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 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回盲部穿孔,多采取分期手术方案。我院从1985年7月—1995年7月采取1期右半结肠切除术的处理回盲部穿孔共24例,占同期右半结肠切除术处理回盲部穿孔共24例,与同期右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71岁。发现右下腹包块半月,伴触痛及腹胀。查体:消瘦体型,腹平软,右下腹可扪及约10cm×10cm包块,质硬,压痛,活动度小。大便隐血试验阳性。CEA、AFP及CA199测值均在正常范围内。腹部CT提示:横结肠右侧、右侧髂窝回盲部及盲肠占位性病变,周围广泛粘连、浸润,可见多个肿大淋巴结。术前诊断:回盲部包块。治疗:经积极术前准备后在全麻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中见:回盲部回肠与结肠扭曲成团,右半横结肠与回盲部粘连、浸润。包块约15cm×15cm×8cm大小,右结肠动脉旁淋巴结肿大,结肠中动脉旁淋巴结肿大。术后病理诊断:回盲部结肠大量钙…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回结肠肠段动脉、静脉的配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观察50具成人和儿童尸体的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的动脉、静脉配布及其在供应肠段的边缘吻合情况。结果示回结肠肠段的静脉配布较动脉恒定;动脉配布共分7个类型;边缘动脉未见吻合中断,但右结肠静脉与中结肠静脉间有3例吻合完全中断。上述解剖特点可指导临床回结肠代食管的手术操作,以防止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回盲部炎性假瘤(附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回盲部炎性假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回盲部炎性假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无1例确诊,术中冰冻切片检查1例,诊为炎性肿块,行右半结肠切除6例,右半结肠及部分乙状结肠切除1例。回盲部切除1例。结论:炎性假瘤症征无特异性,术前确诊困难。结肠镜检及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确诊行回盲部切除术;对不能除外盲肠癌者,则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评论     
回肠结肠动脉与结肠右动脉及肠系膜上动脉的末支间虽有吻合,但吻合一般不充分。故该支动脉的损伤常可引起回肠末端、盲肠、阑尾与升结肠近端部分的坏死。因而在回肠末端病变手术时,一般均不主张在距回盲瓣10cm内作回肠端一端吻合术。本文报道3例回肠外伤在距回盲瓣10cm内作回肠端一端吻合获得成功。这样做的优点是保留了回盲瓣的功能,操作亦较简单,术后并发症也较少。  相似文献   

6.
回结肠肠段血管配布的应用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回结肠肠段动脉,静脉的配布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观察50具成人和儿童尸体的回盲部,升结肠,横结肠的动脉,静脉配布及其在供应肠段的边缘吻合情况,结果示回结肠肠段的静脉配布较动脉恒定;动脉配布共分7个类型,边缘动态未见吻合中断,但右结肠静脉与中结肠静脉间有3例吻合完全中断。  相似文献   

7.
我科1986年3月至1988年3月对回盲部或右半结肠癌切除病例,失去回盲瓣功能,人工设计似回盲瓣作用,施回结肠端端或端侧套入式六例手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针对回盲部切除术后失去回盲瓣而引起的一些术后并发症,我们选用下列术式,回肠结肠端端套人式吻合,三瓣式回盲瓣重建术或二瓣式回盲瓣重建术。从1987年7月至1991年12月共行此手术23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3例中男17例,女6例,年龄22~65岁,平均42.4岁。急诊手术14例(60.81%),其中肠套叠回盲部坏死3例,回盲部扭转肠坏死3例,阑尾粘液囊肿扭转致肠梗阻、肠坏死4例,回盲部肠系膜严重挫伤2例,克隆氏病2例,以上14例均行回盲部切除;择期手术9例,其中回盲部结核3例,阑  相似文献   

9.
马骊  王欣  张凤坤  赵俊 《沈阳医学院学报》2009,11(4):221-222,224
目的:探讨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至2007年治疗的结肠慢传输型便秘25例患者的治疗资料。其中行保留回盲部的结肠次全切除术8例,行切除回盲部的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9例,行全结肠切除术5例,行结肠部分切除术的3例。结果:病理检查结果示结肠肌间神经节细胞减少变性或缺如。盲肠结肠吻合术后患者大便次数2~4次/日,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后患者大便次数3~5次/日,全结肠切除术后为5~8次/日,结肠部分切除术后为1—2次/1~2天。结论:结肠次全切除术是治疗结肠慢传输型便秘的有效方法,保留回盲部的结肠次全切除术与切除回盲部回肠乙状结肠下端吻合术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在临床上,有些回盲部癌病人以急性阑尾炎的表现发病,堂绝大多数这样的病人施行阑尾切除术时发现回盲部肿物,而在术前准备不完善的情况下施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困此手术不彻底或出现了不该出现的并发症,本文总结丁谩诊为急性阑尾炎的回盲部癌12例并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儿童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临床分析(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起源异常(coronary artery origin anomalies,CAOA)的临床及检查特点,为及时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对我院2000-2008年经心脏彩超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起源异常7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左旋支起源于肺动脉1例,左前降支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1例,左前降支异常起源于肺动脉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前窦1例,左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1例。误诊为扩张型心肌病3例,误诊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2例,误诊为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误诊为冠状动脉-肺动脉漏1例。结论 儿童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极易误诊为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及心肌病,提高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时诊断及治疗对于提高患儿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提高血管旁路转流术治疗肾动脉平面以下动脉缺血的临床效果及途径.方法 对应用人工血管和自体大隐静脉行旁路移植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的17例患者进行总结,分别于肾动脉水平以下的腹主动脉至双髂总动脉、腹主动脉至双髂外动脉、髂总动脉至腘动脉、股总动脉至腘动脉上段、股总动脉至腘动脉下段、腘动脉与胫后动脉行架桥术.结果 其中行大隐静脉架桥术的5例患者血管全部通畅,股三角淋巴瘘1例;行人工血管架桥术的12例患者中,伤口液化5例,人工血管外露并阻塞1例,隐神经皮支损伤1例.结论 腹主动脉、双髂动脉或双股动脉闭塞只能采用人工血管架桥术治疗;股总动脉以下股浅动脉以及腘动脉闭塞,人工血管和自身血管性架桥均可应用;而腘动脉下段及膝关节以下的动脉闭塞时,采用自体大隐静脉架桥;动脉造影是正确选择血管重建方式的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256排CT进行筛前、筛后动脉血管成像,为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FESS)提供术前参考。方法对40例鼻炎和/或鼻窦炎患者进行256排CT头部血管成像,在工作站进行二维和三维重建分析,辨别筛前动脉和筛后动脉,统计其出处(眼动脉O1-O3段),测量筛前动脉与前鼻棘距离及其连线与鼻底的夹角。结果辨别出40例患者筛前动脉75支,辨别出24例患者筛后动脉39支;其中,有70支筛前动脉起自眼动脉O3段,占93.3%,5支起自眼动脉弯,占6.7%。有22支筛后动脉起自眼动脉弯,占56.4%,10支筛后动脉起自O2段,占25.6%,7支筛后动脉起自O3段,占17.9%;表现为同一患者双侧不一定对称;测量筛前动脉与前鼻棘距离(85.1±3.1) mm,与鼻底夹角为(49.3±0.8)°。结论用256排CT进行筛前、筛后动脉血管成像,辨识率较高,相关数据测量有助于术前了解筛动脉情况,有利于预防FESS大出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在检测冠状动脉畸形的方法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2年7月在该院行CT冠状动脉成像的945例患者的CTA资料,以DSA为金标准,总结冠状动脉畸形的发病率和CT表现。结果 945例患者共检出各类冠状动脉畸形9例,发病率为0.95%,其中发生于左冠状动脉3例,右冠状动脉4例,冠状动脉瘘2例。结论 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准确展示冠状动脉畸形,可成为筛查冠状动脉畸形的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15.
商春雨  陈春  常继红  关天光 《当代医学》2011,17(28):105-106
目的观察胰背、胰横及胰前弓动脉的血管造影解剖,评价其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8例糖尿病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造影图片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胰背、胰横动脉的血管造影解剖。结果①胰背动脉出现率为86.11%(93/108),起自脾动脉占69.89%(65/93),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占8.6%(8/93),起自肝总动脉占10.75%(10/93),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占4.3%(4/93),起自腹腔动脉占6.45%(6/93)。②胰横动脉出现率87.96%(95/108),起自胰背动脉左支的占84.21%(80/95),起自胰大动脉占8.42%(8/95),胰前弓动脉直接延续为胰横动脉占7.37%(7/95)。③胰前弓动脉出现率85.19%(92/108),起自胰十二指肠上前动脉占79.35%(73/92)、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占15.22%(14/92),起自胃网膜右动脉者占5.43%(5/92)。④胰背动脉插管失败者12例(胰前弓动脉显影),采用胰前弓动脉超选择插管使手术成功11例。结论①胰背、胰横动脉及胰前弓动脉出现率极高,但起始位置不固定;②对于胰背动脉插管困难的患者尝试采用超选择胰前弓动脉插管可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罗旭  余萍 《吉林医学》2010,31(21):3401-3402
目的:比较桡动脉和股动脉的平均动脉压在危重患者中是否可以互相替代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影响。方法:选取67例有临床指征需行有创动脉压监测的危重患者,分为高剂量血管活性药组和低剂量血管活性药组。同时经股动脉和桡动脉进行有创动脉压监测并记录。结果:桡动脉平均动脉压比股动脉高(3±4)mmHg(1mmHg=0.1333kPa),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动脉和桡动脉测量平均动脉压的数据可以互换。既使是接受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的危重患者,进行股动脉穿刺并非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对面动脉进行解剖学研究.方法 挑选已行CTA检查并无血管及其他病变的病例共45例,采用荷兰PHILIPS公司Brilliance 16排螺旋CT,经肘静脉注入欧乃派克350 mgI/ml.后处理技术主要采用MIP及Volume Render(VR),按左右面动脉分别进行统计.结果 左侧面动脉:45例中有44例(97.8%)起自颈外动脉,距离颈动脉分叉处4.50~47.90 mm,平均(18.77±8.98)mm;1例(2.2%)起自颈总动脉.右侧面动脉:45例(100%)均起自颈外动脉,距离颈动脉分叉处6.80~39.70mm,平均(19.23±8.25)mm.双侧面动脉均以独立起于颈外动脉多见,其次为舌、面动脉共干起于颈外动脉,左侧面动脉中颏下动脉与面动脉共于以及甲、舌、面动脉共干各1例.左侧面动脉干管径1.40~4.70 inln,平均(2.83±0.77)mm;右侧面动脉干管径1.60~4.30mm,平均(2.8±0.79)mm.左侧面动脉终止于口角以下12例(26.67%),口角至鼻翼之间7例(15.56%),鼻翼以上26例(57.77%).右侧面动脉终止于口角以下7例(15.56%),口角至鼻翼之间12例(26.67%),鼻翼以上26例(57.77%).双侧面动脉均以穿过下颌下腺实质多见(左侧23例、右侧24例),其次为下颌下腺深面走行(左侧11例、右侧9例).结论 16排螺旋CTA可以无创性术前评价面动脉,借助功能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可以清晰显示双侧面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及中止部位.为临床医师提供详细的资料,有利于整形外科的皮瓣设计和显微血管外科手术的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的临床诊治。方法:2004年1月~2007年3月,我院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56例,其中,腹主动脉骑跨栓3例,髂动脉11例,股动脉22例,腘动脉8例,胫前、胫后动脉4例,腋动脉1例,肱动脉5例,尺桡动脉2例,下肢动脉栓塞∶上肢动脉栓塞=6∶1。全部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术加溶栓、抗凝、解痉药物治疗。结果:栓塞动脉及末梢动脉搏动恢复者38例,栓塞动脉搏动恢复、末梢动脉搏动未恢复12例,均未恢复6例。术后栓塞动脉继发血栓形成、再次手术4例。术后合并代谢性综合征9例,术后截肢(或截趾)7例,死亡3例。结论: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是血管外科常见急症,尽早地诊断、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超选择脉冲式栓塞术对急性产后大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经股动脉穿刺入路,将导管超选人子宫可疑出血的动脉血管,行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采用脉冲式方法将其栓塞。结果29例急性产后大出血患者,经子宫动脉介入栓塞均成功止血,术后随访6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子宫动脉超选择脉冲式栓塞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并能保留子宫及生育功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总结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TAD)腔内隔绝术中不同导入动脉处理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1998年9月至2001年12月间在本中心接受腔内隔绝术的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1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采用局部肝素化加导入动脉完全阻断法,5例采用全身肝素化加导入动脉完全阻断法,99例采用全身肝素化加导入动脉部分阻断法,1例采用导入动脉吻合人工血管的方法。结果:导入动脉完全阻断的患者在下肢血流复通后血压显著下降且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其中局部肝素化的患者术后下肢并发血栓形成2例,筋膜间隙综合征2例。导入动脉部分阻断法失血量增加,但下肢并发症减少。结论:在TAD腔内隔绝术中以部分阻断法处理导入动脉既可减少术中的血压波动又避免了术后严重的下肢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