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动脉穿刺方法的改良及效果。方法:以笔者参与治疗的120例血液透析患者资料展开分析,按照穿刺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患者行改良内瘘动脉穿刺方法,对照组60例患者行传统内瘘动脉穿刺方法。观察两组患者血液透析穿刺成功率,并记录两组患者针眼渗血、穿刺耗费时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计穿刺成功56例,对照组穿刺成功50例,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针眼渗血率、穿刺花费时长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血液透析患者可行改良后的内瘘动脉穿刺方法,不仅能提高穿刺成功率,且针眼渗血的情况较少,花费的时间较少,对患者的影响更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予常规区域式穿刺法,观察组予绳梯式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内瘘正常使用率。结果: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半后,观察组渗血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疼痛、穿刺失败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瘤、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附壁血栓、内瘘闭塞、狭窄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内瘘正常使用率均为9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予绳梯式穿刺法,可以减少穿刺部位渗血,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建内瘘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行阶梯式穿刺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透析科进行透析的患者86例,分为对照组与阶梯式穿刺组,统计穿刺成功的患者例数、穿刺点渗血发生例数、皮下血肿发生情况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阶梯式穿刺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及皮下血肿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假性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堵塞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阶梯式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阶梯式穿刺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穿刺法,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瘘分级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内瘘护理,观察组采用内瘘分级护理.比较两组内瘘重复穿刺率、内瘘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内瘘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内瘘总重复穿刺率低于对照组,其中Ⅰ级、Ⅱ级内瘘重复穿刺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Ⅲ级内瘘的重复穿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流量不足、渗血、血肿等内瘘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及动脉瘤、内瘘血栓、内瘘狭窄等内瘘远期并发症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实施内瘘分级护理减轻了患者内瘘重复穿刺的痛苦,减少了内瘘并发症,延长了内瘘使用时间,保障了患者血液透析的正常进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148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4例,分别施行改良穿刺法和常规穿刺法。记录两组患者的一次性成功穿刺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和内瘘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9.77%(8 395/8 414),渗血发生率为(165/8 414)1.96%,皮下血肿发生率为(225/8 414)2.67%;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7 543/8 414)89.65%,渗血发生率为11.98%(1 008/8 414),皮下血肿发生率为10.82%(910/8 41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穿刺法临床效果优良,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2月—2020年4月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观察组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比较两组穿刺情况[穿刺时疼痛程度(VAS评分)、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血流量]、并发症(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发生率、透析充分性[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清除率(URR)]。结果:观察组穿刺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发生率、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假性动脉瘤、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并发症发生率为6.38%,低于对照组的28.26%(P <0.05);观察组URR> 65.0%、Kt/V> 1.2占比59.57%、72.34%,与对照组52.17%、67.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压力改良穿刺法能显著缓解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疼痛程度,降低穿刺点渗...  相似文献   

7.
丁青  吴燕红 《浙江医学》2018,40(19):2181-2182
目的观察先静脉后动脉的拔针顺序对预防和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新内瘘拔针后出血的效果。方法选取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并启用新内瘘的患者46例,其中23例患者采用先静脉后动脉的拔针顺序为实验组,共271例次;23例患者采用先动脉后静脉的拔针顺序为对照组,共273例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拔针后内瘘渗血、皮下血肿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拔针后内瘘渗血、皮下血肿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5.2%vs17.9%、0.0%vs2.2%,均P<0.05)。结论先静脉后动脉的拔针顺序可有效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新内瘘拔针后出血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密闭式回血法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将2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00例采用密闭式回血法,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开放式回血法。观察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点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动静脉内瘘感染及闭塞发生率。结果穿刺点渗血、皮下出血、血肿、动静脉内瘘感染、闭塞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患者中应用密闭式回血法,较常规开放式回血法优化了操作过程,减少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适宜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吴邯  刘芳  程丽  张莹莹 《安徽医学》2017,38(6):798-800
目的 探讨不同进针角度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穿刺点渗血、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亳州市人民医院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内瘘穿刺针尖与皮肤呈35~40°,对照组为20°.对比两组患者半年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疼痛、透析时内瘘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62%)高于对照组(90.45%),穿刺点渗血发生率(12.88%)低于对照组(17.81%),疼痛发生率(3.85%)低于对照组(8.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35~40°角进针穿刺动静脉内瘘,可增加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处渗血、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肿的有效干预方法。方法将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观察组在自体动静脉内瘘出现血肿后即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冰块冷敷血肿6 h,将冷新鲜马铃薯切薄片外敷在血肿部位,2 h更换1次;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动静脉内瘘出现血肿后对穿刺部位压迫止血,冰块冷敷血肿6 h,24 h后改用热敷。观察两组内瘘血肿的消退情况。结果观察组血肿消退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血肿采用冰块冷敷加冷新鲜马铃薯薄片外敷,能及时消除血肿,保护内瘘功能,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血液透析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理念在内瘘闭塞后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内瘘闭塞后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按照奇偶数字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对照组护理成功率为75.00%,观察组护理成功率为9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肿胀及疼痛、皮下渗血、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理念在内瘘闭塞后溶栓治疗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留置单针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经皮动静脉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围术期的使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经皮动静脉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患者6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2例予以双针穿刺,观察组32例予以留置单针穿刺,比较两组球囊扩张术后皮下血肿,再次狭窄时间以及内瘘失功发生情况差异。结果:观察组皮下血肿发生率为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0%,一年内内瘘再狭窄发生率观察组为18.75%,低于对照组的28.13%,内瘘失功观察组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动静脉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围术期使用留置单针穿刺法更有利于保护内瘘,延长使用寿命,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式穿刺方式对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使用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为动脉采用顺血流方向针尖斜面向下改良式穿刺方式,对照组为传统穿刺方式,动脉采用逆血流针尖斜面向上的穿刺方法.结果 改良式穿刺方式组患者假性血管瘤、内瘘狭窄、闭塞、内瘘周围皮下血肿发生率均较传统式穿刺方法明显减少;穿刺成功率较传统法穿刺明显提高.结论 改良式穿刺方式能明显降低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9-122
目的探讨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在血液透析患者新建动静脉内瘘成熟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培养动静脉内瘘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单双数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单数)与对照组(双数),各30例,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均由同一组护士进行穿刺,首次使用内瘘时间均为50 d,使用内瘘2个月为观察期,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健康教育,同时在2周拆线后采用握力器锻炼手臂肌肉功能,研究组患者于术后3 d采用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内瘘侧手臂。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第1天内瘘成熟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40 d、术后110 d内瘘成熟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血肿、渗血及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第1针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内瘘内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能促进血液透析患者新建动静脉内瘘的成熟,以增强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5.
林飞燕 《中外医疗》2023,(6):169-172+177
目的 探讨不同穿刺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状态情况。方法 随机选择2019年5月—2021年5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透析室进行透析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向心穿刺组(采用向心穿刺法)及离心穿刺组(采用离心穿刺法),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疼痛程度,穿刺2个月后动静脉内瘘的功能状态和4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向心穿刺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疼痛程度优于离心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向心穿刺组患者的动静脉内瘘功能正常者占93.33%,高于离心穿刺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5,P=0.020)。向心穿刺组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的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离心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向心穿刺法易操作,不易出血,穿刺点渗血率低,疼痛程度低,长期使用内瘘功能状态良好,并发症概率要较离心穿刺法低,适合维持性血压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相关护理及处置。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1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患者抽签随机分为改良护理组(n=89)与常规护理组(n=89)。常规护理组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常规护理,改良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改良措施,比较两组干预6个月后动静脉内瘘血栓发生率。并根据血栓发生情况,将1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血栓组与无血栓组,比较两组护理资料。结果改良护理组的动静脉内瘘血栓发生率为9.0%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的21.3%(P0.05)。血栓组的穿刺时间、穿刺方法、穿刺血肿、压迫时间、超滤量、血流量、健康教育等7个因素对无血栓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结论积极控制穿刺时间、穿刺方法、穿刺血肿、压迫时间、超滤量、血流量、健康教育等相关护理因素,给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针对性改良措施,有利于防治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锐针阶梯穿刺法与钝针定点穿刺法对血液透析内瘘血管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2组。锐针阶梯穿刺组32例给予锐针阶梯穿刺法穿刺,钝针定点穿刺组28例给予钝针定点穿刺法穿刺,2组血管通路为上肢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穿刺前明确内瘘成熟。2组方法均使用1年后,通过B超观察各穿刺点血管厚度,取其各穿刺点厚度平均值进行评估,比较血管增生情况;选取吻合口处血流量比较血流情况。结果钝针定点穿刺组血管壁厚度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管壁增厚程度显著大于锐针阶梯穿刺组(P0.05);2组治疗前后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锐针阶梯穿刺法较钝针定点穿刺法更能减少血管增生,保护血管内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难穿刺内瘘中钝针扣眼穿刺方法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我院20例难穿刺内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各10例。对照组采取锐针绳梯穿刺法,观察组采取钝针扣眼穿刺法。通过比对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穿刺点感染率、疼痛评分及内瘘并发症情况,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内瘘血管条件差的情况下,采用钝针扣眼穿刺能有效地保护其血管,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钝针与锐针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探讨。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5例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锐针动静脉瘘穿刺,观察组给予钝针动静脉瘘穿刺,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及渗血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点渗血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穿刺点感染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重度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实施钝针动静脉瘘穿刺有助于提升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降低穿刺点渗血率,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6):70-73+78
目的观察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新内瘘穿刺疼痛体验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月内在我院行血液透析患者并使用前臂动静脉新内瘘的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传统的常规穿刺法)和观察组(零压力改良穿刺法),每组各25例,对两组不同穿刺方法对患者疼痛进行评估,观察两种不同穿刺法对患者穿刺时疼痛程度、自身焦虑程度、穿刺成功率、治疗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研究。结果零压力改良穿刺法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常规穿刺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患者每次透析自身焦虑程度低于常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零压力改良穿刺法的满意率优于常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零压力改良穿刺法的穿刺成功率优于常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对零压力改良穿刺法的治疗依从性优于常规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零压力改良穿刺法能减少血液透析患者穿刺疼痛程度、自身焦虑程度,提高患者对内瘘穿刺的满意率,增加治疗依从性,从而也提高了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