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疫病是指具有传染或流行特征而且伤亡较严重的一类疾病。疫病种类繁多,其病名及内涵不断演变和发展,在各个时代各有不同。本文基于中医古籍疫病理论,从疫病名称的古籍出处、古籍内容等方面对疫病、疫疠、瘟疫、温疫,肺痨、大头瘟等肺系疫病,痢疾、黄疸等消化系疫病,天花、麻风、鼠疫及动物传染性疫病等疫病名称进行考证辨析。"由释名义,以正源流",通过对疫病病名的梳理,达到正确理解疫病内涵的目的,不仅丰富、完善了疫病的中医病名理论,而且能为现代疫病的研究提供中医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现代临床上,基本上将糖尿病与消渴病等同研究。然而,这种名称的等同,却不能促进两者实质上的沟通,从而带来了内科教学和临床的困惑。本文从这一问题的探讨入手,并对中西医病名的统一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源流探索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对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源流进行探索性研究。方法:检索糖尿病肾病中医病名相关现代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初步确定检索词。古籍文献梳理相关度高的古籍条文制定专家咨询问卷,通过专家咨询判断中医病名与糖尿病肾病的吻合程度,对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源流进行初步探索。结果:现代文献检索到相关文献17篇,提取相关中医病名11个,采用内容分析法,确定初步检索词"消肾,肾消,内消,肾渴,下消"。专家咨询研究认为"肾消"、"下消"与糖尿病肾病的吻合度较高。"消肾"与糖尿病肾病的吻合度,专家之间争议较大。而"肾渴"和"内消"的吻合度则相对较低。结论:中医病名源流探索研究是中医病名规范化的前提,其研究方法仍有待不断完善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作为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病程延长还可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多组织器官损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临床优势突出,具有鲜明的诊疗特色。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认识源远流长,近年来在病因、病机和治疗方面的研究也正逐步深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的记载,提示糖尿病的发生与五脏皆有关。通过收集整理消渴相关古籍文献,按照中医理论框架“集成-归真-纳新”的基本构建原则,基于中医脏象理论,分析五脏虚损致消的病因病机多为肝脏虚弱,失于疏泄,情志失常郁而化火;心脏虚弱,心阴耗伤,内生燥热;脾脏虚损,失于健运而运化失常;肺脏虚弱,燥热之邪伤肺,津液失于输布;肾脏虚弱,肾阴亏虚,固摄无权,气化无力不能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总的来说为阴虚热盛。以五脏为空间维度构建消渴治疗框架。总结出消渴的治则治法主要有疏肝理气、调畅情志,清泻心火、滋阴润燥,升补脾阳、健脾除湿,清肺润燥、养阴生津,滋阴补肾、温肾助阳等。通过构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理论框架,旨在搭建起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以期为中医古籍文献研究及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供新思路,为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从出现记载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古代中医对本病的研究逐渐深入,其病名的衍变本身就可谓一部发展史,体现出历代医者孜孜以求的学术精神,现对糖尿病的中医病名进行追溯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封翠芸 《国医论坛》2007,22(2):22-23
<内经>早已有关于糖尿病肾病相关症状的描述,并为其命名,后世的许多著作也沿用这些病名,并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做了很多有价值的论述,近代医家对于中医病名的规范工作更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旨在明确及规范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冀从相同的中医病名这个切入点入手,从古籍中挖掘有益的资料为现代所用,从而为现代糖尿病肾病研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相关眼部并发症的患病率呈现逐年增高趋势,但现有糖尿病眼病的中医命名仍欠具体,收集中医、中西医眼科学教材和眼科相关专著进行文献检索,探讨糖尿病相关眼部并发症的中医病名历史演变、概念内涵,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最终可导致肾衰竭甚至死亡.DN总属中医“脾瘅”、“水肿”、“消肾”、“关格”、“溺毒”等范畴,本文从肾元亏虚,气阴两虚,脏腑虚损、血瘀阻络,脾肾亏虚,毒损肾络,三焦决渎失职等发面论述其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中医病名的规范化是中医古籍精华挖掘整理研究的基础,对促进中医药学术创新有重要的价值。方法 本研究以中医儿科病名为例,在收集、整理古籍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古籍中儿科病名存在的病、证、症混淆,一名多义,异体字、繁体字误用混用等问题,提出病名规范化的研究原则与方法。研究从建立疾病的体系框架规范病名分类、辨析疾病病名内涵、确定疾病病名首选术语、确定病名上下位关系的方面入手。结果 本研究共从11部古籍文献中整理出儿科相关病名784条,规范化后确定首选术语174个。结论 研究对中医古籍中病名的规范化研究方法提出了基本思路,对中医儿科的规范化诊治和学术水平的提高、统一建立中医病名规范化术语体系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该文基于中医古籍,搜集、整理、归纳古代治疗糖尿病的食疗方及养生食谱,旨在为临床调治糖尿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一种严重的糖尿病(DM)并发症,在中医学中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现代中医家称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消渴目病"。基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消渴"和"消渴目病"的独特认识,认为"消渴目病"的病机是阴虚燥热、气虚血瘀。基于中医古籍《黄帝内经》《千金方》等对"消渴"和"消渴目病"的认识和治疗,挖掘古典临床治疗"消渴目病"的常用中药及中药方剂,发现了黄芪、丹参、地黄在古籍中治疗"消渴目病"效果显著,且现代研究表明黄芪多糖、黄芪甲苷等有效成分可以降低VEGF的水平来抑制视网膜炎症。以期为DR的治疗及新药发现提供新思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2.
五脏是藏象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关于中医五脏方面的理论文献研究整理,综述中医五脏的理论现状。目前,学者们在五脏本身、五脏之间、脏腑之间联系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有从整体角度的发生学、古今比较、源流演变及特定历史阶段的相关研究,也有具体概念内涵的深入阐释,但学者们在中医五脏理论深层次的理性提炼与概括、内在固有规律总结、最新的研究成果被纳入现行的中医理论体系框架方面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五脏理论的框架结构研究,在把握中医五脏理论历史演进过程的基础上探索总结内在规律,推进五脏理论内涵建设;需要进一步围绕临床实践问题,加快开展源流梳理、理论内涵研究等,实现理论与临床互为支撑、协同互促,满足新时期下中医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创新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中医辨证施治体系体现了精准医疗的基本精神,但中医辨证施治体系的精细化、精准化需要进一步升级和完善。中医精准医疗有别于西医精准医疗,其特点是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专注于对整体状态的认识和把控,并能够融合西医的各种客观数据,体现了整体论与还原论的辩证统一。发展系统中医学和系统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医精准医疗体系是中医现代化的重要方向之一,这一过程涉及以病规范证、系统科学、状态辨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机体电磁辐射是生命现象基础特征,其形成的电磁辐射场具有高度相干性,与生命体系相互关联,是调节生命功能和生命状态的有效途径。在大量实验研究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提出量子中医学的概念、任务、理论依据、学科框架,并讨论量子中医学与传统中医学、西医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医证候规律探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揭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中医辨证分型的发病规律,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方法:将898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气阴两虚兼血瘀组、气阴两虚兼湿热组、阴阳两虚组,检测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管超声等,研究不同证型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各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无差异性;阴阳两虚组腰围、臀围、腰臀比、体重、体质指数(BMI)、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压积等指标明显偏高(P0.05,P0.01),气阴两虚兼湿热组次之,气阴两虚兼血瘀组最低;下肢血管超声检查足背动脉血流量阴阳两虚组明显低于气阴两虚兼湿热组(P0.05),气阴两虚兼湿热组、气阴两虚兼血瘀组、阴阳两虚组股动脉、腘动脉管径依次变窄,血流量依次减少。结论:阴阳两虚证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最严重阶段,气阴两虚兼湿热型患者较轻,气阴两虚兼血瘀型最轻。从而揭示糖尿病周围血管病不同证型之间的发病规律,为临床分型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以利于正确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8—2019年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和维普数据库中发表的主题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中医"的文献以及PubMeb数据库中检索词为(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AND TCM的文献,筛选后建立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构建复杂网络的数据统计方法,分析中医临床用药的功效、频次、性味归经、常用药对及核心处方等规律。结果:纳入治疗DPN的文献461篇,涉及中药275种,总使用频次6 361次。频数统计结果显示出现频次最高的中药为黄芪;各类药物功效中以活血祛瘀药使用最多,其次为补气药;药物性味以甘味、温性为主;药物归经以入肝经药物居多。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当归-黄芪,复杂网络分析得到的核心中药为黄芪、当归、川芎、鸡血藤、桂枝、红花、地龙、赤芍、丹参、桃仁。结论:该研究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中医临床治疗DPN的用药规律,发现补气血兼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是该病的主要治疗手段,这一发现可为DPN的中医临床用药和中药新药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中药黄芪的字义进行考证,以阐明黄芪名实。方法:查阅汉至明清时期的辞书及历代中草药书籍,对黄芪进行字义与名实溯源考证。结果:我国历代本草皆以黄耆为现在中药黄芪的名称,我国现代书籍皆以黄芪字形为名。芪在《说文解字》,《玉篇》,《集韵》,《广韵》,《类篇》,《字汇》中释义为芪母,芪母即指中药知母,而不是指中药黄芪。芪释义为现在中药黄芪始自明代辞书《正字通》,《康熙字典》和《汉语大词典》对芪列有中药黄芪及知母二种释义。明代李中立在其《本草原始》一书中特意指出当时黄耆的耆字书写为芪字是错误的,可见中药黄芪字形名称使用始于明代。耆在历代辞书中释义为长,耆的字义表述了现在中药黄芪的植物形态特征,因此以黄耆为其名称符合我国中草药命名习惯。结论:将古籍文献及历代中草药书籍中包含的本草学内容进行比对,阐明其词义,梳理药物的名实关系,找出中药黄芪名称变化原因,为人们在研究中草药时查阅古籍文献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121-1123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CBM)中,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为主关键词,"中医治疗""中药治疗"为副关键词,检索2006年1月—2016年5月的相关文献,共搜索相关文献640篇,经过筛选,共获得符合条件的文献53篇,将53篇文献中涉及的单味中药依次输入Excel2003中,运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法等数据挖掘技术对用药规律进行一般统计学分析。结果:53篇文献中共涉及59首中药复方,共涉及单味中药138味,用药频次达722次,其中用药频次超过25次的分别为黄芪、当归、川芎、桂枝、鸡血藤、红花。中药用药类别最多的分别是补虚药,其次是活血化瘀药和祛风湿药。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以及益气养阴是临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常用配伍药类。结论:补益气血、活血化瘀以及益气养阴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