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LEC)的死亡方式和细胞超微结构改变.方法: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前囊共12例,其中6例皮质性白内障,6例核性白内障.分别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比C形状扁平,正常细胞和变性坏死细胞间隔存在,线粒体广泛空泡化.所有标本均发现胀亡细胞,3例核性白内障及4例皮质性白内障标本发现典型paraptosis样细胞,仅有1例核性白内障标本发现早期凋亡细胞,细胞内偶见髓样体存在.结论:线粒体空泡化可能在年龄相关性白内障LE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胀亡和paraptosis可能是LEC的主要死亡方式.  相似文献   

2.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 PCO)是白内障术后主要并发症,其主要病因是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 LEC)黏附、增殖、移行导致后囊的混浊.LEC需要黏附才能正常生长,细胞黏附的破坏可以导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体内及体外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生长的调节作用?方法:体内研究用ELISA法检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眼房水PEDF浓度,术中取前囊膜标本检测LEC密度,分析PEDF水平与LEC数量?白内障类型的关系;体外研究,加PEDF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HLE-B3),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流式细胞仪通过Annexin V-FITC/7-AAD双染法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变化? 结果:120例白内障患眼房水PEDF浓度为(156.2 ± 41.2)ng/ml,中央区前囊下LEC密度随房水PEDF水平下降而降低(r = 0.556,P < 0.01),控制年龄因素后仍呈正相关(r = 0.387,P < 0.05),皮质型白内障房水PEDF浓度较核硬化型更低(P < 0.05);体外培养的LEC细胞株加入PEDF后,细胞生长明显加快(F = 187.33,P < 0.01),细胞凋亡被显著抑制,凋亡率从13.50%降为2.08%(t = 7.90,P < 0.01),细胞分裂活性增强,G2期 + S期细胞比例从28.54%升为54.05%(t = 6.32,P < 0.01)? 结论:人眼内PEDF可能作为LEC营养因子发挥细胞周期调控和抗凋亡的重要作用,参与晶状体生理性状维持和白内障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LEC)高表达的miR-124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病理反应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收集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与健康捐献眼的晶状体前囊膜,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晶状体前囊膜中的miRNA进行检测.使用EdgeR,利用F检验筛选差异表达miRNA.使用RegRNA检测差异表达miRNA和靶...  相似文献   

5.
晶状体上皮细胞 (lens epithelial cells,LEC)是眼晶状体前囊膜下的单层上皮细胞 ,其对维持晶状体的正常代谢和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是具有生长、分化和创伤刺激后发生愈合反应能力的细胞结构。 LEC代谢、功能、形态结构的改变或异常增殖、移行 ,与白内障及后发性白内障时后囊混浊的发生密切相关 [1] 。临床、组织学和实验研究证明 ,由于正常的前囊膜上皮移行 [2 ] 、上皮增殖、胶原沉积、基底膜样物质的复制、晶体纤维的再生 ,最终可形成后囊混浊 [3 ,4 ] 。以往研究表明晶状体来源于外胚层 ,仅含有上皮细胞及其产物。晶状体囊膜作…  相似文献   

6.
老年核性及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TGF-β2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老年核性及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 β2 (TGF β2 )mRNA的表达有无差异 ,结合两种类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状态 ,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 :将老年核性与皮质性白内障的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 4 0例 (男、女比例 1∶1) ,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截取其前囊膜 (含晶状体上皮细胞 ) ,用RT PCR的方法检测出每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TGF β2 mRNA的水平 ,两组间u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老年核性白内障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TGF β2 mRNA的水平低于老年皮质性白内障组 (P <0 .0 1)。结论 :TGF β2 通过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状态 ,从而在白内障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老年核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有关 ,而皮质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退行性变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老年核性及皮质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mRNA的表达有无差异,结合两种类型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状态,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将老年核性与皮质性白内障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男、女比例1∶1),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截取其前囊膜(含晶状体上皮细胞),用RT-PCR的方法检测出每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TGF-β2 mRNA的水平,两组间u检验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核性白内障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TGF-β2mRNA的水平低于老年皮质性白内障组(P<0.01).结论TGF-β2通过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状态,从而在白内障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老年核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有关,而皮质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上皮细胞的退行性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核性、皮质性和后囊下老年性白内障的危险因素。方法:生活在西西里Casteldaccia市年龄≥40岁的受试者纳入病例对照研究,对27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根据晶状体混浊分类系统Ⅱ对核性、皮质性和后囊下晶状体混浊进行分类。选择晚期晶状体混浊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并且从同一人群中选取性别和年龄相匹配、有或无早期白内障的相同数量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单变量分析显示近视和虹膜萎缩与核性白内障显著相关,虹膜萎缩、激素的应用、假性剥脱综合征和家族性白内障与皮质性白内障呈正相关。近视、虹膜萎缩、激素的应用和家族性白内…  相似文献   

9.
白内障为晶状体混浊,影响视力的一种常见眼病.一般为双侧性,但双眼的发病时间、混浊程度及发展速度,可参差不齐。根据晶状体混浊发生的部位,老年性白内障可分为皮质性、核心性以及囊膜性三种。皮质性在老年性白内障最为常见,本文就此作一概述。分期与临床表现按其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分为四期。 1、初发期:混浊起自晶状体赤道部,多呈辐射状排列。此期只要混浊不波及曈孔区,一般对视力不发生显著的影响。检查:在2.5%新福林(苯肾上腺素)扩瞳下用  相似文献   

10.
二硫苏糖醇对大鼠硒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自行配制的二硫苏糖醇(DTT)滴眼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模拟老年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出生后12 d的SD乳鼠(约25 g )行皮下注射Na2SeO3(0.2 ml/次,隔天注射1次,共计3次,累计剂量约210 μg),注射开始后6 d,将发生硒性白内障大鼠左眼设为对照组,右眼作药物干预组,滴眼4次/d(分别滴入生理盐水及25 mmol/L的DTT),每次1滴,持续用药3周;定时对大鼠双眼散瞳作裂隙灯检查,以游标尺测量大鼠眼晶状体核性斑块最大直径变化.另取硒性白内障乳鼠分别设为DTT(n=89)、吡诺克辛(PDE,n=22)及吡诺克辛钠(PSED,n=24)干预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n=45),分别使用25 mmol/L DTT、日本产吡诺克辛滴眼液、国产吡诺克辛钠滴眼液.滴眼4次/d(同组乳鼠左、右眼滴相同的药物或生理盐水),每次每只眼1滴(约40 μl),持续用药3周.定时散瞳后,用裂隙灯检查大鼠双眼皮质病变、混浊程度.结果:(1)DTT滴眼液可以明显抑制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核性混浊斑块的发展;(2)DTT滴眼液可以有效降低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伴发皮质混浊的发生率;(3)DTT滴眼液抗硒性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的效果优于其他临床常用的抗老年性白内障药物PDE和PSED.结论:DTT滴眼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白内障是人类最主要的致盲眼病之一 ,眼科学界对白内障的研究目前已经历了 1 0 0余年的历史 ,但对其发病机制尚未达成共识。近年来 ,有关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研究方兴未艾 ,在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的形态学特点、生物化学特征、凋亡基因遗传调控、活性氧自由基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国外一些眼科学者在离体动物实验中发现 ,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在白内障形成的早期起着重要作用 ,推断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是所有人类和动物非先天性白内障形成共有的细胞学基础 [1-3 ] ;Majima等也在白内障的混浊区域发现有凋亡细胞的存在 [4] 。由此可见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与白内障的发生关系密切。1 晶状体上皮细胞 ( LEC)凋亡的形态学特点用透射电镜观察正常及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超微结构时发现 ,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形态规则 ,细胞膜结构清晰 ,相邻细胞及晶状体囊皮细胞结合紧密 ,细胞质及染色质均匀无凝缩 ;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可见凋亡细胞 ,这些凋亡细胞与相邻细胞及晶状体囊膜疏松结合 ,细胞外形不规则、扭曲 ,表面微绒毛消失 ,以出芽的方式形成有膜包被的凋亡小体 ,细胞核染色质凝聚在核膜周围 ,细胞质浓缩 ,但细胞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体重指数(BM I)犤体重(kg)/身高2(m2)犦与一个亚洲大都市的老龄人中白内障之间的关系。设计:基于人群横断面研究。老年性白内障定义为单眼或双眼符合晶状体混浊分级系统Ⅲ中的2级以上的任何一种晶状体混浊(如核性、皮质性及后囊下混浊)。体重与身高由集中训练过的测量者测量。结果:台北市石牌区年龄为≥65岁的2045人被邀请参与调查,其中1361人(66.6%)完成了调查。在所有对象中,806人被诊断患有老年性白内障。以BM I<21.3作为参照点O R1.00,在BM I与核性混浊之间存在一个U形关系。与皮质性混浊间则表现为一个倒U形关系。在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40岁以上的拉美人群样本中后囊下混浊(PSC)、核性混浊、皮质混浊和混合性晶状体混浊的特定年龄与性别的患病率。设计:群组横断面研究。受试者:来自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6个居住区中6357名40岁以上的拉丁美洲人。方法:研究人群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包括晶状体混浊的判定和严重程度的评估。晶状体混浊程度的评估根据裂隙灯观察的晶状体混浊分级系统II(LO CS II)的标准。评价任何存在的全晶状体改变(包括人工晶状体/无晶状体),任何核性、PSC和皮质性混浊,及单纯核性、单纯PSC和单纯皮质性混浊。使用χ2检验及频数分布分析各种类…  相似文献   

14.
柳玉霞  李瑞庄 《医学综述》2008,14(21):3266-3269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或晶状体外伤后,残留的皮质或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形成混浊,又称后囊膜混浊,它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亦是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发生机制及人工晶状体的材料和设计、白内障手术的方式、各种药物和生物制剂对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表达与老年性白内障发生的关系.方法 选择32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前囊膜标本(白内障组),同时收集高度近视患者晶状体前囊膜标本28例(高度近视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的晶状体前囊膜组织中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的表达,并应用TUNEL法检测两组LECs的凋亡情况.结果 白内障组LECs中凋亡细胞百分率(30.4±3.7)%,明显高于高度近视组LECs中凋亡细胞百分率[(0.27±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内障组LECs中caspase-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84.38%,明显高于高度近视组LECs中caspase-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1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LECs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高度近视组(P<0.01).结论 LECs的凋亡及caspase-3的表达在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维奇 《黑龙江医学》2004,28(8):568-570
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或眼外伤后晶体破裂,残存的皮质及囊膜变混浊称为后发性白内障(aftercataract)或继发性白内障(secondarycataract)。由于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技术的提高,特别是超声乳化手术的开展,皮质残存性后发障已相当少见。现代后发性白内障主要指白内障术后后囊膜的混浊〔1,2〕(posteriorcapsularopacification ,PCO)。(图1 ,2 )  图1 后囊膜混浊      图2 前囊膜下混浊    图3 Elschnig珍珠小体1 发生率DJ ,Apple等人报告成人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发生率为7%~5 3% 〔3〕,在儿童几乎为1 0 0 %。白内障术后后发障…  相似文献   

17.
老年人白内障是白内障中最常见的一种,占50%以上。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明显增高。由于它的发生与年龄有关,所以又称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老年人白内障根据晶状体混浊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后囊下三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在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MMP-3,OPN和TIMP-1在31例前囊下性白内障,28例核性白内障和12例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结果:MMP-3在前囊下性白内障的表达高于核性白内障、正常晶状体(Χ^2=31.49,34.479;均P=0.000),而在核性白内障与正常晶状体中无明显差剐(f=2.449,P=0.118);OPN在前囊下性白内障的表达高于核性白内障和正常晶状体(0=29.450,15.889;均P=0.000);TIMP-1表达在3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囊下性白内障MMP-3和OPN的表达水平相关(r=0.381,P=0.035),而MMP-3和OPN与TIMP-1的表达水平不相关(r=0.121,-0.289;P=0.516,0.114)。结论:MMP-3和OPN的表达增强及MMP-3/TIMP-1的表达失衡可能与前囊下性白内障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在人白内障眼房水及晶状体上皮细胞(LEC)中的表达水平与年龄的关系.方法 收集老年性白内障130例和先天性白内障15例.超声乳化术中取房水,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房水PEDF浓度;选上述先天性白内障和老年性白内障高龄者各15例,术中取前囊膜标本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LEC的PEDF表达.结果 患眼房水PEDF平均浓度为(180.9±78.6)ng/ml,且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0.821,P<0.001);患眼LEC中存在PEDF的蛋白表达,且幼龄组的表达水平远高于高龄组.结论 患眼LEC中存在PEDF活性,其房水及LEC中的PEDF水平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下降,提示PEDF可能以旁分泌和自分泌的方式调节或(和)保护LEC.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的改变与不同类型老年性白内障的关系。【方法】选取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手术病人的晶状体前囊膜标本 ,其中白内障的类型被分为皮质型 (成熟期 )、核硬化型 (≥NⅢ 级 )、后囊下型和混合型。健康成年人透明晶状体的前囊膜标本来源于眼库的供体眼球。所有前囊膜标本经铺片、固定染色后 ,细胞计数测定前囊膜中央区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 (LECD)。【结果】健康成年男性透明晶状体LECD为 (4 15 2± 75 0 )个 /mm2 ,女性为 (4 874± 5 5 0 )个 /mm2 (P<0 0 1) ;核硬化型白内障 (≥NⅢ 级 )的LECD为 (5 12 0± 45 0 )个 /mm2 ,核硬化型白内障 (≥NⅢ 级 )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高于其他各组及正常对照 (P <0 0 1) ,其中男性与女性的LECD分别为 (5 15 0± 35 0 )个 /mm2 和 (5 0 0 5± 480 )个 /mm2 (P >0 0 1)。【结论】健康成年女性的透明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高于男性 ;核硬化型白内障 (≥NⅢ 级 )中男女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 ;以上结果结合当前流行病学的研究资料提示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高可能是核硬化型白内障发生的易感因素 ,为研究老年性白内障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