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放免法测定了20名正常人、18例胃溃疡(GU)和31例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的血浆(空腹和餐后)、胃液和胃十二指肠粘膜组织的神经降压素(NT)含量。结果发现,正常人血浆NT含量较高,胃液较少,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组织含量相近;胃液中NT可能来源于胃粘膜N细胞的直接分泌和血液弥散;试餐刺激后30分钟血浆NT含量无明显变化。GU和DU患者血浆、胃液和胃窦、十二指肠粘膜NT含量明显减少,由此引起胃十二指肠粘膜所受侵袭因素增强、防御机能减退,使GU和DU易于发生发展,且部分复合性溃疡可能来源于DU.  相似文献   

2.
应用放免法测定了20名正常人,18例胃溃疡(GU)和31例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的血浆(空腹和餐后),胃液和胃十二指肠粘膜组织的神经降压素(NT)含量。结果发现,正常人血浆NT含量较主,胃液较少,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组织含量无明显变化。GU和DU患者血浆,胃液和胃窦,十二指肠粘膜NT含量明显减少,由此引起胃十二指肠粘膜所受侵袭因素增强,防御机能减退,使GU和DU易于发生发展,且部分复合性溃疡可能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血浆及胃窦粘膜中一氧化氮(NO)含量有无变化以及它在NUD疾病过程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亚硝酸盐法测定31例NUD患者血浆NO含量,其中12例患者胃液体排空延迟(NUD_2组),19例患者胃液体排空正常(NUD_1组);再用NADPH—黄递酶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彩色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这些患者胃窦粘膜NO含量,并以14例相当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NUD_2组患者血浆NO含量明显高于NUD_1组及对照组(P<0.01);胃窦粘膜中NO含量NUD_2组亦显著高于NUD_1组及对照组(P<0.01)。西沙必利使NUD患者胃液体排空功能及临床症状改善,也使其血浆和胃窦粘膜中NO含量明显升高(P<0.01)。结论NO含量升高与胃液体排空延迟相关,NO在NUD的疾病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障碍与胃肠激素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排空障碍与胃肠激素间的关系。方法 对54例四患者进行胃排空检查,根据结果将其分为胃排空延缓的FD组(FDD组)和胃排空正常的四组(FDN组),另以17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用放免法测定受试者血浆(空脂和餐后)、胃窦十二指肠粘膜组织的神经降压素(NT)和胃动宗(MTL)含量。结果 FDD组空脂和餐后血浆、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组织的NT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FDN组。各组试餐前后血浆NT增幅差异无显著性。FDD组空脂和餐后血浆、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组织的MIL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及FDN组。各组十二指肠粘膜组织MTL含量均明显高于胃窦粘膜。结论 FD患者胃排空障碍与NT、MIL密切相关。NT、MIL在F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脾虚证与胆囊收缩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脾虚证与胆囊收缩素 (CCK)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测定 (RIA)法对脾虚造模 7d和 14 d大鼠血浆、下丘脑、十二指肠、空肠中 CCK含量进行测定 ,同时用链酶亲和素 -过氧化酶复合物技术 (SABC)法对十二指肠粘膜和下丘脑组织中 CCK内分泌细胞进行染色。结果 :造模 7d大鼠模型组织、血浆中 CCK含量升高 ,十二指肠内分泌 (I)细胞强阳性细胞率升高 ,下丘脑 CCK神经元数升高 (P <0 .0 1,<0 .0 5 ) ;造模 14 d下丘脑、胃窦CCK含量升高 ,十二指肠、空肠和血浆中 CCK含量下降 ,I细胞数、强阳性细胞率及下丘脑 CCK神经元数均升高(P <0 .0 1,<0 .0 5 )。结论 :CCK含量及其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在脾虚证病程中呈动态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溃疡(DU)伴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窦炎时生长抑素(SS)含量与D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方法采用放免法测定52例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及60例非溃疡对照组空腹血浆及胃窦粘膜组织中SS含量,同时应用免疫组化及免疫电镜分别于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了粘膜组织中D细胞的数量和超微结构。结果42例Hp阳性DU患者,胃窦粘膜病理多呈中重度炎性变化;血浆及粘膜组织中SS含量显著降低(P<0.01),D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1)。粗面内质网扩张,核糖颗粒脱失。结论由于Hp相关性胃窦炎的影响,DU患者胃窦D细胞数量上减少,合成和分泌SS功能亦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以慢性胃病为主的脾虚患者胃窦粘膜分泌胃泌家(Gas)细胞(G细胞)、生长抑素(SS)细胞(D细胞)与脾虚证发生的关系。方法:将84例脾虚患者分为脾胃虚寒组、脾虚夹热组、胃阴不足组、脾胃湿热组、肝胃不和组,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标记胃窦粘膜G、D细胞,并定量分析。结果:以慢性胃病为主的脾虚证患者G、D细胞数均减少,D细胞面积缩小,G/D细胞数和细胞面积比值均增高(P<0.05)。结论:G、D细胞的变化可能是慢性胃病脾虚证胃肠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细菌学检查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113例各型脾虚证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脾虚夹热型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三型脾虚证患者,而脾虚肝郁型患者的感染率最低。提示脾虚夹热型患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放免法测定50名献血员空腹血浆胃动素(MTL)和其中43名胃液及27名十二指肠液MTL含量。均值分别为381±139ng/L、363±124ng/L、987±223ng/L。血浆MTL浓度男高于女,P<0.01。十二指肠液MTL浓度显著高于血浆及胃液,P<0.01。作相关分析显示:胃液及十二指肠液MTL分别与血浆MTL水平均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胃液pH值与胃液MTL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首次证实了人的胃肠液中具有较高MTL水平。并提示它可能由粘膜内Mo细胞直接向腔内释放所致。所释放量与Mo细胞分布稀密程度有关。并推测Mo细胞具有双向分泌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脾虚证各型患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的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采用细胞学检查方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对113例各型脾虚证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脾虚夹热型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三型脾虚证患者,而脾虚肝郁型患者的感染率最低,提示脾虚夹热型患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胃泌素是一种重要的消化道激素,具有刺激胃酸分泌和营养胃肠道粘膜等多种生理功能。胃泌素主要由胃窦和十二指肠的G细胞分泌,可释放到胃液和血液中。由于影响血清胃泌素浓度的因素很多,血清胃泌素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组织胃泌素在胃窦粘膜中的含量最高,其所含几种不同分子结构胃泌素的比例比较恒定,所受干扰也小,因此测定胃窦粘  相似文献   

12.
胃肠激素对细胞增生、分化及肿瘤细胞的调控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应用放射免疫法对正常人和胃癌患者的血浆、胃液及粘膜(十二指肠降部、幽门前区和癌变处)进行检测,观察其与胃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研究对象:胃癌组17例,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46±8.2岁,均经胃镜、病理证  相似文献   

13.
脾虚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变化及与脾虚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脾虚患者血浆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脾虚证与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68例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四君子汤治疗)和对照组,每组34例.采用免疫分析技术测定两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三烯C4(LTC4)的含量.并与34例健康献血员(正常对照组)对照.结果:试验第30天,脾虚证对照组血浆PAF、LTC4的含量比四君子汤治疗组含量明显高,血浆TGF-β1的含量比四君子汤治疗组的含量明显低.经过四君子汤治疗后,脾虚患者TGF-β1、PAF、LTC4的含量恢复正常.结论:TGF-β1、PAF、LTC4与脾虚证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胆汁返流(BR)的发生机理,本文研究了BR性胃炎患者胃、十二指肠(D)粘膜胃肠激素(GH)的含量及其意义。结果表明,胃粘膜生长抑素(SS)(P<0.025),血管活性肠肽(VIP)(P<0.001)含量明显减少,胃动素(MT)、血管加压素(AVP)含量亦降低;脑啡呔(ME)(P<0.025)、β—内啡呔(β—EP)(P<0.001)含量显著增加。D粘膜SS(P<0.005)、(β—EP)(P<0.001)、VIP(P<0.001)含量著减少;MT(P<0.05)、AVP(P<0.025)显著增加。胃粘膜病变程度与ME(P<0.05)和VIP(P<0.025)含量呈正相关,与β—EP及MT呈负相关。提示粘膜GH参与胃、幽门和D运动的调节及B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对2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2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及20例正常人的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F_4)含量进行测定,并观察运动试验对部分冠心病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浆β-TG和PF_4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MI和UA患者的血浆β-TG和PF_4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其中AMI患者的β-TG还显著高于UA患者,在运动试验前、后血浆β-TG和PF_4含量无显著差异。提示冠心病患者在急性心肌缺血发作时,血小板释放反应增加,活性增强,其发生机理与血栓形成关系密切,此可为冠心病患者临床应用抗血小板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脾虚证大鼠组织和血浆中SS,CCK,Mot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目的 探讨胃肠激素在脾虚证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实验性脾虚证大鼠不同造模时间(7d,14d)胃窦、十二指肠、空肠、下丘脑及血浆中胃动素(Mot)、生长抑素(SS)、缩胆囊素(CCK)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和四君子汤预防组比较。结果 脾虚早期(7 d)SS在血浆、下丘脑中含量升高(106.5±13.9和143.1±8.5 vs 85.2±4.3和136.9±40.9)(p  相似文献   

17.
既往认为十二指肠溃疡性疼痛是因溃疡的十二指肠粘膜接触胃酸而引起,倘若如此,疼痛应与十二指肠内酸度有关。十二指肠内pH不单取决于进入其内的胃液的pH,而且有赖于胃、十二指肠排空率及进入其内的碱性液分泌率。研究提示胃内pH与十二指肠内pH之间并无关联。十二指肠溃疡性疼痛与胃内低pH的关系是临床经典提法,但问题是胃窦部酸浓度要达到何种程度才会使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产生疼痛。  相似文献   

18.
内皮素与胃溃疡发病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扬  张兰 《山东医药》1996,36(6):1-2
采用放免法测定了13例胃溃疡、21例浅表性胃炎、7例缩性胃炎患者和9例正常人的血浆、胃液和胃粘膜组织的内皮素含量。结果表明,胃溃疡患者的胃粘膜组织和胃液ET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患者。  相似文献   

19.
胃康复对脾虚证胃粘膜癌前病变上皮细胞核及线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胃康复冲剂对胃粘膜上皮细胞核、线粒体Zn、Cu和DNA含量的影响。方法:应用胃康复冲剂治疗61例脾虚证胃粘膜肠上皮化生(IM)和不典型增生(ATP)患者,治疗前后均作胃镜检查,取胃窦部粘膜测定细胞核与线粒体的微量元素及细胞核DNA含量。结果:4组脾虚证和4组IM亚型,在治疗前胃粘膜上皮细胞核Zn、Cu和DNA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高,而线粒体Zn、Cu水平则较健康对照组低(P〈0.05~0.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胃窦粘膜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P-物质(SP)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结果表明:胃窦粘膜SS含量在胃溃疡组低于其余各组(P均〈0.05),而在胃癌时则显著增高(P〈0.001);SP浓度在十二指肠溃疡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均〈0.05);胃癌患者Gas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S与SP在十二指肠溃时呈明显负相关。提示:胃粘膜中Gas、SS、SP的含量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