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 我国糖尿病人群多,血糖达标率低,患者血糖监测意识薄弱,且目前对血糖监测与血糖控制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争议。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强化血糖监测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以期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的合理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社区糖尿病管理水平。方法 选取2018年7-12月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随访的血糖未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软件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监测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每3个月按其意愿自己在家或者来本中心检测1次血糖,持续6个月;监测组患者每周来家庭医生工作室检测1次血糖,家庭医生需及时做好血糖记录,收集患者提供的饮食与运动记录资料,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持续6个月。分别记录患者干预前及干预后3、6个月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结果 干预方法与时间在BMI、HDL-C、TC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与时间在FBG、2 hPBG、HbA1c、LDL-C、TG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干预方法在BMI、HDL-C、TC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干预方法在FBG、2 hPBG、HbA1c、LDL-C、TG上主效应显著(P<0.05);时间在BMI、TC上主效应不显著(P>0.05),时间在FBG、2 hPBG、HbA1c、LDL-C、HDL-C、TG上主效应显著(P<0.05)。干预后6个月监测组FBG、2 hPBG、HbA1c、LDL-C、TG低于对照组(P<0.05)。监测组干预后6个月FBG、2 hPBG、HbA1c、LDL-C、TG低于本组干预前(P<0.05)。结论 家庭医生强化血糖监测有助于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降低血脂水平,值得重视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不仅依赖于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血糖的数值对于临床医师、糖尿病患者而言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临床中经常会发现,部分糖尿病患者携带的自我血糖监测数值与就诊时数值相差甚远,甚至部分患者虽然拥有血糖仪,但自己并不会使用。为此,我们做了关于自我血糖监测对于小样本糖尿病人群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影响的研究,以初步了解此类人群血糖控制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频次与文化程度及血糖控制好坏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数共116例;调查过程由专职人员全程管理,患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如实填写。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依从性总体欠佳,监测依从性与患者的文化程度有关,监测频次越少血糖控制越不好。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加强针对性、系统的血糖监测教育,尤其是对文化程度低、自主症状不典型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后血糖波动的特点.方法 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病程,将抽样对象分为格列美脲(A)组、胰岛素皮下注射(B)组及胰岛素泵(C)组,3组患者血糖控制至目标值即开始进行72h动态血糖监测,根据监测结果 调整治疗及饮食.结果 A组的病程、HbAlc及空腹C肽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其余各项基线资料3组均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各组平均血糖值几乎相等;A组的血糖波动系数、血糖时间百分比(TPG)(>7.8 mmol/L或>11.1 mmol/L)及出院血糖日均值较C组明显增加;3组三餐后2h血糖无显著差异;B组的波动系数、TPG(>7.8retool/L)、TPG(>11.1 mmol/L)及空腹血糖平均值显著高于C组.A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最低,接近零;B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回归分析显示,B组血糖的波动与晚餐后2h血糖成线性回归关系.结论 根据动态血糖监测及双"C"治疗方案调整降糖药物及饮食规律,可更高效率、更安全地强化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和反应,对30例血糖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动态血糖监测。结果显示22例患者发生低血糖,多发生在夜间,且发作时多数没有自觉症状。15例患者存在餐后高血糖。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7,(1):57-59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方式治疗,干预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饮食、运动治疗方式强化治疗。结果:经过3个月强化治疗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糖尿病知晓率、生活方式、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药物联合饮食、运动强化治疗可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牙周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以及牙周病与糖尿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120例患有糖尿病同时伴有牙周病的患者,将其随机分成牙周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所有患者均进行糖尿病的系统治疗,牙周治疗组增加牙周病的系统治疗。结果:牙周病治疗组糖尿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治疗组(P<0.05)。结论:牙周病和糖尿病之间存在相关性,牙周病治疗有助于糖尿病的控制,并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口腔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家庭医生签约干预后对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7月—2020年7月北京市大兴区西红门医院收治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红蓝球抽签分组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社区常规健康管理,观察组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模式管理。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治疗依从性、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按医嘱服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定期复查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家庭医生签约干预后,血糖控制效果明显,治疗依从性显著升高,整体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9.
10.
<正>糖尿病是终身慢性疾病,针对糖尿病的治疗临床上以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为主,但是基于患者生活习惯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单纯的药物控制效果有限,需重视患者的健康管理工作。基于此,本文探讨健康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9年7月—2020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及认知功能障碍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45~76岁、平均(60.6±4.5)岁,平均病程(4.0±1.0)年;观察组:  相似文献   

11.
孙自杰  李健  刘学芬  王秀英 《四川医学》2013,(10):1589-1591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糖尿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在本院就诊的336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糖尿病有关知识、健康信念和血糖监测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家庭血糖监测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次调查中能按要求进行家庭监测血糖者占60.7%.患者的血糖自我监测水平与其血糖监测等技能掌握得分、健康信念呈正相关(P<0.01).城市患者的家庭监测状况优于乡镇患者(P<0.05).结论 应强化患者血糖监测的意识,提高其自测血糖技能;扩大教育途径范围,重视对乡镇患者进行教育引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控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机抽样,入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血糖、病程、血压、血脂、血糖监测情况、治疗方案、伴随疾病等内容。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本次调查入组2266例患者,其中男1425例,女841例,平均年龄57.33±12.58岁,平均病程5.38±5.56年,HbA1c平均水平为8.28%,HbA1c达标率为25.99%。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的患者比例为50.26%、胰岛素治疗为47.40%、肠促胰岛素治疗为2.34%。患者的HbA1c达标率分别为35.91%、15.74%、20.75%,单纯口服药治疗中,单药患者(62.77%)、两联(31.08%)、三联(5.62%)、四联及以上(0.53%)药物治疗患者的达标率分别为53.11%、29.23%、17.19%、16.67%。自我监测血糖患者的比例仅为48.41%。患者伴随疾病发生率较高的前3位疾病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36.36%)、高血压(30.45%)、血脂紊乱(24.10%)。进一步将其中资料完整的95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HbA1c达标率为32.84%,血脂达标率为44.91%,血压达标率57.19%,而仅11.86%的患者血糖、血压、血脂同时达标。长病程(OR=1.081,P=0.002)、高LDL-C水平(OR=1.269,P=0.045)与HbA1c达标密切相关。结论:陕西省2型糖尿病门诊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血脂、血压等相关因素控制也不理想。长病程、高LDL-C水平是影响HbA1c达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良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梅芳  甘赞  韦克金 《当代医学》2009,15(19):95-96
糖尿病是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一组以慢性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WHO资料表明,1988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为1.48亿,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其患病率迅速增加,预测到2025年将上升为3亿。在我国已确诊糖尿病的患者中,接受治疗率低,公众糖尿病防治意识淡薄,依从率低,达标率也低,治疗不规范,或只重视药物治疗不重视综合治疗措施,使90%的病人血糖控制不良,达不到“糖尿病治疗控制目标”。现对T2DM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原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148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相关数据对调查内容进行分析。结果:病程时间在18-32个月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具有显著的效果,口服用药患者的HbA1c水平具有较高的达标率,伴随疾病发生较高的则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结论:其患者对自身血糖无显著控制效果,相关因素经控制后无理想效果,对HbA1c的指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种不同胰岛素泵基础量分段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60例,分别是3段组、5段组和24段组。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达标时间、血糖值、低血糖发生率以及胰岛素用量的差异。结果早饭后三组血糖水平均上升,午饭后、晚饭后、凌晨3点各组血糖水平呈下降趋势,3组患者血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段组和24段组治疗时间、胰岛素用量少于3段组[(3.6±0.3)d、(2.9±0.7)d比(5.5±0.8)d,(41±5)U、(36±4)U比(43±6)U],24段组治疗时间、胰岛素用量少于5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段组低血糖发生率为13.3%(8/60),5段组为6.7%(4/60),24段组为3.3%(260),3组治疗方法的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不同胰岛素泵基础量分段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相近,但综合分析5段法的设置更为简单方便、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管理模式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 于2012年8-10月在三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招募已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21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标准组(n=106)和强化组(n=107),再根据强化组患者的意愿,进一步分为单纯强化组(n=75)和综合组(n=32)。设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标准化管理、强化管理和综合管理三种管理模式,从2012年11月—2014年4月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18个月的分组管理。比较3组基线和管理18个月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及不同时间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3组基线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管理18个月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单纯强化组和综合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均高于标准组。3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标准组管理后6个月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升高趋势,之后逐渐下降;单纯强化组管理后3~12个月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到达一个平台期,之后呈下降趋势;综合组管理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一直呈下降趋势。结论 综合管理糖尿病,更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控制,提高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定期血糖监测对促使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益处。方法随机抽取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0~2011管理年度确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1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5例;干预组进行定期血糖监测,对照组按患者意愿测定血糖指标,通过12个月的观察,研究两组患者在血糖控制上的差异,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改变的差异。结果干预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平均为(6.68±1.10)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1±1.10)mmol/L(P<0.05);餐后血糖值平均为(11.09±1.98)mmol/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47±2.10)mmol/L(P<0.05)。患者的血糖达到控制良好标准者占31.6%,明显高于对照组15.8%(P<0.05)。干预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为(6.60±0.87)%,明显低于对照组(7.22±1.03)%(P<0.05);HbA1c控制良好率为4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8%(P<0.05)。结论通过定期血糖监测可以使糖尿病患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血糖控制的生活方式,易于有效获得并维持特定的血糖目标。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可被用来反映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对治疗方案的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廖胜松  王小平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1233-1234
目的:观察诺和灵30R控制2型糖尿病血糖的效果。方法:将30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口服二甲双胍控制血糖,观察组采用诺和灵30R控制血糖。结果:观察组的血糖控制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结论:诺和灵30R对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胰岛素泵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情况控制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收治的55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其中治疗组28例,观察组27例,治疗组患者和观察组患者分别采用3c治疗和CSⅡ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波动控制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除了平均血糖波动次数与血糖低于3.9的曲线下面积这两项指标与对照组患者无统计学意义(P>0.05)之外,其余各项参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动态胰岛素泵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波动,进一步减少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可以显著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率的影响及临床用药安全性.方法 将404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艾塞那肽治疗组(观察组)和非艾塞那肽治疗组(对照组),分别记录基线及治疗3~32月后两组的HbA1C、血压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及不能坚持用药的原因.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HbA1C水平[(7.23±1.16)%、(9.05±2.11)%]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HbA1C水平[(8.00±1.65)%、(8.75±1.82)%]也显著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HbA1C达标率(52.48%)高于对照组(32.18%)(P<0.05).两组治疗前后BMI、WSR、SBP、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生率(21.40%)较对照组(7.50%)高(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艾塞那肽可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提高HbA1C达标率,降低血压,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是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达标患者联合用药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