.88)。结论噪声作业严重听力损伤或窦性心动过速与高血压患病风险增加有关,建议关注自主神经功能稳定性较差的噪声作业者的高血压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声级≥80分贝(dB)并<85 dB噪声环境中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情况,为此类人群听力监护提供依据。方法在上海市2家作业环境噪声等效A声级≥80 dB并<85 dB的企业中,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 360名作业工人,按噪声接触工龄分成2组进行听力检查,并对作业工人年龄、性别进行校正。结果噪声接触工龄≤20年组未发现明显的听力损失(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值< 40 dB)者,接噪工龄>20年组工人经年龄、性别校正后,有4人双耳高频平均听阈值≥40 dB,其中2人同时伴有语频听力下降, 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精确法2=3.10, P>0.05)。结论声级≥80 dB并<85 dB噪声环境中作业人员接噪工龄与听力损失尚无关联。鉴于接噪工龄>20年组有听力损失的个例发生,建议将接噪工龄>20年的工人作为听力监护的重点目标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