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心脏不停跳与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患者,围手术期血浆S-100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变化,探讨它们造成脑损伤的差异。方法:40例接受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分为A组(n=20例),在心脏停跳下施行手术。B组(n=20例),在心脏不停跳下施行手术,均在CPB前,CPB20min,CPB停止,CPB后6h和24h采取血样本,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测定血浆S-100蛋白和NSE含量。结果:CPB20min后两组患者血浆S-100蛋白均明显升高,CPB停止时达峰值(P〈0.01),CPB后24hS-100蛋白浓度低于CPB前(P〈0.01)。A组S-100蛋白升高程度较B组明显。两组NSE浓度CPB20min升高,CPB停止达高峰(P〈0.01),CPB后24hA组高于CPB前(P〈0.01),B组仍高但接近CPB前水平(P〉0.05),A组CPB停止时NSE浓度较B组水平高(P〈0.05)。结论:中低温心脏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比浅低温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脑损伤更明显,不停跳体外循环脑保护优于心脏停跳体外循环方法。  相似文献   

2.
左卡尼汀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永忠  齐海 《新疆医学》2011,41(6):15-18
目的:研究左卡尼汀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以接受体外循环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分别对所有患者术前,转流毕,术后8h、术后24h抽取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监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术前1d和术后7d行心脏彩超了解患者心脏指数(CI)、左心射血分数(LVEF);心脏自动复跳率观察;记录患者术毕心脏自动复跳率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血清CK、CK—MB水平与手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血清CK水平在升主动脉开放后显著升高,于术后24h达高峰,其中治疗组升高水平在8h、24h较对照组低(P〈0.05)。2.术后7d,治疗组CI、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治疗组患者转流毕和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4.治疗组患者转流毕心脏自动复跳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60%)。结论:左卡尼汀在体外循环中对心肌细胞起到了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中转铁蛋白含量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转铁蛋白含量来了解乙肝病毒慢性无症状携带者的肝功能。方法:利用BN-100特种蛋白分析仪,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健康人、乙肝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中转铁蛋白的含量。结果:乙肝患者组血清转铁蛋白含量明显低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1),乙肝病毒携带者组血清转铁蛋白含量也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肝细胞功能已经受损,血清转铁蛋白的检测有利于临床早期发现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法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行心内直视手术的11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5例,观察组采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法心内直视手术,对照组采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法心内直视手术,对比两组疗效。结果①观察组转流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动静脉阻断时间、ICU停留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手术前,两组患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肌酸激酶(CK)、心肌肌钙蛋白I(cTnI)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停机时与术后24h,两组AST、LDH、HBDH、CK、cTnl均显著升高(P〈0.05),但观察组AST、LDH、HBDH、CK、cTnI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法心内直视手术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合并HBV携带者肝功能损害及肝炎病毒活化的情况。方法62例入选患者按HBV携带与否分为HBV携带组及非HBV携带组,两组患者均以CHOP方案正规化疗,3周重复,至少2周期。第一个周期化疗前及每次化疗后第3周末检测肝功能全套,HBV携带患者于第一个周期化疗前及每2周期化疗后第3周末检测血清HBV—DNA水平,所有患者均于出现肝功能损害后依病情加用非特异性保肝药物。结果化疗4及6周期后HBV携带组患者肝损害发生率均显著高于非HBV携带患者(P〈O.05),而且HBV携带组患者中肝损害发生率随治疗时间推移有上升趋势,化疗6周期后肝损害发生率显著高于化疗2周期后(P〈0.05);化疗后血清HBVDNA阳性率有所升高,化疗6周期后血清HBVDNA阳性率显著高于2周期化疗后(P〈0.01),与4周期化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HOP方案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HBV携带患者,易发生肝功能损害,HBV复燃几率增加。积极的预防和治疗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二尖瓣置换术(MVR)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3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随机分为2组行MVR手术,15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不停跳组),15例在中低温冷血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下进行(停跳组)。两组均分别于术前,术中、术后不同时点抽取外周血,进行免疫系统功能指标的对比分析。结果不停跳组在术后3d,C3、C4、IgA已恢复正常,术后7d,所有指标均恢复正常,而停跳组直到术后7d,C3、IgG、IgA仍低于术前水平;两组比较可见,术后1d、3d不停跳组所有指标差值明显低于停跳组(P〈0.05或P〈0.01),术后7d,C3和IgG仍低于停跳组(P〈0.05)。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对患者术后免疫系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这对患者术后的顺利恢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志伟  李丽 《中外医疗》2012,31(19):178-178
目的探讨转氨酶水平检测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比较了脂肪肝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的血清转氨酶的变化,分析脂肪肝与转氨酶的关系。结果术后第1、3天的ALT和AST两种转氨酶水平均较术前明显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且其中第1天的ALT和AST水平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而到了术后第7d则接近了术前水平(P〈0.05)。经过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术中人肝血流阻断、手术方式是影响血清转氨酶水平的重要因素(P〈0.05);而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与血清转氨酶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转氨酶水平的检测在临床上对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有效检测脂肪肝患者在术后的生理变化,从而可以有效防治术后肝功能异常,并指导患者的身体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门静脉高压症围术期乙肝病毒(HBV)活动情况及磷甲酸钠对其防治效果。方法将8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在围术期每日1次给予磷甲酸钠3g静脉滴注,进行HBVDNA定量及其他检查;对照组44例在围术期不进行抗病毒治疗,其他检测同观察组。结果对照组HBVDNA定量,在术后1、2周内较术前增高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1、2周HBVDNA定量较术前降低值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皆低于安全治愈阈值;两组术前、术后Child分级、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干预可激活HBV的复制能力,须加强门静脉高压围术期对HBV的防范。磷甲酸钠静脉滴注有强大的抗HBV功能,可短期内迅速降低HBV DNA的量至安全范围。应用静脉滴注可以预防和抑制门静脉高压围术期HBV的活跃,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术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乙型肝炎相关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6例HBV—DNA阳性乙型肝炎中晚期肝癌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2组,观察组38例在行TACE术后,常规保肝、降酶、支持营养、增加免疫力、水化治疗基础上同时口服恩替卡韦(商品名博路定)0.5mg,每日1次抗病毒;对照组38例在行TACE术后常规保肝、降酶、支持营养、增加免疫力、水化治疗。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肝功能转氨酶ALT、HBV—DNA、甲胎蛋白明显下降,ALB升高(P〈0.05);Child—pugh评分降低(P〈0.05),生存时间延长(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TACE治疗乙型肝炎相关中晚期肝癌,可显著降低HBV—DNA、AFP水平及Child—pugh评分,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肝癌患者体内乙肝病毒的活动状态及外科治疗肝癌对其的影响。方法 HBV DNA定性PCR及免疫学方法检测97例肝癌患者的血清乙肝病毒DNA及其标志物,97例患者分为两组,术前组66例,术后组31例;HBV DNA定量PCR方法对20例乙肝病毒阳性肝癌患者外科治疗前后血清中病毒的存在状态及血清中病毒DNA复制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术前组及术后组均有部分肝癌患者血清中可以发现复制型乙肝病毒,两组阳性率分别为40.19%、64.52%,术后组较术前组有显著意义的升高(P〈0.05);加例乙肝病毒阳性患者经外科治疗后血清中乙肝病毒DNA复制数较术前有显著意义增加(P〈0.01)。结论 部分乙肝病毒阳性肝癌患者体内乙肝病毒仍然活跃复制;外科干预更加激发乙肝病毒的复制过程。建议在肝癌外科干预的同时应当防范乙肝的活动。  相似文献   

11.
孕期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孕妇和新生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梅 《中国热带医学》2010,10(1):22-22,26
目的了解孕期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孕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对2006~2008年216名正常孕妇(对照组)、75名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组)以及49名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异常的孕妇(慢性乙肝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各组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慢性乙肝组的发生率最高,AsC组次之,对照组最低。各组新生儿的胎龄、体重和1MinApge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新生儿胎龄慢性乙肝组和AsC组、对照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体重对照组和AsC组、慢性乙肝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的1MinApger评分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易发生妊娠并发症,同时也影响新生儿的胎龄、体重和1minApger评分,应加强对该组孕妇的监护,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新生儿的健康。  相似文献   

12.
庞伟鸿  刘红杏  阳军 《河北医学》2002,8(11):991-993
目的 :了解抗心磷脂抗体 (ACA)在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中的检出率。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 83例HBV患者和 6 6例正常对照者血清的ACA。结果 :HBV患者ACA阳性率为 16 .9% ,与正常对照组 (4.5 % )比较有显著性升高 (P <0 .0 1) ;在HBV患者中 ,肝功能异常者ACA阳性率明显高于肝功能正常者 (P <0 .0 1)。结论 :ACA可常见于乙型肝炎患者 ,并可能与乙型肝炎的病情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曲俊彦  扈晓宇 《西部医学》2011,23(12):2317-2320
目的研究ALT持续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肝脏病理学改变。方法对184例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检测血清ALT水平、HBVDNA定量和HBV血清标志物,分别按ALT水平、性别、年龄、HBVDNA定量分组,比较各组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结果慢性HBV携带者组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纤维化,≥G2期67例(44.08%),≥S2期83例(54.61%);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G2期10例(31.25%),≥S2期11例(34.38%),两组肝脏炎症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脏纤维化程度比较,慢性HBV携带组肝纤维化程度重于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ALT水平及性别不同分组,C组(30U/L〈ALT≤40U/L)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均重于A组(ALT≤20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ALT水平,女性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较男性有加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年龄分组,30~39岁年龄组携带者有54.32%的患者肝脏纤维化程度≥G2期,≥40岁组肝脏炎症、纤维化情况重于〈2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HBVDNA载量不同分组,各组肝脏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几乎所有慢性HBV携带者的肝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纤维化,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年龄〉30岁、ALT≥30U/L(男性)、ALT≥20U/L(女性)患者应尽早行肝脏病理学检查,以指导临床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4.
庞增  谢俊强 《河北医学》2006,12(9):874-87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的临床特点及对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甲、乙、丙、丁或戊型肝炎病毒以及乙肝病毒e系统状态,PCR法检测HBV-DNA,同时检测肝功能(TB、ALT、AST、ALB、GLB、PT)。然后随机选择慢性乙肝重叠戊型肝炎与同期单纯慢性乙肝患者各50例分成重叠感染组和对照组,对两组进行临床比较分析。结果:重叠感染组与对照组中谷草转氨酶(AST)与球蛋白(GLB)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总胆红素(TB)、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HBeAg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和(P<0.05)。重叠感染组重肝存活率为53%。结论:提示HBV与HEV重叠感染肝细胞损害加重,病情趋向重症化。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病毒可能比HBeAg阳性乙型肝炎病毒更易重叠感染戊型肝炎病毒。重叠后发生重肝存活率相对较高,预后并不一定差。  相似文献   

15.
余瑞铭  高艺 《基层医学论坛》2016,(25):3474-3476
目的:分析在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中给予抗病毒及护肝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诊治的肺结核合并乙肝三系检测阳性患者1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对照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病毒及抗结核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甘草酸二铵治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00%,2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在15 d和30 d时体内血液ALT、AST以及含量均明显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HBeAg转阴率和HBV-DNA转阴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护肝及抗病毒治疗,能够显著减轻肝脏的损害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抗结核同时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年9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4例,按照肺部结核病灶情况、肝功能损害程度和乙肝病毒定量指标,以同等病情匹配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7例,应用异烟肼、利福喷汀、吡嗪酰胺、链霉素或乙胺丁醇及常规保肝药物,同时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口服,每日1次,疗程8个月。对照组47例应用与治疗组同样的抗结核及保肝药物,治疗8个月。评价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肝功能、HBVDNA水平、痰菌转阴及肺部病灶吸收情况,采用U和x。检验对数据做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肝损伤加重者3例(占6.4%),对照组18例(占47.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症状出现率、HBVDNA转阴率、HBVDNA下降率、痰菌转阴率及肺部病灶吸收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分别为6.4%与47.3%、51.1%与0.0%、48.9%与2.6%、87.2%与39.5%及95.7%与50.0%(P〈0.05)。治疗前后两组肾功能检测均正常,治疗过程中或治疗结束时未发现HBV变异耐药病例。未发现使用阿德福韦酯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可以减少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对乙肝携带者抗结核治疗中肝损害的预防治疗疗效。方法收集我院乙肝携带并有肺结核患者(A组)30例,及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携带并有肺结核患者(B组)25例,两组开始抗结核时均采用2HRES/7HR化疗方案。A组给予水飞蓟宾护肝治疗和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B组仅给予水飞蓟宾护肝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及HBV DNA变化情况。结果 A组治疗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治疗前A、B两组肝功能与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HBV DNA(log)水平为(3.68±1.04),与治疗前的(6.74±2.27)及治疗后B组的(6.57±2.5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肝功能ALT、AST增高,与治疗前及治疗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携带合并肺结核患者使用替比夫定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抑制患者体内HBV的复制,预防肝功能损害,可以支持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8.
张志红  倪秉强  陈日新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0):1751-1752,1690
目的:观察参注射液联合恩替卡韦在大肠癌伴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化疗中肝功能保护及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作用。方法:68例感染乙肝病毒的大肠癌患者区组化随机分为治疗组(参麦+FOLFOX6方案化疗+恩替卡韦,34例)和对照组(FOLFOX6方案化疗+恩替卡韦,34例),化疗前及化疗后第3天、第4周末、第12周末检测肝功能,化疗前及化疗后第4周末、第12周末检测HBV DNA载量。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HBV DNA载量均增高(P<0.05)。在治疗第12周末,治疗组血清HBV DNA载量低于对照组。在治疗第3天、第4周末、第12周末,治疗组ALT/AST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2组肝炎活动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乙肝病毒的大肠癌患者化疗后可引起乙肝病毒再激活,并导致肝炎活动;参麦注射液能改善肝功能,对肝病毒再激活引起的肝损害有保护作用和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联合恩替卡韦抑制乙肝病毒作用更强,有更好的肝功能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阿德福韦酯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变异与HBV基因型的关系,为优化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近年来山西地区122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毒学反弹患者,采用巢式PCR法检测血清HBV基因型;采用巢式PCR-DNA测序法检测患者血清标本HBVDNA位点,观察是否存在rtA181V/rtN236T变异,并分析其与基因型的关系。结果 122例患者中B基因型7例占5.74%;C基因型115例,占94.26%;在性别上,B、C基因型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C型肝硬化率明显高于B基因型(P〈0.05);均发生了rtA181V和/或rtN236T位点变异。结论 C基因型可能与阿德福韦酯耐药变异及肝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is prevalent in China. Approximately 600 million people have ever been infected by HBV. About 130 million are HBV chronic carders and 30 million HB patients. Among them, 50% of HBV carriers are caused by carrier mothers to born infants. Around 300 000 people died of liver disease including liver cirrhosis and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each year and 50% of them died of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BV infection is not only the health problem but also becoming a social problem. HBV chronic carriers and patients have endured the great pressure from disease burden and social discrimin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port of the national screening program of HBV released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in 2008, China has taken many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HBV infection, including vaccine immunization program, strengthening the management of blood sources and blood productions, prevention of nosocomial HBV infection, strengthening health education on HBV infection and safe injection techniqu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HB vaccine immunization program, which China officially introduced into the 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 since 1992, has dramatically reduced the incidence of HBV infection among infants and children. Integrated with other interventions, the rate of HBV infection decreased gradually.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of the national screening program of HBV in 2006, compared with the incidence of HBV in 1992, the incidence rate of HBsAg positive has decreased 26.36%, the number of children who have ever been infected by HBV decreased 80 million since 1992. However some problems are still existing. The solutions of low rate of vaccin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migration population, lacking of practical measures on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patients, the occurrence of health care acquired HBV infection, and low rate of vaccination among high risk groups have also been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