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分析我国城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行为。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7年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状况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的整群抽样方法,在中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4个城市选取17 234名18岁及以上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食物频率和就餐行为问卷,收集调查对象过去一周在不同地点就餐频率和次数信息,分析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状况,使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群在外就餐率和就餐地点的差异,使用秩和检验比较就餐次数差异。结果 2017年中国城市成年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率为55.6%,平均在外就餐2.8次,36.0%的人群在宾馆、饭店和酒店等地点就餐,19.8%的人群在单位、学校等处食堂就餐。男性、18~44岁、文化程度高和家庭年人均收入较高的人群,在外就餐率和就餐次数较高。学生在单位、学校等处食堂就餐的比例较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商业服务人员在宾馆、饭店、酒店等地点就餐的比例较高。结论 2017年中国城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较为普遍,18~44岁的青年群体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率和次数较多。与其他场所相比,人群在宾馆、饭店、酒店等地点就餐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的在外就餐行为,为开展相关干预和宣传提供依据。方法使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了44799名18岁及以上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行为的情况(三餐是否在外就餐、在外就餐次数和就餐地点),通过SAS9.3进行复杂抽样的加权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2年我国成年居民过去一周在外就餐的比例为20.2%,其中在外就餐1~6次和7次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8%和10.4%,平均次数是每周1.5次;早餐、午餐、晚餐在外就餐的比例分别为10.7%、14.8%、9.6%;在餐馆、单位/学校食堂就餐的比例分别为15.3%和7.9%。男女、城乡、年龄均存在差异。结论我国居民在外就餐比例增加,男性、18~44岁人群是在外就餐的重点人群,应通过宣教促使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营养学报,2019,41(1):10-14]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健康人群在外就餐频率及与常见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 以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三亚市某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18岁人群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该人群在外就餐情况、高血压和血脂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在外就餐情况与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 537名三亚市健康体检者,获得有调查人数1 502人,有效率为97.7%。调查对象年龄21~69岁,平均(46.82±9.58)岁。男性834人,女性668人,男女性别比为1.24∶1。BMI以18.5~23.9 kg/m2为主,占56.0%。高血压患者314例,血脂异常者307例,患病率分别为20.9%和27.2%。在外就餐频率以≤1次/周为主,占80.6%,其次是2~7次/周, ≥8次/周者占4.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外就餐频率2~7次/周(OR=1.929)、≥8次/周(OR=4.459)的健康体检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较高。在外就餐频率2~7次/周(OR=2.408)、≥8次/周(OR=3.466)的健康体检者发生血脂异常的风险也较高。结论 三亚市健康体检人群在外就餐频率较高,高血压及血脂异常患病率也较高,在外就餐会行为将增加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大学生在外就餐的现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调查法,抽取某医科大学本科生718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部分学生(44.4%)的在外就餐频率为2~3次/月,其中女生在外就餐频率稍高于男生,生活费更高的学生在外就餐频率也更高。学生在外就餐的主要原因是朋友聚会,最受欢迎的就餐地点是火锅店。学生考虑在外就餐地点主要原因为食物的口味,较少学生考虑卫生条件和营养价值。大部分学生在外就餐时存在食用过量的现象,73.5%的学生在外就餐时喝饮料,肉类食物占在外就餐食物的一半以上。结论 大学生在外就餐现象比较普遍,86.2%的学生通过网络途径了解营养知识,学校应采取措施吸引大学生在校就餐。  相似文献   

5.
了解北京市学龄儿童酒类饮品的饮用情况,为教育及卫生部门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2015年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对北京市3 776名学龄儿童过去1周饮酒率及其影响因素、饮酒频率、种类、日均饮用量进行分析.结果 北京市学龄儿童过去1周饮酒率为11.2%,不同性别、年级、地区学生饮酒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49,126.91,18.36,P值均<0.01).423名饮酒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0.5±1.6)岁,其中290名儿童过去1周饮用1~2次酒类饮品,占饮酒儿童的68.6%;93名饮用3~6次,占22.0%;40名每周饮用次数≥7次.饮用人数和日均饮用量最多的是配制酒(58.2%),其次是啤酒(33.3%).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女生、家长文化程度较高是饮酒负相关,与居住地为郊区、年级较高、家长过去1个月喝酒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 北京市学龄儿童过去1周的饮酒率较高,日均饮酒量较低;饮酒受年龄、性别、居住地、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应尽早采取措施控制学龄儿童饮酒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成年居民在外就餐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资料来源于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12年在其中3个项目省(辽宁、河南和湖南)各抽取2个市和2个县,在每个市调查点抽取2个城市居委会和2个郊区村,每个县调查点抽取1个县政府所在地居委会和3个村。将参加过2011年CHNS调查并有完整个人信息,且在本次调查时间内可随访问到的1013名18-59岁成年居民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中补充收集过去一周内在中/西式快餐店、中餐馆、流动食品摊、面包店/咖啡厅、食堂及其他餐馆就餐频率、费用、交通方式及其时间等信息,结合连续3天24小时膳食调查,分析不同地点在外就餐状况、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水平,探讨影响不同地点在外就餐的因素。结果城乡居民总体一周在外就餐率分别为51.72%和39.14%;在西式快餐店、中餐馆、中式快餐店、流动食品摊、面包店/咖啡厅、食堂和其他餐馆每周就餐≥1次的人群比例分别为1.68%、23.49%、12.93%、10.37%、1.09%、10.07%和4.34%。每周在中餐馆就餐≥1次的居民与没有在中餐馆就餐者相比,能量、钙、铁、锌的摄入量较高;每周在食堂就餐≥1次的居民与没有在食堂就餐者相比,能量、蛋白质、膳食纤维、钙、锌的摄人量高。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城乡地区与成年居民在外就餐有关。结论调查地区成年居民在外就餐较为普遍,应开展在外就餐的营养宣传教育,引导居民在外就餐时对健康食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我国9地区3~12岁儿童外出就餐和食用西式快餐的相关因素及食用频次与儿童BMI的关系,为制定儿童体重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北京、苏州、广州、郑州、成都、兰州、沈阳7个城市和邢台平原、邢台山区两个农村共9个调查点抽取3~12岁的儿童1 792名进行膳食与健康问卷调查,并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外出就餐和食用快餐的相关因素,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外出就餐和BMI之间的关系。结果:3~12岁儿童每周外出就餐0、1次和>1次的比例分别为33.1%、38.6%和28.3%,每周食用快餐0、1次和>1次的比例分别为62.4%、31.0%和6.5%;农村地区低于二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学龄前儿童和学龄儿童之间和性别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3~12岁儿童每周外出就餐频率与母亲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挑食和每周碳酸饮料摄入频率正相关;每周食用快餐频率仅与挑食和每周碳酸饮料摄入频率正相关。在控制了地区、母亲教育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挑食和每周碳酸饮料摄入频率后,每周外出就餐频率仍然与儿童BMI正相关。结论:儿童外出就餐和食用快餐与经济水平、母亲文化程度、饮食习惯和儿童BMI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国十二省市儿童青少年早餐行为情况。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参加2011年第九轮"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并有完整个人信息的4~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1984人,分析调查对象的早餐就餐情况、就餐地点、食物制作地点、制作方法、食物选择种类以及膳食结构。结果 4~17岁儿童青少年吃早餐的人群比例为96.9%;早餐就餐地点以及早餐食物制作地点选择在家的人群比例分别为82.8%和73.0%;早餐食物制作方式选择为煮以及早餐食物选择谷类的人群比例分别为81.7%和84.1%;早餐膳食结构主要为以谷类食物及蔬菜水果等为主的植物类食物,以奶类及奶制品和肉、蛋类为主的动物类食物,以方便食品为主的零食食物为主的3种膳食模式。高城市化水平社区和高收入水平家庭儿童青少年的早餐在外就餐人群比例(22.7%,19.1%),早餐中食用奶类及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40.7%,38.9%)以及肉、蛋类(47.4%,42.0%)的人群比例更高(P0.001),而低城市化水平社区和低收入水平家庭的儿童青少年在家吃早餐(91.2%,86.4%)、早餐食用谷类食物(97.8%,94.5%)及蔬菜水果类食物(41.5%,32.0%)的人群比例更高(P0.001)。结论中国十二省4~17岁儿童青少年早餐行为存在一些不合理方面,社区城市化水平和家庭收入影响4~17岁儿童青少年早餐行为,应提供有针对性的营养干预,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9.
了解广州市城区小学生早餐质量及饮食行为,为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广州市城区6所小学二~五年级1 496名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1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2.2%的学生每天都吃早餐,早餐种类主要是米面制品(77.23%),其次为奶类及其制品(60.98%);61.38%的儿童早餐营养不充足.在校日,小学生吃午餐的地点主要是学校(70.58%),13.20%的学生三餐平均进食时间<15 min,15~25 min的占51.65%.过去1周,18.77%的学生在外就餐≥4次;过去1个月,8.96%的学生吃过4次及以上西式快餐;4.70%的学生每天晚上睡前0.5 h进食,4.10%经常晚上睡前0.5 h进食.仅有35.28%的学生每周喝牛奶7次及以上.小学生吃的次数最多的零食是新鲜蔬菜水果(22.09%),其次是奶及奶制品(19.86%)和谷类(16.82%);饮用最多的饮料是牛奶及酸奶(30.93%),其次是碳酸饮料(18.40%)和茶水(12.60%).结论 广州市城区儿童早餐质量较差,不良饮食行为较普遍,应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陕西省某高职在校大学生的早餐摄入状况、营养质量及对早餐的认知态度,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和科学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500名,用自填问卷的形式对其过去1周的早餐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482份。调查对象中有52.5%的学生每天食用早餐,其中男生占到40.2%,女生占到60.1%。早餐选择谷物的学生占到71.6%,奶豆类的占51.2%,蛋类的占50.2%。50.0%的学生依据食物口味来选择早餐,11.4%的学生依据营养价值来选择。70.7%的学生早餐消费低于4元。认为早餐很重要的学生占60.8%,其中医学生占68.0%,师范类占54.7%,机电专业占41.7%。结论该校大学生早餐就餐率不高,早餐质量较差。早餐的就餐频率及其早餐质量与大学生自身对早餐营养的态度和认知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和掌握天津居民在外就餐现状,为科学评价和指导在外就餐行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全市不同类餐厅共计完成842人的在外就餐行为调查,分析人群在外就餐现状。结果:在外就餐的比例高达64.3%,以1844岁组的青年人群最高,老年人最低,男性高于女性;早餐在外就餐的食物种类人群比例以蛋类(91.4%)最高,而午晚餐以蔬菜类(95.7%、92.3%)最高;早餐在外就餐的烹调方式以煮、蒸、煎的方式多见,午晚餐以炒、蒸、煮的方式多见。结论:天津居民在外就餐比例较高,针对此初步提出适合天津居民就餐行为及在外就餐建议,以引导人们科学用餐。  相似文献   

12.
冯玉荣  范利国 《中国校医》2008,22(5):529-530
目的了解贫困大学生早餐情况,探讨早餐营养干预资助措施。方法采用膳食记录法,对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211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早餐情况调查。结果早餐就餐率为77%,但早餐营养质量比较差的高达87.4%;早餐食物食用率/周依次为谷类89.1%、奶类27.6%、蛋类25.7%、豆类10%、蔬菜水果6.7%、肉类4.3%、薯类0,男女生奶、蛋类食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高于女生;早餐仅食用谷类的贫困生占31.9%,男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生多于男生;早餐食物食用频次/周依次为谷类6.2次、奶类1.9次、蛋类1.8次、豆类0.7次、蔬菜水果0.5次、肉类0.3次、薯类0,男女生奶类食用频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多于女生。结论早餐食品单调,高蛋白质食品不足,蔬菜水果甚少,仅食用谷类现象严重,营养质量差,尤其是女生;在仅有的经济条件下没有充分利用豆类和薯类这一廉价的营养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15年河北省成年居民的在外就餐行为及其对肥胖的影响,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有效控制主要的健康危险因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与人口成比例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在河北省抽取13个监测点,开展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该监测以面对面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了2213名18~59岁居民过去1周在外就餐行为数据,通过集中体检获得身高和体重数据,以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作为标准人口进行复杂抽样加权计算,不同特征人群就餐行为采用例数和加权百分比进行描述,应用无序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特征人群在外就餐频率的危险因素及优势比、以及在外就餐与肥胖的关联性。结果2015年河北省18~59岁居民过去1周在外就餐率为25.29%,18~44岁、45~59岁居民在外就餐率分别为30.77%和16.20%,其中,在外就餐1~6次/周和≥7次/周的比例分别为9.40%和15.89%。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无在外就餐组相比,在外就餐频次≥7次/周的调查对象中,城市居民(OR=2.36,95%CI:1.71~3.24)、男性(OR=2.35,95%CI:1.72~3.20)、18~44岁人群(OR=1.63,95%CI:1.18~2.26)、文化程度较高(OR=3.77,95%CI:2.14~6.64)、在职人员(OR=3.02,95%CI:1.80~5.07)、家庭人口数>2人家庭(OR=1.37,95%CI:1.02~1.86)以及家庭人均年收入≥4万元人群(OR=1.74,95%CI:1.08~2.81)在外就餐行为更为普遍。女性在外就餐频次与肥胖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在外就餐频次≥7次/周的人群发生肥胖的风险是非在外就餐人群的1.89倍(P=0.031)。结论河北省18~59岁居民在外就餐行为较为普遍,男性在外就餐频次≥7次/周,发生肥胖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市哈萨克族中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和饮食行为现状,为提高中学生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及相关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现况调查方法和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乌鲁木齐市590名哈萨克族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学生营养知识分数偏低;维生素C和钙元素的良好来源的知晓率分别为55.9%和53.5%,高于维生素D(17.9%)和维生素A(21.6%)的良好来源知晓率;认为早餐重要的占78.8%,最近1周每天食用早餐的比例为42.9%,饮料和零食1周食用频率为1~3次的分别占37.5%、33.0%;蔬菜和豆类食用频率相对较少。结论:乌鲁木齐市哈萨克族中学生整体的营养知识水平不高,零食、饮料和油炸烧烤等食用频率较高,早餐食用频率偏低,蔬菜和豆类食用频率相对较少。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健康教育活动,使中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饮食意识,培养科学合理的饮食行为,不断提高新疆哈萨克族中学生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职业人群在外就餐行为及其对蔬菜水果摄入水平、身体活动水平等生活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顺义区、海淀区和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选取35~60岁的非重体力劳动职业人群,以食物频率表回顾性调查过去一年中蔬菜水果的消费情况,以全球体力活动问卷收集身体活动信息。蔬菜水果摄入充足指平均每天合计蔬菜水果摄入量≥400 g,身体活动达标指平均每天中等强度以上身体活动≥150MET-min。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每周在外就餐次数与上述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结果共调查35~60岁职业人群3209名。其中,蔬菜水果摄入充足率为43.22%、身体活动达标率为55.65%,仅28.65%的调查对象同时具备上述两种健康生活方式。有68.53%的调查对象每周至少在外就餐1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周在外就餐次数每增加1次,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身体活动不足、生活方式不健康的风险分别增加3.4%、4.4%和5.7%。结论职业人群在外就餐行为较为普遍,并可能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不足、身体活动不足的风险,有必要开展深入性的研究及相关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在外就餐频率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6个项目省12个区县中,按照大、中、小餐馆规模,每个项目点随机选取16家中餐馆,每个餐馆随机访问20名18-65岁就餐者(男女各半)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就餐者的基本信息、在外就餐情况,并记录自报近期的身高、体重等信息。根据成人BMI分类标准,BMI≥24.0判定为超重肥胖。采用多项Logistic回归法分析在外就餐频率和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共纳入3312名调查对象,49.76%的就餐者过去1个月每周在外就餐超过1次,就餐者超重肥胖的比例为33.27%。控制了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家庭人数、职业和婚姻状况后,与过去1个月无在外就餐者相比,男性每周在外就餐3d及以上时,超重肥胖的风险是前者的1.553倍;女性在外就餐的频率为每周不超过1次、每周1~2 d和每周3 d及以上时,超重肥胖的风险分别是前者的1.849倍、1.603倍和2.229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外就餐增大了女性超重肥胖的风险,男性仅在高频率在外就餐时与超重肥胖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人口特征、不同特征人群在不同餐次(早餐、午餐、晚餐)的在外就餐情况。方法从北京市参与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的人群中,选取18岁及以上参加3天24小时膳食调查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餐率为34.2%,男性高于女性;18~29岁人群高于其他年龄组;城区居民高于郊区居民;未婚者高于其他婚姻状态者;文化程度越高,在外就餐率越高;高收入人群高于低收入人群。北京市成年居民在外就早、午、晚餐率分别为20.0%、28.2%和11.3%。结论性别、年龄、地区、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均与是否选择在外就餐有关。居民在外就午餐率高于早餐和晚餐。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兰渝两地一胎和二胎孕妇在外就餐频率的差异及孕妇在外就餐频率的影响因素,为孕妇在外就餐行为干预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7年8月-2018年6月对兰州及重庆的2 754名孕妇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一胎孕妇每周在外就餐频率(平均秩次1 415.6)高于二胎孕妇(平均秩次1 295.9)(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胎次、夫妻人均月收入、受教育程度、食物偏好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孕妇每周在外就餐频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胎孕妇、独生子女孕妇、食物偏好为"口味"的孕妇每周在外就餐2次及以上的人数比例更高,夫妻人均月收入越高的孕妇每周在外就餐2次及以上的人数比例越高,而受教育程度为高等教育的孕妇每周在外就餐少于2次的人数比例更高。此外,每周在外就餐2次及以上的孕妇平均年龄为(29.7±4.4)岁,小于每周在外就餐少于2次孕妇的(30.2±4.2)岁(P0.05),而每周在外就餐2次及以上孕妇的BMI为(24.1±3.4)kg/m~2,高于每周在外就餐少于2次孕妇的(23.7±3.1)kg/m~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胎次、夫妻人均月收入、是否独生子女及食物偏好是孕妇在外就餐频率的影响因素。其中二胎孕妇(OR=0.79)、非独生子女孕妇(OR=0.61)每周在外就餐次数更趋向于2次以下。夫妻人均月收入在4 500~9 000元(OR=1.28)和9 000元以上的孕妇(OR=1.75)、食物偏好为"口味"的孕妇(OR=1.31)每周在外就餐次数更趋向于2次及以上。结论兰渝两地一胎孕妇平均每周在外就餐频率高于二胎孕妇;夫妻人均月收入在4 500元及以上、食物偏好为"口味"是孕妇每周在外就餐次数2次及以上的危险因素,怀孕胎次为二胎及非独生子女是孕妇每周在外就餐次数2次及以上的保护因素。对于有较高收入、不健康食物偏好且是独生子女的初胎孕妇,有必要加强其孕期营养教育。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中小学生早餐食物种类研究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目的 了解我国中小学生的早餐行为现状及早餐食物种类,方法 利用1992年全国营养调查的资料,对我国17719名中小学生早餐食用的食物种类进行分析,结果 按照谷类、豆类、肉类、奶类和蔬菜、水果对食物分类,3d早餐平均有92.5%的学生食用了谷类食物,50.6%食用了蔬菜、水果,19.0%食用了肉类食物,食用豆类、奶类的比例很低,仅为6.7%和4.7%,小学生早餐食用肉类,奶类和谷类的比例略高于中学生,小学男生早餐食用蔬菜,水果的比例略低于女生,饮用奶类的比例略高于女生,乡村中小学生早餐食用谷类和蔬菜、水果类食物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学生,食用肉类、奶类的比例略低于女生,饮用奶类的比例略高于女生,乡村中小学生早餐食用谷类和蔬菜、水果类食物的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学生,食用肉类,奶类的比例均低于城市学生,少数民族中小学早餐食用豆类、肉类食物的比例低于汉族中小学生,饮用奶类的比例明显高于汉族中小学生,我国中小学生早餐组成的主要模式是“谷类加蔬菜、水果”和“谷类”。城乡中小学生每天早餐食用了4类及4类以上食物仅有0.9%,仅食用1-2类食物的比例高达87.0%。结论 我国中小学生的早餐食物种类单调,结构不合理,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20.
游凯  张月  赵红叶  王静雷 《职业与健康》2013,(22):2990-2991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居民就餐行为习惯,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等比例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该区12个社区1434户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每户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调查15—79岁居民1人。结果该区77.5%的居民经常吃自制早餐,食堂是在外就餐的主要地点,午餐、晚餐、夜宵经常在外用餐的居民其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其他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4.9%和56.6%的居民经常吃蔬菜和水果,56.9%的居民极少或不食用奶或奶制品。结论该区居民就餐行为不够合理,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和干预,以促使居民养成健康的就餐行为和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