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膜肾方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效果。方法:64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32例。两组均用免疫抑制治疗,试验组加用膜肾方治疗。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试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疾病总疗效试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抗PLA2R-Ab指标试验组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后血肌酐、尿素、血尿酸水平试验组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膜肾方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取得了一定进展,主要包括辨证论治、单方及中成药治疗、针灸及其他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但也应看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多中心随机对照实验来证实IMN患者可以单独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建立统一的辨证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医药治疗IMN的靶点机制有待阐明,以期为中成药开发提供依据。在治疗方式上,中医辨治疾病方式多样,针灸、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等作为辅助疗法治疗IMN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芪萸固本方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00例特发性膜性肾病气虚血瘀证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治疗组(n=50)。对照组采用环磷酰胺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芪萸固本方治疗,两组均治疗12周。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及肾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00%高于对照组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12周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血清总蛋白、血白蛋白高于对照组,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BUN、Sc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萸固本方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气虚血瘀证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水肿、腰膝酸软等证候,提高患者血清总蛋白、血白蛋白水平,减轻蛋白尿,改善肾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候特点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中医证型在IMN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将65例IMN患者分为脾肾阳(气)虚及气阴两虚型两组,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病理等方面的异同。结果脾肾气虚型与湿浊证、水气证呈正相关(P〈0.01),脾肾阳虚型与水气证呈正相关(P〈0.01),而气阴两虚型与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气阴两虚型发病年龄明显高于脾肾阳(气)虚型,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脾肾阳(气)虚型(P〈0.05),两组间CKD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eGFR、Scr、BUN及L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肾脏病理分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肾小管间质积分及慢性化积分明显高于脾肾阳(气)虚型(P〈0.05、P〈0.01)。结论脾肾阳(气)虚及气阴两虚是IMN的主要中医证型,中医本虚证与标实证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脾肾阳(气)型比较,气阴两虚型IMN患者临床及肾脏病理损害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候特点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初步探讨中医证型在IMN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根据中医辨证将65例IMN患者分为脾肾阳(气)虚及气阴两虚型两组,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及病理等方面的异同。结果脾肾气虚型与湿浊证、水气证呈正相关(P〈0.01),脾肾阳虚型与水气证呈正相关(P〈0.01),而气阴两虚型与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气阴两虚型发病年龄明显高于脾肾阳(气)虚型,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脾肾阳(气)虚型(P〈0.05),两组间CKD分期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eGFR、Scr、BUN及L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肾脏病理分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肾小管间质积分及慢性化积分明显高于脾肾阳(气)虚型(P〈0.05、P〈0.01)。结论脾肾阳(气)虚及气阴两虚是IMN的主要中医证型,中医本虚证与标实证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与脾肾阳(气)型比较,气阴两虚型IMN患者临床及肾脏病理损害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NS)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成人NS的33%[1]。膜性肾病以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和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为特征的,根据病因分为特发和继发两类。特发性膜性肾病(IMN)占我国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9.89%[2]。目前采用的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未能取得满意疗效,且长期应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可引起严重的副反应。中医药在膜性肾病治疗方面有很多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MN的进展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以完带汤组方治疗膜性肾病60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经我院或他院肾活检病理明确诊断为膜性肾病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应用糖皮质激素标准疗程、环磷酰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中药完带汤组方,两组治疗满6个月后,统计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血肌酐等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糖皮质激素标准疗程、环磷酰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完带汤组方能更有效的降低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尿蛋白,升高血清白蛋白,改善肾功能,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8.
叶利兵 《光明中医》2023,(10):2022-2025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引起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原因。目前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方案及评价存在争议。环磷酰胺联合激素作为初治一线治疗方案有助于缓解特发性膜性肾病,但严重的不良作用如骨髓抑制、感染和肿瘤限制了其广泛地应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他克莫司和环孢素A)作为初期治疗的替代方案能够改善蛋白尿,但具有肾毒性。抗B细胞表面抗原CD20的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在减少蛋白尿的同时稳定肾功能,但该药物昂贵且需要随机对照试验。近年来中医药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展开了一系列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揭示了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作用机制。此文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的病理类型之一,西医治疗方面主要是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具有花费高,副作用大,预后差等不足之处。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不断发展壮大,其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中的作用也日益得到各家的重视。检索近年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文献及临床研究,对近几年中医各位医家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思路及经验进行总结,收获颇丰。显示中医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治疗中起到了较好的减毒增效作用。而对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案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及各学者的重视及推崇,值得进一步的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自拟消肿方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2例膜性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均给予降脂及降压、利尿消肿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加厄贝沙坦;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自拟消肿方。2组均以1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证候积分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尿素氮(BUN)、肌酐(Cr)、24 h尿蛋白定量,血白蛋白及血脂指标血清胆固醇(TC)变化。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周身水肿,泡沫尿,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乏力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2组治疗后BUN、Cr、24 h尿蛋白定量、TC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2组治疗后血白蛋白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 自拟消肿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能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尿蛋白、升高血白蛋白、降低血脂,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对现有中文临床试验文献依照循证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疗效评价的客观性,为中医药防治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提供文献依据。方法:文献来源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1980—2015年)。以"膜性肾病"或"膜性肾炎"或"特发性膜性肾病"与"中医"或"中药"或"中西医结合"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文献43篇。对43篇文献进行方法学分析发现临床研究方法表述不详,随机方法描述模糊,未采用盲法,只有部分文献报道了退出或撤出病例数量及理由。因此中医药治疗IMN的临床研究文献存在方法学质量底下,循证医学证据级别低下及临床研究设计不足的问题。结论:虽然目前中医药治疗IMN的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较差,但是我国学者仍然从临床及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对IMN具有确实的疗效,并有高质量临床文献发表。今后需设计科学、严谨的临床研究方案,使研究具有对比重复性,可信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激素敏感性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者200例,其中实验组(IMN)38例,对照组(非IMN)162例。根据患者对激素的的效应,将实验组分为实验A组(激素敏感)8例,实验B组(激素不敏感)30例;对照组分为对照A组(激素敏感)79例,对照B组(激素不敏感)83例。对200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IMN患者激素敏感性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①实验组患者年龄大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A组相比,对照B组女性多(P<0.05),且年龄较大(P<0.01)。②实验组对激素敏感性低于对照组(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气(阳)虚证、血瘀证较多(P<0.05),而阴虚证和湿热证较少(P<0.01);与对照B组相比,对照A组气(阳)虚证和风湿证较多(P<0.05~0.01),阴虚证较少(P<0.05)。结论①在PNS患者中,IMN患者年龄偏大,但年龄与激素效应无明显的相关性;非IMN患者激素不敏感者年龄偏大。②激素敏感性与病理类型有关,IMN患者对激素不敏感。③IMN患者中医证型的气(阳)虚证、血瘀证明显多于非IMN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肾9方联合清热膜肾冲剂治疗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无效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的临床疗效,并通过检测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白细胞介素-2(IL-2),探讨该方案治疗多药无效IMN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观察2007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的多药无效IMN患者44例,采用肾9方(每天1剂,分2次口服)联合清热膜肾冲剂(1包/次,每天3次)治疗,疗程为24周.检测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24 hU)、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细胞免疫功能(CD4+、CD8+、CD4 +/CD8+比值)、IL-2的水平.观察并记录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治疗后,完全缓解率、基本缓解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5%、68.2%、84.1%;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总显效率为90.9%;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24 hU明显降低(P<0.01),Alb明显升高(P<0.01);TC、TG水平均明显下降(P <0.01,P<0.05);SCr及BUN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GFR显著升高(P<0.05).CD4+、CD4+/CD8+比值明显提高(P<0.01),CD8+明显降低(P<0.01);IL-2显著升高,但仍低于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肾9方联合清热膜肾冲剂治疗多药无效IMN临床疗效确切,可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改善体内异常表达的IL-2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扶正祛风方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收治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8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加扶正祛风方,均治疗6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肾功能、血脂、凝血功能、免疫功能、氧化应激变化并比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24 h-UT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E-选择素(CD62E)、血小板计数(PLT)、CD8+较治疗前下降,白蛋白(ALB)、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醇(MDA)、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CD4+、CD4+/CD8+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临床控制率、总有效率为37.21%、88.37%,高于对照组的20.93%、74.4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祛风方可抑制尿蛋白形成,改善肾脏微循环,提高免疫功能,从而提高特发性膜性肾病疗效。  相似文献   

15.
加味升降散治疗原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加味升降散对原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原发性膜性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升降散,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2个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血常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进行检测分析。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浮肿、倦怠乏力积分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治疗后2个月,两组浮肿、倦怠乏力、纳呆口腻、腹胀身重积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其中浮肿、倦怠乏力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后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显著(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个月两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均有所上升(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个月两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有所下降(P0.05),总胆固醇下降显著(P0.01);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常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加味升降散具有减轻IMN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尿蛋白、提高血浆蛋白水平、降低血脂的作用,且安全性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并探讨其对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Anti-PLA2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前来肾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共68例。所有入选者均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均进行基础对症治疗,对照组加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CTX)治疗,观察组加口服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共治疗12周。所有患者均在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2周进行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清PLA2R表达进行评价。结果:经过12周的治疗后,通过检测在治疗前后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BUN、CREA均明显有下降(P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组ALB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清Anti-PLA2R的表达在治疗后均得到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公藤多苷片与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疗效相当,可有效改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肾功能,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且雷公藤多苷片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近5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文献。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2方面概述本病的中医特征,总结了名家经验及临床试验研究,同时按是否配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分类进行概括。归纳出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特色与优势,并阐释当今关于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挖掘单纯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健脾固肾化瘀组方联合前列地尔治疗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肾病临床期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给予前列地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给予健脾固肾化瘀组方。观察2组中医证候评分、临床疗效、肾功能以及血糖变化情况。结果:2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都有所降低,但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 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治疗前24 h尿蛋白定量(24 h PRO)、微量尿蛋白(m 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肾小球率过滤(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观察组24 h PRO、m Alb、Scr、BUN低于对照组,而GF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健脾固肾化瘀组方联合前列地尔对于临床前糖尿病肾病具有良好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肾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07-408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治疗特发膜性肾病的疗效。方法: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辨证加减,西药支持治疗。结果:治疗特发膜性肾病37例,结果示其24 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及D-二聚体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尤其是D-二聚体显著下降。结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根本病机为脾肾气虚,水湿、瘀血、湿热为膜性肾病最主要病理因素。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有明显疗效,对降低血栓并发症危险性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症状及血小板、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血浆白蛋白、血脂和尿蛋白的影响,客观评价活血化瘀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治疗的临床疗效,探讨该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机理。方法:对照组采用糖皮质激素+他克莫司,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活血化瘀的汤方,观察血小板、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血脂、血浆白蛋白和尿蛋白水平。结果:血小板、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的改善,血脂和尿蛋白下降及血浆白蛋白升高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活血化瘀法可显著改善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症状及血小板、凝血功能和纤溶指标、血浆白蛋白、血脂和尿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