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群  陈东妹 《浙江医学》1999,21(6):324-325,327
为观察不同心功能、心脏结构尿毒症患者血浆心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变化,采用超声心动图和放射免疫法测定37例尿毒症患者心功能、心脏结构和血浆心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结果显示尿毒症患者血浆心内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著升高;随着心功能减退、血浆心钠素水平进一步升高,与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呈显著负相关,与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呈显著正相关;而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水  相似文献   

2.
杨建峰  石亮  魏经汉 《实用全科医学》2011,(9):1360-1360,1457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水平(Ald)含量变化与左室平均室壁应力(mean wall stress,MWS)的相关性分析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0例正常人和6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心脏超声测定左室收缩/舒张内径及室壁厚度并计算平均室壁应力。结果CHF患者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并随着心功能等级的增加而有升高趋势。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含量与左室平均室壁应力呈正相关。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血浆血管紧张索Ⅱ、醛固酮含量的变化及室壁应力增加参与慢性心力衰竭致病机制,它们之间可能还有相互作用及影响,共同参与慢性心力衰竭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3.
血浆脑利钠肽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诊治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脑利钠肽浓度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时的变化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组,NYHA心功能Ⅱ~Ⅳ级)及11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于入院即刻、治疗2周后,分别进行脑利钠肽水平检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脑钠肽水平.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并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组的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组血浆脑钠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组血浆脑钠肽水平随NYHA心功能分级程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1),其与左室射血分数、心脏指数呈负相关(P〈0.05),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呈正相关。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组患者经正规治疗后,随着心功能改善,血浆脑钠肽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血浆脑钠肽水平能较好地反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功能状态,其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治、病情评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含量变化及其与左室射血分数、血浆及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3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组)和15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的血清甲状腺激素、血浆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组中的18例在心功能改善后复查了上述指标。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测定3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对甲状腺激素、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与左室射血分数的关系作直线相关分析。结果:CHF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T3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rT3、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显著增高(P<0.01)。充血性心力衰竭组血清TT3、FT3含量与LVEF均呈显著正相关;rT3、RPA、AngⅡ水平与LVEF均呈显著负相关;PRA、AngⅡ水平与血清TT3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血清TT3、FT3降低及rT3、PRA、AngⅡ升高是CHF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检测上述指标对判断心功能状态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检测甲亢甲减实验大鼠血浆、心房心钠素(ANP),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含量,并与正常大鼠进行比较。发现(1)甲亢大鼠血浆 ANP 显著升高,心房 ANP 显著低下,甲减大鼠两者呈相反变化:(2)血浆 ANP 和血清 T_4呈正相关,(3)甲亢和甲减大鼠肾素活性和血管紧张素Ⅱ分别呈明显升高和降低;醛固酮水平则无明显变化。上述结果提示甲亢时心房释放 ANP 增加,甲减时释放减少;异常甲状腺功能状态下,血浆 ANP 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相互作用对维持体液平衡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吴振西  尹欣  王联发  陈训 《医学综述》2009,15(17):2717-2719
目的研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脑钠素(BNP)水平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左室功能等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122例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和20例对照组血浆BNP浓度;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心力衰竭患者BN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BNP水平随着心功能纽约分级(NYHA)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高,其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r=-0.34,P<0.001),治疗后随心功能好转BNP浓度下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改善(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BNP水平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并能较好地反映左室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射血分数正常、不同心功能分级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心衰程度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测定40例射血分数正常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衰组)和30例心功能正常的老年患者(对照组)血浆脑钠肤(BNP)、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的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测定各组左室射血分数.结果 心衰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程度的加重BNP水平也显著增高(P<0.01).心衰组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的水平较对照组高,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衰组各级心功能水平之间也无明显规律.结论 射血分数正常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随心衰严重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升高,测定血浆BNP水平对射血分数正常的老年心力衰竭的诊断及心功能水平的评价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而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的水平的测定意义在此方面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41例肝硬化患者及50例健康人的血浆心钠素、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含量。结果表明,肝硬化腹水时上述指标均明显升高且与病情相关。在有腹水的患者,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测定可作为估计疗效、判断预后的良好指标。这些患者的心钠素与肾素、血管紧张素Ⅱ或醛固酮之间无明显相关,提示肝硬化时这几种激素的释放、代谢调控发生紊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人参四逆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和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在90只SD大鼠中随机选取30只设为空白对照组,剩余60只大鼠采用腹腔注射盐酸阿霉素的方法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建模成功后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给药组各30只。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大鼠均给予常规饲养及生理盐水灌胃,给药组大鼠给予中等剂量(0.5 g/kg)人参四逆颗粒灌胃。干预21 d后,采用心脏超声诊断仪测定3组大鼠的心功能指标,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B型钠尿肽(BNP)、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Ⅰ(AngⅠ)、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重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均增大,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而给药组以上心功能指标均优于模型组(均P<0.05)。模型组血浆BNP、内皮素、AngⅠ、AngⅡ水平均高于空白对照组,而给药组以上指标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结论 人参四逆颗粒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心脏功能,其或通过降低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而发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丁虹 《吉林医学》2013,(31):6445-6447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血浆脑钠肽(BNP)的影响。方法:选择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3例。对照组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药、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和洋地黄类药,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丹参酮ⅡA注射液,治疗15 d。观察心功能改善情况,并测定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血浆BNP水平。结果:两组心功能均得到改善,血浆BNP水平下降,治疗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丹参酮ⅡA能显著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  相似文献   

11.
宋小娟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4):1769-1770
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前后心功能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变化。方法:48例CHF患者均口服缬沙坦,80mg/d,疗程12周,比较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并检测治疗前后肾素、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的含量。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的血压及心率都在正常范围(P<0.01);治疗后左室收缩末内径(LVEDs)、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心脏排血指数(CI)等心功能指标均获改善(P<0.01);治疗后肾素、血管紧张素较治疗前升高(P<0.05),而醛固酮水平降低(P<0.01)。结论:缬沙坦对CHF心功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RAAS功能的平衡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在心力衰竭严重性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比较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12例及健康体检者30例血浆BNP浓度、心脏超声参数,并观察心衰各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各级别心功能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心衰程度的加重,BNP水平逐渐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左室射血分数降低。血BNP水平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呈显著正相关(r=0.712),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P=-0.703)。发生心脏事件者入院时血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脏事件者(P<0.01);住院期间4例死亡患者临终前24h内血浆BNP水平较入院时明显升高(P<0.01)。结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BNP水平越高,提示心力衰竭程度越严重,患者近期预后越差。经治疗BNP持续增高的患者可能系高危人群,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与老年心衰患者心功能水平及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心力衰竭患者58例,另选28例健康老人为时照,以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方法评估心功能,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血浆BNP水平并用彩色多普勒测定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随访18个月,比较分析各组血浆BNP水平与心功能状况和心脏事件发生的关系。结果心力衰竭组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有关,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对照组,BNP与LVEF呈负相关。发生心脏事件患者与未发生心脏事件患者相比血浆BNP水平升高而LVEF值降低。结论血浆BNP水平能反映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并随心功能不全级别的升高而相应递增,且对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脏事件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联合比索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心室重构及神经内分泌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11月间本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2例,按照双盲随机对照法将入组患者分为接受比索洛尔治疗的对照组、接受曲美他嗪联合比索洛尔治疗的观察组,各26例,均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心功能参数、心室重构参数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外周血神经内分泌因子含量。结果:治疗前,两组心功能、心室重构、神经内分泌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心功能参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心室重构参数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收缩末期厚度(IVSS)、左心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PWD)、左心室后壁收缩末期厚度(PWS)、左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外周血神经内分泌因子去甲肾上腺素(NE)、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钠素(ANP)、内皮素(ET)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比索洛尔可优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并抑制心室重构进程,调节机体神经内分泌因子分泌,有助于患者整体病情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伴有QRS波时限延长和明显左室收缩功能下降的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测定6 min步行距离(MHW)、QRS波时限、胸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血浆脑钠肽(BNP)。结果 10例患者均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不明显,6 min步行距离增加,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RS波时限缩短,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减小,血浆脑钠肽水平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明显改善轻中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6.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之间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心功能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13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纽约心脏协会NYHA分级标准分为4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浆BNP浓度.血浆BNP水平与心脏多普勒超声指标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相关关系.结果: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患者的血浆BNP水平不同,随心功能级别增加而显著增高(P<0.05).血浆BNP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56,P<0.05),与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呈负相关(r=-0.57,P<0.05),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呈正相关(r=-0.56,P<0.05).结论:血浆BNP值可作为较可靠的早期预测心功能不全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美托洛尔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52例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硝酸酯、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病情稳定后,随机分为两组:美托洛尔组26例,常规对照组26例.从小剂量开始(美托洛尔组,初始剂量6.25mg/次,2次/d),缓慢递增.评估治疗前后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分级,并做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功能改变,摄心脏正位片测定心胸比值.结果:治疗6个月后,美托洛尔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使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均明显减小,心胸比值降低.结论:美托洛尔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逆转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8.
胡健  张汝  李改丽  王建  王晓湘 《西部医学》2010,22(7):1206-1207,1209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对高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和BNP的影响。方法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7例,治疗组25例,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疗程6周。根据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NYHA)分级法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心功能分级情况、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改善情况及血浆BN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心功能改善情况及血浆BNP下降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联合常规治疗心衰药物能显著改善CHF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浆BNP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肽(BNP)在心力衰竭诊断价值中的评估.方法 选择心力衰竭患者200人,测量老年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与临床评估心衰,通过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及超心动图测量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与对照组51例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BNP水平随着心功能分级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加,与左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随着心力衰竭程度加重升高,较好的反映左室功能可做为心力衰竭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的变化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其的影响.方法 测定50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30例血压正常糖尿病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内脂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观察喹那普利治疗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清内脂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变化.结果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清内脂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明显升高(均P <0.01),血清内脂素与平均动脉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呈明显正相关(γ =0.496,γ=0.521,均P<0.01).应用喹那普利治疗后,血清内脂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明显降低(均P <0.01).结论 血清内脂素水平升高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影响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