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肿为重症医学科常见病,具有多样性、难治性及反复性等特点.孔立教授认为,危重症水肿患者病情复杂,其病因、病位、病机往往具有寒热错杂、表里同病、虚实夹杂的特点,治疗时从三焦入手,以表里同治、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为原则辨治施治.木防己汤出自《金匮要略》,其所针对的具体证候为少阳表里相兼,风寒湿热之邪痹阻少阳之表,寒饮郁热于少...  相似文献   

2.
<正>何庆勇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擅长运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1]。木防己汤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由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组成,功在补虚散饮,主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属虚者,是治疗支饮重症的著名方剂。顽固性水肿也称难治性水肿,是严重水肿的患者对常规治疗(低盐饮食、利尿剂)没有反应,并进  相似文献   

3.
木防己汤出自《金匮要略》,主治"膈间支饮"。然而,该方结构奇特,寒温并用,补泻同施,不可以常理解读、诠释。研究发现,木防己汤属少阴阳明合病,且方中配伍生石膏这一千古疑难问题具有深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符合临床实际,并非"不可理喻"。木防己汤方证特征包括:(1)在现代医学的疾病方面,木防己汤可用于急慢性心力衰竭、右心功能不全、全心衰、舒张功能不全心衰等各种类型的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加重心衰、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等肺部疾病;全心衰导致的双侧大量胸腔积液,且运用常规利尿剂疗效不佳者;痹证的治疗,包括痛风急性发作、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及风湿性心脏病在以前发病率很高,推测该方在古代很可能用于风湿性心脏病伴心力衰竭的治疗。(2)在症状方面,木防己汤还可用于:喘憋,胸闷,胸满,喘息不能平卧,呼吸困难,甚则端坐位;心下、胃脘部位的胀满不适;脸色发黑、发暗、发紫,二尖瓣面容;头面、四肢水肿;口干,口渴,欲冷饮方舒,贪凉,不愿厚衣、厚被,畏热喜凉,烦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差,便秘,大便干结难解,甚至数日一行,下肢水肿伴有小便不利,小便量少,色黄,且对利尿剂反应较差,甚至出现利尿剂抵抗,对常规的利尿方案不敏感;心率快,很难用西药控制;真武汤治疗无效;舌质暗红,舌干少津,舌苔黄,苍老苔,脉数,或沉紧。在管理危重症患者过程中,还认识到:阳虚水饮是心衰之"常态",是临床最常见的证型,也是最简单的证型;阳虚水饮化热则是心衰之"变态",是临床中的特殊类型,但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且运用常规温阳化饮法基本无效,如真武汤;阳虚水饮化热证的背后,存在深刻而复杂的病理生理学作用机制,且化热多提示预后不良,是运用生石膏的指征;少阴热化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与此相同;对于木防己汤方中配伍生石膏的疑难问题,历代医家众说纷纭,但大多以经解经、随文敷衍、不求甚解、无解强解,甚至"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需要重新审视、解读;木防己汤方证加减法中的"虚"与"实"不是言病机,而是指体征,"虚"是指阳虚水饮化热合并阳明经证的治疗,而"实"是指阳虚水饮化热合并阳明腑证的治疗,该条文符合现今临床实际,其背后存在深刻的病理生理学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总结分析了《伤寒论》中以咽痛为主症的甘草汤、桔梗汤证、猪肤汤证、苦酒汤证、半夏散及汤证以及《温病条辨》中银翘马勃散证、普济消毒饮证、翘荷汤证等诸证的症状、病机和方药加减,为当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小青龙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功能为解表散寒、温化水饮,为主治“外寒内饮证”的代表方,该方解表化饮,温经散寒,散收并用,配伍精确。吾师罗陆一教授主任医师临证运用小青龙汤,以紧握病机为基础,临床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6.
肺栓塞为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笔者提出了以“三维协辨”(辨方证、辨体质、辨病机)作为治疗原则。具体结合本案例,首先遵《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曰:“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依据患者以“喘满”为主的临床表现,“辨方证”符合“木防己汤证”;其次,通过对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及既往病史的收集,均提示瘀血内阻之象,又因“血不利则为水为痰,水不利则为血为瘀”,水血互结,故推测该患者实为痰瘀体质,即“辨体质”为痰瘀体质;再者细剖“膈间支饮”,究其病机核心为水饮攻冲上逆,故“辨病机”是支饮冲逆;另外,宗气有助肺脏呼吸和推动心脉运行之功,患者“喘满”亦提示宗气不足,故重用黄芪补气。本病案以木防己汤(辨方证)、桂枝茯苓丸(辨体质)、葶苈大枣泻肺汤(辨病机)合方加减化裁论治肺栓塞危重症一例,并成功获效,这为中医药救治危重症疾病提供了很好的临床示范与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属于中医"肺胀"、"虚喘"、"心悸"、"支饮"等病范畴。沈其霖教授认为本病多由脏腑虚损,导致痰瘀水饮互结,虚实寒热错杂,互为因果;本虚标实为其主要病机特点,痰瘀水饮是其主要病理因素。临床上运用李孔定经验方金水交泰汤祛邪与扶正兼顾,清热与温散同施治疗本病,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仲圣治水方剂16种,组方配伍严谨,灵活得法,巧妙得当,药物组成只一味或剂量之差则改变功效,所治病证迥然有别。以水饮内停为主治方剂均用茯苓、桂枝、炙甘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降冲;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行水;茯苓甘草汤,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以水热互结为主治方剂均用茯苓、猪苓、泽泻,皆治小便不利、口渴、身热,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猪苓汤利水、清热养阴。以阳虚身痛为主治方剂均用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皆温经散寒,渗湿止痛,真武汤温阳散寒以祛水邪,适用于阳虚水泛诸证;附子汤温阳补虚以祛寒湿,适用于阳虚寒湿入侵所致身痛诸证。以痰饮停聚为主治方剂均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和温阳化气之品,温阳利水,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脾阳虚不能制水,水停胸胁所致痰饮,病位在脾;五苓散主治太阳经腑同病,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病位在膀胱;真武汤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阳虚水泛,病位在肾。还有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小青龙汤,治疗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利水通阳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病机不同,选方不同,功效各异,充分体现了《伤寒论》辨证施治运用。  相似文献   

9.
韩国栋 《河南中医》2013,33(1):10-11
吐涎沫根据其痛西病机不同,可分为厥阴肝寒气逆证、肺水饮证、饮阻脾胃证、寒饮郁肺证、肺胃阴虚证五种证型,分别予吴莱萸汤、射干麻黄汤、半夏干姜散、小青龙汤、麦门冬汤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木防己汤出自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二十四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发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原文用于治疗支饮重证,病机较为复杂,一方面饮邪内结胸膈、心下,另一方面正气已虚且兼郁热,治以通阳利水,清热补虚.若饮结较甚,病重药轻,可用本方去石膏加茯苓、芒硝以增去饮之力.笔者查阅了1994年以后的文献,发现本方现常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关节炎等病证,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一般认为,水饮内停病证多不渴或渴不欲饮,但《金匮要略》所论水饮内停病证既有不渴者,亦有渴饮者。本文通过分析《金匮要略》对水饮内停病证不渴与渴饮的治疗用药,探讨其不同病机。水饮内停呕而不渴病证治用小半夏汤。“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饮停心下,若见呕后口渴,提示饮随呕去,中阳复而病欲解;小半夏汤证乃因饮停心下,胃失和降,饮气上逆,呕而不渴,治当化饮降逆,和胃止呕。半夏、生姜正有此功,两药和胃止呕之功颇强,是治饮停呕吐的代表方药。若饮停较重,并见心下痞满,目眩心悸,应加茯苓而成小半夏加茯苓汤。1《金匮要略》中治疗水饮内停而渴饮的主要方药①猪苓散:“呕吐而病在隔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猪苓散用于呕后思水,其病乃因饮停心下,胃气上逆而呕,呕后思水虽可提示停于心下之饮随呕而去,但从《金匮要略》治疗用药看,此思水表明体内水精不能四布,津液不能上承,虽有饮入之水,但虞复停为饮,故用猪苓、茯苓利水,白术健脾,促使水道通利,水精四布,饮水化津上承则渴止。②五苓散:“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相似文献   

12.
王宝娟  付滨 《光明中医》2023,(21):4277-4279
木防己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防己类方中的一个,后世医家将其用于湿热痹的治疗,尤其对急性期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面关注度更高。笔者发现木防己汤能够缓解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特别在缓解关节肿痛症状方面有效。为了深入探索其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笔者查阅大量文献。此文从木防己汤历史溯源、木防己汤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为木防己汤治疗湿热痹临床应用及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小建中汤证病机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世医家多认为小建中汤证为中焦虚寒证。综合《伤寒杂病论》中所论述的小建中汤条文主治症状和张仲景用药特点,认为小建中汤证中焦虚寒病机理论与原文所述症状、方药配伍不完全相符。结合张仲景"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论治方法,围绕"肝阴虚损以致肝气疏泻太过而横逆克土,少阳相火失制而妄动"这一思路,重新解读小建中汤证的病机、症状和用药原则。认为小建中汤证之病机当为肝阴虚损,以致肝气疏泻太过而克脾土、少阳相火失制而妄动是文章的创新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痞证的治疗,为临床治疗痞证提供参考。方法:以赵开美本《伤寒论》和邓珍本《金匮要略》为底本,汇总痞证相关条文,从张仲景早期和同期本草学文献角度分析其组方用药。结果:痞之病机在于气结,由中阳不足,水饮热邪干之导致。《伤寒论》列泻心汤清热逐水治痞,黄芩、黄连为主要药物《;金匮要略》温中化饮消痞,白术、枳实、半夏、桂枝、姜、茯苓为主要药物。结论:张仲景治疗痞证在选药组方时证症相参,值得现代中医医师学习。  相似文献   

15.
<正>大秦艽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功效为祛风清热、养血活血。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本方多用缺血性脑卒中、颜面神经麻痹等证属风邪入中经络者,对于部分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亦常使用。方中大秦艽祛风清热、通经活络;羌活、独活、防风、细  相似文献   

16.
木防己汤出自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二十四条:“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发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痰饮病治法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是论述痰饮病的专篇,篇中的痰饮病又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痰与饮不同,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治疗上应有区别.但篇中所论述的"痰饮病"实为重在饮病,且偏于寒饮,总因阳气衰微,水饮停聚体内局部脏腑经络而致病,其已成为一个病名,不能分开论之.既然是讨论治法问题,那就有必要对痰饮形成之病因病机及表现之症状特点有一定的认识,才可进行系统有效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8.
真武汤证为水饮内停兼有表邪未解的外邪里饮证,其病性为阴证,为少阴、太阴合病。真武汤方中生姜一方面解少阴表证,一方面温化水饮;炮附子既可以助白术、茯苓化饮,也可助生姜解表,故真武汤不用桂枝而用生姜。真武汤证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病机均为外邪里饮,可以认为真武汤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炙甘草、大枣、加炮附子而成。芍药主治邪气腹痛,利小便,真武汤方证的一个主症即是腹痛,白芍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利小便,使水饮祛而不伤津,故真武汤不用桂枝反用芍药。  相似文献   

19.
木防己汤是医圣张仲景治疗支饮的一首名方,由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组成。由于方中石膏一药的应用指征不明,历代医家多根据《神农本草经》中石膏记载,随文衍义主要有5种认识,即清肺平喘、清解郁热、主心下逆气、重镇降饮、解肌散饮。笔者通过对古今文献的查阅研究,并结合临床用药体会,认为石膏在木防己汤中的主要作用为化痰散结兼能清解郁热,临床上只要药证相符,无论有无热象均可放胆用之。  相似文献   

20.
茯苓、桂枝作为药对应用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主治水饮不化证,叶天士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用量及配伍他药发挥不同的功效.《临证指南医案》中运用苓桂配伍的医案有133则,其中以治疗阳气亏虚致寒湿痰浊内生之证为主,亦用于气血不利、经脉不和之证的治疗,具体见于治疗水饮病证、疼痛病证、上逆病证、妇科病证等.叶氏发挥苓桂药对"通阳"之用,扩展其治疗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