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为合理管理孕期体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我国5个省区县监测点的孕妇孕晚期及儿童满月随访数据,招募孕晚期孕妇并填写孕晚期调查问卷,前瞻观察至孕妇分娩满1个月并填写新生儿满月调查问卷,问卷中儿童分娩孕周、出生体重、性别信息主要通过摘录医疗记录获取;根据是否发生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192例)和对照组(2 405例),最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随访孕产妇2 731例,随访率为100%。经数据清洗后纳入分析2 597例。控制孕妇年龄、孕妇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协变量后,孕妇孕前超重或肥胖(OR=2.43, 95%CI:1.65~3.56)、孕期增重过多(OR=2.18, 95%CI:1.46~3.27)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显示:孕前BMI正常(18.5 kg/m~2≤BMI 24.9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07, 95%CI:1.27~3.37)、孕前超重或肥胖(BMI≥25.0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63, 95%CI:1.07~6.47)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风险。结论孕期增重过多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前体重正常但孕期增重过多,以及孕前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孕期增重过多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孕期增重(gestational weight gain, GWG)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联性, 并探究孕妇孕前及孕中体重动态变化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low birth weight, LBW)及巨大儿的影响。   方法   收集中国孕产妇队列·协和纳入的孕早期孕妇孕前体重, 并随访至分娩后, 收集分娩前体重及新生儿出生结局。将孕妇孕前BMI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肥胖组, 将GWG分为适宜、不足及过多组。采用多因素多分类(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孕前BMI及GWG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结果   孕前BMI及GWG与子代出生体重相关(均有P < 0.05)。孕前超重/肥胖(OR=2.339, 95% CI:1.674~2.282, P < 0.001)、GWG过多(OR=1.398, 95% CI:1.188~1.978, P=0.048)显示为巨大儿的危险因素, GWG不足(OR=1.479, 95% CI:1.461~1.679, P=0.035)显示为LBW的危险因素, GWG过多会降低LBW的发生风险(OR=0.428, 95% CI:0.225~0.817, P=0.010)。低BMI-GWG不足(OR=1.335, 95% CI:1.048~2.319, P=0.048)是LBW的危险因素; 正常BMI-GWG过多(OR=1.088, 95% CI:1.016~1.675, P=0.038)和超重/肥胖-GWG过多(OR=1.498, 95% CI:1.244~2.017, P=0.046)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   结论   孕前BMI及GWG是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重要因素, 提示女性应合理控制孕前及孕中体重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本研究旨在分析母亲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gestational weight gain,GWG)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 2015年7月 - 2018年12月,在天津市纳入1 868对母婴,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与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母亲孕前BMI和GWG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的影响。结果 新生儿出生体重随孕前BMI的增加而增加(β = 0.010, 95%CI: 0.005-0.016, P<0.001);与GWG不足组对比,GWG过多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较高(β = 0.100, 95%CI: 0.053-0.148, P<0.001)。巨大儿的出生率随孕前BMI的增加而增加(OR = 1.086, 95%CI: 1.028-1.147, P = 0.003)。剖宫产的发生率随着孕前BMI的增加而增加(OR = 1.054, 95%CI: 1.021-1.087, P = 0.001)。结论 合理控制孕前BMI,避免孕期体重过度增长,有利于新生儿体重的控制,降低巨大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分娩巨大儿孕妇体重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孕妇孕期增重及各孕期体重增加速度与分娩巨大儿的相关性,减少巨大儿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将106例巨大儿和109例正常体重出生儿(对照组)母亲的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变化等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 结果 经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孕前体重(OR=2.204,95%CI:1.377~3.529)、孕12~20周体重增加速度(kg/周,OR=1.961,95% CI:1.204~3.194)、孕20~30周体重增加速度(kg/周,OR=1.811,95%CI:1.078~3.041)、孕30周至产前体重增加速度(kg/周,OR=1.858,95%CI:1.095~3.153)、男性婴儿(OR=2.630,95%CI:1.420~4.850),是发生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孕30周后每周体重增加在0.5~1.0 kg的孕妇比每周体重增加在0.5 kg以下的孕妇发生巨大儿的风险增加1.13倍(OR=2.13,95%CI:1.07~4.22). 结论 巨大儿的发生与孕妇孕前体重、孕期增重、胎儿性别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美国医学研究院(IOM)2009年推荐的单胎孕妇孕期增重(GWG)范围对母儿并发症的影响,寻找妊娠期体重管理的目标人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和无锡妇幼保健院分娩的9 746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BMI分类指南,将孕前BMI分为:低体重(18.5kg/m~2)组、正常体重(18.5~24.9kg/m~2)组、超重(25~29.9kg/m~2)组和肥胖(≥30.0kg/m~2)组,预期GWG根据2009IOM标准计算。比较GWG过多组和过少组与正常组的孕妇特征以及母儿并发症有无差异。结果 35岁以上的孕妇中,52%孕前超重或肥胖。GWG过多组孕妇身长显著增加、初产妇更多(P0.001)。所有孕妇中25.3%增重不足,37.2%增重过多。孕前超重和肥胖孕妇中,不足20%增重在推荐范围内,47.9%孕前超重孕妇GWG过多(P0.001)。孕前BMI正常组,GWG过多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2.05,95%CI 1.43~2.93)、早产(OR1.53,95%CI 1.10~2.12)、剖宫产(OR1.23,95%CI 1.07~1.41)、巨大儿(OR1.82,95%CI 1.39~2.37)以及LGA(OR1.74,95%CI 1.38~2.19)发生风险均显著增加。结论孕前超重肥胖、35岁以上的高龄以及体重正常身长高的初产妇是妊娠期体重管理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武汉市东西湖区巨大胎儿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06年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妇幼保健院建册的761例孕妇及分娩的活产儿为研究对象,新生巨大儿为病例组,正常出生体重新生儿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男女出生性别比为1.13∶1。巨大儿发生率为6.31%(男女新生儿的发生率分别为7.00%和5.64%);单因素分析显示,巨大儿组产妇的身高、分娩前BMI、产前检查次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期BMI≥28是巨大胎儿的独立预测因子(OR95%CI=1.102~1.38,P<0.05)。结论:孕妇身高、孕期肥胖与巨大胎儿的发生有关。应加强孕期保健,避免孕期体重过度增长,以预防巨大儿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母亲身高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8年3月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1 437名孕妇及其婴儿资料,根据母亲身高三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157.0、157.1~161.0以及 161.0 cm),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母亲身高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小于胎龄儿的OR值及95%CI。结果研究对象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分别为6.6%、6.3%、3.6%和16.5%。在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母亲身高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和巨大儿有统计学关联。母亲身高每增加1 cm,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分别减少4.7%(OR=0.953,95%CI=0.939~0.968)和6.8%(OR=0.932,95%CI=0.922~0.942),分娩巨大儿的风险增加11.6%(OR=1.116,95%CI=1.094~1.139)。相对于身高≤157.0 cm组,身高 161.0 cm组分娩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分别减少18.5%(OR=0.815,95%CI=0.677~0.980)、40.2%(OR=0.598,95%CI=0.492~0.726)和51.6%(OR=0.484,95%CI=0.426~0.551),而分娩巨大儿的风险增加207.0%(OR=3.070,95%CI=2.348~4.013)。结论身高较矮的孕妇分娩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增加,身高较高的孕妇分娩巨大儿的风险增加。妇幼保健人员宜加强孕期监测,以减少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和巨大儿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期贫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 746例孕妇临床资料。孕前BMI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分类,预期孕期增重(GWG)根据2009年美国医学会(IOM)标准计算。比较不同孕前BMI和GWG孕妇妊娠晚期轻度、中度以上贫血发生情况,以及妊娠期和产后血红蛋白变化情况,比较GWG过多组和过少组与正常组孕妇妊娠晚期贫血发生风险。结果产前贫血总的发生率为33.6%,轻度22.7%,中度以上10.9%。不同孕前BMI组妊娠早、中、晚期以及产后72 h平均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124.1±12.8)g/L、(115.5±13.2)g/L、(115.1±13.0)g/L和(110.1±13.8)g/L。GWG过少组、正常组和过多组中,妊娠晚期轻度贫血和中度以上贫血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7.2、22.7,P0.05)。与GWG正常组孕妇相比,孕前肥胖孕妇当GWG不足时,贫血发生风险增加3.41倍(OR=3.41,95%CI 1.03~11.3)。结论孕前肥胖孕妇当GWG不足时,分娩前贫血发生风险显著增加,GWG干预中应预防增重不足孕妇贫血的发生风险,特别是肥胖孕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各阶段增重、孕期总增重与子痫前期-子痫(PE-E)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抽样),招募西南三省5 396例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人口学资料,测量获得其身高、孕前体质量、每次产前检查的体质量等指标,并计算孕期各阶段增重和孕期总增重。根据美国医学研究院(IOM)标准定义其孕期增重是否适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孕期增重指标与PE-E的关系。结果 与孕前BMI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孕妇相比,孕前BMI较低者PE-E发生的可能性较低(OR=0.19,95%CI:0.03~0.62),孕前超重、肥胖的孕妇发病风险增加(超重OR=3.69,95%CI:2.21~6.01;肥胖OR=6.12,95%CI:1.68~17.30)。孕中期增重速率过大(OR=2.24,95%CI:1.25~4.35)、妊娠期总增重过高者(OR=1.70,95%CI:1.02~2.85)发生PE-E的风险增加。结论 孕前BMI、孕期增重和PE-E的发生密切相关,育龄妇女孕前应尽量达到正常体质量标准,孕期保持适宜的体质量增加,以减少PE-E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国妇女孕期体重增长适宜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5月于武汉市加入同济母婴健康队列(TMCHC)的单胎足月产孕妇6998人,于孕8~16周问卷调查了解其社会人口学、既往病史等资料并测量体重及身高。分娩前测量产前体重;分娩后通过医院记录收集分娩孕周、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及身长等信息。采用限制性三次样条回归模型分别拟合孕期增重与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巨大儿、剖宫产、妊娠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关系曲线,寻找各妊娠结局发生率均较低的增重范围作为同济推荐值。将孕期增重的P25~P75作为百分位数法孕期增重推荐值。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以同济和百分位数法推荐孕期增重适宜值为参照,分析孕期增重过多或不足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1)不同孕前体质指数组各种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较低的孕期增重范围分别为:低体重组12.0~17.0 kg、正常体重组9.0~14.0 kg、超重组7.0~11.0 kg,以此作为孕期增重的同济推荐值。百分位数法孕期增重推荐值分别为:孕前低体重组14.0~19.0 kg、正常体重组13.0~19.0 kg、超重组10.8~18.0 kg及肥胖组9.0~15.8 kg。(2)与同济增重适宜组相比,增重过多组发生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分别为大于胎龄儿(OR=2.94,95%CI 2.31~3.73)、巨大儿(OR=3.13,95%CI 2.38~4.13)、剖宫产(OR=1.53,95%CI 1.38~1.71)及妊娠高血压(OR=2.18,95%CI 1.50~3.17);增重不足组发生的风险为小于胎龄儿(OR=1.82,95%CI 1.32~2.53)。按百分位数法推荐值分组,相应的风险值分别为大于胎龄儿(OR=2.11,95%CI 1.76~2.54)、巨大儿(OR=2.16,95%CI 1.76~2.65)、剖宫产(OR=1.53,95%CI 1.36~1.72)、妊娠高血压(OR=1.39,95%CI 1.02~1.90)及小于胎龄儿(OR=1.60,95%CI 1.29~1.98)。结论推荐中国孕妇孕期增重分别为:孕前低体重者12.0~17.0 kg、正常体重者9.0~14.0 kg及超重者7.0~11.0 kg。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和孕期体重增加对大于胎龄儿(LGA)和巨大儿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562例次足月单胎分娩的孕妇孕前和孕期产检资料,按孕前BMI值分为偏瘦组(BMI18.5)、正常体重组(18.5≤BMI24.0)、超重组(24.0≤BMI27.0)和肥胖组(BMI≥27.0),分别计算4组孕妇在孕期体重不同程度增加的情况下发生LGA和巨大儿的相对风险值(OR)。结果:孕前BMI越高,孕期体重增加越多,分娩LGA和巨大儿的风险和比例越高。孕前偏瘦组的妇女,孕期体重增加超过18.0kg时,发生LGA的风险高于其他孕前BMI组;孕期体重增加超过25.0kg时,则发生LGA和巨大儿的风险均明显高于其他孕前BMI组。结论:孕前BMI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均对LGA和巨大儿的发生有很大影响,应在保证营养的条件下,尽可能控制孕期体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与4种不良妊娠结局(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安徽省8个地市的妇幼保健机构孕早期建卡并随访到分娩记录的12 355名孕妇为对象,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孕前BMI与4种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孕妇孕前BMI均数为(20.19±2.348)kg/m2,过低2 834人(22.9%),正常8 745人(70.8%),超重及肥胖776人(6.3%);调整年龄、户籍地、孕次等混杂因素后,对孕前BMI与胎龄儿组和体重儿组分别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过低是发生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OR=1.320,95%CI=1.068~1.631);孕前超重及肥胖是发生大于胎龄儿和巨大儿的危险因素(OR=1.758,95%CI=1.503~2.056;OR=1.870,95%CI=1.540~2.271)。结论孕前BMI过低或者过高均会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育龄期女性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分院单胎分娩的产妇14 54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指南推荐体重增重值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结果①孕前不同BMI和孕期体重增加异常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结局有相关性,孕期体重增加不足和过多是早产儿[OR 1.30(95%CI:1.09-1.56)、2.45(95%CI:1.99-3.01)]和小于胎龄儿[OR 1.76(95%CI:1.13-2.48)、OR 2.14(95%CI:1.32-3.47)]出生风险高危人群。②孕期体重增加不足低体重孕妇,早产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2.77倍。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的超重孕妇,早产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4.03倍。孕期体重增加适宜的超重孕妇,小于胎龄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2.62倍。③孕前低体重孕妇更容易发生孕期体重增加不足(OR 2.94,95%CI:2.30-3.75),孕前肥胖更容易导致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 1.05,95%CI:0.94-1.61)。结论为合理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减少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应将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作为孕前保健及围产期保健的重要内容,并根据孕前BMI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杭州市孕晚期孕妇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孕晚期SUI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4—10月在杭州市5家医院产检的孕晚期孕妇为调查对象,采用基本情况调查表和《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简表》(ICI-Q-SF)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晚期SU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有效调查2 130名孕妇,其中846例被诊断为SUI,发生率为39.72%。其中孕足月孕妇719例,占84.99%;轻度SUI有693例,占81.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周≥37周(OR=1. 235,95%CI:1.059~1.440)、孕期BMI为25~30 kg/m2(OR=1.273,95%CI:1.048~1.546)、既往新生儿出生体重≥4 kg (OR=1.423,95%CI:1.019~1.988)、既往分娩次数≥1次(OR=1.188,95%CI:1.022~1.382)、现孕多胞胎(OR=2.202,95%CI:1.114~4.352)是孕晚期SU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SUI好发于孕足月孕妇,以轻度为主;孕周大、孕期超重、既往新生儿出生体重≥4 kg、既往分娩次数多、现孕多胞胎是孕晚期SUI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与婴幼儿血红蛋白的关系。方法 选择按期体检与分娩的孕妇及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孕妇一般情况及分娩情况将由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受检对象共980例,按孕前BMI分组,孕前消瘦者占19.0%,孕前体重正常者占71.0%,孕前超重肥胖者占10.0%。孕期增重按美国国家科学院(institute of medicine,IOM)标准分组,孕期增重低于IOM推荐标准者占27.8%,符合IOM推荐标准者占31.4%,高于IOM推荐标准者占40.8%。贫血发生率为49.7%。单因素分析中孕前BMI、孕期增重对贫血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同时多因素分析显示,孕前消瘦者(OR=2.027,95%CI:1.433~2.867),孕期增重不足者(OR=2.499,95%CI:1.772~3.523)是婴幼儿贫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孕前BMI、孕期增重情况可能是婴幼儿贫血的危险因素,控制孕前BMI、孕期增重情况可以有效降低贫血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期总增重及各孕期增重速率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13年选取成都市妇幼医疗机构产前门诊549名孕(12±1)周的单胎健康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孕妇年龄、孕前体重等基线资料,测量身高、体重。分别于孕(28±1)周及分娩前测量体重,计算孕期总增重和各孕期增重速率,并参照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2009)孕期增重推荐标准进行评价。分娩后收集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等信息。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探讨孕期总增重及各孕期增重速率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结果孕期总增重为(16. 2±4. 6) kg,孕期总增重异常比例为59. 1%,其中增重过多比例为44. 3%;孕早期增速过缓比例为44. 3%,孕中期、孕晚期及孕中晚期增速过快的比例分别为63. 6%、55. 7%和65. 8%。控制孕妇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分娩孕周等混杂因素后,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孕期总增重适宜组比较,总增重不足组小于胎龄儿发生风险增加(OR=2. 51,95%CI 1. 08~5. 82),总增重过多组大于胎龄儿发生风险增加(OR=2. 54,95%CI 1. 20~5. 36)。与孕中期增速适宜组比较,孕中期增速过快组小于胎龄儿发生风险降低(OR=0. 27,95%CI 0. 13~0. 60)。与孕中晚期增速适宜组比较,孕中晚期增速过快组小于胎龄儿发生风险降低(OR=0. 28,95%CI 0. 13~0. 59)。结论成都地区孕妇孕期增重异常问题严峻,孕期增重过多和不足同时存在。孕期总增重过多是大于胎龄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中期、中晚期增速与小于胎龄儿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和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474名身体健康的孕晚期妇女作为调查对象,于分娩前后对孕妇及新生儿进行追踪调查,获得有效问卷442份。按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分组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调查对象孕期平均增重(15.80±4.60)kg,孕前超重及肥胖者孕期增重低于孕前低体重者(F=3.87,P<0.01)。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3 240.30±377.60)g,其中低出生体重儿10例(2.26%),巨大儿16例(3.62%)。剖宫产者占48.2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妇女孕前超重及肥胖是分娩巨大儿及剖宫产的危险因素;孕期增重>21.00 kg是分娩巨大儿的危险因素;增重>18.00 kg是剖宫产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孕前体质指数和孕期增重是巨大儿和剖宫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保持适宜的孕前体重及孕期合理增重对于改善出生结局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福州地区孕期增重与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6月份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围产保健门诊建档并定期产前检查、分娩的单胎孕妇3086例,回顾病历资料,依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将研究对象按孕前体质指数(BMI)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及肥胖组,参照美国医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发布的妊娠期增重推荐标准,将孕期增重分为增重不足、增重达标、增重超标3组。分析3组早产、巨大儿、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孕前低体重730例(23. 66%)、正常体重2059例(66. 72%)、超重与肥胖297例(9. 62%)。孕期增重不足467例(15. 13%)、增重达标1318例(42. 71%)、增重超标1301例(42. 16%)。调整孕妇年龄、文化程度、孕次、产次及孕前BMI。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与孕期增重达标孕妇相比,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孕期增重不足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2. 67(95%CI:1. 19~6. 0)、2. 19(95%CI:1. 38~3. 93),孕期增重超标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2. 72 (95%CI:1. 13~6. 52)、2. 22(95%CI:1. 42~3. 46);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孕期增重超标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OR值分别为1. 80(95%CI:1. 04~3. 13)、9. 03(95%CI:1. 18~68. 86)。结论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的孕妇孕期增重不足增加早产的风险,增重超标增加巨大儿风险,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孕妇,孕期增重超标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与孕期体重增加和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收集湖南省岳阳县2015年8-12月住院分娩单胎活产且保健手册记录完整的产妇401例,通过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直线相关分析,分析不同孕前BMI组与孕期体重增加和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差异及关系。结果 40.39%孕妇能够按照美国医学会(IOM)推荐的体重控制自身体重,35.66%的孕妇体重增加不足,23.94%的孕妇体重超标。孕前BMI指数越低孕期增重越容易增长不足,孕前BMI指数越高孕期体重增长越容易超标。孕前BMI超重组巨大儿发生率为25.00%(95%CI:12.00%~44.90%),高于其他孕前BMI组。孕前BMI消瘦组、BMI正常组、BMI超重组与新生儿体重的皮尔森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317(P0.05),0.217(P0.05)和-0.067(P0.05)。结论孕前BMI消瘦及超重的孕妇为孕期体重重点管理对象。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呈一定正相关性,孕前BMI是巨大儿的预测指标,合理控制孕前BMI是降低巨大儿发生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产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增重对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院2017-2021年4524例分娩产妇数据,通过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分组,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GDM影响因素,并通过相乘、相加模型分析孕前BMI及孕期增重对于GDM的发生是否存在交互作用。结果:孕前超重、孕前肥胖及孕期增重不足是GDM的危险因素(OR=1.46,95%CI 1.22~1.75;OR=2.17,95%CI 1.68~2.80;OR=1.74,95%CI 1.45~2.09),孕前体重偏低及孕期增重过多是GDM的保护因素(OR=0.67,95%CI 0.51~0.89;OR=0.83,95%CI 0.71~0.98);孕前体重标准-增重不足是GDM的危险因素(OR=1.95,95%CI 1.55~2.45),孕前超重-增重过多是GDM的保护因素(OR=0.54,95%CI 0.38~0.77);相乘模型和相加模型显示,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对于GDM无交互作用;结论:孕前BMI和孕期增重均会影响GDM,二者之间无统计学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