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 毫秒
1.
2.
作为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学经典文献,《黄帝内经》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词雅意深,衍文错简,堪称中医古籍修辞之典范。通过追溯与总结书中“摹状”辞格的三种形式即摹声、摹色、摹形,以仔细考量其“声象”“物象”“形象”的意义内涵与英译路径,使译语既能诠释语义与阐发医理,创建合理的形式结构,又能充分展示中医文化意蕴,确保语言符号转换的准确性和人文性,力求充实与拓展当代中医典籍翻译的学术视野与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素问》书名英译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素问》与《灵枢》合称《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医学典籍。《内经》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两千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发展。直到今天,《内经》仍列“四大经典”之首,为学习中医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世界各国研究我国占代文明  相似文献   

4.
张冉  姚欣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1):221-223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界的“圣经”,不仅阐述了复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与治疗,而且语言古典、深奥.文章以对偶、排比和反复等为追求句式整齐的修辞格为切入点,探讨了《黄帝内经》英译过程中修辞格英译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以期对中医典籍辞格英译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究《黄帝内经》中“神机”“气立”的术语内涵,对比分析不同英译本,对该组术语在实际语境中的翻译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今后译者翻译中医药文化负载词提供参考思路。方法 通过文献分析,综述“神机”“气立”的实际内涵,并基于此对比分析李照国,文树德,与吴连胜、吴奇父子三者的《黄帝内经》英译本,结合各家所长,提出相关翻译建议与术语所在语境的参考译本。结果 神机气立学说与新陈代谢理论相仿,但“气立”侧重于描述生物存在的外在条件和外在表现,而“神机”侧重描述生物存在的内在条件和内在本质。基于对术语内涵的探究,可以发现有的译本存在误译,但不同译本也各有所长。结论 中医药文化术语翻译在实际应用当中不仅要表达出术语自身的含义,还应结合实际语境进行灵活调整。  相似文献   

6.
借鉴文学翻译中"排比"修辞的英译方法,对比李照国译本和威斯译本对《黄帝内经·素问》前三章中"排比"修辞的不同处理,探析《黄帝内经·素问》"排比"修辞的英译方法。希望为准确翻译《黄帝内经·素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经典医籍,含有大量中医特色文化负载词、经典语句。学习者在正确理解词句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学习《黄帝内经》,所以尊重经典、忠于原著、恰当翻译方能体现其文学医学价值,利于学习研究及传播推广。在中医国际化大趋势下,现已有较多《黄帝内经》翻译版本。由于各作者文化背景以及对中医知识掌握程度不同,翻译内容出现较大差异,易造成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的错读及误解。选取四本中外《内经》译本为语料,各取所长,归纳总结在词句翻译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8.
《汉英中医辞典》(广东科技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6年12月联合出版)、《汉英医学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10月出版)是近10年来中医药汉译英翻译工作者的案头必备工具书,在促进中医药学走向世界、中医学界与世界医学界进行学术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尤如一块美玉也有瑕疵一样,该两本词典中也不可避免地存有不足之处。本文试就有关《黄帝内经》书名的英译问题,提出与该两本词典的英译书名的不同翻译意见,并就此书名的翻译问题与从事中医药汉译英翻译工作的同行们进行商榷。 1在《汉英中…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经典著作,其收录了十分丰富的脉诊资料。然而作者在创建完成多个《黄帝内经》英译本的双语平行语料库后发现,脉象名称的英译存在诸多问题。借此作者提取了李照国版和Paul Unschuld版两个译本中关于脉象名称的英译语料,对其总体翻译方法和策略、具体的名称英译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两译本在脉象的英译上各有优缺点,希望各英译本在再版中能扬长避短,让中医典籍的英译能够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英译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平 《浙江中医杂志》2002,37(9):399-401
学习翻译 ,最好莫过于研读名家译著。中医翻译也是如此。尽管中医翻译尚处于初级阶段 ,高质量的译著不多 ,但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The YellowEmperor' 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却不失为佳作。《黄帝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其语言奥雅艰深 ,且有衍文错简的存在 ,阅读已较难 ,要把这样的中医典籍译成英语更非易事。欣慰的是美国学者Ilza Veith女士已将《黄帝内经》的大部分内容译成英语 ,且译得既传神达意又忠实不悖 ,堪称一绝 ,令人折服。1 贴近原作 ,保持风格…  相似文献   

11.
基于功能语法的名词化隐喻体现过程和参与者等双重语义特征,是语法隐喻的主要表征方式。通过考察名词化隐喻在《黄帝内经》李照国英译本中的使用情况,发现其4种语篇功能类型在英译本中得到充分体现,即信息压缩功能、双重语篇衔接功能、叙事客观功能、语体正式功能。信息压缩功能使得译文信息概括精炼;双重语篇衔接功能包括主位衔接功能和词汇衔接功能,前者促进了小句信息流动和语义连贯,后者使得译文前后呼应,增强语义关联;叙事客观功能增强了译文的学术性和说服力;语体正式功能则有助于建构译者学术身份和译本学术价值。李译本名词化隐喻的合理使用提高了语篇的连贯性、学术性和接受性,有助于再现中医典籍学术语篇的文体风格。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临床诊疗技法丰富,外治法种类尤其繁多,且简便效验,如针灸、推拿、砭石等。目前,针对《内经》外治法的研究尚存在归类不清、记载详略不一、理论浅显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内经》的现代研究,促进中医标准化进程,指导临床,本文对《内经》外治法进行归类拾遗,总结为《内经》外治12法。其中,药物外治法7种,器械外治法5种。多数器械外治法已随着时代变迁成为沉寂技法,其余外治诸法运用亦有不足。但《内经》所载外科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今人当以此为指导,不断挖掘、创造更多行之有效的外治法。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之"火"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中具有诸多与“火”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从《黄帝内经》来看,全文中“火”出现约240余次,所述之火包括阴阳之火、五行之火、六气之火、君火相火、少火壮火等,为中医学“火”的理论形成奠定了基础。但《黄帝内经》中极少直接将“火”比附于人体,因而无今人广泛讨论之心火、肝火、胃火等人体之火的概念,这些概念均为后世所创。今人称为人体两种生理之火的“君火”、“相火”,在《黄帝内经》中实为运气之术语。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因人制宜的思想,落实到养生就是"因体施保"、"因人施养"。因此养生与预防也应根据不同的体质状态,实施个性化保健。《黄帝内经》中蕴含了大量的中医体质内容,文章从体质养生的依据、目的、核心理论等几个方面挖掘了《黄帝内经》中因人制宜养生思想的内涵,为体质养生和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成书融合了当时先进的哲学内容,试从哲学渊源、天人、人本身和阴阳平衡几方面初步探讨书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以期用于指导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心理情绪疗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理情绪疗法是指根据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通过改变诱发事件(刺激)、转换信念系统(认知方式)、纠正情绪体验等手段,从而达到治疗目的。《黄帝内经》中涉及的心理情绪疗法有喜胜忧、怒胜思、恐胜喜、悲胜怒、思胜恐等,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成书融合了当时先进的哲学内容,试从哲学渊源、天人、人本身和阴阳平衡几方面初步探讨书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以期用于指导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要求医者在针刺时"守神",要有极高的专注力,做好针刺前的解释安抚工作,诊察患者精神状态以及详细问诊病史对于疾病性质及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意义。针对经络气血虚实的情况,通过不同针刺的手法调理,从而达到"神气乃平"的状态。《黄帝内经》中针刺用神的理论贯穿于针灸医生诊治患者的整个过程,这就要求针灸科医生做到安患者之神以求患者配合,察患者之神以便明晰病情,守医者之神以至神情专注,并通过调患者之气以达调神之目的。  相似文献   

19.
宋代社会背景对《黄帝内经》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问世后流传不广泛,至宋代朝廷重视医学,令校正医书局校勘出版《素问》,并作为太医局教材,加之印刷技术进步大量出版《黄帝内经》,才促使其广泛流行与传播,学习研究者日众。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提出"意识"的基本概念、范畴,是提出用思维的分析、推理来认识生命运动和生命规律,建构中医理论体系,提出了理论思维问题."意识",一是经验认识方法中的理论思维,即在观察的经验认识活动中,用阴阳、五行等理论知识对感觉图像加以组织,实现辨认的目的;二是用一定的理论解释经验事实,创造性地提出理论假设(猜想),实现把经验知识上升为理论知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