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载人航天环境模拟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载人航天环境模拟技术是航天医学工程学的重要分支.本文在阐述了载人航天环境模拟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对载人航天人工大气环境、空间环境、动力学环境、失重环境以及载人航天产品环境模拟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神五”“神六”载人航天的圆满成功,引起了全国广大军民的“载人航天热”。两年前,在“神五”发射之际,本刊主编赵书友曾编写了《载人航天60问》一书,由黄河出版社出版,在全国新华书店广为发行。随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载人航天知识的渴望与求索也愈来愈强烈。应广大读者的要求,我刊从本期开辟《载人航天知识问答》专栏,连续刊登该书内容。播下希望的种子,放飞科学的梦想,问浩瀚宇宙,谁主沉浮? ——编者  相似文献   

3.
载人低重力模拟技术现状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月或登陆火星的航天任务中,航天员不可避免地会经受到低重力环境,由此需在地面上模拟出这种载人低重力环境.本文叙述了载人低重力环境模拟技术的定义、分类,分别介绍了失重飞机、悬吊、水下模拟、外力骨骼等模拟技术,对当前载人低重力模拟技术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做了讨论.最后对我国研制载人低重力模拟设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发可靠性高、功能全面、响应速度快的载人离心机控制系统,使载人离心机平稳运行。方法基于载人离心机功能与结构设计,利用PMAC多轴运动控制卡的控制功能,搭建了基于运动控制器+PC的载人离心机控制系统,采用绝对值式编码器反馈控制精度,软件控制策略上注重异常运行检测和电机稳定性控制。设计精度测试方案,利用6名志愿者进行载人实验,测试载人离心机的运转稳定性。结果完成的控制系统具有较高的控制精度,在离心机转速为5,10,15,20,25 r/min时,旋转一定圈数用时平均值与设定值相当接近,离心机载人时运转平稳,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结论研发的载人离心机控制系统能够达到稳定、可靠运行,该载人离心机可用于高过载环境下人体生理系统响应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载人航天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意义。然而,人类走向空间之路充满着无数的坎坷和危险。安全保证是载人航天发展的生命线。这不仅仅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和经济上的损失,而且还涉及到可能发生的事故对整个社会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也就直接关系到载人航天计划的生存和发展。美苏载人航天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6.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迄今已经成功完成了4次无人飞行和3次载人飞行及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催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载人航天技术研究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纪念中国载人  相似文献   

7.
当代载人离心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载人离心机是航空航天医学专用大型地面实验设备。世办上第一座载人离心机1935年建于德国柏林。随后于上世纪40~60年代,航空航天事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也相继建造,现代高性能载人离心机的发展趋势是全任务动态环境模拟载人离心机的研制与应用。大型高性能载人离心机主要用于航空航天生理学、工效学的研究与训练以及航空航天临床医学鉴定。  相似文献   

8.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已取得巨大成就,航天医学保障作为整个航天载人工程的重要一环,对每次任务的顺利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6次载人航天飞行中,解放军第306医院均承担主着陆场的医疗救护任务,负责航天员出舱后的伤情救治与转运,主着陆场医疗救护地位特殊,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9.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迄今已经成功完成了4次无人飞行和3次载人飞行及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催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载人航天技术研究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纪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周年,进一步促进我国航天医学、航天  相似文献   

10.
长期空间飞行中人的作业能力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航天员是载人航天活动的主体和核心,维持和增强航天员的能力,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确保载人航天任务成功的关键。我国载人航天正从短期向长期空间飞行过渡,研究长期空间飞行下人的作业能力变化特性是开展相关研制的基础。本文从论述载人航天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出发,分析了长期空间飞行中人的作业能力特点和需求,较系统地综述了国际上在长期空间飞行中人的作业能力变化特性方面最新基础研究和应用成果及发展态势,最后对我国空间站和后续载人航天任务在航天员作业能力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载人航天器乘员舱结构布局工效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乘员舱的结构布局是影响载人航天器人机界面的重要因素,它既要考虑舱内部件的物理力学性能,又要满足人机工程设计方面的要求。本文结合载人航天器技术的发展过程,着重论述其结构布局方式的演变、一般原则和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行乘员舱结构布局工效学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2.
航天活动各阶段心电图和心动时相的变化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心电图(ECG)仍是国外载人航天活动各阶段中连续医学监测的唯一技术。我国载人航天计划中ECG也作为重要的医监项目。采用ECG,可动态观察人体4大生命体征之一的脉搏(或心率)和心功能,与ECG有关的心动进相是反映心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系统了解国外载人航天活动中ECG和心动时相的变化及其机理对我国载人航天紧急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对此作了较系统的回顾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把最优化原理用于载人航天器座舱大气控制系统设计,以系统的重量、体积、可靠性、成本和技术复杂程度为目标,建立了系统及其部组件的目标函数和有关性能计算公式,并用BASIC 语言编制了计算机设计程序,在微型计算机上进行了实例计算,证明本优化设计方法能够用于载人航天座舱大气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相似文献   

14.
航天医学工程系统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30年来,随着载人航天的发展,一门综合性、应用性技术科学(Technological Science)——航天医学工程(Space Medico-Engineering)逐步发展起来。它汇集许多互相联系的科学知识、技术方法于一体,旨在研究和解决载人航天全过程中人的安全、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问题;寻求航天器座舱人、机、环境系统的最佳组合方案,以便使工程系统达到安全、高效和经济的总体目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相应的模拟实验方法并建立载人航天器内部环境的地面模拟装置,克服地面上模拟微重力气体对流散热的困难,本文提出了地面以低真空技术减弱自然对流模拟载人航天器内啊对流热的实验方法,建立合适的试验舱和采用合适的实验方法,以便通过实验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的设备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载人航天器环控生保系统热网络的轻量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减轻载人航天器中环控生保系统的重量,方法采用网络分析原理,出环控生保系统中气、液流体回路所构成的流动和热网络,建立此网络中流动、传热及重复计算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从热平衡、热热及其系统重量关系式出发,计算出网络的结点热力学参数及网络系统重量,并对系统重量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 流动和热网络系统中存在最侍者这径,使系统重量最小。并且此最佳管径与流量关系密切;适当地提高通风温度可以降低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结构形式的亲—憎水型微重力气-液相分离器,讨论了它的基本原理和表面张力现象的应用。并给出了它的结构设计、参数的确定、亲水材料和憎水材料的选择以及性能评价实验结果。实验证明,本装置不仅可用作空间微重力技术设备,还可用于载人飞船生命保障系统中液体管理及输送管道的气—液分离。  相似文献   

18.
载人航天器通风除湿系统运行参数的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载人航天器通风除湿系统运行参数及一些组件的设计与优化方法,方法:建立了载人航天器通风除湿系统的数学物理模型,通过设计合适的系统运行参数及时有效地除去舱内产生的热量、水分、防止结露,满足人体的舒适性要求,并且采用计算的方法,分析了各种运行参数及组件对系统当量质量的影响。结果:载人航天器进舱气流温度、相对湿度及通风率、稻谷散湿量都影响舱内气体的露点温度及舒适性。舱内空气参数的有两种方式:以控制温度为主要目标的设计方法,回路中不需要使用余热回收换热器,结构简单,但有时不能满足除湿要求,优先满足湿度控制目标的方法,能够稳定控制舱内露点的温度、有利于防止结露,但系统结构较为复杂,结论: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前提下,采用优化设计措施可以减轻空气处理系统的质量及耗电量,实现系统的轻量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在满足净水产量和卫生要求的条件下,使载人空间飞行器环控生保系统的热电集成薄膜蒸发废水处理系统的设计质量达到系统水平上的轻量化。方法 根据热电集成薄膜蒸发废水处理系统工作过程的特点,建立其主要部件的流动、传热和质量构成的物理数学模型,用数值方法对系统质量与结构参数、操作参数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系统的质量不仅与废水处理系统本身的结构参数、操作参数有关,而且与电源系统和热控系统的工作特性关系密切。相关质量在系统质量构成中占有较大比例。结论 废水处理系统的热电制冷元件的数目、废水的循环流量存在最佳值,使系统的设计质量最小。而较高的系统冷凝压力,有利于系统质量的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