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痿独取阳明"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痿独取阳明"首见于<内经>,是<内经>治疗痿证的基本原则.从经络气血及藏象五体学说可见痿证取自阳明的妙用.而从"治痿非独脾胃虚"和"阳明非独补益"两方面分析,又显示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局限.在辨证分型中,痿证除了"虚"和"热"为基本病因引起的证型外,临床上还包括寒湿凝滞导致的证型.  相似文献   

2.
痿证含义 痿证,今又称痿病.<内经>开历代之先河,对痿证进行了专篇讨论.但由于<内经>时期证的概念尚未成熟,书中并未提出"痿证"这一名词,而是将该证统称为痿或痿疾.如:"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素问·痿论>),是以"痿"统称所有痿证;"故痿疾者,取之阳明"(<灵枢·根结>),则是以"痿疾"称之.具体而言,<内经>中的痿证又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  相似文献   

3.
从痿证的病机和治疗两方面,考察痿证与阳明之间的关系.认为痿证经由"阳明虚-宗筋纵-带脉不引"的发病过程,与阳明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取阳明"是治疗痿证的基本思路,但非唯一的治法;阳明究竟该补该泻,仍需要视具体病情而定.因此,"治痿独取阳明",是大法,而非定法;"独取",是言其重,而非言其孤.  相似文献   

4.
痿证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也是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已经对痿证进行了论述,《针灸甲乙经》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深化了对痿证的认识,提出了痿证的针灸治疗方法。本文从痿证的病因及其发病机理、治疗原则、针灸治法阐述了痿证。  相似文献   

5.
《内经》是最早对痿证进行系统论述的医籍,《素问·痿论》篇对痿证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指出痿证的病因,或因情志太过,或因外感湿热,或因房劳过度,或因感热劳倦,致使五藏有热,津液耗伤,五藏受累而成.尤其是篇中提出的“治痿独取阳明”成为后世临床治疗痿证的重要指导原则,并为历代医家辨痿治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却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所以对《内经》中“治痿独取阳明”本意的探讨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6.
李中梓论治痿证法宗《黄帝内经》《难经》,下启诸家,在张仲景、李东垣、朱丹溪等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与补充,临证尤为重视辨证论治,不妄投成方,注重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针对痿证虚损的性质,以温补为善,多用温药补阳,并注重先后天之本脾肾的顾护.此外,李中梓论治痿证以初法攻伐、中法既济、末法宽补三法分阶段论治,通过标...  相似文献   

7.
从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对"治痿独取阳明"的立论依据加以分析阐释,并就其内涵进行讨论,以期指导痿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内经》痿证含义有二,一为不用,二为不荣,可分为五体痿、风痿、痿厥等。现代临床对痿证的认识有近于《内经》者,亦有异于《内经》者。《内经》中痿证的名称有的沿用至今,但已赋予新的含义,有的被局限或扩展了其内涵和外延。其病名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以发挥痿证的中医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9.
孟毅 《光明中医》2009,24(10):1964-1965
痿证是指肌肤枯萎、筋骨关节弛缓、痿弱不用的一类病证.<黄帝内经>中既有专论痿证的篇章,亦有散在的论述,对痿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等作了详细的论述.痿证的发生,或因外感,或由内伤;痿证的治疗,<灵枢·根结>提出"取之阳明",<素问·痿论>更强调"独取阳明"和"各补其荥而通其俞",<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载有"脾病而四肢不用"之说,<内经>句句金石之言,皆昭示痿证治疗当从脾胃着眼.  相似文献   

10.
高嘉骏  申秀云 《光明中医》2012,(9):1723-1725
据《黄帝内经》所述,膜原是指人体内相互联系且广泛分布于躯体、脏腑、分肉、胸腹、腠理及其空隙"肓"中的筋膜状组织,膜原与脏腑的关系甚为密切。明.张介宾于《类经.疾病类.痿证》曰:"凡筋膜所在之处,脉络必分,血气必繁,故谓之膜原,亦谓之脂膜"。后世医家则认为膜原是三焦之关隘,为邪气入  相似文献   

11.
丹溪四书"痛风"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朱丹溪的《格致余论》、《丹溪手镜》、《丹溪心法》、《丹溪摘玄》四书中的"痛风"内容进行收集、整理、考证、分析,由此形成一套较完整的朱丹溪痛风学说.  相似文献   

12.
《难经》脉之"轻重" "浮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难经>中自一难至二十难,对脉诊方法的发挥颇有成就,其中对于脉之"轻重"、"浮沉"论述甚详,为后世脉诊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仅就浮沉诊法,平脉、病脉之浮沉及后世发挥等有关内容阐述如下: 1 以轻重知浮沉 <难经*五难>提出:"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难经评注>曰:"脉有轻重,诊脉下指之轻重非言脉之轻重."可见,这里的"轻重"所指的是切脉指力的不同,也即诊脉的指法之一.而"浮沉"指的是脉搏呈现部位深浅的不同,是对脉位的概括,如十八难说:"浮者,脉在肉上行."又如四难所说:"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等,都说明了这一点.那么究竟"轻重"、"浮沉"关系如何呢?根据上述内容,参与四难所云:"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可以认为,所谓"浮",其指力包括"三菽之重"和"六菽之重";而"沉"的指力即应包括"十二菽之重"及"按之至骨"2种;所谓"脉在中"者指的是"九菽之重".因此,"轻重"是探求"浮沉"的方法,"浮沉"是"轻重"的诊察结果.可以看出,<难经>中浮、沉是相对概念,实际上概括了5种不同深浅脉位的脉象.  相似文献   

13.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历代医家多有阐发,吴谦认为"火郁"则应"发之".发者,发扬、散解之义.凡火郁之病,为寒束也,宜以辛温散之,以辛甘扬之,以辛凉解之,以辛苦散之,但使火气发扬解散,皆治火郁之法.凡是使用轻清芳香、辛散疏利的药物,以宣发肌表,透达募原,通利二便,调和气血,使郁而内伏之火热,由里达表,驱之外出,皆属"火郁发之"之法.火为热之极,温为热之渐,性质相近,治从其类,"火郁发之"乃中医学温热病重要治疗法则之一.现将我们对其理解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4.
历代对<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众多.笔者从如何"养"的角度出发,梳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系统理论,提出春夏要利于生长之气,秋冬要利于收藏之气.如何"利于",具体的方法很多,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5.
朱丹溪力辟时医"风痿混同"之弊,从内伤角度论治痿证.在《黄帝内经》 痿证责于肺热的基础上补充了脾肾二脏致痿,并结合其"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养阴学说,着重发挥肾水不济二火的病机,在"治痿独取阳明"的基础治法上根据《难经》"实则泄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提出泻南补北治疗大法治疗痿证,灵活运用黄柏、苍术的经典药对清热燥...  相似文献   

16.
敦煌医书中编号为S.6168及S.6262的<灸法图>,编号为P.2675的<新集备急灸经>是唐代写绘带有穴位图谱的两部灸疗专著.其中所列穴位名称各具特色,更有一些在历代针灸书籍中从未出现的穴位名,而"脚五舟"即属于其一.  相似文献   

17.
肌无力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骨骼肌力量下降,中医属于"痿证"范畴,本文以重症肌无力为代表,分析重症肌无力研究进展,讨论"痿证"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8.
易敏 《西部中医药》2011,24(11):46-47
通过对后世医家把"迎随"发挥成具体的"针向迎随""子母迎随""候时迎随"等补泻法的探讨,追溯<黄帝内经>"迎随"之本义,提出"迎随"就是补泻的代名词,以期为针刺手法理论的研究和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对痿证的认识,奠定了痿证论治的理论基础。近代医家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对痿证的认识独到,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对《黄帝内经》理论有所继承,而且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予以发挥。主要体现在以"肢体痿废"之名阐释痿证、立风寒痰涎三端致痿之说、从胸中大气论治痿证、衷中参西以论痿4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太冲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冲脉"一词源于<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文中"太冲脉"究指为何?颇值探思.唐·王冰注为肾脉与冲脉合而盛大;清·高士宗认为指任脉合少阴脉.而近代医家多释为冲脉.按<素问·阴阳离合论>文:"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广明,后曰太冲,太冲之地,名曰少阴."显然太冲脉含足少阴经之义已为不争之论.但为何又不直称"少阴脉盛"?.略陈个人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