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裴永菊  谢舒棠  席芳  王昊  张爱兰 《广西医学》2020,(14):1787-1790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机械通气老年脓毒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2例机械通气老年脓毒症患者分为超声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两组均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给予鼻胃管持续泵入肠内营养液。超声组应用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指导肠内营养治疗,对照组应用传统注射器抽吸法评估胃残余量指导肠内营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肠内营养达标时间、护士操作时间、给予肠内营养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记录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组肠内营养达标时间、护士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给予肠内营养前后两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腹胀、腹泻和营养液泵入中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床边超声监测机械通气老年脓毒症患者的胃残余量,可以有效地指导肠内营养治疗方案的调整,缩短护士操作时间和患者肠内营养达标时间。  相似文献   

2.
杜金云  聂娟 《当代医学》2021,27(5):22-24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检测胃残余量在脓毒症休克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84例脓毒症行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胃管回抽法监测胃残余量,观察组采用床旁超声法监测胃残余量,比较两组胃残余量、营养状态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胃残余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7d后,两组总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肠内营养中断发生率为9.52%,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为4.76%,低于对照组的33.33%、2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床旁超声监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胃残余量有助于提高测量准确性,并对喂养耐受性实现动态监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对危重症肠内营养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3月间在我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治疗持续行肠内营养的60例危重症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取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每天监测2次,指导肠内营养实施;对照组采用注射器回抽法,每4小时监测胃残余量进而调整肠内营养方案。观察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清前清蛋白、转铁蛋白、白蛋白等营养相关指标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肠内营养期间出现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肠内营养1周后血红蛋白、血清前清蛋白、白蛋白水平分别为(118.23±11.58)g/L、(280.56±16.88)mg/L和(33.83±7.42)g/L,同时期对照组三项营养指标分别为(108.98±11.64)g/L、(274.53±15.28)mg/L和(30.57±5.62)g/L,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呕吐3例、腹泻6例、胃潴留5例;对照组出现呕吐5例、腹泻9例、胃潴留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肠内营养达到目标喂养量时间为(3.05±0.68)d,对照组为(5.02±0.6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ICU住院时间为(9.52±1.26)d,对照组为(11.47±1.5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可以更科学地指导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方案,减少肠内营养并发症,更快地达到目标喂养量,提高营养指标,缩短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组建肠内营养管理小组等一系列措施,探讨以护士为主导的肠内营养喂养策略在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1年1—8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重症科住院的1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6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肠内营养方法,观察组采用护士主导的肠内营养喂养策略,护士独立进行胃肠功能评估、EN耐受性评估、床旁超声胃残余量监测以及喂养速度、剂量的调整,增加监测频率等干预措施,保障肠内营养顺利进行。比较2组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肠内营养目标达成情况、白蛋白等营养指标以及肠内营养速度、速度的调整次数等。  结果  对照组患者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33.9%,观察组为17.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7,P=0.034);观察组患者血清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速度调整次数[(13.28±3.57)次]明显多于对照组[(7.42±1.1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10,P<0.001);对照组患者肠内营养目标达成率为72.6%,观察组为82.4%,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护士主导的肠内营养喂养策略可减少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但同时也增加了护士肠内营养速度的调整次数。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加强肠内营养相关知识的学习,动态评估,积极进行护理干预,预见性地处理肠内营养并发症,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gastric residual volume,GRV)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1月—6月收治的30例需要行肠内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按常规制定肠内营养计划,试验组使用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指导肠内营养;对照组使用常规方法监测胃残余量,即每4 h测定胃残余量,如GRV大于200 mL,则降低肠内营养速度,如GRV大于500 mL则认为不耐受肠内营养[Landzinski J.Gastric motility func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olerant vs.intolerant to gastric nutrition[J]. JPEN,2008,32(1):45–50.]。结果试验组患者未出现由于肠内营养误吸导致的肺炎,血浆总蛋白1例出现低于40 g/L,其余14例维持在55~60 g/L;对照组5例出现误吸导致肺炎,同时其中9例患者血浆总蛋白低于40 g/L。结论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可以很好地指导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进行,避免喂养量大导致的误吸,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喂养量不足导致的负氮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胃残余量联合乳酸清除率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金华市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ICU)诊断感染性休克患者112例,均接受机械通气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7 d后评估胃肠耐受性,并根据评估结果分为耐受组77例和不耐受组35例,床旁超声测量肠内营养3 d的胃残余量,比较两组基线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和重症营养风险(NUTRIC)评分、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降钙素原(PCT),基线和治疗3 d的动脉血乳酸,计算乳酸清除率。结果 与耐受组相比,不耐受组年龄、NUTRIC评分、NLR和胃残余量明显更高,而乳酸清除率更低(均P<0.05)。胃残余量与NLR呈正相关(r=0.456,P<0.05),与乳酸清除率呈负相关(r=-0.623,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胃残余量、乳酸清除率和NLR预测肠内营养不耐受的曲线下面积(ROC)分别为0.774、0.783和0.629,胃残余量联合乳酸清除率预测肠内营养不耐受的0.05)。结论 ...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超声测量胃残余量,并联合床旁腹内压监测观察早期重症患者营养状态变化。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70例早期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应用超声测量胃残余量,观察组应用超声测量胃残余量并联合床旁腹内压监测,并据此调整营养治疗方案,比较两组营养达标时间、营养水平、营养状态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观察组肠内营养达标时间、调整肠内营养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次日,观察组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中]三头肌肌围(MAMC)、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14天,两组PA、Alb、TS、MAMC均高于入院次日并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APECHEⅡ评分低于入院次日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测量胃残余量联合床旁腹内压监测能及早观察早期重症患者营养状态,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腹内压联合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120例行有创机械通气的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40例。3组均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其中A组采用腹内压监测胃残余量,B组采用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C组采用腹内压联合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比较3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干预前后营养状况、肠内营养治疗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C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调整肠内营养时间、肠内营养达标时间均短于A组、B组(均P<0.05);干预后,C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较干预前升高,且均高于A组、B组(均P<0.05);C组肠内营养治疗依从性高于A组、B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B组(均P<0.05)。结论 对有创机械通气并行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采用腹内压联合床旁超声监测胃残余量可改善其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时间,提高肠内营养治疗依从性,降低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肠内营养患者应用前馈控制护理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ICU收治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治疗期间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前馈控制护理.连续护理3~5 d后,比较两组胃残余量、入住ICU时间、耐受度、满意率及堵管发生率.结果:护理3~5 d后,观察组胃残余量低于对照组,入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耐受度、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堵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馈控制护理在ICU肠内营养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胃残余量,缩短入住ICU时间,提高耐受度及满意度,并降低堵管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耐受评估表》应用于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历史对照,收集我科室2016年4月到2016年6月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患者50例为对照组,统计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喂养达标率的情况.通过外出学习,改进护理方法,以科室 2017年4月到2017年6月同条件患者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达标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达标率平均为66.83%,观察组为89.46%,高于对照组.结论:使用《肠内营养耐受评估表》对重症患者进行规范评估和处理,可以提高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达标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床旁盲插鼻肠管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应用中的效果。方法:选取重症患者40例,其中床旁盲插鼻肠管组20例,鼻胃管组20例。观察2组腹胀、腹泻、呕吐、误吸、呃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鼻肠管组腹胀、腹泻、呕吐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鼻胃管组(P < 0.05),误吸、呃逆发生率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床旁盲插鼻肠管较传统的鼻胃管可以有效减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在重症患者肠内营养中使用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表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重症监护室(ICU)、神经内科重症病房、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心脏病重症监护室(CCU)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护理1组与护理2组,各50例。护理1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表配合集束化护理模式展开护理,护理2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后肠内营养达标、中断营养输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前后的体格指标水平以及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护理1组肠内营养达标率为98.0%明显高于护理2组的84.0%,中断营养输注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0%、2.0%,均明显低于护理2组的14.0%、1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1组体重指数(BMI)、臂肌围(MAMC)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护理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29、2.327,P=0.000、0.022)。护理1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为98.0%,明显高于护理2组的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983,P=0.014)。结论:将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表应用于使用肠内营养的重症患者时,能准确判断出患者是否出现不耐受情况,能及时调整输注剂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在人工气道患者管饲营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收住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重症病房并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158例,应用床旁胃窦超声(试验组)、胃潴留量(对照组)评估入院即刻、后续每6小时的胃蠕动功能,用于指导管饲肠内营养治疗方案的制订及调整.比较两组患者入院7 d内胃肠道反应、营养支持的疗效及预后.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可以显著降低喂养不耐受的程度(P=0.001),改善入院1周内前清蛋白水平的变化(41.00 g/L vs.28.00 g/L,P<0.001),降低补充性肠外营养支持的比例(41.2%vs.11.5%,P<0.001),最终显著缩短机械通气时间(7.00 d vs.5.50 d,P<0.001)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14.00 d vs.11.00 d,P<0.001).结论 胃窦超声指标能更精准地判断胃蠕动和排空情况,有利于管饲肠内营养治疗方案的制订和调整,缩短因常规以胃潴留暂停肠内营养的时间,尽快达到目标喂养需求和能量供应,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超声监测胃容量和动力与回抽法指导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的临床效果,了解肠内营养时超声监测对护理工作的影响。方法:将48例行机械通气并实施肠内营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4例采用传统回抽法,每6h回抽胃液评估胃残余量,并根据结果调整肠内营养方案;观察组24例每6h使用超声测定胃容量和胃动力指数,据此调整肠内营养方案。观察患者肠内营养达标时间、前白蛋白水平、误吸和腹泻发生率,记录护士平均每天调整肠内营养的时间。结果:观察组肠内营养达标时间(75.0±1.9h)明显缩短,前白蛋白(27.2±0.6mg/L)明显升高,误吸发生率(4.34%)降低,护士调整肠内营养的时间(29.3±4.2min)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指导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可以改善营养支持的效果,减少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减轻护士的工作负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耳穴压豆预防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百色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重症患者5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干预组28例,两组均予管饲肠内营养。对照组给予肠内营养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耳穴压豆护理。观察患者肠内营养7 d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比较肠内营养第4天及第7天的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的差异及变化情况。结果 对照组肠道并发症总发生率(83.33%)高于干预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其中两组腹泻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但便秘、消化道出血、呃逆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内营养第4天、第7天,干预组的总蛋白、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 耳穴压豆可有效降低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有助于保障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测量胃窦横截面积(CSA)预测重症患者喂养不耐受的可行性及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数据库,纳入2018年2~12月期间国内5家三甲医院ICU经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持续3 d以上的患者。统计分析仰卧位及右侧卧位胃窦CSA与重症患者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获取最佳截断值。  结果  共纳入15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8.63±16.45)岁,平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 Ⅱ)评分为(17.43±6.99)分。肠内营养3 d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28.0%。多因素分析示,第二天右侧卧位胃窦CSA是第二天发生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3),第三天右侧卧位胃窦CSA是第三天发生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6)。第三天胃窦右侧卧位CSA≥7.092 cm2的患者较 < 7.092 cm2的患者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明显更高(P=0.001)。  结论  床旁超声测量喂养后胃窦横截面积可以预测重症患者当日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当第三天右侧卧位胃窦CSA≥7.092 cm2时,发生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概率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降低重症脑卒中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卒,减少其胃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改进营养,促进康复.方法 将10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营养支持方法,入院7d后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内营养;观察组50例24h内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内营养,并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 观察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P<0.01),腹泻、病死率等方面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胃肠内营养,配合细致的观察护理,可预防应激性溃疡发生及减少并发症,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营养,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医护合作策略对降低ICU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ICU患者100例进行分组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每组患者50例。入组对象有完整资料,自愿配合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予以医护合作策略护理干预。测定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清白蛋白水平,调查护理前后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情况,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两组均有改善(P0.05),但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护理前肠内营养耐受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两组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率均有下降(P0.05),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CU患者肠内营养实施医护合作策略护理干预,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血清白蛋白水平,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善营养状况,减少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发生,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序贯式喂养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及相应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分析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后并发症及白蛋白等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在应用序贯式喂养的试验组中,患者胃内潴留量为(15.8±10.3)ml,明显优于对照组的(21.2±17.4)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道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3.7%,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序贯式喂养可明显降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更明显提高喂养后患者的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胃肠内营养在重症脑血管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老年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9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给予胃肠内营养,对照组给予胃肠外营养,分别给予营养支持治疗1 d和21 d后对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生化指标、NIHSS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肠内营养可改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