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丹栀逍遥散配合针刺背俞穴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用丹栀逍遥散治疗,治疗组加用针刺背俞穴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3.3%,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栀逍遥散联合针刺背俞穴治疗黄褐斑疗效优于单用丹栀逍遥散。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联合艾灸神阙穴治疗脾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F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针刺背俞穴联合艾灸神阙穴治疗,对照组予普通针刺联合艾灸治疗,连续治疗6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疲劳量表积分(FS-14),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FS-14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联合艾灸神阙穴治疗脾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联合艾灸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刺五脏俞和头针配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认识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基础治疗,治疗组配合针刺五脏俞和头针联合康复训练,对照组配合单纯康复训练,共治疗8周。观察两组疗效、MMSE评分及ADL评分。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9.7%,对照组为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MSE评分及ADL评分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及治疗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五脏俞、头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能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耳穴埋针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方案基础上单用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耳穴埋针治疗,针刺治疗每天1次,耳穴埋针每3天1次,两组均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洛文斯顿(LOTCA)认知成套测验报告各项目评分及总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OTCA认知成套测验报告各项评分及总分比较,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后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LOTCA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除注意与集中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方案基础上,耳穴埋针联合针刺与单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均疗效确切,耳穴埋针联合针刺对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失眠患者74例,根据单双号分为两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谷维素片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睡眠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30%,优于对照组的78.38%(P0.05),观察组的睡眠质量评分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观察组采用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促进患者睡眠质量的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加透灸背俞穴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河南推拿职业学院附属医院门诊治疗的失眠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透灸背俞穴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刺配合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表的各项及总体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6.7%,对照组有效率7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各项及总体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透灸背俞穴治疗失眠症临床疗效显著,降低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基于五脏理论运用背俞穴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西药口服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背俞穴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周围性面瘫恢复情况,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后两组Sunnybrook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五脏理论运用背俞穴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温针背俞穴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治疗组采用温针背俞穴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并随访1个月对比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1%,对照组为85.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背俞穴是一种治疗黄褐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舌三针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且具有吞咽困难症状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舌三针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治疗后对其疗效进行临床观察并对比两组针刺前后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吞咽障碍评分以及总体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7%,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治疗后洼田饮水试验与吞咽障碍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0.01),而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舌三针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疗效较常规针刺组为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联合益脑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的疗效。方法:106例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用尼莫地平片口服,观察组53例用黄连温胆汤内服联合益脑针刺法针刺。结果:观察组治疗后MMSE、Mo CA与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连温胆汤联合益脑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灸背俞穴联合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方法: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两组均用针灸背俞穴治疗,观察组联合局部围刺治疗。结果:观察组皮损及颜色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E2、P、T、FSH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抑郁及焦虑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背俞穴联合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可改善黄褐斑皮损、颜色,并调节患者心理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五脏背俞穴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鹤山市人民医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神经内科对症、支持治疗,并口服氟西汀分散片;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针刺五脏背俞穴,均治疗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和8周后的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4周和8周后的抑郁情况评分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治疗8周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五脏背俞穴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神经功能康复,效果优于单纯应用氟西汀分散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针刺八髎穴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中风后尿潴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后实施头针及针刺八髎穴)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30例。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排尿次数、均次尿量、膀胱残余尿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27/30),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P0.05)。观察组排尿次数、均次尿量高于对照组,膀胱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风后尿潴留采用头针联合针刺八髎穴治疗能提升排尿能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膻中穴配合背俞穴拔罐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膻中穴配合背俞穴拔罐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8.6%和100.0%,对照组分别为62.9%和94.3%,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78.3±10.6)%,对照组为(49.8±11.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膻中穴配合背俞穴拔罐是一种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背俞穴组、夹脊穴组、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针刺不同穴位,评定治疗前及治疗2、4个月时患者肢体肌张力、痉挛指数以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探讨针刺治疗疗效与患者合并症、年龄及病程的关系。结果夹脊穴组与背俞穴组在治疗2个月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月后,夹脊穴组优于背俞穴组(P〈0.05),背俞穴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合并症、年龄≥70岁、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与无合并症、年龄〈70岁、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近期疗效与针刺背俞穴相当,而远期疗效优于针刺背俞穴;针刺夹脊穴与背俞穴近、远期疗效均优于肢体取穴组。针刺治疗对于恢复期、无合并症、年龄〈70岁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应巧迪  应一  王潇潇 《新中医》2022,54(4):151-154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联合膈肌起搏治疗脑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呼吸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体外膈肌起搏器(EDP)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背俞穴联合EDP治疗,2组均治疗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膈肌运动度、膈肌厚度、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背俞穴针罐疗法联合中药内服从肝肾论治妇女围绝经期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围绝经期失眠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口服谷维素片治疗,治疗组予以背俞穴针罐疗法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总有效率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俞穴针罐疗法联合中药内服从肝肾论治能有效减轻围绝经期失眠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焦氏头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接受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接受焦氏头针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ADL和MoC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26/30),高于对照组的63.33%(1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氏头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认知水平,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背俞穴、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 将120例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照分层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背俞穴组、夹脊穴组、对照组,每组40例,在脑卒中内科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针刺不同穴位,评定治疗前及治疗2、4个月时患者肢体肌张力、痉挛指数以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同时探讨针刺治疗疗效与患者合并症、年龄及病程的关系.结果 夹脊穴组与背俞穴组在治疗2个月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月后,夹脊穴组优于背俞穴组(P<0.05),背俞穴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合并症、年龄≥70岁、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与无合并症、年龄<70岁、恢复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近期疗效与针刺背俞穴相当,而远期疗效优于针刺背俞穴;针刺夹脊穴与背俞穴近、远期疗效均优于肢体取穴组.针刺治疗对于恢复期、无合并症、年龄<70岁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背俞穴埋线治疗中风恢复期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背俞穴埋线,对照组针刺失眠组穴位(神门、内关、安眠、百会)结合病人情况辨证补泻,在治疗前、治疗4星期及完成治疗3个月后评价两组睡眠障碍改善有效率、SPIEGEL量表评分情况。结果治疗4星期结束时及3个月后随访,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配合背俞穴埋线对中风恢复期失眠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