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现已证实为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具有流行性、症状相似性和共同性、时令性、地域性特征,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在相对密闭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本病基本符合中医学"温病""瘟疫""湿热疫"范畴,病因不外乎内因和外因,内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因为时令戾气;病机为疫毒由表及里、由轻转重的病理过程。辨证应遵循温病学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  相似文献   

2.
通过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实践,结合中医理论,对该病的致病特点及病机进行分析,认为新冠肺炎的病因主要是湿毒疫气致病,肺脏的宣发肃降、朝百脉功能失调是主要病机。病位主要在肺和脾,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腹泻、乏力等,少量危重患者会影响到心和肾,导致爆发性心肌炎和急性肾衰竭。对新冠肺炎应辨病与辨证论治相结合,分阶段治疗,一方面以祛湿为主针对病因治疗,一方面以恢复肺脏生理机能为主防止疾病的传变。无论疾病处于哪个阶段,宣肺、祛湿应当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针对吉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感染病例,吉林省中医药救治专家组成员深入临床一线,采集省内患者四诊信息,分析病情特征,结合五运六气理论,认为此次疫情属中医寒湿肺疫病范畴,是杂气为病,疫厉之气由口鼻而入,内舍于半表半里,邪伏膜原,进而成毒邪,毒损五脏六腑所致,具有"寒、湿、瘀、虚"的致病特点。临床按外感期、肺炎期、重症期、重危期、恢复期分期论治。治则上,标本同治、扶正祛邪、攻补兼施,宜通、宜荣。临证时,须坚持中医象思维整体观念,同病异治,辨证识病、辨证求因、定病审因、辨证论治。用药以古方为基础,因人制宜,多可获效。  相似文献   

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属“温疫”范畴,其发病具有典型的湿毒致病特点,并与运气、地理、气候和人群的易感性相关,其病位在膜原,涉及三焦、肺、脾、胃。病机为湿毒盘踞膜原,可有寒热从化,易于影响气机升降,可耗伤正气、化热、化毒、夹寒、夹瘀,危重患者发病2~3周是疾病转折点,顺证(轻型、普通型)病情多向愈,逆证(重型、危重型)病情多呈恶化加重。应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宣肺降气、清解相合为治则,寒化佐以辛温,热重于湿加强苦寒,湿重于热侧重淡渗、芳化,腑实佐以通腑泄浊,热入营血当清营凉血,内闭外脱当留人治病。在治疗中应该坚持三因制宜和群防群治相结合,首重气机宣畅,注意给邪气以出路,时刻注意护胃气、存津液,不宜早用寒凉、滋腻,扶正需要确有正虚,并提出了辨方证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思路。  相似文献   

5.
张馨月  郑佳昆 《河南中医》2020,40(3):336-338
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人感染后出现的症状相似,且病情变化迅速,病死率较高,与中医学所述之戾气相似。从此次戾气致病的临床表现来看,为寒湿疫,侵犯人体途径为侵卫犯肺,直犯营血,逆传心包,邪气也可直趋中道,伏于膜原。病情传变可由表入里,又窜走六经、三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一种急性感染性肺炎,在疾病发展不同时期,表现症状略有不同。早期病机为湿毒郁肺,枢机不利,宜化湿解毒、宣肺行气,方选藿朴夏苓汤合三仁汤、小柴胡汤加减;中期病机为热毒闭肺,腑气不通,宜清热宣肺、通腑泻热,方选麻杏石甘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极期病机为内闭外脱,宜开闭固脱、清热救逆,方选四逆汤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加减;恢复期病机为气阴两虚,肺脾两虚,余邪未尽,宜益气养阴,补脾肺,祛余热邪毒,方用二陈汤合参苓白术散、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在预防方面,应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可用玉屏风散加味益气固表。  相似文献   

6.
目的:结合客观数据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中医诊疗思路.方法:收集截至2020年3月31日国家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卫健委、中医药管理局官方网站所发布的最新COVID-19中医相关诊疗方案,借助 Microsoft Excel 2007、SPSS Statistics 20.0、SPSS Modele...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询文献,解析中医诊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思维中体现的伤寒、温病学派观点,发现伤寒学派重视阳气,以扶阳为要,而温病学派注重祛邪,用药以轻清宣通为主,两派皆以“通”法立论,各有侧重。因此,我们认为,寒温并用适合本次新冠肺炎的治疗,或可为其他诸多传染性外感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以发热、咳嗽、乏力为主要症状.根据采集的四诊信息,审证求因,研判核心病机,认为新冠肺炎属于温病的范畴,病邪性质属于湿毒疫,并从新冠肺炎的辨证体系、用药特点、临床治疗期及恢复期的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指...  相似文献   

9.
10.
2019新型冠状病毒,即"COVID-19"是最近出现的一种极具传染性的急性传染病。目前西药无特效治疗药物,以抗病毒、抗菌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笔者从古典医籍防治疫病的思维出发,梳理新冠肺炎的中医特点及中医药治疗思路,并举隅病例,阐述治疗过程中的中医辨证分析思想,愿对今后中医药诊治相关疾病提供可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1.
依据中医外感热病的理论,综合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的气候、地域、病因病机特点及临床表现,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符合中医学的“寒湿疫”。本文从中医学“寒湿疫”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证候特点、病机特点和传变规律,并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拟定出“寒湿疫”分期治疗原则,强调初期重视疏散寒湿、芳化湿秽;中期宣透郁热、清化痰热、宣畅湿热、通下湿滞,是阻断疫毒深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疫情发展较快,随着中医的逐步介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多为尝试性的方剂和方法,对于2003年抗击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留下的中医经验,缺少梳理、总结和应用。NCP与SARS无论从西医的角度看待疾病,还是中医的视角看待瘟疫,两种病毒均有较高的相似性。SARS流行期间形成的中医抗击新型传染病、新型病毒的共识,包括预防、治疗、愈后调养等,在此次NCP防疫中将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对中西医而言都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疾病",虽然已经进入"邪气衰退"阶段,但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中医药诊治瘟疫病本有章可循,中医药人既要积极汲取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西为中用,又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自信自强。当遵循"司外揣内"基本辨证策略,不必苛求病因病名。新冠肺炎病属瘟疫,既非伤寒亦非普通温病,温热夹杂秽浊之邪,易与寒湿疫、湿热疫相混淆。要按照中医瘟疫病的策略去辨治,温热邪气是辨治重点,灵活应用汗清和下滋五法。临床应根据病人的具体脉证,或单用,或联合运用,药随证转,随证治之。疗效是硬道理,要重视个案研究,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应与西医一致,鼓励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同时,中医药人也要履行救死扶伤的天职,大医精诚,并及时公开自己的经验与所得,为战胜这场瘟疫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有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达到出院标准,但仍存在肺功能下降、病后体虚、纳差、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因此该病的康复治疗是目前工作重点之一。艾灸已被目前许多诊疗方案推荐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康复治疗。雷火灸属于艾灸的一种,较普通艾灸有其独特优势。本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的中医病因病机、雷火灸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对雷火灸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的治疗思路进行了探析,有利于雷火灸能更好应用于患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5.
16.
总结中医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以中医证素为切入点,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两方面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病病位证素主要为肺、脾、心、肾、大肠等,病性证素主要为热、毒、湿、虚(气虚、阴虚、阳虚)、瘀、寒、脱、闭等.新型冠状病毒的中医证素研究对新冠肺炎证候的规范化研究,以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厦门市新型冠状病毒Delta变异株肺炎疫情以普通型、轻型病例占主导,少数病例进展迅速,转为重型及危重型,病属“瘟疫”,病因为湿浊疫毒致病,自口鼻乘虚而入,病位始于肺而不止于肺,以肺、脾为主,涉及肝、肾、三焦、心包等。核心病机为湿、毒、虚相合,郁遏气机,升降失司,发为肺、脾、三焦等多系病证。治疗以祛邪扶正为基本原则,辨病位、病性、病机及病势,精准施治,因势利导,采取宣透、解毒、芳化、泄浊等多途径分化疫毒湿浊,必要时截断扭转,尽早扶正。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临床进一步救治COVID-19患者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020年2月1日至2月14日湖北和四川两地多家医院收集的COVID-19确诊病例,收集其基本特征(年龄、性别、来源)、临床分型及中医证型,分析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使用SPSS 26.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收集138例COVID-19患者,来自湖北/四川的各120/18例,男女比例为0. 86∶1,平均年龄为(53. 2±14. 9)岁,60岁以下的患者有86例(62. 3%),其中普通型80例、重型58例,重型组患者发病[(57. 7±14. 67)岁]年龄较普通组患者[(49. 9±14. 4)岁]高。中医证型分布以湿遏卫阳证44例(31. 9%),湿遏热伏证28例(20. 3%),湿热袭肺、肺失宣降证36例(26. 1%)为主,其他尚有湿热袭肺、阳气虚馁、肺气欲绝证19例(13. 8%),湿热袭肺、气阴两伤、肺气欲绝证11例(8%),且各种证型在COVID-19患者中的分布不均匀(χ2=0. 202,P <0. 05)。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普通组患者中医证型以湿遏卫阳证(48. 8%),湿遏热伏证(26. 3%),湿热袭肺、肺失宣降证(17. 5%)为主;重型组患者以湿热袭肺、肺失宣降证(37. 9%),湿热袭肺、阳气虚馁、肺气欲绝证(25. 9%)为主,各证型在普通组和重型组患者间的分布有差异(Z=6. 452,P <0. 05)。结论:COVID-19患者的中医证型以湿遏卫阳证,湿遏热伏证,湿热袭肺、肺失宣降证为主,但应警惕避免疾病向肺气欲绝的危候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明代吴又可著《温疫论》,对瘟疫(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及治法方药都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学术见解,为正确治疗瘟疫开创了先河。后世,余师愚著《疫疹一得》、杨栗山著《伤寒温疫条辨》、戴天章著《广瘟疫论》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瘟疫学说,为祖国医学防治瘟疫建立了完整的理论及实践体系。作者在前人对瘟疫发病规律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基础上,结合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报道,综合阐述这一新型传染病的中医证治,旨在为现代中医防治"新冠"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2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湿毒疫”范畴。因其传染性强,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而成为临床急性疑难病症。其发病条件与运气学说对天时的认识有关,也与水系众多的地理环境有关。主要病性为湿毒,病位在肺脾,主要病机为湿犯上焦,湿困中焦。治法以分消化湿,宣畅气机为主。围绕早期、中期及时截断,是减少危重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笔者团队力求精准辨证论治,优选中医古方加减应用,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初步表明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有独特优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