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冬季的高强度军事训练中,基层部队官兵不可不防范脑血管疾病发生。脑血管病是由缺血或出血引起的短暂或持久局部脑损害,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冬季气候寒冷,人体血管发生收缩、痉挛,容易引发栓塞、梗死、卒中等脑血管疾病。因此,笔者提醒战友们:当寒冬来临时,着眼于维护自身的卫生健康,切实做好脑血管病预防救治工作,对于确保安全过冬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脑血管疾病是指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引起脑部疾病的总称,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最多见,包括缺血性的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出血性的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1].  相似文献   

3.
4.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病,其再发率为30%或更高。首发的SAH死亡率在20%~30%,而再发的死亡率则高达40%~60%。因此,SAH后的康复护理对防止其再发非常重要。我院于1987~2000年间收治了86例经腰穿和头颅CT扫描或MRI证实的SAH患,现将预防其再发的康复护理体会分析的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5.
出血性脑血管病全脑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DSA在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结果1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中发现颅内动脉瘤45例(40.2%),动静脉畸形(AVM)4例(3.57%),未见异常者63例(56.2%)。自发性脑出血104例,发现AVM50例(48.1%),动静脉瘘2例(1.92%),动脉瘤3例(2.88%),烟雾病2例(1.92%),未见异常者47例(45.2%)。结论脑血管造影在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诊断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检查,对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有明确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7.
尼莫通预防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7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华山  徐建军 《人民军医》2000,43(6):332-333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可引起脑血管痉挛(CVS)并发脑梗死,增加颅脑损伤的死、残率。19971999年,我们用尼莫通预防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76例,效果较好。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76例中,男48例,女28例;年龄2176岁,平均4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52例,坠落伤24例。均经CT检查确诊,其中单纯SAH18例,合并脑挫裂伤26例,硬膜下血肿20例,脑内血肿12例。神志清楚57例,朦胧8例,昏迷11例。入院时按格拉斯哥昏迷分度表(GCS)评分:≤8分4例,912分14例,1315分58例。21例行血肿清除 去骨瓣减压术,术中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原藏族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及颅内动脉瘤的特征。方法对132例高原藏族SAH患者颅脑CT、脑血管DSA检查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2例SAH患者中,检出动脉瘤104例,占78.8%,其中动静脉畸形8例,占6.0%(8/104);DSA检查阴性19例,占14%(19/104);40~60岁年龄段检出动脉瘤73例,占检出动脉瘤的79.8%(73/104);颈内动脉段动脉瘤39例,占37.5%;中小型动脉瘤占98%。检出动脉瘤患者中,合并高血压57例,高脂血症53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46例,糖尿病4例,分别占54.8%、50.0%、44.2%、4%,其中颈内动脉段动脉瘤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占82%,高脂血症占71.8%,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占66.7%。按颅脑CT出血量Fisher分级:Ⅰ~Ⅱ级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37.5%(18/48),Ⅲ~Ⅳ级者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8.3%(49/84),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高原藏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主要为颅内动脉瘤,且以中小动脉瘤为主,颈内动脉段动脉瘤患病率高;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脑血管痉挛发生与出血量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珠网膜下腔出血DSA检查的时机选择。方法: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34例SAH急诊全脑DSA检查。结果:动脉瘤16例,动静脉畸形8例,海绵窦瘘1例,左颈内动脉闭塞1例,未见异常8例,检出率为76.47%,26例阳性病人定性定位诊断率达100%。结论:SAH的DSA检查应尽早进行,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同时也可以提高DSA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脂过氧化损害及茶多酚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脂过氧化损害及茶多酚的作用①230031合肥解放军第105医院刘家传刘承基②王芳②印红霞②杨贤强③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过氧化脂质;茶多酚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743.35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发生的脑血管痉挛,是脑动脉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控制感染各种危险因素、疾病发生、感染及死亡率。方法:电脑随机抽取患脑血管疾病病历318份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318份病历中高血压Ⅲ期占61.9%,高血压Ⅲ期+糖尿病占38.1%,糠尿病占35.8%,冠状动脉硬化心脏病占19.2%,高血压心脏病占12.1%,侵袭性操作中吸痰占22.5%,置导尿管占38.0%,持续使用呼吸机占26.3%;感染率38.1%,其中上呼吸道感染占4.8%,下呼吸道感染占17.2%,尿道感染占13.1%,血液感染占0.9%,其他部位感染占1.1%;脑部手术23例,感染占24.0%;死亡率占21.1%;细菌分布主要为大肠埃希菌占34.5%,真菌占24.9%,铜绿假单胞菌占14.9%,多重菌占16.5%,EBSLs占12.0%,AMPC占8.7%,MRCNS占70.4%;零天住院死亡率占28.1%。结论:高血压Ⅲ期、糖尿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是脑疾病的主要因素,主要引起肺部感染、尿路感染;对有家庭史的应早期检查、预防,对40~50岁人群应定期检查主动预防,对已患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应采取积极治疗,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加强对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以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曹辉  蒋正方 《西南军医》2015,(2):202-205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0%[1]。SAH的最主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约占85.0%。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致死重要原因。目前关于造成CVS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较多,由于各种因  相似文献   

13.
张顺  张水震  覃媛媛  汤翔宇  朱文珍   《放射学实践》2013,(11):1123-1127
目的:探讨Cube FLAIR序列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方法:本研究纳入40例研究对象,其中健康志愿者30例,颅脑疾病患者10例,包括颅内出血4例,颅神经病变2例,颅内结核3例,室间孔区占位1例。30例志愿者在1.5T磁共振扫描仪上完成T2FLAIR序列(1.5TFLAIR),并同时在3.0T上完成T2FALIR序列(3TFLAIR)及Cube FLAIR序列扫描;10例颅脑疾病患者在3.0T上完成T2FALIR序列及Cube FLAIR序列扫描。Cube FALIR序列扫描完后行多平面重组及常规横轴面重组,并与常规T2FLAIR序列(1.5T FLAIR、3T FLAIR)进行对比。结果:颅内脑池、脑沟在3.0T场强下较1.5T场强更容易出现高信号脑脊液流动伪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227,P〈0.05)。4例颅内出血患者Cube FLAIR序列较T2FLAIR序列更清晰的显示了其出血部位及出血量。Cube FLAIR序列直观显示了视神经炎患者肿胀、增粗的视神经以及三叉神经痛患者7刀治疗后局部的胶质增生改变。Cube FLAIR序列增强后清晰的显示了颅内结核患者结核灶的分布、脑膜的播散,且较常规增强扫描显示的病灶更多、范围更广。结论:Cube FLAIR序列在颅脑疾病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作为常规序列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占脑血管疾病的比例不断上升。D SA仍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充分的信息。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4年6月到2005年6月,来自2个中心临床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72例患者,男47例,女25例,年龄为14~87岁,平均(60±13)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脑血管造影(DSA)和CT灌注成像对脑血管痉挛后组织缺血的检测能力.材料与方法取健康新西兰大白兔64只,随机平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按术前、术后3天、术后7天及术后14天分为4小组,每小组8只.实验组利用2次开颅视交叉池注血建立动物模型,对照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每小组均行DSA及CT灌注成像,然后处死动物行常规HE染色病理切片,观察脑组织存活情况.结果 除3只意外死亡,其余实验动物均顺利完成检查.DSA示实验组术后3天时有2只发生中度脑血管痉挛,第7天时有4只发生重度痉挛,14天时2只发生轻度痉挛,余均未见明显脑血管痉挛;CT灌注发现实验组动物在术后的达峰时间(TTP)均发生了明显改变,3天时为(5.82±1.14)s,7天时达到峰值(7.8±1.16)s,14天时恢复到(5.18±0.17)s.而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在3天时开始下降,分别为(101±17)ml·min-1·100 g-1、(1.87±0.30)ml·min-1·100 g-1;7天时均达到最低,分别为(61±19)ml·min-1·100 g-1、(1.37±0.17)ml·min-1·100 g-1;14天时恢复至(80±17)ml·min-1·100 g-1、(2.05±0.24)ml·min-1·100 g-1,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变;HE染色示实验组3天时脑组织血管周围明显炎性反应,血管壁增厚,7天时脑组织出现无组织结构的片状坏死,14天时脑胶质细胞肿胀、变性,而对照组则无明显炎性反应和血管壁增厚.结论 CT灌注成像较DSA更能反映脑血管痉挛后组织的微循环状况.  相似文献   

16.
激光辐照血液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光辐照血液疗法包括紫外光辐照血液、激光辐照血液、He Ne激光血管内照射、氧载体辐照、血磁等血液物理治疗方法。自 2 0世纪 80年代激光辐照血液疗法从国外引入并应用于临床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疗效较为显著。许多学者对弱激光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变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多存在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高粘血症等易患因素 ,这些因素都可并发血液流变学的异常 ,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 ,血小板活性增加 ,易形成血栓。同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可通过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产生大量…  相似文献   

17.
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脑积水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STBI)后并发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3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颅脑损伤后并发脑积水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36例重型TBI患者中:65例(19.34%)发生脑积水时间在伤后3周~6个月之间;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重度TBI患者发生脑积水主要危险因素:年龄(OR=1.070,P=0.020)、去骨瓣(OR=5.530,P=0.032)、弥散性蛛网膜下腔出血(OR=42.512,P=0.001)、硬脑膜缝合(OR=30.276,P=0.035)、腰椎穿刺放血性脑脊液(OR=2.993,P=0.000)。结论高龄患者、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硬脑膜敞开和弥散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创伤后脑积水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硬膜缝合、腰椎穿刺放血性脑脊液可以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死亡率可高达25%~60%[1].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因其创伤小,疗效好,能解决部分开颅手术无法解决的问题,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和分析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特点以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2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单纯急性颅脑损伤病人224例的临床资料(后期转入或合并严重其他脏器伤除外),根据入院时CT扫描结果确定有无SAH,分为SAH组和无SAH组,探讨创伤性SAH与不同年龄、性别、致伤原因、GCS计分、合并原发性脑损伤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96例发生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2.9%)。随着年龄的增加,tSAH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本组2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发生率分别为(8/33)24.2%和(14/18)77.8%;致伤原因中以交通伤和摔伤多见,分别为(65/140)46.4%和(10/21)47.6%。tSAH常合并的脑损伤是脑挫裂伤和硬膜下血肿(48.7%和42.9%);随病情加重,tSAH的发生率增加,预后越差。结论创伤性SAH在闭合性颅脑损伤中常见。伤情越重,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0.
梁雪梅  刘瑶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9):1123-1124
便秘是指正常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的粪便过干过硬,且排便不畅,困难。脑出血是指原发于脑内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病变出血,以动脉出血为多见,血液在脑实质内聚集形成脑内血肿。颅内血管破裂的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时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由于脑出血后排便反射被破坏、长期卧床、脱水治疗、摄食减少,排便动力不足、焦虑及抑郁等因素易造成病人便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