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993年以来采用自动经皮椎间盘切除术(automatedpercutaneouslumbardiscectomy,APL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48例。经3~12个月随访,优41例、良4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3.75%。直接穿刺成功46例95.83%,经髂骨翼钻孔后穿刺2例占4.15%。髓核平均切取量1.93g。认为术前应了解患者骶与髂骨的局部解剖情况,术中只要使患者腰推侧凸、骨盆倾斜及髂嵴降低,则直接穿刺是容易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骶角与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方法观察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者X线平片并测量其腰骶角(Grogkopff法),与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L5S1突出者除具备文献所述X线征象外,其腰骶角明显大于L4~5突出者和正常人比较(P〈0.01),而后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量腰骶角对L5S1椎间盘突出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20,(1):72-75
目的:探究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TD)、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ID)治疗老年L_5/S_1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及对患者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腰痛疾患评定表(JOA)评分的影响。方法:将接受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112例老年L_5/S_1LDH患者根据入路方式不同分为PETD组64例、PEID组48例。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以VAS、JOA评分评估两组腰腿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老年患者手术均成功进行。与PEID组相比,PETD组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多(P<0.05),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TD组、PEID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81%、8.3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VAS评分、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PETD组、PEID组术后3个月随访评估优良率达89.06%、87.50%,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老年L_5/S_(1 )LDH患者而言,PETD、PEID均可达到减压、摘除髓核的目的,对缓解腰腿疼痛及改善腰椎功能效果类似,疗效确切、安全,其中PEID具有术中透视次数少、手术时间短的优势,临床应根据两者的解剖特点选择合适入路方式以确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腰_5~骶_1(L_5~S_1)的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割术(PLD)操作较困难,一般认为手术穿刺成功率低。近年来,我们为59例单纯或并发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患着实施了PLD治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59例中男25例,女34例,年龄27~68岁;平均40.1岁,其中经皮直接穿刺法41例;髂骨翼钻孔法穿刺22例(包括4例首选直接穿刺失败者)。临床主要有根性坐骨神经受压症状与体征,CT检查确定为椎间盘突出,并且受压方向与临床检查一致。  相似文献   

5.
利用高分辨率CT成象检查225例有腰背痛及坐骨神经痛病例,检出52例椎间盘膨出(23.1%),89例椎间盘突出(35.6%)。极大部分伴有退行性骨质改变,极小部分有黄韧带增厚,所有这些均能对椎管内神经造成压迫。本组椎间盘膨出发病率也较高,作者认为对这种病征应该引起重视并要作进一步探究。对椎间盘膨出及突出与其伴随的退行性骨/软组织改变作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CT对腰骶椎间盘脱出的诊断一院CT室魏庆堂,冷久成,李淑艳,张丽杰自1975年Altidi等首次报告应用CT观察椎管和椎旁软组织以来,国内外有关CT对腰间盘脱出的诊断报道愈来愈多[1,2]。CT已成为诊断腰间盘突出的主要手段,本文就我院经CT诊断的腰...  相似文献   

7.
在28例成人标本上经骼骨钻孔和非髂骨钻孔法做经皮穿刺L_5S_1椎间盘后1/3,分层解剖观测,探针依次经过皮肤,肌肉,纤维环至髓核;并观察针与临近最下腰动脉脊支。股神经,闭孔神经和腰骶干的解剖关系。实验表明:遵循操作规则,使用锥形扩张器,用上述两种方法穿刺L_5S_1椎间盘后1/3都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Ls~S1Lumbar Disc Herniation;简称Ls~S1LDH)穿刺成功率及切吸的疗效。方法:分两组统计分析。前组:1994年至1997年4月间,收治疗25例L5~S1LDH,采用当时通用的方法穿刺切吸;后组:1997年5月至1999年12月间,收治31例L5~S1LDH,应用改进的方法穿刺切吸。结果:穿刺的成功率,前组64.0%,后组87.1%。经卡方检验(x2=4.14),P<0.05,表明两组穿刺成功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经随访,前组优良率43.8%,后组为74.1%。经卡方检验(x2=3.95),p<0.05,两组疗效优良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改进的 L5~S1LDH穿刺与切吸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手术。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经腹穿刺L5~S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TAID)的方法。方法在X线引导下对L5~S1椎间盘进行TAID治疗,共进行TAID手术40例。结果40例经腹摘除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成功率为94.2%,总有效率为95%,中期有效率为92%,远期有效率为74%,无效率为5%。无感染病例发生。结论TAID对L5~S1椎间盘治疗效果满意,创伤小,安全、可靠,简便易行;避免了部分病例经侧后路无法摘除L5~S1椎间盘突出的弊端;是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6排螺旋CT扫描腰骶椎间盘突出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根据相关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腰骶椎间盘突出患者300例进行研究,均行16排螺旋CT诊断,对影像表现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检查结果显示,在300例患者中,右旁外侧型2个,左旁外侧型5个,中央偏右型56个,中央偏左型98个,中央型139个;16排螺旋CT可准确显示患者椎间盘突出程度、范围与方向,并明确硬膜囊与两侧脊神经根是否受压。在经过重建后,依然可以多方位观察患者的椎弓有无崩裂、体骨质增生程度、上下小关节突有无退变等情况。结论:16排螺旋CT扫描作为腰骶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检查手段,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帮助,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16排螺旋CT扫描腰骶椎间盘突出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方法:根据相关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选取腰骶椎间盘突出患者300例进行研究,均行16排螺旋CT诊断,对影像表现进行了观察与分析。结果:检查结果显示,在300例患者中,右旁外侧型2个,左旁外侧型5个,中央偏右型56个,中央偏左型98个,中央型139个;16排螺旋CT可准确显示患者椎间盘突出程度、范围与方向,并明确硬膜囊与两侧脊神经根是否受压。在经过重建后,依然可以多方位观察患者的椎弓有无崩裂、体骨质增生程度、上下小关节突有无退变等情况。结论:16 排螺旋CT扫描作为腰骶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检查手段,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帮助,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孟泊湖 《中外医疗》2009,28(14):62-62
探讨腰间盘突出症的体征对正确诊断的意义。腰间盘突出有突然发病先腰痛后逐渐向下发展是本病的特点,神经系统体征对诊断腰间盘突出具有关键性作用。腱反射异常是最为常见的体征。  相似文献   

14.
随着“B”型超声、“CT”扫描,核磁共振以及省饶、位核造影的不断开展,使腰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享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我们对近三年来经过手术证实的163名患者进行总结和分析,认为腰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体征对诊断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定位也是有绝对重要的价值。临床资料1.一般情况:本组病人中男性137例,占85.3%,女性26例,占14.7%,男女之比为5.7:1;最大年龄60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年龄30.3岁,ZO~45岁占本组病例别/;本组中发生在L。。间盘突出gi例占55.8%,发生在L;SI间盘突出71例441/.发生在L;,;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15.
裴敏  朱杰  王琨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068-3069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后入路法臭氧注射术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疗效及并发症,为临床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提供选择依据。方法:回顾我科进来经CT引导下后入路法穿刺03注射术对L5/S1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法、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实施盘内注射O35ml~10ml,椎管内O3注射10ml~15ml,浓度为45μg/ml。结果:后入路法O3注射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操作方便、简单,穿刺准确率高,疗效好且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CT引导下后入路法臭氧注射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18.
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十多年来开展的介入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见效快的优点[1-3].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别采取两种入路,并分析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50例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选择侧后方椎间孔入路;观察组25例,选择后路椎板间入路。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C臂照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且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优良率分别为88%、96%,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后路椎板间入路、侧后方椎间孔入路均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前者在减少手术时间及透视次数、减轻疼痛程度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20.
自1975年Altidi等首次报告应用CT观察椎管和椎旁组织以来,国外有关CT对腰间盘突出的诊断报道愈来愈多,CT已成为诊断腰间盘突出的主要手段、本文就我院经CT诊断的腰骶间盘脱出70例,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