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促进截肢患者早日掌握假肢使用方法。 方法对3例截肢患者术后进行系统康复干预,同时针对假肢装配、使用方法进行强化性训练。 结果3例截肢患者残肢创面均全部愈合,残肢端呈圆柱状,残肢肌力为5级,残肢髋关节活动范围正常,装配双侧大腿假肢后均取到满意的假肢使用疗效。 结论通过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假肢装配及假肢使用训练后,双侧大腿截肢患者均能取得满意假肢使用效果,具有较高的独立生活能力,从而促其早日回归家庭及社会。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地震伤员下肢假肢装配前后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 方法安装假肢前后对地震伤员采取综合康复治疗,包括:残端处理(按摩和拍打、残肢塑型)、运动疗法(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站立与步行训练等)、物理治疗、心理治疗。 结果42例残肢中,残端有溃疡或窦道、残肢肿胀、髋膝关节屈曲挛缩、残肢痛分别占74%、72%、41%和5%,残肢肌力明显减退。经综合康复治疗后,残肢无肿胀、溃疡或窦道完全愈合,残肢形状、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明显改善,已达到假肢装配条件,均装配假肢,并获得良好的功能。假肢行走功能结局,良好:20例(51%);一般:17例(44%);较差:2例(5%)。 结论地震后截肢不良残肢发生率高,安装假肢前后对地震伤员采取综合康复治疗, 确保假肢装配成功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气囊式临时假肢的康复训练方法及对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 方法对1例因地震创伤导致大腿截肢患者给予压力衣、气囊式临时假肢治疗,同时对其进行康复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对患者残肢一般情况、关节活动度、肌力和步行能力等进行评定。 结果患者经系统康复训练后,其残肢愈合良好,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均已基本恢复正常,穿戴气囊式临时假肢后行走能力增强,残肢塑形良好。 结论早期穿戴气囊式临时假肢系统能提高下肢截肢患者行走功能,对其尽早装配永久型假肢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地震致截肢患者残肢的特点和原因、观察康复治疗的效果。 方法从残端皮肤情况、残肢形态、残肢长度、残肢肿胀、残肢关节活动度和残肢肌力等方面对52条残肢进行评定,并进行物理治疗、残肢塑形和运动治疗。 结果52条残肢中,残端有溃疡或窦道、残肢肿胀、圆锥形残肢和短残肢分别占76%、73%、34%和40%,残肢关节活动受限者占42%,所有患者残肢肌力明显减退。经康复治疗后,残肢无肿胀、溃疡或窦道完全愈合,残肢形状、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明显改善,已达到假肢装配条件,均装配假肢,并获得良好的功能。 结论地震后截肢不良残肢发生率高,综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残肢条件,早期康复治疗对促进患者康复,安装假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截肢者康复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截肢康复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包括从截肢手术到重返社会的全过程 ,不要将康复与截肢手术治疗截然分开。在患者全身情况允许的条件下 ,尽早介入系统正规的康复 ,及时处理假肢在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非常重要。1全面康复的理论截肢康复不是单纯的假肢装配和训练 ,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截肢康复理想的流程应包括截肢前对患者全身状态的评价、截肢手术、术后处理、运动疗法、物理治疗、残肢评定 ,尤其是对不适合假肢穿戴的非理想残肢的处理、临时假肢的穿戴、临时假肢穿戴后的评定和训练、正式假肢的穿戴和训练、心理康复、职业前训练 ,一直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硅胶内衬套假肢对残肢功能及瘢痕的影响。 方法将106例瘢痕残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穿戴硅胶内衬套假肢)及对照组(穿戴聚乙烯泡沫材料内衬套假肢)。于穿戴假肢前及适应性训练30 d后分别对2组患者步行功能、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瘢痕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步行功能、残肢运动功能、ADL能力及瘢痕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以观察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使用硅胶内衬套假肢对治疗残肢瘢痕及提高残肢活动功能均具有重要作用,该类型假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康复疗效。 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膀胱功能干预,包括饮水控制、间歇性导尿、膀胱区理疗、盆底肌训练等,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增加肛门括约肌的肌电生物反馈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治疗后)检测残余尿量和肛门括约肌表面肌电信号,并根据排尿功能分级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和肛门括约肌扩张和收缩波幅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残余尿量和肛门括约肌扩张和收缩波幅分别为(81.2±47.8)ml、(25.37±5.65)μV和(36.47±5.02)μV,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显效8例(26.7%),有效22例(73.3%),无效0例,对照组显效3例(10.0%),有效17例(56.7%),无效0例, 2组患者显效率和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膀胱功能干预的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能力。  相似文献   

8.
殷婷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189-7189,7206
下肢截肢后患康复治疗包括全身情况康复和残肢本身康复两个方面。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假肢训练指导,了解异常步态产生的原因及掌握矫正方法,截肢才能对假肢应用自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0 d后,测定偏瘫侧腕关节的主动背伸活动范围(AROM),检测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波幅,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偏瘫侧腕关节的AROM、腕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波幅、FMA评分均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能显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肌电假肢是用截肢者残端表面肌电信号(electromyogram,EMG)作为控制信号源的外动力假肢,尤其是肌电假手有机地将人体与外部装置运动联系起来.使假手动作自然,仿生性能好,深受广大使用者和研究人员的青睐。利用表面EMG信号辨识人手运动模式的处理方法主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方法是需要贴放多个电极,每对电极拾取的肌电信号对应一个动作,例如目前普遍采用的肌电假手,就是通过拾取截肢者残端的一对拮抗肌的表面EMG信号来控制假手驱动电机的正反转,实现人手张合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