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建立理想的同种异体肢体移植动物模型的方法及技术。方法Wistar大鼠的后肢为移植物,SD大鼠为受体。切取Wistar大鼠的后肢,用UW灌注液,将移植物与宿主的股骨固定,端端吻合坐骨神经、股神经及股动、静脉各一根。手术后长效青霉素抗炎治疗,显微外科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移植后宿主及移植物的变化,分析影响异体肢体移植的影响因素和手术技巧。结果共实施68例异体肢体移植手术,其中建立稳定模型前完成24例,成功9例,成功率为37.5%。模型稳定后,又进行大鼠的异体肢体移植44例,成功40例,成功率为90.9%。结论建立稳定的动物实验模型,有利于提高异体肢体移植的存活率,其中熟悉大鼠肢体的解剖是成功的基础,精细稳定的显微外科微创技术是提高血管吻合成功率、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模型,旨在分析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中各种不同组织的急性排斥反应特点,确定反映肢体移植排斥反应最具有代表性的组织类型.方法将29只Sprague-Dawley成年大鼠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15只为自体肢体再植组,实验组14只为Wistar→SD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组,术后不用免疫抑制剂,观察急性排斥反应出现的时间及表现,并对移植肢体中各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异体肢体移植术后第(3.36±1.15)d开始出现皮下水肿和皮肤红斑,这是最早的急性排斥反应表表现;移植肢体的平均存活时间为(7±0.78)d;移植肢体中皮肤组织的排斥反应程度最强.结论Wistar→SD同种异体肢体移植中皮肤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最易于观察排斥反应的组织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模型,分析小剂量环孢素A(cyvlosporinA ,CsA)对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雄性Wistar和SD大鼠为供、受体,以CsA为免疫抑制剂。对照组14只,将Wistar大鼠肢体移植至SD大鼠,术后不用药。实验组术后按用药剂量的不同分为2组( 2mg/kg组17只大鼠和CsA 6mg/kg组18只大鼠)。2组术后用药时间均为4周(每日1次共2周,然后每周2次共2周)。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移植肢体排斥反应及存活时间;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对照组移植肢体平均存活时间为[( 7.0 0±0 .78)d , x±s ,下同] ;CsA 2mg/kg组为( 3 7.18±0 .5 1)d ,CsA 6mg/kg组为( 3 3 .2 0±1.0 5 )d。术后第3天,对照组的CD4/CD8比值显著增高,移植肢体开始出现肿胀、皮肤红斑等表现。实验组的CD4/CD8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小剂量CsA能抑制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并能延长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T细胞疫苗(TCV)的制备方法及其抗移植皮肤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 制备针对特定SD大鼠的供体特异性T细胞疫苗,将其免疫受体Wistar大鼠;然后取免疫前和每次免疫后第五天的受体Wistar的淋巴细胞(反应细胞)与供体SD的淋巴细胞(刺激)进行体外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以MTT法检测细胞免疫增值反应情况,比较疫苗接种后诱导淋巴细胞反应受抑制的情况:再将SD大鼠皮肤移植到TCV免疫后的Wistar大鼠,观察皮肤移植反应并统计移植物存活的时间.排斥反应的移植物行病理检查.结果 TCV组受体淋巴细胞反应程度比接种前显著减弱(P<0.05);特异性TCV组皮肤移植物存活时间较非特异性TCV组及对照组延长(P<0.05).移植皮肤排斥反应病理表现更轻.结论 TCV经腹腔接种可以诱导出针对同种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TCV能够延长同种异体移植皮肤的存活时间,有一定抗移植排斥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同种异体大鼠外耳郭移植后组织形态学改变及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方法将动物分为自体、异体移植组.自体移植组以SD大鼠兼职供体与受体,进行自体移植;异体移植组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SD→WISTAR),然后观察外耳郭的生存情况与组织学变化.结果异体外耳郭移植后可能存在快速排斥反应,组织中不但有T淋巴细胞的浸润而且也发现大量单核细胞的浸润.结论血管化的皮肤复合组织移植物的排斥反应机制与皮肤移植可能有着明显差异,进一步了解其排斥反应机制是解决移植物长期生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阶段,移植肢体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动态变化及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抗免疫排斥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肢体移植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Wistar大鼠→Wistar大鼠)、排斥组(SD大鼠→ Wistar大鼠)和CsA治疗组(SD大鼠→Wistar大鼠),术后1、4、7 d获取移植肢体股动脉行病理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肢体血管ICAM-1表达的变化.结果 对照组供体移植肢体股动脉血管内皮细胞仅出现轻微肿胀与ICAM-1表达微弱;排斥组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明显,淋巴细胞大量浸润,ICAM-1的表达强度和数量明显增加;CsA治疗组移植肢体血管内皮细胞仅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ICAM-1表达较弱.结论 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阶段,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水平与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有关,CsA可降低移植肢体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抑制复合组织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大鼠外耳郭移植后组织形态学改变及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方法 将动物分为自体、异体移植组。自体移植组以SD大鼠兼职供体与受体 ,进行自体移植 ;异体移植组以SD大鼠为供体 ,WISTAR大鼠为受体 (SD→WISTAR) ,然后观察外耳郭的生存情况与组织学变化。结果 异体外耳郭移植后可能存在快速排斥反应 ,组织中不但有T淋巴细胞的浸润而且也发现大量单核细胞的浸润。结论 血管化的皮肤复合组织移植物的排斥反应机制与皮肤移植可能有着明显差异 ,进一步了解其排斥反应机制是解决移植物长期生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同种异体大鼠外耳廓移植后组织形态学改变及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方法 将动物分为自体,异体移植组,自体移植组以SD大鼠兼职供体与受体,进行自体移植;异体移植组以SD大鼠为供体,WISTAR大鼠为受体(SD→WISTAR),然后观察外耳郭的生存情况与组织学变化。结果 异体外耳廓 移植后可能存在快速排斥反应,组织中不但有T淋巴细胞的浸润而且也发现大量单核细胞的浸润。结论 血管化的皮肤复合组织移植物的排斥反应机制与皮肤移植可能有着明显差异。进一步了解其排斥反应机制是解决移植物长期生存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生猪Sertoli细胞(NPSCs)与大鼠胰岛细胞联合移植对延长大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的作用及其主要的机制.方法 将糖尿病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1)单纯移植组(n=6):单纯移植1500个胰岛当量(IEQ)的SD大鼠胰岛细胞至糖尿病大鼠的左肾包膜下;(2)分侧移植组(n=4):将1500个IEQ的SD大鼠胰岛细胞移植到糖尿病大鼠的左肾包膜下,同时将1×10~7个NPSCs移植到糖尿病大鼠的右肾包膜下;(3)混合移植组(n=6):将1500个IEQ的SD大鼠胰岛细胞和1×10~7个NPSCs混合移植到糖尿病大鼠的左肾包膜下.移植后每天监测各组的血糖水平,以了解移植物的存活时间;移植后发生排斥反应时获取移植物标本,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物中CD3~+T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及细胞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单纯移植组、分侧移植组和混合移植组胰岛移植物存活时间分别为(5.7±1.0)d、(5.3±0.5)d和(16.3±1.4)d,混合移植组存活时间较其他两组显著延长(P<0.05).单纯移植组移植区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主要为CD3+T淋巴细胞;混合移植组移植区Bcl-2基因呈高表达;各组移植区HO-1基因均有表达,差异不明显.结论 NPSCs与大鼠胰岛细胞联合移植可以延长大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物的存活时间,其机制可能与NPSCs抑制移植物淋巴细胞浸润、促进Bcl-2基因高表达的局部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FK506和RS-61443对大鼠异体肢体移植的联合免疫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模型 ,旨在分析 FK5 0 6和 RS- 6 14 4 3对大鼠异体肢体移植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 方法 选择雄性 Wistar和 SD大鼠为供、受体 ,以 FK5 0 6和 RS- 6 14 4 3为免疫抑制剂 ,对照组为术后不用药组 ,实验组根据用药剂量和药物不同分为 6组 ,各组用药时间均为 5周 (每日 1次共 2周 ,然后每周 2次共 3周 ) ,进行了 10 1例异体肢体移植动物实验。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移植肢体排斥反应及存活时间。 结果 对照组肢体平均存活时间为 (7.0 0± 0 .78)天 ;实验组 1~ 6组移植肢体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 (17.0 8± 4 .5 0、2 3.2 0± 5 .0 5、11.19±2 .2 8、16 .33± 1.83、13.33± 3.2 2和 5 8.76± 6 .81)天。 结论  FK5 0 6和 RS- 6 14 4 3能抑制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术后急性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 ,并能延长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靶向CD40的RNA干扰对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方法以纯系SD大鼠为供体,纯系Wistar大鼠为受体,行同种异体右后肢移植.27只大鼠肢体移植后随机分为三组,A组:注射入梭华.Sofast.siCD40-2/pSilencer载体复合物600 μL;B组:注射Sofast-pSilencer4.1-CMV neo空载体复合物600 μL;C组:注射生理盐水600μL,以上均通过阴茎背静脉注射.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征象及存活情况,并于第7天对产生免疫耐受大鼠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同时进行组织学检查. 结果与B、C组相比,A组移植物发生排斥反应的时间及存活时间均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3 d),未见排斥反应征象;B、C组均于术后近期发牛排斥反应.A组大鼠对供体的淋巴细胞呈现低反应性,移植的供体同系大鼠的肢体得以存活. 结论术后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靶向CD40的shRNA干扰可以抗大鼠异体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建立更简便有效的大鼠肢体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动物模型.方法 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将Wistar大鼠的后侧(左侧或右侧)肢体移植给SD大鼠.实验分成两组,传统术式组:离断SD大鼠原有后侧肢体,将Wistar大鼠同侧肢体通过固定骨骼、吻合血管神经、缝合肌肉皮肤的方法移植给SD大鼠;改进术式组:保留SD大鼠原有后侧肢体,将供体Wistar大鼠的后侧肢体按照左肢配右肢或右肢配左肢的原则,通过缝合皮肤和肌肉的方法固定于SD大鼠后侧肢体的内侧,只吻合股动、静脉,不吻合神经、血管,不固定骨骼.记录两种模型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的体重改变,术后显微外科常规护理,记录移植后宿主饮食量、体重变化、观察移植物变化、手术成功率.结果 两种肢体移植模型各50例,74例成活,移植物排斥反应再现稳定,生存时间均为(14±2)d.传统组和改进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25±40)min、(70±21)min,手术前后平均体重减少量分别为(3.78±1.09)g、(2.05±0.90)g.术后3 d左右,改进组大鼠体重开始增加,传统组1周内体重均持续减少.手术成功率传统组为38%,改进组为90%.在以上4个方面,改进组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 改良术式具有操作简单,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对大鼠创伤小,大鼠恢复快,值得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稳定的大鼠同种异体膀胱移植模型,为开展器官移植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5周龄Wistar大鼠20只为受体,随机分为7 d组和14 d组,每组10只.30只SD幼大鼠作为供体,其中10只作为正常对照,切取膀胱后作病理学观察;另20只切取膀胱后,分别将其无血管吻合移植至Wistar大鼠大网膜上,同时肌肉注射环孢素A...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兔同种异体异位膝关节移植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在观察兔的下肢解剖的基础上,设计兔同种异体异位膝关节移植术;观察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膝关节移植组的自然病程.结果兔吻合血管同种异体膝关节移植共9例,移植成功7例,移植物平均存活(13.57±0.79)d,移植物液化坏死,受体生命体征受排斥反应影响大.结论兔同种异体异位膝关节移植模型操作简便,表现稳定,适用于复合组织移植免疫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大鼠肢体移植模型 ,旨在分析供体脾细胞注射对大鼠肢体移植中免疫耐受的诱导作用。方法 :选择雄性Wistar和SD大鼠为供、受体 ,对照组为胸腺注射脾细胞培养液 ,实验组为供体脾细胞注射 ,进行了 1 6例异体肢体移植动物实验。观察大鼠移植肢体排斥反应时间及存活时间。结果 :对照组肢体平均存活时间为 ( 9.38± 1 .92 )d ;实验组移植肢体存活时间为 ( 1 5.38± 2 .97)d。结论 :供体脾细胞胸腺注射大鼠肢体移植术后能够明显延长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建立同种异体大鼠骨髓及肝联合移植动物模型,探讨提高大鼠肝移植模型的稳定性和存活率的方法及可行性.方法 将SD大鼠(♂)、Wistar大鼠(♀)分成三组:Ⅰ组大鼠Kamada"二袖套法"行SD→Wistar大鼠肝移植;Ⅱ组Wistar大鼠(♀)TBI(11 Gy),4 h后输人SD大鼠(♂)BMC(8×107),28 d后Kamada"二袖套法"行SD→Wistar大鼠肝移植;Ⅲ组Wistar大鼠(♀)TBI(7 Gy),4h后输入SD大鼠(♂)BMC(8×107),2 d后CTX(50 mg/kg体重)腹腔注射,28 d后Kamada"二袖套法"行SD→Wistar大鼠肝移植.分别于BMT后10、20 d通过PCR方法检测Ⅱ组和Ⅲ组Wistar大鼠体内的SD大鼠源性Y染色体特异性片段.并比较3组大鼠肝移植术后1周生存率、生存状况及生存时间.结果 Ⅱ组和Ⅲ组大鼠外周血均检测出SD大鼠源性嵌合体.DTH检查显示对SD大鼠产生免疫耐受.肝移植结果显示,Ⅰ组大鼠均在4~5 d死亡,而Ⅱ组和Ⅲ组大鼠1周存活率为80.0%和84.2%,但Ⅱ组的生存状况不如Ⅲ组.结论 应用7GyTBI+CTX+供体BMT可成功建立同种异体大鼠嵌合体模型,诱导特异性免疫耐受,大大提高肝移植术后大鼠的生存状况及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紫杉醇对同种大鼠移植动脉的影响,探讨紫杉醇对移植物动脉硬化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以W istar大鼠为受者,SD大鼠为供者,按供鼠、受鼠不同分为3组,每组8对:同系对照组W istar大鼠接受W istar大鼠的胸腹主动脉移植;同种对照组W istar大鼠接受SD大鼠的胸腹主动脉移植;同种实验组W istar大鼠接受SD大鼠的胸腹主动脉移植,术后1~14 d腹腔注射紫杉醇2 mg.kg-1.d-1。两个对照组每日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术后30 d,取出移植动脉,进行病理学观察,测出管腔面积和内膜截面积,计算再狭窄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同种实验组移植动脉内膜厚度、内膜PCNA表达情况均较同种对照组明显减少,外膜炎症细胞浸润程度、管腔再狭窄率均较同种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紫杉醇能有效抑制同种大鼠移植动脉内膜增生,防止移植物动脉硬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减轻对移植物的免疫排斥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输注供体、受体调节性树突状细胞对大鼠同种异体移植肢体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培养过程中加入重组大鼠白细胞介素10(rr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调节性DC。实验受体为SD大鼠,供体为Wistar大鼠,共分4组,每组7只。A组为对照组;B组为直接识别干预组,输注供体调节性DC至受体大鼠;C组为间接识别干预组,输注负载供体抗原的受体调节性DC;D组为联合干预组,同时输注供体调节性DC及负载供体抗原的受体调节性DC。1周后运用显微外科方法行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观察移植肢体存活情况,并行受体大鼠免疫状态检测。结果B、C组通过输注调节性DC,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得到延长,D组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进一步延长(P〈0.01),并且D组受体的脾细胞产生了对供体细胞的抗原特异性低反应。结论通过联合输注供体调节性DC和负载供体抗原的受体调节性DC,移植肢体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9.
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的免疫学特性及其修复灵长类动物神经缺损的能力。方法(1)分别获取SD大鼠的坐骨神经和猕猴的正中神经,经4.0%TritonX-100和72mM脱氧胆酸钠溶液重复消化处理,制备SD大鼠和猕猴的化学去细胞神经。在Wistar近交系大鼠的皮下植入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和新鲜SD近交系大鼠的神经,检测植入部位组织内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浸润程度。(2)用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修复猕猴5cm长的正中神经缺损,通过功能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神经再生组织学、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运动终板染色观察神经移植后的效果。结果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植入体内后,移植神经周围组织浸润的CD3+、CD4+和CD8+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新鲜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对照组。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可以修复猕猴5cm长的周围神经缺损,在移植术后5个月患肢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移植术后6个月神经电生理检测显示,刺激可以通过移植段神经到达远端的效应器,在神经支配区肌肉可以记录到运动诱发电位,跨过移植神经段的传导速度已达(40.5±6.8)m/s。神经再生组织学检查显示有再生的神经纤维通过移植段神经,在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段内分布纵行排列的雪旺细胞,在支配区肌肉可以检测到重建的运动终板。结论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的抗原性明显降低,可修复高等哺乳类动物的周围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CP)加供体脾细胞输注联合供体骨髓细胞(DBMC)输注诱导大鼠肢体移植免疫耐受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择25只雄性Wistar大鼠、25只雌性SD大鼠分别作为肢体移植的供体和受体.实验分为五组:A组:无处理对照组,B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供体脾细胞输注预处理;C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CP预处理,D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供体脾细胞输注加CP预处理,E组:受体在肢体移植前给予供体脾细胞输注联合DBMC输注加CP预处理,每组5只.建立肢体移植动物模型,诱导耐受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移植肢体排斥反应出现时间及存活时间,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确定耐受状态,采用PCR检测嵌合体的形成.结果 E组肢体移植物的存活时间[(27.6±1.1)d]较A组[(6.8±0.4)d]、B组[(7.2±0.8)d]、C组[(7.8±1.3)d]、D组[(17.8±0.8)d]显著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混合淋巴细胞反应E组特异性抑制率[(88.00±1.06)%]显著高于B组[(36.90±1.08)%]、C组[(37.90±0.95)%]和D组[(67.20±1.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组嵌合体呈阳性.结论联合CP加供体脾细胞输注及DBMC输注可一定程度诱导大鼠同种异体肢体移植的免疫耐受,延长移植物存活时间.嵌合体的形成可能与免疫耐受的形成及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