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本实验使大鼠接受旋转磁场作用,然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实验组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所以,旋转磁场对于降低血液粘度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蒙药-珍珠丸对大鼠血瘀症模型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哲慧 《当代医学》2009,15(6):142-143
目的观察珍珠丸对急性血瘀症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作用。方法采用反复注射肾上腺素和施以冰水浸泡的方法制作急性血瘀症模型大鼠,用全自动血流变学仪测定全血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等指标。结果珍珠丸对急性血瘀症模型大鼠异常改变的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珍珠丸具有明显改善急性血瘀症模型大鼠异常的血液流变学状态,明显抑制异常增高的血细胞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雪飞  张雪涛 《海南医学》2002,13(11):24-24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在老年性牙周病患者中的价值。方法:采用R80a锥板旋转式血粘度测试仪,测定老年性牙周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老年性牙周病患者的全血粘度,相对粘度,卡松粘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性指数均有显著意义。结论:老年性牙周病患者的病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相似文献   

4.
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液所具有的流变性,即血液粘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小板寿命缩短、聚集性增强。国内自70年代末,许多学者逐渐将血液流变学检测运用于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方面的临床研究.但多数仅探讨气虚证或血瘀证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改变.所以本文系统地探讨了冠心病虚、实证各组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在冠心病中医证型中的病理变化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33例慢性肺心病的血液流变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血液粘度明显增高,红细胞压积上升是影响全血粘度的主要因素。血液粘度上升可使微循环灌注不足导致多脏器损害,使缺氧进一步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对76例(男44例,女32例)正常人及76例(男40例,女36例)肺脏疾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结果发现红细胞压积、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比粘度、血沉方程K值均显著升高(P<0.01),血沉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0.05)。提示血液流变学各项检测指标异常与肺脏疾患有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导31例老年肺心病患者和25例老年前期肺心病患者发作期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发现肺心病患者老年组与老年前期组血液流变学改变除血浆粘度差有显著性(P<0.05)外,其余各项差别无显著性(P>0.05)。而肺心病患者较正常对照组的全血粘度比,血浆粘度比、红细胞电(?)时间、红细胞压积差别有显著性(P<0.05或P<0.01),血沉差别无显著性(P>0.05)。同时还发现患者组与对照老年组不同性别之间的全血粘度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此外,还检测了免疫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发现其与血浆粘度增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90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丽英  谢勇  王莹莹  郑冰冰 《中国热带医学》2006,6(9):1641-1641,1649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与健康人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方法 排除年龄、体重及病程等因素影响后,通过压力传感式血液流变学分析仪检测90例糖尿病患者与86例健康人的血液流变学6项指标,分析其异常特点。结果 糖尿病病人的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血纤维蛋白原、全血还原粘度5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改变有统计学意义;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差异。结论 糖尿病患者多伴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改善血液流变状态从而改善微循环是减少并发症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全血比粘度是血液流变学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制订我国健康中青年人全血比粘度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各地用毛细管法测定的健康中青年人全血比粘度参考值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发现有一定的规律性。一、材料与方法1.全血比...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噪声暴露后血液流变学、血糖的变化,以及如何预防噪声的这种作用,测定了实验大鼠血液低切粘度、中切粘度、高切粘度、红细胞压积和血糖。结果低切粘度、高切粘度白噪声暴露组显著降低,丹参组无显著变化,中切粘度、红细胞压积暴露组、丹参组、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暴露组血糖比另外两组略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揭示:噪声可引起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而丹参对噪声具有拮抗作用,可预防噪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血液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性,凝固性、血液有形成份(主要是红细胞弹性、变形性)和心脏血管的粘弹性、变形性的一门科学[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已开展研究其在脑、肾及心血管疾病中的改变。关于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国内还未见报道,作者对70例CHF患儿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总结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CHF患儿70例,男55例,女15例。年龄4个月~3岁23例,~7岁17例,~13岁30例。引起心力衰竭的疾病为风湿性心瓣膜病20例,病毒性心肌炎28例,扩张性心肌病10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养阴通脑颗粒对脑缺血大鼠红细胞变形能力和小鼠减压缺氧耐力影响。方法:采用四血管阻断法(4V0法)制作老年大鼠脑缺血损伤模型,观察养阴爱脑颗粒对血液变学指标的影响;采用小鼠减压缺氧耐力方法观察了本品的抗缺氧能力。结果:养阴通脑颗粒具有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全血粘度的作用,延长减压缺氧小鼠存活时间。结论:养阴通脑颗粒对脑缺血性老年大鼠异常血液流变学变化具有改善作用和提高小鼠的缺氧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观察了60例失代偿期肺原性心脏病病人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表明,失代偿期患者的血浆和全血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升高,红纽胞电泳时间延长,其程度随临床类型和病情价段不同而定,全血粘度与病情轻重程度有关。提示血液流变学检查可作为反映病情演变的一种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特点及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进行血流变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血液流变项目中全血粘度(高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与健康体检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改变,血流变检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血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变情况。方法  4 5例白血病患者清晨空腹取静脉血 5ml,采用SA B型血液流变电脑诊断仪检测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 ,并分析其改变情况。结果 发现CML组有明显血液流变学异常 ,表现在全血还原比粘度上升 ,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及刚性指数增加 ,血小板粘附率升高 ,白细胞计数增高 ,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纤维蛋白质、血沉方程K值正常 ,而纤维蛋白原等血浆因素对此影响不大 ;AL组血小板数量减少 ,血小板粘附率下降。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白血病患者是否进行抗凝治疗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洋虫对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活血化瘀机制。方法 洋虫全虫的水提液500mg/kg连续给大鼠灌胃10天,腹主动脉取血,检测大鼠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蛋含量、血球压积、血沉、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1分钟解聚率。结果与结论 大鼠全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球压积均明显降低;对血沉、血沉方程K值、最大聚集率、1分钟解聚率及全血还原粘度无明显影响。说明洋虫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相似文献   

17.
泽兰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泽兰药理作用并寻找有效成分,以大鼠血液流变学为观察指标,对泽兰4个提取部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L.F04、L.F02、H2O对提取部分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全血表现粘度的作用,其中以L.F04效最好,L.F04降低血液粘度作用与其抑制红细胞聚集及改善血浆成分有关。  相似文献   

18.
血液流变学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报道了用血液流变学方法(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沉)检测蚌埠地区153例健康人的正常值,并对479例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血液流变学测定值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冠心病、心肌梗塞、原发性高血压、脑血栓和糖尿病的比值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5~0.005)。文章讨论了上述变化的机理及血液流变学在临床上应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刺对中风患者微循环与血液流变学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通过对42倒中风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的观察,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针灸改善微循环的机理.结果表明,中风患者不仅有微循环的病理的改变.而且有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经一个疗程的针刺治疗后,患者微循环得到改善同时,血液粘度的下降,并表明微循环血流速度与血液粘度有负相关关系.认为针刺改善微循环与改变血液粘度,减少血液流动时的摩擦阻力,从而使血流加快有关.推测血液粘度的改变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1)调整红细胞数量:(2)调整红细胞的变形能力;(3)调整红细胞聚集性;(4)调整红细胞表面电荷;(5)调整血浆粘度。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随机检测102例长春地区正常人的一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实验结果采用性别和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男女二组间的各项指标均有非常显著差异。而两个年龄组间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无显著差异。本文选用国际通用血粘度单位厘泊(CP)表示七种切变率下的全血表现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