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之一,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1]。中央回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由于位于脑的重要功能区,手术既要争取全切肿瘤,又要注意保护中央回区皮层和中央沟静脉,妥善处理矢状窦,因此手术相对难度较大,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脑膜瘤之一, 而位于中央区附近的窦旁脑膜瘤,因常常累及矢状窦以及中央沟静脉等引流静脉,且术中易导致中央沟静脉损伤而导致术后肢体瘫痪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在全切除肿瘤的基础上,重视对中央沟静脉及重要引流静脉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2006年10月~2010年6月,我科采用显微手术切除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16例,术中注意了对中央沟静脉的保护,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3D-CT静脉造影(3D-CTV)来判断矢状窦旁脑膜瘤与矢状窦、肿瘤周围皮层回流静脉的关系,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帮助.方法 2008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1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前接受3D-CTV检查,3例同时MRV检查.通过观察3D-CTV中肿瘤与所累矢状窦及周边中央沟静脉、中央前沟静脉之间的关系;术前判断矢状窦的通畅性,并根据术中实际情况来验证3D-CTV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1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前3D-CTV检查发现:4例位于额叶矢状窦旁脑膜瘤上矢状窦已经完全被肿瘤侵犯包裹而闭塞,手术将肿瘤包括累及矢状窦一并切除;4例额顶脑膜瘤部分侵入上矢状窦,上矢状窦仍然通畅,其中3例手术将累及上矢状窦侧壁及侵入窦内肿瘤一并切除,同时修补上矢状窦,另1例行肿瘤切除加累及的上矢状窦侧壁电凝烧灼;3例额顶脑膜瘤仅累及上矢状窦侧壁而没有侵入至窦内,1例手术将肿瘤连同矢状窦侧壁外层一并切除,2例行肿瘤加受累及矢状窦侧壁电凝.5例患者3D-CTV同时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中央沟静脉、中央前沟静脉之间关系密切,1例患者中央前沟静脉术中有损伤,其余患者静脉均保护完好.9例矢状窦旁脑膜瘤获得Simpson Ⅰ级全切除,2例Simpson Ⅱ级全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3D-CTV所显示肿瘤与矢状窦关系与手术实际情况吻合.相对于MRV和DSA,通过3D-CTV检查可更方便、直观地判断矢状窦旁脑膜瘤与矢状窦及肿瘤周边静脉的关系,对于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行3D-CTV检查,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因其来源于矢状窦旁的脑膜或脑膜间隙组织、容易侵入矢状窦内,且与脑皮层静脉及脑外静脉系统关系密切,肿瘤全切较困难,术后存在一定程度的并发症和复发,因此成为临床难题之一。目前手术切除仍是大多数矢状窦旁脑膜瘤的首选治疗,部分特殊部位、特殊大小的矢状窦旁脑膜瘤可选择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此外,近年研究发现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和基因治疗对矢状窦旁脑膜瘤也初显疗效。  相似文献   

5.
DSA、术前栓塞在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DSA在明确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血供情况、引流静脉代偿及矢状窦阻塞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病人的病历资料,比较术前未进行DSA检查组、DSA检查组和DSA加栓塞组之间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手术全切肿瘤程度情况。结果DSA检查组和DSA加栓塞组较未进行DSA检查组手术全切率高(P< 0.05);DSA加栓塞组较未栓塞组术中失血少(P< 0.05);各组间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别(P> 0.05)。结论术前行DSA检查可以明确矢状窦旁脑膜瘤的血供、引流静脉代偿及矢状窦阻塞情况,能指导术前栓塞以减少术中出血,并为手术全切脑膜瘤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6.
矢状窦旁脑膜瘤全切后的矢状窦重建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本文报告了15例矢状窦旁脑膜瘤完全切除肿瘤与受累的矢状窦后,用自体颈外静脉或硬脑膜或大脑镰进行的矢状窦重建手术。13例肿瘤位于矢状窦中1/3,2例位于后1/3。重建手术中,包括矢状窦壁缝合3例,矢状窦壁修补5例,自体静脉移植7例。有5例中央区皮层静脉切断后与重建的矢状窦进行了吻合。15例术后效果均满意。  相似文献   

7.
矢状窦镰旁脑膜瘤全切除手术难度大,关键是上矢状窦的重建及皮层静脉的处理。从1991年2月至2001年1月我们应用微创外科技术切除矢状窦镰旁脑膜瘤31例,并对受累的上矢状窦进行重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矢状窦旁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其基底部起源于矢状窦外侧壁及其邻近硬脑膜,分布于由凸面硬脑膜,矢状窦外侧壁和大脑镰形成的矢状窦区.肿瘤血运丰富,由颈内、颈外双重动脉系统供血,肿瘤往往不同程度地侵犯矢状窦及其重要的皮质回流静脉,特别是位于上矢状窦中后1/3者,手术根治较为困难.回顾性分析35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部分病例取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脑系外科)[1],并就如何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全切率与术后疗效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致上矢状窦阻塞时侧支静脉通路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分析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致上矢状窦(SSS)阻塞时其侧支静脉通路的建立情况,确定其在肿瘤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 总结归纳86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行MRA及DSA检查时的静脉系表现。结果 27例发生SSS完全阻塞,59例部分阻塞。18例在阻塞的SSS周围出现了由表浅皮层静脉所形成的侧支静脉环;通过表浅皮层静脉与蝶顶窦及小脑幕静脉系建立端—端吻合的16例;通过与Troland或Labbe静脉建立吻合的14例;通过大脑镰与下矢状窦吻合的9例;通过脑膜静脉并经板障静脉引流到颈外静脉系的17例;混合型12例。结论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致SSS阻塞时,肿瘤周围存在广泛侧支静脉通路,术中应注意保护。脑DSA及MRA检查对术前了解SSS通畅性及侧支静脉通路建立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显微手术治疗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达到SimpsonⅡ级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发生再出血l例,癫(癎)2例.结论 显微手术全切除是治疗中央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不彻底,有复发之虞,但全切后又往往遗留窦缺损。关于缺损的修复材料和方法,各家意见不一。Logue采用颅骨膜;Hartmann和Masuzawa等主张用大脑镰反折或作矢状窦成形;Sindou建议取自体静脉或动脉作矢状窦架桥;本文作者和Donaghy等则倡用自体静脉移植。根据上矢状窦及邻近静脉受累部位和程度,作者将21例窦旁脑膜瘤分成八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上矢状窭、镰旁巨大脑膜瘤的术前设计及术中处理上吻合静脉、上矢状窦的方法,提高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的手术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35例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经充分的术前准备并设计较详细的手术方案,行显微手术全切或次全切除术,术中对受累的上吻合静脉、上矢状窦、硬脑膜及颅骨做相应的处理。 结果35例患者中肿瘤切除达到Simpson Ⅰ级21例,SimpsonⅡ级12例,SimpsonⅢ级2例。术后遗留颅骨缺损5例;单侧肢体瘫痪(肌力Ⅰ~Ⅳ级)5例,双下肢瘫痪(肌力Ⅰ~Ⅱ级)1例,经高压氧、针灸理疗等综合治疗1~6个月后均恢复正常。随访6~24个月,SimpsonⅢ级切除者2例复发。 结论通过术前充分的MRI、MRA、DSA、CTA等影像学评估及设计较详细的手术方案,术中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有效地控制出血、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及受累的上吻合静脉、避免正常脑组织医源性损伤、尽可能全切或次全切除肿瘤,是提高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皮质中央区矢状窦旁镰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皮质中央区矢状窦旁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手术治疗的35例皮质中央区矢状窦旁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的方法及策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Simpson切除标准,Ⅰ级切除24例(68.6%),Ⅱ级切除11例(31.4%)。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至5年,4例复发,行二次手术。结论充分的术前影像学评估,合适的手术入路,术中保护好中央沟静脉、处理好上矢状窦和避免脑皮质的损伤,细致的显微操作,能明显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降低复发和其他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正矢状窦旁蛛网膜颗粒细胞较为丰富,是脑膜瘤的常见好发部位,肿瘤基底位于矢状窦及大脑镰,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而中1/3矢状窦毗邻中央前、后回,并有粗大中央沟引流静脉,附近区域通常被定义为中央回区~[1],该部位脑膜瘤手术难度大,术后可出现严重偏瘫、重度脑水肿等并发症。我们对该部位的肿瘤既要力争全切,又要保护中央回区重要结  相似文献   

15.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全切肿瘤51例(94.5%),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者22例(40.8%),SimpsonⅡ级切除者29例(53.7%);余3例SimpsonⅢ级切除(5.5%).术后随访6~72个月,无手术死亡.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应力争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暴露、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保护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和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与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提高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脑膜瘤手术的全切率,总结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和处理颅内静脉系统的经验和技巧。方法我院1991年7月至2001年7月,手术治疗300例侵及颅内主要静脉系统的脑膜瘤,包括(1)矢状窦旁脑膜瘤;(2)大脑镰旁脑膜瘤;(3)小脑幕脑膜瘤;(4)横窦和窦汇区脑膜瘤;(5)镰幕脑膜瘤;(6)海绵窦脑膜瘤;(7)乙状窦脑膜瘤;(8)颈静脉孔区脑膜瘤。视肿瘤部位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根据静脉系统受侵及的程度做不同的处理。结果按脑膜瘤切除的Simpson's分级,其中Ⅰ、Ⅱ级为全切除,全切率为86.7%,死亡率为1.7%。结论当脑膜瘤侵及不同的硬脑膜静脉窦或重要的颅内静脉时,手术处理方法不同。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提高脑膜瘤的全切率,并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正上矢状窦旁为脑膜瘤的好发部位,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1],因肿瘤往往累计上矢状窦,中央沟静脉及运动、感觉功能区,手术有较高的难度和风险,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6年3月共显微手术治疗上矢状窦旁脑膜瘤42例,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42例患者,脑膜瘤均位于上矢状窦旁,其中男18例,女24例,年龄39~68岁,平均年龄45.6岁,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在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对经MRI平扫和增强扫描诊断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患者行MRV及DSA检查.分别记录两种影像资料中肿瘤侵犯静脉窦的部位、静脉窦通畅程度及矢状窦旁脑膜瘤相关侧枝静脉吻合的显示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9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中,MRV对矢状窦受侵部位的显示与DSA和术中所见一致;对上矢状窦受侵犯通畅程度的显示上,MRV诊断矢状窦通畅的敏感度是87.0%,特异度是66.7%,符合率为82.8%.MRV对矢状窦旁脑膜瘤相关侧枝静脉吻合显示的敏感度是25.0%,特异度是76.9%,符合率为48.3%.结论 MRV在窦旁脑膜瘤侵犯静脉窦的部位、通畅程度上为其术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纵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大脑窦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经显微手术治疗的31例矢状窦、大脑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20例,Ⅱ级切除7例,Ⅲ级切除2例,Ⅳ级切除2例。29例随访6个月至5年,13例不全性偏瘫者完全恢复,8例术前偏侧感觉障碍者均不同程度改善,4例术前上矢状窦局部完全闭塞者术后3年无复发,4例肿瘤双侧对称生长者双侧开颅术后5年无复发。2例失访。无死亡病例。结论认真分析术前影像资料,熟练运用显微外科技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保护中央区和上引流静脉,妥善处理受累上矢状窦,可以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邻近中央区脑皮质的矢状窦旁、镰旁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的术前评估及术中注意要点,以期获得较好的脑功能保护并最大程度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总结分析我科2006年5月至2012年4月显微手术切除的皮质中央区邻近区矢状窦旁、镰旁脑膜瘤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2例中,肿瘤全切除35例(Simpson I级17例,Ⅱ级18例),次全切除7例。术后短期出现偏瘫或加重者共17例,其中出院时12例已恢复正常,5例遗有偏瘫(肌力Ⅲ级3例,肌力I-Ⅱ级2例),现已随访2年仍留偏瘫f肌力Ⅲ级)者3例。目前保持随访1-5年的38例患者有2例复发,经1刀治疗至今3年未见肿瘤增大;除3例轻偏瘫(生活可自理)外,余35例工作生活正常。结论术前认真分析CT、MRI及其必要的cT脑动静脉血管成像资料,评判肿瘤切除中需要注意保护的重要结构,肿瘤的显微手术切除及窦旁皮质回流静脉的严密保护,可有效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