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功能性便秘患者临床常用经穴的红外温度比较研究,探讨功能性便秘患者的敏感经穴,为提升功能性便秘的针灸诊治水平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招募功能性便秘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受试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ATIR-M301医用红外热像仪,采集受试者红外热图,采用点测温方法检测受试者腹部及文献报道四肢部可治疗便秘的特定穴、经验用穴的红外温度,计算相对温度(经穴温度/腋下温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左侧支沟、上巨虚、下巨虚、曲池穴位相对温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左侧支沟、上巨虚、下巨虚、曲池是功能性便秘的病理反应敏感点,其经穴红外温度变化可作为临床治疗选穴的依据,体现了特定穴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康复训练合八邪透刺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手肿胀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手肿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八邪透刺法,穴取患侧八邪穴、外劳宫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单纯采用康复训练法。两组患者均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d,休息2d,共观察治疗3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手的肿胀程度及患手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手肿胀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均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手运动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均P0.01),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28/30),优于对照组的73.3%(22/30,P0.01)。结论:八邪穴透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及时地减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手肿胀,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手肿胀以及患手运动功能的改善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MSM人群艾滋病患者和健康自愿者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双侧背俞穴的红外温度,总结AIDS患者背俞穴红外敏感经穴,论证背俞穴反映病症的科学性,为艾滋病的穴位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感染HIV病毒的MSM人群AIDS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背部红外热成像数据。选取膀胱经第一侧线双侧背俞穴红外温度为研究数据,通过对不同健康状态下患者红外热成像数据进行背俞穴穴位定点红外特征进行比较,对比背俞穴红外特异性与艾滋病患者临床特异性表现的内在相关性,探讨艾滋病患者背俞穴反映其病症的相关特征。结果:①全部40个测温点中,双侧L3~S2之间的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6个测温点红外温度表现为疾病组对照组,其他测温点均为疾病组对照组;②均值独立样本t检验据有统计学意义的测温点共18个:双侧心俞、督俞、肝俞、中膂俞、白环俞和右侧的风门、厥阴俞、膈俞,疾病组对照组,P0.05;双侧大肠俞、关元俞,右侧小肠俞,疾病组对照组,P0.05;③脏腑背俞穴:疾病组厥阴俞R、心俞、肝俞温度降低,大肠俞、小肠俞R温度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①背俞穴中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中膂俞、白环俞红外温度呈现出规律的差异性表现,说明红外温度变化可以作为判断男性HIV感染者病情的客观指标,体现了经络腧穴反映病症的科学性;②AIDS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背俞穴红外温度的差异,对HIV患者进行穴位非侵入疗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男男性行为(MSM)人群艾滋病(AIDS)患者和健康自愿者五脏六腑募穴红外温度进行比较研究,结合中医理论及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行为学、以及临床特征对结果进行分析解释,揭示MSM人群AIDS患者募穴红外温度的特异性,论证应用募穴理论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的科学性。方法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拍摄48例MSM人群AIDS患者(疾病组)和25例健康自愿者(对照组)的红外热图,在红外热图上采集十二脏腑的募穴温度(6个单穴,6对双穴,共18个穴位),并计算穴位的红外相对温度,进行组间同名穴红外相对温度的比较及统计分析。结果:疾病组小肠募穴关元和膀胱募穴中极红外相对温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 <0. 001,有极其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 (1)膀胱募穴中极红外温度的特异性表现,具有揭示艾滋病MSM人群行为学及流行病学特点的意义,体现腧穴经络脏腑相关理论的科学性;(2) MSM人群AIDS患者与健康对照人群募穴红外温度的差异,体现募穴反映脏腑病症的特异性。关元和中极可作为AIDS患者临床诊疗常用的特定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井穴、背腧穴为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降糖、降压、降血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肌注维生素B1、维生素B12注射液,口服维生素B6;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针刺以井穴、背腧穴为主的穴位,治疗40天后检测双侧腓总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CV)及感觉传导速度(SCV),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60.0%。结论:针刺井穴、背腧穴为主在纠正DPN患者糖代谢紊乱及改善临床症状、电生理方面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BV感染后中都体表红外温度反映病症的病理基础,论证经穴反映病症的特异性。方法:分别采集HBVDNA定量≥100 IU/m L患者和健康自愿者红外热成像,检测双侧足三阴经小腿部全部腧穴的红外温度并计算相对温度(经穴温度/膻中穴温度),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技术检测肝脏门静脉主干血管内径(DPV)、门静脉血流速度(VPV),计算门静脉充血指数(CI)。分组进行红外温度CI、DPV、VPV双变量等级相关检验。结果:(1)疾病组足三阴所有测温点温度与VPV负相关,P0.05。对照组均无统计学意义;(2)双侧中都、筑宾,右侧交信、三阴交、漏谷,左侧复溜温度变化与CI负相关,P0.05。对照组均无统计学意义;(3)疾病组所有测温点红外温度均低于对照组,只有中都穴P0.05。结论:HBV感染患者右侧中都呈现相对的病理性高温表现,温度变化与门静脉瘀血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上八邪、合谷穴合谷刺结合后溪穴与此3穴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4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观察组采用患侧上八邪、合谷穴合谷刺结合后溪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取穴同观察组,进行常规针刺操作,每日针刺1次,6d为一疗程,每疗程间隔1 d,5个疗程后观察疗效。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和Brunnstrom分级标准对两组治疗前后手功能情况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Brunnstrom分级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Barthel指数、Brunnstrom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上八邪、合谷穴合谷刺结合后溪穴能有效治疗中风后手功能障碍,疗效优于上八邪、合谷与后溪穴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八邪穴配合后溪穴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中风后手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院内协定常规针刺,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八邪穴配合后溪穴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后MAS(患侧肢体肌张力测定)、FMA(患侧手运动功能测定)、"能力评价表"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FMA及"能力评价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AS、FMA及"能力评价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八邪穴配合后溪穴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手握固症状,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乙肝患者肝区红外敏感经穴的病理机制。方法:拍摄慢性HBV感染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正位红外热成像,检测肝脏体表投影区内经穴和对侧同名经穴红外温度,计算相对温度。依据患者门静脉充血指数(CI)分为高压组、慢乙肝组。分别进行同名经穴相对温度均值组间配对、组内左右配检验;患者(总体)经穴红外温度与CI相关性分析。结果:1肝区内期门、日月、步廊三穴:相对温度组间配对,慢乙肝>对照组>高压组。慢乙肝高于高压组,P<0.05;红外温度组内配对,均低于对侧同名经穴,对照组P<0.01,高压组P>0.05;慢乙肝期门P=0.03,日月和步廊P>0.05。3肝区内经穴红外温度均与CI负相关;除步廊之外,r值显著性均为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肝区经穴红外温度变化与门静脉淤血相关,具有反映病症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肝区内不同经穴红外温度与肝内静脉功能状态相关性比较研究,论证经穴效应的特异性与科学性。方法:以慢性HBV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肝区内期门、日月、步廊经穴红外温度与门静脉血流速度(VPV)、最大内径(DPV)、门静脉充血指数(CI),肝静脉血液速度(VHV)、肝中静脉内经(DHV),肝静脉波形(HV_0、HV_1、HV-2)检出率的均值双变量等级相关检验。结果:(1)观察组期门、日月、步廊红外温度与CI负相关;期门、步廊与VPV正相关,与DPV负相关,P0.05。(2)观察组只有步廊与DHV和HV1检出率负相关,P0.05。(3)对照组三个经穴与各项血液动力学参数均不相关。结论:HBV感染时肝区内肝经期门、胆经日月、肾经步廊红外温度与肝内静脉血液动力学相关的差异性,体现了经穴效应的特异性和"肝胆表里""肝肾同源"中医理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井穴点刺放血合至阳穴埋针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本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泛昔洛韦片口服,同时肌注维生素B12,连用3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井穴点刺放血,连续治疗3周.同时至阳穴予以埋针治疗,留针24h,连续用3周,主要观察两组皮损和疼痛程度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井穴点刺放血合至阳穴埋针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验证井穴放血与薏苡仁治疗创伤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并穴放血组、薏苡仁组及并穴放血加薏苡仁组(综合组),每组3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药物治疗,井穴放血组予三棱针十二井穴点刺放血,出血量为每穴3滴,每日3次;薏苡仁组用薏苡仁制剂,每日90 g,经鼻饲或口服给药,每日3次;综合组予十二井穴处点刺放血及薏苡仁制剂治疗,方法同井穴放血组和薏苡仁组.治疗4周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NDS)标准判定疗效,根据治疗前后Fugl-Meyer上、下肢功能评分评估病人患肢的活动能力.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上、下肢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P<0.05),井穴放血组和综合组较薏苡仁组升高更明显(均P<0.01),且综合组优于井穴放血组(均P<0.05).并穴放血组、薏苡仁组及综合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3.3%(25/30)、76.7%(23/30)和96.7%(29/30),综合组优于井穴放血组和薏苡仁组(均P<0.05),井穴放血组优于薏苡仁组(P<0.05).结论:井穴放血及薏苡仁治疗创伤性脑梗死,均可明显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患肢活动能力,二者结合运用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膀胱过度活动症( OAB)患者及健康人膀胱俞穴、下合穴与肾俞及外关穴的红外辐射温度特征,为经穴脏腑相关及穴位特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88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比较86例OAB患者的膀胱俞、肾俞、委中穴、外关穴的红外辐射温度,分析健康人和膀胱过度活动状态下各穴位的差异性;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膀胱俞与肾俞红外辐射穴位差异性。结果:健康志愿者组与OAB组观察穴位左右两侧红外辐射温度均无明显差异( P>0.05);OAB组膀胱俞的红外辐射温度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两组间外关穴、肾俞、委中穴红外辐射温度比较无差异(P>0.05);健康志愿者组中膀胱俞与肾俞的红外辐射温度无明显差异( P>0.05);OAB组中膀胱俞的红外辐射温度较肾俞低(P<0.05)。结论:在红外辐射温度方面,膀胱的腧穴与膀胱经气相关特异性优于膀胱下合穴、膀胱表里脏腑的背俞穴及与膀胱非直接相关穴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热敏灸治疗仪与艾条施灸颈型颈椎病患者所激发的热敏灸感阳性率差异,探讨热敏灸治疗仪代替艾条将热敏灸技术应用于临床的可能性。方法:选取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热敏灸治疗仪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艾条治疗。两组患者均于热敏化腧穴高发区中所选定的双侧风池(旁)、大椎(旁)3穴区处施灸,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所激发热敏灸感的阳性率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阳性率为50.0%,对照组为5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仪能够确切激发出热敏灸感,且与艾条比较无差异。  相似文献   

15.
针刺拮抗肌群穴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1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玲  薛斌  赵菁菁 《河南中医》2008,28(2):59-60
目的:观察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与传统腧穴结合良姿位摆放治疗下肢痉挛性瘫痪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7例予针刺近端拮抗肌群穴和良姿位摆放;对照组17例予针刺传统腧穴治疗和良姿位摆放。两组疗程均为30次。结果:在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痉挛的评定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针刺拮抗肌群穴配合良姿位的摆放,可防止痉挛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雷诺氏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取极泉、臂中、三阴交、足三里、阳池等穴,对照组30例,口服利血平1 mg/d。两组均治疗60 d后评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0%,对照组有效率73.3%,两组间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雷诺氏病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腧穴痛点分布规律.方法:纳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30例作为患者组,健康师生3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各腧穴痛点频数、各经络痛点数量、各区域痛点数量方面的差异,以及患者组各肌群在不同分期的痛点数量差异.结果:①患者组府舍穴、冲门穴痛点频数最高,对照组腰椎夹脊穴痛点频数最高.②患者组分布在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腧穴配伍灸法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76例原发性失眠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予单穴灸法治疗,观察组予腧穴配伍灸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睡眠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中医症候积分。结果:治疗后两组睡眠质量PSQI评分、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SF-36评分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予原发性失眠腧穴配伍灸法治疗,可有效改善睡眠质量和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足三阳经井穴刺血法联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镇痛疗效。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脱落4例,对照组脱落1例)。观察组采用井穴刺血法联合常规针刺,按疼痛部位选取对应足三阳经井穴厉兑、至阴、足窍阴刺血,配合丝竹空、率谷、太阳、风池、合谷、太冲、足临泣、阳陵泉、外关常规针刺;对照组仅行常规针刺治疗,选穴与操作同观察组。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留针30 min,5 d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起针即刻、起针4 h、2个疗程后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偏头痛综合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起针即刻、起针后4 h、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在起针即刻、起针4 h、2个疗程后VAS评分较对照组同时间点低(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偏头痛综合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评分降低幅度更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24/26),略高于对照组的89.7%(26/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三阳经循经井穴刺血联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常规针刺均有镇痛作用,联合疗法优于单纯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无先兆性偏头痛(MO)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力敏腧穴体表分布情况,分析MO患者力敏腧穴分布规律及红外温度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2年3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60例MO患者和6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研究对象,对120例研究对象进行体表力敏腧穴探查并记录,分析总结MO患者力敏腧穴分布与经脉、神经节段的位置关系;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TTM)观察总结MO患者力敏腧穴红外特征。结果:MO组体表力敏腧穴出现率为88.3%(53/60),健康组为6.67%(4/60,P<0.01)。MO组力敏腧穴主要分布于胆经、肝经以及三焦经,率谷、风池、太冲穴区敏化率较高。MO组力敏腧穴多分布于三叉神经、C2、C7神经节段。力敏腧穴红外温度及部位特征表现为:MO患侧>MO健侧>健康受试者,MO患者颞部、目额部、后头部、前臂外侧、足背部力敏腧穴存在明显不规则热源分布。结论:MO患者力敏腧穴与传统经脉、神经节段位置密切相关,红外温度升高、体表不规则红外热源分布是其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