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性Zn金属配合物对环酯开环聚合的影响。方法以取代吡啶醛、芳香胺和Zn Cl2为原料,合成和表征一系列具有不同位阻和不同电子效应取代基的吡啶亚胺类配合物,并将这些配合物用于催化ε-己内酯聚合,考察该催化剂体系位阻效应和电子效应对ε-己内酯聚合的催化性能影响。结果配体芳环上邻位位阻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很大,位阻小则活性高;间位上的位阻保护了活性中心,使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增加;当间位引入强吸电子基团时,活性显著增加。结论该类催化剂合成简单、成本低廉、热稳定性好,可作为进一步开发聚己内酯的研究基础,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取代苯酚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用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 G(d,p)水平上,分别对20种苯酚类化合物及其自由基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键解离能等性质进行计算比较研究.结果:①所有自由基中C-O键长较分子状态都变短,但其键长与具有真正C=0双键的对苯醌和环己酮相比较又稍长.②由Mulliken原子电荷分析,酚羟基抽氢形成自由基后,羟基氧原子电荷数都减少,同时本位碳上的净电荷数值比抽氢前增加.③由偶极矩数值显示,苯环上取代基分别位于邻位、间位和对位,其偶极矩依次减小;随着对位取代基上氯原子的增多极性减小.④前线轨道组成表明,在抽氢形成自由基后,氧的p-π共轭作用增强,使其自旋电子密度降低,但吸电子基团使氧原子上自旋密度增加.中性分子中当苯环上有供电子的基团时,HOMO和LUMO的能差降低,但相差不大,均比环己醇低,而自由基的能差均比环己酮、对苯醌要低.⑤取代苯酚类化合物抗氧化能力大小直接体现于O-H键强度,当取代基为吸电子基团时,所需解离能大,抗氧化活性相对减弱;相反,当取代基团为供电子基团时其抗氧活性加强.结论:烷烃基类取代物易于抗氧化,卤代烃基或硝基类取代物抗氧化活性差.  相似文献   

3.
为寻找氟喹诺酮羧基等排体的优化方法,基于药效团拼合原理,用功能酰腙链作为培氟沙星C-3羧基等排体均三唑的修饰基团,设计合成了C-3均三唑酰腙硫醚衍生物17个(6a~6q),其结构经元素分析和光谱数据确证,并评价其对SMMC-7721、L1210和HL60 3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增殖抑制活性。初步研究表明,目标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母体化合物;同时,酰腙修饰基芳香环上带吸电子取代基的化合物其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供电子基的活性,尤其是苯环带羧酸基的化合物其活性与对照阿霉素相当,这提示等排体修饰基羧基的存在有利于提高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4.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克环 《安徽医学》2011,32(11):1953-1955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个新型的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从化学结构上可分为4类,由于近年对喹诺酮药物研究越来越深入,所以对喹诺酮药物化学结构进行了修饰,在化学结构中的第1位取代基应为乙基或乙基的生物电子等排体,第3位羧基和第4位的氧为必要基团,第5位被氨基取代,可使活性增加2~4倍,在第6位引入氟原子使协同作用增强了,第7位侧链的引入可扩大抗菌范围,抗菌活性也增强了,  相似文献   

5.
为发现转化抗菌氟喹诺酮到抗肿瘤氟喹诺酮的策略及其构-效关系,用酰腙作为环丙沙星C3羧基的生物电子等排体,合成了12个未见报道的环丙沙星酰腙(3a~3l)目标化合物。结果显示:体外对SMMC-7721、L1210和HL60 3种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显著强于母体,但都低于对照药阿霉素,尤其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活性与阿霉素相当。构效关系表明,取代链苯环带吸电子基团的活性强于供电子基团的活性,酰腙还原产物酰肼取代物的活性消失。结果说明酰腙可作为C-3羧基的等排体,酰腙亚胺双键是抗肿瘤活性所必需的药效团部位。  相似文献   

6.
利用环氧丙醇对介孔二氧化硅SBA 15的表面进行碳羟基修饰,然后以此为引发剂,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分别引发己内酯(CL)及氨基甲酸苄基酯 ε 己内酯(CABCL)单体的开环聚合,成功地制备了杂化材料聚己内酯/SBA 15(PCL/SBA 15)和聚4 氨基甲酸苄基酯己内酯/SBA 15(PCABCL/SBA 15),酸解去除PCABCL/SBA 15的保护基团甲酸苄酯(Cbz)后得到聚氨基己内酯/SBA 15(PACL/SBA 15)。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N2吸附 脱附实验和热重分析(TGA)等手段研究了材料的结构变化、反应时间和空间位阻效应对接枝量的影响等。结果表明:聚合物的修饰未对介孔结构产生影响;PCL的接枝量可以通过聚合反应时间进行控制;对PACL/SBA 15而言,因CABCL中Cbz的位阻效应导致接枝量较小;Zeta电位分析的结果证明聚氨基己内酯的修饰改变了二氧化硅表面的电荷性质。  相似文献   

7.
1,2,3,4-四氢咔唑类衍生物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在盐酸硫胺(VB1)催化作用下,苯肼盐酸盐和环己酮在乙醇中反应,可以简便、高产率地得到四氢咔唑类化合物。将不同基团取代的环己酮和含有吸电子或供电子基团的苯肼用VB1进行底物扩展,大部分目标产物的产率在90%以上,证实在合成四氢咔唑的反应中,VB1是一种温和、高效、环保型的催化剂。对VB1进行回收再利用,催化效率没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白术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抗肿瘤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对S180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得到白术挥发油,常规硅胶柱层析将白术挥发油按极性分成极性大的部分(zbo-2)和极性小的部分(zbo-1),并分离纯化白术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用核磁共振和X-射线衍射法鉴定其结构.并以肿瘤生长抑制率为指标观察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zbo-2、zbo-1对S180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结果 共从白术挥发油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为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Ⅲ.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zbo-2、zbo-1小剂量和zbo-1大剂量对S180荷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均较弱,其中zbo-1大剂量(200 mg/kg)抗肿瘤作用最强,抑瘤率为24.74%.结论 白术内酯Ⅱ为第1次从白术挥发油中分离得到;白术挥发油的抗肿瘤有效成分可能存在于白术挥发油中极性小的部位.  相似文献   

9.
在异辛酸亚锡的催化下,ε己内酯与官能团化ε己内酯单体4氨基甲酸苄基酯ε己内酯(CABCL)开环共聚合成几组含有侧氨基甲酸苄基酯基的ε己内酯/4氨基甲酸苄基酯ε己内酯共聚物poly(CLcoCABCL),并且共聚物与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和1,4丁二醇(1,4BDO)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官能团化的聚氨酯。分别通过核磁共振(1H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它们的分子量及其分布。使用X衍射仪(XRD)、接触角测定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来测定聚氨酯材料的结晶性以及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氨基甲酸苄基酯侧基基团的引入有效地调节了聚氨酯的结晶性,改善了聚氨酯的韧性。  相似文献   

10.
用带双键官能团的2-烯丙氧基乙醇与四丙醇钛酸酯进行酯交换,可合成用于ε-己内酯配位开环聚合的钛化合物引发剂;利用此引发剂,引发ε-己内酯聚合得到了分子链一端为双键的功能化聚己内酯.研究了物料配比和反应温度对聚合转化率和速率的影响,进而在双螺杆挤出机中实施快速本体聚合,合成了带活性双键的功能化聚己内酯.引发剂和聚合物的化学结构由 1H-NMR予以表征,GPC测定的结果表明聚合物的分子量与物料摩尔比相关.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9个新的含有取代吲哚杂环的三碳菁染料,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以及元素分析,确定其分子结构,并给出了染料的电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溶解度数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离两种极性极为相似的寡糖异构体并对一种新的糖基化方法进行初步探索。方法:用乳糖烯叠氮硝化反应产物——葡萄糖型硝酸酯和甘露糖型硝酸酯的混合物作供体进行糖基化反应,选择性地合成甘露糖型衍生物,并分离出葡萄糖型硝酸酯。结果:高收率、高立体选择性地合成了8个甘露糖苷及糖酯,分离出较纯净的葡萄糖型硝酸酯。结论:对于两种极性极为相近的寡糖异构体,可利用二者糖基化能力的差异将二者分开;糖基硝酸酯作供体可提供一条合成2-氨基-2-脱氧寡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唐泽萍 《西部医学》2012,24(10):2000-2002
目的探讨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影响因素,提高手工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和临床输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献血者且献血前72小时内未服用过阿斯匹林类药物,外周血小板计数正常,采血顺畅,采用相同的分离方法(富含血小板血浆法)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观察不同规格的全血,或不同的离心条件,对收集血小板的影响。结果 400ml全血分别在转速22000rpm、2100rpm、2200rpm离心5min,血小板(单位:109/L)分别为(84.0±14.0)、(90.5±10.5)、(97.3±12.0);离心6min,血小板分别为(86.3±11.5)、(121.5±17.7)、(85.0±16.5),经统计学处理2100rpm离心6min结果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其它各组相互比较无显著差异(P〉0.5)。全血量分别为400、300和200ml时分离出的血小板为(1.46±0.28)、(3.53±0.66)、(4.86±0.71);400、300ml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200ml与400、300ml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采用相同的分离法,不同的离心条件、血液规格、对收集血小板均有影响,400毫升的全血,转速为2100rpm,6min,22℃离心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含量最高,收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采用改进的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得了微米尺度表面羧基功能化的超顺磁性复合微球。通过动态光散射粒度仪(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所制备的磁性功能聚合物微球的各项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热失重分析(TGA)、热质联用分析(TGAMS)、拉曼光谱(R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磁性功能聚合物微球的热重曲线特征和热失重测试过程中的组分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在氮气气氛测试条件下,磁性功能聚合物微球在800 °C后仍发生高温再失重,通过分析提出了更为精确的计算微球中磁性物质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修复寻找理想的真皮替代物,以解决自体中厚皮源不足的难题。方法:对23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功能部位行手术切、削痂后分为二组植皮:试验组创面移植脱细胞异体真皮加自体微粒皮(简称复合皮),对照组创面单行自体微粒皮移植。术后观察两组移植皮肤的临床疗效,并采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学变化。结果:术后6周试验组移植的复合皮成活率达87%(20/23),对照组为91.3%(21/2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复诊见复合皮的外观、质地、耐磨性及关节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组织学检查:术后6周见试验组的复合皮融合为一体,角质层连续而成熟,对照组自体表皮轻微增生;术后3~12个月试验组脱细胞异体真皮中胶原纤维粗细基本一致、排列规则,对照组自体真皮中胶原纤维粗细不一、排列不规则。结论: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功能部位进行复合皮移植,可减轻瘢痕增生、改善创面外观及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原发性肝癌的超声造影和增强CT血流灌注特征及滋养血管显示率,探讨超声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21个肝癌病灶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比较病灶超声造影及增强CT的增强模式及滋养血管显示率。结果肝癌超声造影和增强CT不同时期的增强程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和增强CT增强类型(均匀增强与不均匀增强)及增强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45,P=0.5;t=1.64,P=0.12)。肝癌动脉期供血血管的显示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P=0.04),超声造影供血血管显示率高于CT,超声造影供血血管显示率86%(18/21),增强CT供血血管显示率52.3%(11/21)。结论肝癌超声造影与增强CT增强表现一致,可很好地反映肿瘤组织血流灌注特点,超声造影对瘤内供血血管的显示优于增强CT。  相似文献   

17.
66只家兔分为对照组(n=6)和致伤组,致伤组从伤后2h至30d分为10个时相点(每时相n=6)。经LM、TEM、SEM观察气管和肺,伤后6h开始出现各种病变,气管和支气管见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纤毛断裂、脱落、倒伏、粘着,杯状细胞和Clara细胞增多。肺间质水冲,中性粒细胞浸润或聚集于毛细血管内,Ⅱ型肺泡上应及其板层体减少,板层体空泡化等改变,3d时病变最重,7d之后各项病变逐渐减少或减轻。讨论了主要病变的发生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8.
唐泽萍 《西部医学》2012,24(8):1626-1628
目的探讨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影响因素,提高手工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和临床输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献血前72小时内未服用过阿斯匹林类药物的献血者,外周血小板计数正常,采血顺畅,采用相同的分离方法(富含血小板血浆法)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观察不同规格的全血,或不同的离心条件对收集血小板的影响。结果 400ml全血分别在2000、2100和2200rpm,离心5min血小板为(84.0±14)、(90.5±10.5)、(3.89±0.48)109/L,离心6min血小板为(86.3±11.5)、(121.5±17.7)、(85.0±16.5)109/L,经统计学处理2100rpm离心6min结果与其它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其它各组相互比较差异不显著(P〉0.5)。全血量分别为400、300、200ml时分离出的血小板为(1.46±0.28)、(3.53±0.66)、(4.86±0.71)109/L,400、300ml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5),200ml与400、300ml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采用相同的分离法,不同的离心条件、血液规格收集血小板均有影响,400ml的全血,转速为2100rpm/min,6min,22℃离心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含量最高,收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在肝癌切除术中的抗炎效应。方法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体格情况分级Ⅰ~Ⅱ级行肝癌切除术的4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乌司他丁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20例。实施静脉吸入复合全身麻醉诱导插管后,乌司他丁组以乌司他丁10 000 U.kg-1溶于20 mL生理盐水中,生理盐水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于切皮即刻20 min内经外周静脉持续恒速泵入。分别于术前(T1)、术后(T2)、术后6 h(T3)、术后24 h(T4)抽取中心静脉血,分离血清后采用LiquiChip液相蛋白芯片系统检测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组间比较显示,2组T1时IL-6、IL-8、IL-10及TNF-α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同一时间的IL-8、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乌司他丁组的IL-6水平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IL-10水平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显示,2组各时点之间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3、T4时乌司他丁组和生理盐水组的IL-6、IL-8、IL-10水平均高于T1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IL-6、IL-8水平均随时间推移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2、T3、T4时点之间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中存在炎症反应,乌司他丁可抑制血清促炎因子的生成,同时可促进抗炎因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