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烟雾病的效果及对脑血流量(CBF)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0月-2021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收治的100例烟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手术方法差异性分为两组。50例患者采取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EDMS)治疗,纳入对照组,50例患者采取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直接吻合术结合EDMS(STA-MCA+EDMS)治疗,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血管重建效果、CBF、临床症状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血管重建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4 d、3个月CBF均较术前有所增高,观察组CBF均较对照组优(P<0.05);两组术后14 d、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均较术前有所降低,术后3个月,观察组mRS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采取STA-MCA+EDMS治疗烟雾病患者,不仅能增加CBF,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还有助于提高血管重建有效率,缓解临床症状,且并发症未见增加,安全性及预后性良好,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重建术对不同类型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s, MMD)患者卒中复发及功能预后的影响, 并分析影响卒中复发及功能预后的因素。方法  纳入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诊治的MMD患者, 收集基本临床资料, 电话随访卒中复发情况、生存情况、随访时mRS评分等。将所有烟雾病患者分为缺血型及出血型两组, 并根据治疗方法分别分为手术组及保守组。采用Cox回归分析血管重建术对不同类型MMD患者卒中复发及功能预后的影响。结果  共435例患者完成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4~88个月)。缺血型MMD患者共265例(手术组221例), 出血型共170例(手术组151例)。缺血型手术组卒中复发率明显低于保守组(P=0. 011); 出血型手术组与保守组之间卒中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 966); 出血型手术组脑出血复发率较缺血型手术组患者更高(P<0. 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发病年龄与卒中复发风险相关(P=0. 019)。缺血型及出血型手术组随访时mRS评分较基线均有所改善(P<0. 001); 但相比缺血型, 出血型手术组mRS评分改善更明显(P=0. 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发病年龄、糖尿病、基线mRS评分及卒中复发与功能预后不良相关。结论  缺血型MMD患者行血管重建术可减少卒中复发; 出血型MMD患者血管重建术后脑出血复发率较高, 但功能预后改善明显。发病年龄可影响卒中复发风险; 发病年龄、糖尿病、卒中复发及基线mRS评分可影响缺血型和出血型MMD患者的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3.
钟文军 《吉林医学》2013,(30):6238-6239
目的:分析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法在治疗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40例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观察组患者接受血管内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总有效率以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分(MBI)变化。结果:观察组改善率为90%,对照组改善率为80%,两组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M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有理想疗效,明显提升脑卒中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底异常血管网病(俗称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烟雾病患者进行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术前和术后6个月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评定认知功能状况。术后6个月复查患者脑血管造影(DSA),观察患者颅内血液循环情况。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脑卒中再发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复查患者DSA,36例(100%)患者脑底异常血管网均较术前显著减少,并且存在新生的侧支血管;同时MMSE总分、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语言表达、图形描述和阅读理解方面评分均明显增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无一例患者出现脑出血,也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发生。结论: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WI)检查中的刷子征与烟雾病(moyamoya diease, MMD)患者血管重建术后复发之间的联系。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确诊为MMD并行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的患者44例。患者术前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SWI检查及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相应的影像学分级和评分。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3年。结果 44例患者中共有10例复发。与无复发患者比较,复发患者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评分构成及SWI图像(刷子征)分级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OX回归分析显示,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评分以及SWI图像(刷子征)分级是MMD...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缺血型烟雾病(MMD)和出血型MMD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的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MMD患者,将患者分为缺血型MMD组和出血型MM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双侧大脑中动脉HR-MRI图像特点,借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分析每侧半球颅底烟雾血管的Suzuki分期,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共纳入51例MMD患者,分为缺血型MMD组(36例)和出血型MMD组(15例)。缺血型MMD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HDL、纤维蛋白原分别与出血型MM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缺血型MMD组LDL水平低于出血型M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型MMD组管壁向心性增厚比例与出血型MM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型MMD组增强后延迟期管壁强化比例高于出血型M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MD患者DSA Suzuki分期组间和组内一致性较好(Kappa=0.900、0.967,P<0.001)。双侧大脑中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增厚方式组间和组内一致性较好(Kappa=0.909、0.977,P<0.001)。双侧大脑中动脉高分辨率磁共振血增强后延迟期管壁强化级别组间和组内一致性较好(Kappa=0.896、0.979,P<0.001)。结论缺血型MMD和出血型MMD的HR-MRI特点不同。缺血型MMD增强后延迟期管壁多强化,而出血型MMD增强后延迟期管壁多无强化。  相似文献   

7.
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治疗烟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接血管重建手术治疗烟雾病治疗效果。方法23例经DSA证实为原发性烟雾病。5例采用脑-颞肌贴敷术(EMS),8例采用脑-硬脑膜-颞浅动脉贴敷术(EDAS),10例采用脑-硬膜-动脉-肌肉贴敷术(EDAMS)。结果23例患者随访6~56个月,平均25.2个月,均未再发生脑缺血或脑出血。15例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恢复正常。23例术后复查DSA或MRA,除2例DSA与术前相同外,其余21例颅底异常血管网不同程度减少并伴侧支血管形成(改善率达91.3%)。结论间接血管重建手术治疗烟雾病安全、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烟雾病合并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动脉瘤的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我院DSA确诊的烟雾病合并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其中1例药物保守治疗,定期随访,1例行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栓塞术。结果药物保守治疗例治疗前NIHSS评分为0分,治疗后无神经系统症状,mRS评分0分。治疗后1年、2年随访复查NIHSS评分分别为3分、3分,mRS评分分别为1分、1分。介入手术治疗1例,术前NIHSS评分为1分,出院NIHSS评分为1分,mRS评分为1分。术后6个月复查,NIHSS评分为0分,mRS评分为0分。结论 MMD合并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病情复杂,要高度重视。颈内动脉夹层动脉瘤存在自愈的可能性,但药物保守治疗只能延缓MMD的进展,不能阻止。在不破坏MMD重新建立的侧枝血流的情况下,血管介入治疗方法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颞浅动脉分支贴敷术治疗成人缺血型烟雾病的效果。方法对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颞浅动脉分支贴敷术的47例成人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与术后3~36个月患者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及血管重建情况,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5例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2例症状未缓解。46例患者颅内血管重建良好,1例血管重建不佳。与术前相比,术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域脑血流量(CBF)增加,达峰时间(TTP)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脑血容量(CBV)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高灌注综合征6例,新发脑梗死2例,脑出血1例。结论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联合颞浅动脉分支贴敷术是治疗成人缺血型烟雾病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间接脑血管重建术治疗烟雾病。方法12例经DSA证实为烟雾病患者,手术采用脑-硬脑膜-动脉-肌肉-血管融合敷贴术(EDAMS)进行治疗。结果12例患者随访6~18个月,平均13.5个月,均未再发生脑缺血或脑出血。9例术前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恢复正常。复查DSA或MRA,除2例术前相同外,其余10例颅底异常血管网不同程度减少并伴侧支血管形成(改善率达83.33%)。结论EDAMS治疗烟雾病安全、近期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对比效果。方法将60例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都采用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观察组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3.3%(P<0.05)。两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与CSS指数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对比有差异(P<0.05)。观察组的总体生存期与1年生存率稍高于对照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间接脑血管重建手术,血管内栓塞治疗烟雾病颅内血流相关性动脉瘤能提高治疗疗效,改善生存质量,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手术疗效。方法: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 共47例53侧烟雾病患者进行了间接或联合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治疗,因2013年8月后改进了手术方法,故依此时间点 将患者分为手术方法改进前组和改进后组,再根据术式的不同,进一步将患者分为间接手术亚组和联合手术亚组, 并比较其疗效。结果:77.4%的患者通过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可以改善脑缺血,手术方法改进前组和改进后组的手术 疗效和术后并发脑卒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内采用不同术式的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缩短烟雾病的手术时间和延期手术可以明显提高手术疗效和降低术后脑卒中发生率;而采用不同的术式 疗效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全脑CT灌注(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分析烟雾病(MMD)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CTP、CTA资料.以5名正常人灌注值作为参考值.将30例烟雾病患者分为无症状组、症状轻微及TIA组、卒中组,分析各组临床症状,灌注参数值及侧枝循环情况.结果 (1)临床症状:无症状者5例;头痛、TIA者8例;脑梗塞12例;脑出血5例;(2)侧枝血管:无症状组、症状轻微及TIA组侧枝循环良好.卒中组侧支循环代偿不良;(3)灌注参数值:无症状组:CBF、CBV、MTT、TTP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变化;症状轻微及TIA组:CBF、CBV与正常组比较无明显改变,MTT、TTP延长(P<0.05);卒中组:CBF、CBV明显下降,MTT、TTP明显延长(P<0.05).结论 CTP联合CTA能很好评估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侧支循环情况,其临床症状与侧枝循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血运重建术治疗缺血型烟雾病(MMD)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4例MMD患者分别行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合术(EDAS),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STA-MCA),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EDAMS),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儿童5侧半球:EDAS 4侧,1年后复查,A级1侧,B级2侧,C级1侧;STA-MCA 1侧,术后3个月复查,B级。成人14侧半球:EDAS 2侧,术后12个月复查,均为C级;EDAMS 4侧,术后8~18个月复查,B级2侧,C级2侧;STA-MCA 8侧,术后3~12个月复查,A级7侧,B级1侧。12例患者症状好转,2例加重。结论:EDAS对儿童MMD患者治疗较为有效。成人MMD的治疗以直接血管吻合STA-MCA效果最佳,间接血管重建效果较差,但EDAMS优于EDA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回顾性分析烟雾病(MMD)和动脉粥样硬化烟雾综合征(AS-MMS)成年患者大脑中动脉(MCA)高分辨率磁共振(HR-MRI)管壁成像,探讨HR-MRI在MM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临床确诊的MMD和AS-MMS成年患者各2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及危险因素(发病形式、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既往卒中史).采用3.0T HR-MRI对各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CA)行管壁增强扫描.分析两组患者MCA的血管内径和外径、管壁厚度、管壁信号强度、增强效应和MCA附近微小血管结构及重构指数等特征.采用ROC曲线分析MCA外径对MMD和AS-MMS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MMD组和AS-MMS组患者的年龄及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D组患者的MCA外径较AS-MMS组减小[(2.70±0.44) mm vs (3.31±0.54) mm,P<0.05],MCA管壁厚度增厚[(1.99±0.32) mm vs(1.39±0.57) mm,P<0.05].AS-MMS组患者发生MCA管壁局灶性信号增强现象较MMD组更常见(50.00% vs 33.33%,P<0.05).与AS-MMS组比较,MMD组患者MCA多为阴性重构(79.17% vs 25.00%,P<0.05),平均重构指数降低(0.86±0.12 vs 1.05±0.21,P<0.05),且MCA附近微小血管结构发生率升高(83.33% vs 24.17%,P<0.05).ROC曲线显示以3.13 mm为MCA外径界限值时,鉴别诊断MMD和AS-MMS的敏感度为90.7%,特异度为64.0%.结论 HR-MRI对MMD和AS-MMS的鉴别有重要意义.MMD的MCA管壁皱缩,多呈阴性重构,血管外径常<3.13 mm,呈同心圆增厚,增强无强化或呈同心圆强化,且MCA附近更常见微小血管结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9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32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16例。对照组患者依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阿司匹林100 mg或氯吡格雷75 mg/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生脉胶囊,两组均治疗6个月。随访至发病后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血管事件发生率、mRS评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压、血糖、血脂水平。结果 两组治疗1、3、6个月时病死率及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对照组与治疗组病死率〔5.09%(11/216)与3.24%(7/21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对照组血管事件发生率〔10.19%(22/216)〕较治疗组〔4.63%(10/216)〕升高(P<0.05)。随访12个月时,两组患者mRS评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19,P=0.034)。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血压、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治疗组患者TC、TG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TC、TG、LDL-C水平随访12个月时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 灯盏生脉胶囊联合西药二级预防措施较单纯西药治疗可减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mRS评级,调节血脂,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腔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20例,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经皮腔血管成形术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血管内支架治疗。比较两组足背动脉踝肱指数和胫后动脉踝肱指数。随访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aBi。结果术后两组足背动脉踝肱指数和胫后动脉踝肱指数均明显升高(P0.05),较对照组,联合组上述指标升高水平更显著(P0.05)。联合组术后随访1、3、6个月的aBi明显高于术前(P0.05),对照组术后随访1、3、6个月的aBi较术前无显著差异(P 0.05),联合组术后随访1、3、6个月的aBi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皮腔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下肢供血,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支架机械取栓结合Navien导管吸引技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大动脉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8年4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大动脉闭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支架机械取栓治疗,根据术中是否需要结合Navien导管吸引技术治疗分为单纯机械组和联合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并记录术中取栓次数,对比术前及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NIHSS)量表评分变化、血管再通率、症状性出血等不良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改良的Rankin量表(mRS)分级和存活率。结果:两组性别、年龄、发病至治疗开始时间、合并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NIHSS评分均低于同组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单纯机械组,联合组取栓次数较少,血管再通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性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个月mRS分级和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大动脉闭塞患者,支架机械取栓结合Navien导管吸引技术治疗可减少取栓次数,获得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冠脉支架手术后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我院进行冠脉支架手术的63例患者按照术后应用药物的不同分为A组、B组,研究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情况。结果:随访期间A组心性死亡发生率为0.00%,急性靶血管重建(UTVR)发生率为3.23%,心肌梗死(MI)发生率为3.23%,脑卒中发生率为0.00%,B组四种MACCE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25%、6.25%、3.13%、3.13%,两组所有数据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于冠心病患者术后的恢复有益,且临床上并未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降低氯吡格雷的抗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对比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4例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各42例。介入组行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显微组行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对比两组术后Hunt-Hess分级、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介入组术后Hunt-Hess分级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3个月mRS评分与显微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67%较显微组35.71%低,复发率19.05%较显微组2.38%高(P <0.05)。结论显微镜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与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出血性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效果相当,可减轻患者病情,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血管介入动脉栓塞术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但术后易复发,需谨慎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