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Apple-Ⅱ型微机系统同步记录心电图(ECG)、心音图(PCG)、颈动脉搏动图(CPT)测定了120例正常成人(男、女各60例)的心脏收缩时间间期(STI)并分析其与心率、性别的相关。结果表明。1.女性较男性有稍长的STI;2.左室排血时间(LVET)、排血前时间比LVET(PEP/LVET)、机械收缩时间(MST)、电机械延迟时间(EML)、脉搏波传递时间(PWTT)性别差异非常显著;3.LVET、  相似文献   

2.
用单笔心电图机测定心脏收缩时间间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收缩时间间期(STI)的测定是临床心脏病学无创伤检查方法之一,由于需用多导仪同步记录心电图(ECG)、心音图(PCG)和颈动脉搏动图(CAR、CPT)等,因此  相似文献   

3.
测定左室收缩时间间期(STIs)评价左室功能已为临床及实验室广泛采用。测定STIs常用方法有:1.同步描记颈动脉搏动图(CAR)、心电图(ECG)及心音图(PCG),简称CAR法。2.同步描记心尖搏动图(ACG)、ECG及PCG,简称ACG法。3.同步描记心阻抗一阶微分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评价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变化。方法:连续选择84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其中无症状性心力衰竭28例,轻中度心力衰竭40例,重度及难治性心力衰竭16例。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室间同步性,以室间机械延迟(IVMD)表示,室内收缩同步性以收缩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表示;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B型利钠肽(BNP)和QRS波时限。结果:IVMD、Ts-SD和QRS波时限随心衰加重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QRS波时限≥120 ms比例比较无差异(P=0.593),各组QRS波时限≥120 ms较120 ms患者的IVMD、Ts-SD、LVEDd和BNP水平升高,LVEF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心脏病不同程度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不同,需结合心功能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失眠症患者的多导睡眠图(PSG)改变及应对措施。方法 对29例失眠症患者和22例正常人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PSG)描记并比较,同时对失眠患者指导实施应对措施。结果 失眠症患者有睡眠潜伏期(SL)显著延长,睡眠效率(SE)明显降低,觉醒次数(AT)增多,实际睡眠时间(TST)减少,自我评估与实际睡眠时间相差较大。结论 失眠症患者应采取应对措施,改变睡眠结构,提高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6.
<正> 作者观察了36例激光照射内关穴后左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照射10分钟后,平均排血前时间(PEP)、等容收缩时间(ICT)、排血前时间/左室排血时间比(PEP/LVET)均较照射前减小,而LVET/ICT和心力系数均见增大,差异非常显著。36例中31例的收缩时间间期(STI)缩短,有效率为86.1%。还观察了10例针刺内关穴后左心功能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SMPI)评估冠心病心脏收缩同步性规律及与疾病进展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行GSMPI检查的人群共116例,其中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76例(轻度心肌缺血30例,中度心肌缺血24例,重度心肌缺血22例),正常对照者40例,比较4组间相位直方图带宽(PHB)和相位标准差(PSD)水平,同时对同步性参数和心肌缺血参数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中重度心肌缺血患者心脏收缩同步性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者( P <0.05);冠心病中度和重度心肌缺血患者心脏收缩同步性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轻度心肌缺血患者( P <0.05);冠心病重度心肌缺血患者心脏收缩同步性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中度心肌缺血患者( P <0.05);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收缩同步性丧失程度与心肌缺血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关系( P <0.05)。结论 GSMPI能够用于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脏收缩同步性程度评估,有助于筛选心脏收缩同步性丧失早期患者;同时冠心病心脏收缩同步性丧失程度与心肌缺血严重程度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成像(STI)技术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心肌纵向、径向、周向应变特点,评价不同构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3例,根据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将其分为左室非肥厚组33例(A组)与左室肥厚组30例(B组),选取健康者49例(对照组),获取左室长轴及短轴各切面的收缩期纵向、径向、圆周峰值应变。结果 B组各心肌节段及整体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LS)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及A组,(P<0.01);左心室短轴切面A组3个短轴水平径向收缩峰值应变(RS)高于正常组(P<0.01);B组3个短轴水平RS明显低于正常组及A组(P<0.01);B组圆周收缩峰值应变(CS)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及A组(P<0.05)。结论 STI能准确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心肌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的异常,对高血压患者早期左心室收缩功能异常诊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肌振图(VMG)信号是肌肉收缩时产生的低频振动信号。本文将在人体四头肌等量收缩时所记录到的肌振图信号与同步的肌电图(EMG)信号进行比较研究。评价当关节夹角分别为30°、60°、90°时4个肌肉收缩度产生的VMG与EMG信号的平均均方根值(rms)、平均频率(MF)与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直肠肛管压力在直肠肛门反射(RAR)生理功能中的表达 ,提出其对特发性便秘(CIC)的诊断意义。方法 用直肠肛管测压法检测 30例正常人和32例特发性便秘患者直肠肛门反射曲线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 (EASCP) ,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 (1A SDP) ,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与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的压力差 (PD) ,反射时间 (RT)包括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时间 (RACRT)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 (RAIRT)6项技术指标。结果  30例正常人均能导引直肠肛门反射 ,32例特发性便秘患者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EASCP) ,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 (1ASDP) ,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直肠肛管压力在直肠肛门反射(RAR)生理功能中的表达,提出其对特发性便秘(CIC)的诊断意义. 方法用直肠肛管测压法检测30例正常人和32例特发性便秘患者直肠肛门反射曲线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EASCP),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1A-SDP),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压与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压的压力差(PD),反射时间(RT)包括直肠肛门收缩反射时间(RACRT)和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时间(RAIRT)6项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观察心脑通药丸对心脏STI(收缩时间间期 )的影响 ,用心阻抗血流图观察了高血压患者在治疗前后STI的变化。1 一般资料1.1 观察对象按WHO对血压的诊断标准 :凡符合该标准者纳入观察组。长期患有高血压病者 ,经常服用药物维持 ,而在本次血压测量中 ,尚在正常范围者 ,也纳入本观察组。本组共检查高血压患者 132例 ,按 2 :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采用单盲法观察 ,共观察手握心脑通治疗组 (以下简称治疗组 ) 88例 ,男 5 5例 ,女 33例 ,最大年龄 71,最小年龄 37岁 ,平均年龄 5 4.91± 8.34岁。口服罗布麻对照组 (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项简单客观地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sleepapnea,OSA)患者白天嗜睡的方法。方法先制作一套判断睡眠的自动化睡眠监控系统并用于醒觉维持试验(MWT)。10例OSA患者和5名正常人进行2次相隔约1h的MWT。记录睡眠多导图包括脑电图、眼动图和下颌肌电图。结果建立了一套判断睡眠的自动化睡眠监控系统,由自动化睡眠监控系统检测的醒觉维持时间与睡眠多导图所检测的一致。OSA患者的醒觉维持时间是(21±7)min明显小于正常人(38±2)min(P<0.01)。结论在MWT试验时,自动化睡眠监控系统可代替复杂的睡眠多导图。  相似文献   

14.
背景:女性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仪已广泛应用于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其原理是利用从患者身上测量的肌电信号,并结合生物反馈技术和电疗技术来治疗女性尿失禁。目的:探讨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仪治疗30例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女性患者,治疗时间4-8周,设置刺激参数60 Hz、20-60 mA,反馈12 s指导患者收缩盆底肌肉,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盆底肌肉2 s快速收缩表面肌电最大值、盆底肌肉持续10 s收缩表面肌电平均值、盆底肌肉60 s耐受收缩表面肌电平均值变化,并观察每天漏尿次数。结果与结论:患者治疗后盆底肌肉2 s快速收缩表面肌电最大值、盆底肌肉持续10 s收缩表面肌电平均值、盆底肌肉60 s耐受收缩表面肌电平均值等较治疗前有明显增高(P0.05)、平均每日漏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果证实,盆底生物刺激反馈治疗可明显增加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肉收缩表面肌电值,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一项简单客观地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白天嗜睡的方法.方法 先制作一套判断睡眠的自动化睡眠监控系统并用于醒觉维持试验(MWT) . 10例OSA患者和5名正常人进行2次相隔约1 h的MWT.记录睡眠多导图包括脑电图、眼动图和下颌肌电图.结果 建立了一套判断睡眠的自动化睡眠监控系统,由自动化睡眠监控系统检测的醒觉维持时间与睡眠多导图所检测的一致.OSA患者的醒觉维持时间是(21±7) min明显小于正常人(38±2)min(P<0.01).结论 在MWT试验时,自动化睡眠监控系统可代替复杂的睡眠多导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贲门失弛缓症是原发性食管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其病因未明,多数认为是一种神经原性疾病,与食管壁肌间神经丛(Auerbach's神经丛)变性有关,患者食管体部缺少蠕动、食管下括约肌(LES)松弛不全.以往诊断主要依靠食管钡餐检查,本文研究贲门失弛缓症食管测压的改变及对诊断的价值.方法 35例贲门失弛缓症及30例健康志愿者.主要症状吞咽困难35例,反流11例,胸痛5例,消瘦23例.所有患者均内镜检查,25例患者的食管腔扩大,11例同时伴滞留液,30例贲门区紧闭,推进胃镜时阻力感.5例可以较顺利进镜.食管钡餐表现32例患者均显示钡剂通过贲门时的受阻,上方食管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贲门部呈鸟嘴样改变.2 例食管钡餐无异常发现.食管测压采用液导法(仪器均是瑞典(CTD-Synectics公司产品). 测定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下括约肌松弛压(LESRP),计算下括约肌松弛率(LESRR), 同时测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UESP)、食管上括约肌松弛压(UESRP).食管体部蠕动波幅、同步收缩波(局部或全程的同步收缩)和继发性收缩波(未吞咽时食管的收缩波)的发生百分比. 所有数据均采用x -±s表示,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结果 1.食管体部测压表现3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体部100%均为同步收缩波,其中91.4%(32/35)为低幅同步收缩汉.8.6%(3/35)为正常幅度收缩波.85.7%(30/35 )同时存在继发性收缩,且继发性收缩也均是非传导性收缩波.静息食管压均高于胃内压.2 .食管下括约肌测定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LESP为49.0±41.3mmHg,明显高于对照的18. 7±4.5mmHg(P<0.01),82.9%(29/35)的患者的LESP明显高于对照,仅17.1%(6/35) 在正常范围内.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率(LESRR)为69.1±16.3%,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的96.0 ±0.1%(P<0.01).3.食管上括约肌测定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上括约肌压力(UES P)为41.0±17.8mmHg,与正常对照组39.4±14.4mmHg无差异(P>0.05).结论食管测压是一种操作简便、快速而安全的食管功能检测方法,可观察食管各部位的运动功能.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食管体部低幅同步收缩波和LESRR增高尤其重要 ,可早期诊断及判断轻重程度,是确诊本病的可靠的方法.对所有疑为贲门失弛缓症的患者均应进行早期食管测压,不仅可早期发现疾病且对判断预后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奥氮平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胃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40例未经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奥氮平组与阿立哌唑组,每组各20例,分别接受奥氮平和阿立哌唑治疗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6周末,测定两组的胃窦蠕动幅度、胃窦收缩频率、胃排空时间、体质量及瘦素水平。结果①治疗第6周末,奥氮平组胃窦蠕动幅度、胃窦收缩频率、胃排空时间、体质量、瘦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阿立哌唑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奥氮平组治疗前后胃排空时间变化值与体质量变化值(r=-0.501,P=0.034)、瘦素变化值(r=-0.507,P=0.022)呈负相关,体质量变化值与瘦素变化值(r=0.601,P=0.02)呈正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奥氮平治疗后胃排空加快,并与其体质量的增加、瘦素的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后盆腔器官脱垂(PO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POP患者10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悬吊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比较2组患者总有效率、盆底障碍功能问卷-20(PFDI-20)评分、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7(PFIQ-7)评分、性功能评分量表(FSFI)评分、性生活质量问卷(PISQ)评分及复发率。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盆底肌恢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疗效较优(P<0.05)。治疗后2组患者PFDI-20和PFIQ-7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FDI-20和PFIQ-7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盆底肌肌力、最大肌收缩力和持续收缩时间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强/延长(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肌力、最大肌收缩力和持续收缩时间强/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FSFI和PISQ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肯尼迪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提高对此病电生理的认识。方法:对经基因确诊的3例肯尼迪患者的神经电生理进行总结分析。3例患者均行神经传导和肌电图(EMG)检测。神经传导检查包括: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和腓肠神经。检测项目包括运动神经潜伏期(Lat)、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潜伏期(lat)、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EMG:检查双侧舌肌、胸锁乳突肌、三角肌、第一骨间肌、胸椎旁肌、股四头肌、胫前肌。检测项目包括静止时的自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动作电位(MUP)的时限、波幅,重收缩时的募集相。结果:第1例患者运动神经传导正常,感觉神经SNAP波幅低和SCV正常。第2例患者双正中神经运动Lat延长、CMAP下降,NCV减慢,双正中神经感觉未测及SNAP波幅,合并腕管综合征;其余运动神经传导正常,感觉神经SNAP波幅和SCV均低。第3例运动神经传导正常,感觉SNAP波幅低和SCV下降。本组3例患者EMG多块肌肉静息时出现2处以上的纤颤波、正尖波,轻收缩时MUP时限增宽,波幅增高,部分呈巨大电位,重收缩时呈单纯相或单纯混合相。结论:KD患者EMG呈广泛神经源性改变,可累及感觉。  相似文献   

20.
李钢  林宪平 《中国微循环》2003,7(2):112-113
目的 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血流动力学状况。方法 用无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测仪对30例COPD病人(检测组)及33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检测,从收集到的众多参数中选取心肌耗氧量、血容量、左室有效功率、收缩时间间期、血液平均滞留时间、左房容量、微循环阻抗等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血容量、血液平均滞留时间及微循环阻抗三项参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具有显著性意义。心肌耗氧量、左室有效功率、收缩时间间期、左房容量五项参数虽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但经检验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血容量、血液平均滞留时间及微循环阻抗均增加,建议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根据其具体情况加用改善微循环、减少血容量、减轻前负荷的药物。无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测具有安全、方便、有效、无痛苦、可反复多次检查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