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频彩超对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政文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8):3869-3870
目的:探讨高频二维彩色多普勒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进行病因分析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进行椎动脉的彩超检查及回顾性分析。结果:6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因椎动脉本身病变引起症状为54例,占84.4%,单侧血管病变为40例,占62.5%,双侧血管病变14例,占21.8%。结论:椎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病因诊断确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及核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检查,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发病机制.方法:对我院3年来收治的39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患者行DSA或MR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39例患者中,单纯前循环血管病变7例(17.9%)、后循环血管病变23例(59.0%)、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狭窄2例(5.1%)、造影未见明显血管结构异常7例(17.9%).结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患者病因复杂,并非完全是由椎基底动脉狭窄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识别轴位MRI-T2W流空信号消失,在评估后循环急性缺血性患者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临床意义。方法:入组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DWI显示为后循环血管供血区域急性梗死患者,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判断椎-基底动脉流空信号是否消失。以CTA为金标准,评估轴位MRI-T2W流空信号消失诊断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准确性。结果:我院神经内科2012年1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8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中,轴位T2加权MRI显示椎-基底动脉流空信号消失20例、正常60例;轴位T2显示流空信号消失20例中,CTA显示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18例(真阳性率90%)、正常2例(假阳性率10%);T2流空信号正常的60例中,CTA显示,重度狭窄或闭塞2例(假阴性率3.3%),正常58例(真阴性率96.7%)。结论:轴位MRI-T2加权像显示椎-基底动脉流空信号消失,在很大程度上可确定其存在重度狭窄或闭塞,为进行迅速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椎-基底动脉压迫引起的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诊断三叉神经痛20例,磁共振诊断椎-基底动脉压迫三叉神经,利用多序列原始数据进行冠矢状位重建,进行多方位观察椎-基底动脉与三叉神经之间的关系。结果 MRI诊断20例责任血管为椎-基底动脉压迫三叉神经痛;MVD术中均发现责任血管为椎-基底动脉,其中右侧椎动脉4例,左侧椎动脉8例,未见双侧同时受压表现。基底动脉6例,基底动脉异常分支2例其中18例患者椎-基底动脉均有扩张4mm,平均(4.9±3)mm,椎-基底动脉颅内段长(29.5±3)mm其中5例合并有颅内腔隙性缺血性改变。结论磁共振技术在显示良好的三叉神经的解剖形态和清晰的显示椎-基底动脉走形及形态变化中有着显著的优势,能显著提高椎-基底动脉压迫三叉神经的检出率,对临床手术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除了弥散加权成像(DW I)病损体积和弥散-灌注失匹配外,有关缺血性卒中早期预后的神经放射学预测因素方面的信息还很有限。本研究旨在确定有助于预测以下3个不同终点早期预后的特定DW I病损形式:不稳定的住院过程、卒中复发和缺血性卒中后90d的神经病学预后不良。方法:对42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DW I资料,患者被分成6组(整个区域的、其他皮质的、小而表浅的、内侧边缘带、小而深的和其他深部梗死),并且记录所有卒中的复发以及90d后的预后情况。结果:DW I病损形式是比DW I病损体积更强和更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CT头颈联合血管成像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中对椎-基底动脉病变及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1至2012年期间的833例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使用双源CT行头颈联合血管成像检查,所得数据行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狭窄程度分析等后处理,判断椎基底动脉情况。结果:833例患者中706例患者存在椎-基底动脉病变及变异,其中最多见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发育不良。结论:双源CT头颈联合血管成像可清楚地显示椎-基底动脉全貌,椎-基底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侧枝循环均显示良好,其对于椎-基底动脉疾病及变异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为微创、简便、安全、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眩晕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椎基底动脉眩晕患者64例,进行颅脑DWI、CTA检查。结果:64例椎基底动脉眩晕患者中20%已发生了脑后循环的梗死;颅脑CTA检查的阳性率为92%。结论:DWI、CTA检查应做为椎基底动脉眩晕患者的常规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分辨磁共振(HRMRI)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以大脑后循环障碍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疑似夹层动脉瘤患者的影像学特征,19例均既行HRMRI检查又行DSA检查。观察HRMRI上椎基底动脉病变处的管腔及管壁结构,观察患者的DSA及MRA的管腔结构。结果DsA及HRMm均诊断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7例,DSA诊断为夹层动脉瘤而HRMRI诊断为非夹层动脉瘤1例,HRMRI诊断为夹层动脉瘤而DSA诊断为非夹层动脉瘤1例,DSA及HRMRI均诊断为非夹层动脉瘤10例。两种检验方法对夹层动脉瘤的检验一致性Kappa值为0.78,P〈0.05。结论高分辨磁共振检查不仅能够为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提供病变处管腔信息,而且可以提供管壁信息,对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夹层致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MRI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ascular wall imaging,HR-VW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本院就诊的基底动脉夹层病例。将后循环区域出现急性梗死或低灌注区患者纳入缺血性卒中组,将MRI平扫后循环区域未见梗死及低灌注区患者纳入正常组。半定量分析其在高分辨血管壁成像的表现。结果 最终纳入正常组11例、缺血卒中组15例,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和缺血卒中组间基底动脉夹层最大长径、管腔狭窄指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壁间血肿厚度、壁间血肿厚度与长度比值、内膜瓣强化程度、是否出现涡流伪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壁间血肿厚度、壁间血肿厚度与长度比值、内膜瓣强化程度、是否出现涡流伪影均与基底动脉夹层患者是否发生缺血卒中呈正相关。结论HR-VWI可有效评估基底动脉夹层特征,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架成形术治疗伴发眩晕的椎-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伴发眩晕的椎-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表现、行支架成形术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随访1年疗效。结果血管狭窄部位:椎动脉起始段24例、颅内段4例,基底动脉5例。Mori A型病变25例、Mori B型病变8例。支架成形术成功率为100%,平均狭窄率从85%(70%~95%)下降到15%(0~20%)。随访1年,33例患者无脑卒中事件发生,眩晕发作消失29例,轻度发作3例,无明显改善1例。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安全、有效,特别对伴发眩晕的患者症状改善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在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结构变化的诊断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确诊为脑梗死的63例患者的MRA影像学资料,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分析,观察颅内动脉的狭窄和闭塞与梗死灶的关系。结果颈内动脉系统梗死5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12例;动脉病变24例,其中大动脉狭窄15例,闭塞4例;小动脉狭窄7例;MRA对59例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与DSA相符,其诊断符合率为93.65%。结论 MRA在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方面安全可靠,对进一步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乔亚男  王默力 《北京医学》2008,30(4):236-238
约1/4的缺血性卒中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导致后循环梗死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向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证据,对后循环梗死作出早期诊断,并进行二级预防,现就椎基底动脉的解剖结构、后循环梗死的血管病因学、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多层螺旋CT动脉血管成像(CTA)对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的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患者中有65例和52例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A检查,并进行分析。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有54例发现动脉斑块,47例出现椎基底动脉狭窄和闭塞;CTA显示有36例发现动脉粥样斑块,48例出现椎基底动脉狭窄和闭塞。部分病人同时存在斑块和血管狭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A对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的病因有明确的诊断意义,两种检查联合应用可以互补不足,可以很好地指导治疗及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脑血管病中心2011年11月~2012年5月收治的42例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70%)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狭窄位于基底动脉17例,颅内椎动脉25例。结果本组41例成功置入支架,1例因支架无法到位而未能完成手术,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7.6%(41/42)。术后30 d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41),其中,卒中率为2.4%(1/4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2.4%(1/41),无死亡病例。对41例手术成功患者临床随访2~8个月,效果良好,无新发卒中及TIA发作病例。结论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何玉清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155-155,158
目的:探讨脑干缺血发作与梗死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常见的多发血管狭窄部位及其预后,以期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6例在临床中发现并经DSA证实为椎-基底动脉病变的患者.分析后循环病变常见的血管狭窄部位、侧支代偿及其与临床表现、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脑干梗死患者12例,均行内科治疗,死亡3例,1例基底动脉主干闭塞,2例基底动脉狭窄,其余患者均残留轻至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4例,9例行支架植入术,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例患者行内科治疗;1例基底动脉中段狭窄患者发展为脑干梗死,最终死亡;2例单侧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及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者仍反复头昏发作;1例基底动脉尖狭窄者出现中脑梗死,面积较小,最终遗留一侧动眼麻痹.结论:单侧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开口处狭窄者及后交通动脉开放者临床症状轻微,预后良好;双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与基底动脉狭窄者临床表现较重,尤其是侧支循环开放不良者,单纯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较差,部分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后循环系统TIA的TCD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勇  孙燕嫦 《河北医学》2008,14(1):66-67
目的:了解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TIA)的TCD表现。方法:用TCD检测76例TIA患者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各分支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等有关血流动力学的数值。结果:76例中有69例(90.79%)TCD异常,主要为椎-基底动脉分支血流动力学异常;1个月TIA发作较频繁(≥3)的患者TCD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发作较少(<3)的患者。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TCD检测结果与临床判断的符合率较高,TCD检查结果可作为评价椎-基底动脉系统分支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的一项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影像学特征、血管内栓塞治疗技巧及结果。方法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30例,其中支架置入术4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26例。结果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表现为“线征”、“串珠征”、“双腔征”等,保留载瘤动脉通畅25例(83.3%),术后脑内出血1例(3.3%),无其他并发症出现,26例(86.7%)获5~34个月随访(平均11.2个月),均恢复良好,全组无死亡。结论治疗策略应根据临床症状、夹层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及其与周围分支的关系而确定,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支架治疗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再出血风险及预后。方法收集23例患者共23枚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对比研究支架植入后破裂和未破裂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及预后情况。结果破裂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共12例,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主要临床表现,未破裂夹层动脉瘤共11例。单纯支架植入10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3例,支架植入均成功。破裂组和未破裂组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8.3%(1/12)和0%(0/11),破裂组出现1例术后24 h内非动脉瘤部位出血。随访的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未破裂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90.9%(10/11),部分闭塞率为9.1%(1/11);破裂组:动脉瘤完全闭塞率为50%(6/12),部分闭塞率为41.7%(5/12),无复发病例。随访过程中均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结论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期术中应用支架不会显著增加围手术期再出血的风险,并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推荐将支架作为破裂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Fabry病为X连锁溶酶体储积异常,是由于α-半乳糖苷酶缺乏导致N-脂酰鞘氨醇三己糖苷大部分堆积在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引起的。椎-基底动脉循环受累所致的脑血管症状,是引起Fabry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报道1匈牙利家族因α-半乳糖苷酶A基因(G LA)新突变引起的Fabry病及该病不同的表现症状。该家族的2例男性患者因血栓致死,诊断为长基底动脉变异。另1女性患者存在椎-基底动脉循环障碍,尸检发现基底动脉重度扩张但无血栓形成。其他3例家庭成员患有基底卒中,M R I显示基底动脉增宽、变长。遗传分析显示α-半乳糖苷酶蛋白氨基酸序列L1…  相似文献   

20.
对94例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椎基底动脉卒中病人进行详细神经症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其他检查的研究,除椎基底动脉卒中以持续性眩晕发生率较高外,在眩晕的性质及其相关的症状方面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本组病人的神经长束征、小脑征及BAEP异常率在颈性眩晕组(CV)、CV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组、VBI组和椎基底动脉卒中组呈递增的排列顺序。本文提出了CV与VBI在临床和电生理检查上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