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霞平  胡琳丽 《新中医》2021,53(2):191-193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比较2组康复效果、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下肢平衡能力(BBS)评分、四肢瘫功能指数(QIF)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肢功能、下肢功能等Fugl-Meye评分及总分均较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BS、QIF评分均较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BBS、QI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下肢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55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减重步态训练,30 min/次,1次/d,6 d/周;治疗组55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智能运动康复训练系统治疗,20 min/次,1次/d,6 d/周。两组均于治疗8周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运动康复训练联合减重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上下肢运动控制训练和运动想象疗法,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Holden功能步行分级法、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对两组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Holden功能步行能力、FMA、BB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控制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康复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药物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运动想象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升高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科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卒中具有疗效显著、经济、安全等优点,是临床值得推广应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引导的运动想象训练在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60例缺血性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患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引导的运动想象训练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30天后吞咽功能(舌肌、咀嚼肌及颊部、咽喉肌)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改良Ba r t hel指数(MBI)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吞咽能力、MB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干预后吞咽能力舌肌评分、咀嚼肌及颊部评分、咽喉肌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接受高压氧联合镜像疗法引导的运动想象训练干预,可改善吞咽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陈立梁  曾骥 《陕西中医》2020,(7):983-985
目的:观察用针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认知功能训练,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运动想象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治疗,两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观察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智力、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90.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17%(P<0.05);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智力、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优于对照组,MMSE、MoCA、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灯盏生脉胶囊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利于促进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智力、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悬吊训练联合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给予营养脑神经、改善脑循环、调整血压血糖等脑卒中常规基础治疗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配合悬吊训练和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下肢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下肢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24.03±4.65 vs 19.73±4.02,P0.05)。结论:悬吊训练联合头针丛刺长留针间断行针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恢复期伴有足下垂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均进行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则将常规训练中的踝关节训练更换为下肢镜像疗法训练,其余治疗均相同,治疗4周后采用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LE)、胫前肌改良Ashworth(MAS)量表、主动活动度(AROM)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FMA-LE、MAS、AROM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存在足下垂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镜像疗法较常规疗法更能有效改善其足下垂、缓解踝关节肌痉挛、提高踝背屈主动活动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头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与单纯下肢智能反馈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54例脑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脱落6例)和对照组(78例,脱落8例)。两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及运动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采用头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穴取顶颞前斜线上1/5、顶颞后斜线上1/5,对照组仅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均每天1次,每周治疗6 d,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评估两组患侧下肢Brunnstrom分期、患侧下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6MWT)、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采用步态功能评价系统进行足底压力检测。结果:治疗后,两组Brunnstrom分期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观察组MAS分级较治疗前改善(P0.01),观察组Brunnstrom分期、MAS分级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治疗后,两组6MWT、BBS评分、MBI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健侧后足、患侧前后足、双侧全足触地面积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患侧前后足、全足触地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健侧前足、全足负重比较治疗前降低(P0.05),患侧前足、后足、全足负重比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健侧前足、全足负重比低于对照组(P0.05),健侧后足、患侧前足、患侧全足负重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能够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促进下肢分离运动模式出现,改善足底压力分布,提高患者平衡能力及步行能力,疗效优于单纯下肢智能反馈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加康复治疗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4例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神庭、百会)联合运动想象疗法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治疗4周后判定疗效。结果:在CBS、MMSE、FMA、MBI评分方面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电针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加康复治疗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验证运动想象针法改善脑卒中早期上肢偏瘫患者肌张力的优效性。方法:将64例上肢处于软瘫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2例,脱落4例)。观察组采用运动想象针法(针刺治疗同时进行患侧上肢的运动想象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与患侧上肢运动想象疗法(针刺后2h进行)分开治疗,留针期间同时进行下肢运动想象疗法,两组均穴取百会透健侧太阳,风池,患侧肩髃、肩井、曲池、外关等,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4、8周,比较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和Brunnstrom分期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肩部、肘部、腕部的肌张力均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肘部MAS分级Ⅱ级以下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4周和治疗结束后8周,观察组肩部、肘部、腕部MAS分级Ⅱ级以下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患者臂部及手部Brunnstrom分期均较前一时间点增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上肢处于软瘫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想象针法能更好地促进偏瘫上肢肌张力的恢复,使患者逐渐向有分离的精细运动模式转变,抑制和减轻痉挛的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镜像反馈疗法对脑卒中痉挛下肢运动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黄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用镜像反馈训练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灸治疗,30 min/次,5次/周,共治疗4周。比较2组卒中患者运动评分标准(MA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表面肌电图(EMG)以及三维步态参数的变化。结果:1)经过为期4周治疗后2组患者的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MAS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2组患者FMA、BBS及ADL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P<0.05)。3)2组患者步频、步幅、步速、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2组患侧下肢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的MVC、EMG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观察组提高的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结论:针灸联合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有良好疗效,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进程的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就诊的9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针灸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患者的恢复状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B.S.M分期、FMA评分和Barthe指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针灸与运动想象疗法联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效果更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评分和运动能力,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整体控制疗法(GCT)对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运动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5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GCT。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上肢运动、下肢运动与平衡功能(Fugl-Meyer量表)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6周,两组UE-FM、LE-FM、FM-B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早期康复锻炼中应用GCT能改善运动功能,增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悬吊运动疗法联合针刺夹脊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8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予以悬吊运动疗法联合针刺夹脊穴治疗。将两组的Berg平衡量表(BBS)、10 m最大步行速度、下肢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BBS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2,4.276;P=0.001,0.001均0.05);观察组下肢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11,9.865;P=0.001,0.001均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实施悬吊运动疗法结合针刺夹脊穴治疗可促进平衡能力、下肢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深层肌肉刺激疗法(deep muscle stimulator,DMS)结合推拿治疗对脑卒中后踝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入住本科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踝关节推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深层肌肉刺激疗法治疗,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综合痉挛量表(compopsite spasticity scale,CSS)、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来评定踝关节的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踝关节的痉挛程度、下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深层肌肉刺激疗法结合推拿治疗对脑卒中后踝关节运动功能障碍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患者踝关节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结合电针及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梗死伴偏瘫的效果。方法:100例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康复联合电针治疗,观察组加用运动想象疗法。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结合电针及运动想象疗法治疗脑梗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和分析运动想象疗法对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该院收治的30例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运动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运动想象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训练后,运动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和平衡功能评分明显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组中肌力在3级以上的患者明显较对照组更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有助于改善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提高患者肌力等级,促进患者更快恢复,且简单易学,患者易于接受,有助于解决众多康复训练难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痉挛期对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两组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针刺推拿和痉挛肌电刺激。结果:治疗6个月后,CSI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痉挛期可降低痉挛指数,改善下肢运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小儿脑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5例给予针刺疗法联合运动疗法,对照组34例给予单纯运动疗法,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双下肢腓肠肌肌张力缓解情况(改良Ashworth量表评分和足背屈角角度)、站立与行走、跑等功能改善(GMFM的D、E区分数变化)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ADL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双下肢腓肠肌肌张力较治疗前均降低,即Ashworth量表评分提高,足背屈角扩大活动度明显扩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分别在GMFM的D区、E区评分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Ashworth量表评分提高,足背屈角角度扩大,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GMFM的D、E区功能区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