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为清窍,不容毒侵,侵之染之,有损元神,元神失控,发为癫痫.毒邪致痫,有内外毒之分:"外毒"包括物理与化学因素毒物、寄生虫毒、药物聚毒、湿热疫毒;"内毒"包括痰瘀内阻、血败脑腐、气机不利酿为毒,风火逆乱、灼伤脉络、升降失宜酿为毒;此外,禀赋不足、脾运不健、湿浊内聚酿为毒,胎产不当、胞元受损、形败难救酿为毒.临床治之多以解毒治痫之法以应对.  相似文献   

2.
韩冰  丁瑞丛  李鲜  王培  李志恒 《中医学报》2020,35(6):1141-114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湿温"疫症范畴,乃疫毒挟湿侵袭人体,太阴内伤,内外相引,运化失常,酿湿生热所致。疫病初期,邪在膜原,不可盲用汗下,以防助邪入里。当以疏利畅达气机为先,药力直达,引邪离原;再依据病邪所在部位之不同汗之、下之,使疫毒之邪乘湿而去;待病邪渐去,酌情增强补虚之力,祛除余邪,调养脏腑则病愈人安。  相似文献   

3.
疫毒痢是痢疾中的一种特殊证型,多发于夏秋季节,常见于2~7岁小儿,临床上以发病急骤、高热、昏迷、抽风为主要特点,也有少数病例是由普通痢疾转变而来.其发病机制是疫痢之邪毒重,瘀结肠风,可在未形成脓血便下泄之际,则热邪毒已先内陷,窜营入血或内陷心包,肝风妄动,出现一系列闭脱危证.临床常见有"实热内闭"、"内闭外脱"两种证型.现将本病的辨证施护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芹  钟琳 《肝博士》2016,(5):53-55
正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以肝脏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传染性疾病。中医古籍中无"肝炎"病名,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应属中医的"疫毒"、"黄疸"、"胁痛"等病证范畴。一、病因病机乙肝病毒为疫毒之邪,首犯肌肤,入于血分,深藏于肝。肝为五脏之一,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若邪伏于肝,则难自净,是以难治。乙肝病毒发于外则表现为湿热,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导致肝脏疏泄功能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肺炎的中医病名当为肺疫,发病有即发、伏发两种形式,分寒湿肺疫和温热肺疫两种类型。肺疫初起邪在膜府,继而邪毒内陷于肺,肺失宣肃,痰湿内生,邪毒与痰搏结,壅滞于肺,肺气郁闭。邪伏期根据体质辨证用药,以益气养阴、透邪解毒为主。发病后当顺肺之性,以化痰止咳为基本治法;恢复期正虚邪恋、肺脾两虚,治以益气养阴、透泄余邪为主。总体辨寒热虚实、轻重缓急,灵活应用诸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肝纤维化病因病机的探讨,结合现代医学临床试验和研究,阐明肝纤维化发病是由外因疫毒之邪侵扰机体和内因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共同作用而成的。毒疫主要为湿热,湿热蕴结,久而导致气血痰瘀相互搏结,脏腑失和,经络不通最终使得阴阳气血俱虚,肝肾败损,是本病的病理机制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7.
外感热病是人体感受时行病毒或疫毒之邪而产生的一类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疾病。属祖国医学温病学的范畴,然而其致病原因历代医家的认识和说法却不尽一致,早在《皇帝内经》中就有从毒邪进行辨证论治的记录。毒邪的含义在中医学中非常广泛,而将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尤其至清代温病学,关于毒邪致病已较为系统的予以阐述。  相似文献   

8.
急黄往往是感受湿热疫毒之邪,肝胆气机受阻,胆汁外溢所致。其具有正虚邪实的特点,正虚是指身体的抗病能力低下,肝、胆、脾、乃至心、肾均虚;邪实是说热、毒、湿三邪并行,热毒内陷,阻遏气机,逼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等。它包含着现代医学的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其病势凶险,预后严重,是目前肝病科较为多见的危急重病症。护理工作的好坏是提高急黄治愈率的重要一环,我们通过对本病的辨证施护,起到了帮助加强调节免疫功能、预防和控制内毒素血症、纠正微循环障碍的三大治疗作用,缩短了疗程,降低了死亡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肝癌致病因素的“三因九毒学说”主要包括:①内因三毒(正虚之引毒、情志之心毒、基因之天毒);②外因三毒(六淫之常毒、肝炎之疫毒、环境之癌毒);③不内外因三毒(摄生之积毒、疾病之变毒、药物之副毒)。  相似文献   

10.
中医将具有强烈传染性、流行性的疾病称之为疫病,病因为感受疫疠邪气所致,归属于温病范畴。根据疫病的临床症候及病因属性,目前主要分为湿热类和温热类疫病。文中归纳整理湿疫的相关文献,认为湿疫为感受湿邪为主的疫疠毒邪,由口鼻而入。因湿疫病因固定,具有明显的传变规律的阶段性,可以分为初期、进展期、极期、恢复期阶段。凝练了湿疫的诊断要点,提出不同阶段的治疗原则和常用方证。在治疗的不同阶段始终要围绕湿疫毒邪的祛除,同时湿疫初期,湿疫毒邪伏于膜原,虽有类似表证,但不能给予辛温发汗,必须芳香涤秽化浊、疏利气机,着眼于邪气的透达,促使湿热分消走泄,即吴又可所谓的促邪溃败之意。湿疫临床特点依然不能脱离湿热范畴,临床存在正局、变局之分,湿遏热伏,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存在极易入营、逆传心包、横逆肝肾等变局,导致病情急剧加重,需要引起临床重视。因此提出治疗上,初期注重芳香涤秽化浊、疏利气机、透邪外达,湿疫化热后,要警惕变局,重视解毒凉血活血法的应用。同时湿疫治肺、着眼于祛邪的治疗思想要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1.
认为毒邪是肝硬化部分性脾栓塞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主要致病因素,毒邪可分为内毒与外毒,内毒如坏死组织,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外毒如疫毒之邪侵袭人体,表现为湿热,久酿致毒,致气血失调,损伤正气。术后以发热为主者,可分为热毒炽盛证和湿热蕴结证;以疼痛为主者,分为气滞血瘀证和血瘀水停证;发热和疼痛不明显、表现以虚证为主者,可分为脾胃气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  相似文献   

12.
在中医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过程中,清肺排毒汤以及麻黄经典类方一直是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的主打方药.辛温发汗药麻黄针对外感疫毒、饮邪阻肺病机,发挥了"散邪-宣肺-化饮"的重要作用,也是传统中医"汗法"宣通郁闭、散邪解毒的应用范例.清肺排毒汤及麻黄的成功应用,对于指导现代临床正确处方用药,特别是纠正在中医抗病毒及治温疫中泛用、滥用、误用清热解毒、苦寒泻火现象,具有重要意义.《神农本草经》及《药性论》等认为麻黄有祛邪热、治温疫的功效,其在温热病中的应用包括:治太阳伤寒之发热证、表邪束肺之痰饮病、表邪入里之郁热证以及寒毒疟瘴之温热病.现代研究显示,在本次抗疫方药中,麻黄应用频次排位前三;实验研究也证实,麻黄有确切的抗流感病毒等药效,并发现有16个与新型冠状病毒靶点重合的活性成分.麻黄应用也多有禁忌,因此"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方为要义.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中医病因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艾滋病的中医病因,主要有疫毒说,湿温说,虚劳说,伏邪说等,诸家认识不一,"毒邪"学说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病因学说,为艾滋病中医病因的探析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为西医病名,中医根据其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把慢性乙型肝炎归属于中医的黄疸、胁痛、臌胀、积聚等病证范畴,认为本病与“湿”、“热”之邪有关。湿热毒邪是慢乙肝的主要致病因素,湿热毒邪内侵,留滞不去,是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治疗上多以清热解毒利湿法为主,大多方剂的药物也以苦寒类居多,以此治疗慢乙肝,常可收到改善肝功能、明显减轻或消失患者临床症状的良好效果,但大多无法使有关的病毒指标转阴,无法使之痊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湿热”并非是慢乙肝的全部病因病机。湿热毒邪是外因,是病之标;正气亏虚是内因,是病之本。…  相似文献   

15.
关于毒邪及其辨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历代医家对于毒邪的认识 ,如何评价毒邪 ,以及如何辨治毒邪。结合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认为毒邪应为邪气亢极或邪气蕴结不解所致 ,其实质为他邪产生 ,有利于毒邪治疗的确立 ,也符合临床治疗实际。毒邪具有亢极或者蕴结的双面特性 ,而非完全亢烈性 ,尤其是在现代一些慢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中 ,针对邪气蕴结成毒的治疗十分重要。毒邪更非完全火热性。毒邪的辨治 ,首辨外感和内伤 ,外感邪毒可分为风毒、热 (火 )毒、寒毒、湿毒、疫毒、药食毒、虫兽毒、秽毒等 ,内伤邪气有瘀毒、痰饮毒、水毒等 ;次辨阴阳 ,认为临床阴阳之分寒热为关键 ,不能将解毒与清热解毒等同 ;把握解毒要领 ,如清毒、散毒、通毒、下毒等方法的合理运用。  相似文献   

16.
导致本次传染病的直接因素—新型冠状病毒,称为"疫毒".该"疫毒"对寒湿状态具有偏噬性.肺脾气虚、寒湿偏盛的"状态"为发病基础,病机特点为"寒、湿、瘀、虚、痹",若正不胜邪,病情进展并可能进入危候.现对王檀教授寒湿疫理论指导下辨证论治新冠肺炎验案1例进行分析,探讨中医药早期干预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小儿疫毒痢的疗效.方法:主要针对不同症状,采用不同手法,如抽风、昏迷、采用强刺激人中穴、内关、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百合、神阙穴施以艾条温灸.结果:大幅度提插捻转法直至抽搐停止.结论:针灸治疗小儿疫毒痢临床实践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小儿时疫的发病与体质类型密切相关,基于历代医家对小儿体质及时疫的论述,探讨小儿时疫的病因病机及相应治法.正虚为本,时邪疫毒为标是小儿时疫发病的核心病机,素体气虚者,卫外不固发为风疫;阳多阴少者,温热浊毒外侵发为温疫;阴多阳少者,寒湿疫毒侵袭发为寒湿疫.治疗当以祛邪为要,扶正为本,相应予消风、清热、祛湿之法,使正气得复,...  相似文献   

19.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流行广泛的传染性疾病,可归属于中医"疫毒"、"胁痛"、"积聚"等范畴。通过丙肝的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薛博瑜教授认为"瘀毒"为本病的关键,当从治疗上当以清化瘀毒为大法。  相似文献   

20.
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病机是脉郁毒损,其中脉郁是毒邪产生的内在和前提条件,毒损是推动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毒结于内,而机体症状不显,难以觉察,谓之伏毒;其初始伏藏,渐积转盛,延至后期,积久生变,毒性猛烈,谓之苛毒。同时在机体长期的邪正交争中,必然伴随着气、血、津、液的虚损以及湿、痰、瘀、热等实邪产生,使动脉粥样硬化病机虚实夹杂。"调脉以扶正,解毒以祛邪"应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大法。扶正法即通过调脉扶正、顺气活血,恢复脉之舒缩、充盈脉之气血、补益脉之正气、抵抗脉之毒邪;解毒法即解毒配合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等治法,清除病邪、解毒护脉,从而避免毒邪腐败脉道及痰瘀热邪阻滞脉络,使气机通调、脉道通畅,遏制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