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PLT)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对41例急性创伤患者大量输血前及输血后第1、3、7天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进行检测,统计分析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指标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输血前相比,输血后第1天患者PT、APTT时间明显延长(P〈0.05),FIB及PLT明显降低俨〈0.05);与输血后第1天相比,第3天PT、AMT时间明显缩短(P〈0.05),PLT与输血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输血前相比,输血后第7天患者PT、APTT、FIB、PLT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量输血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紊乱,应根据临床需要及实验室检查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大量输血带来的不良后果,提高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量输血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6例需要输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需要大量输血严重创伤患者(治疗组)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平均年龄35岁;创伤严重度评分( ISS评分)平均为21乔.38分。对照组13例为需要少量输血创伤患者,其中男8例,女5例;平均年龄36岁;ISS评分平均为16.00分。对患者输血前与输血后第1、3、5天凝血四项[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凝血酶时间( TT)、纤维蛋白原( FIB)]及血红蛋白浓度( HGB)、血小板计数( PLT)等项目进行检测,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大量输血前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及PLT各项数值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大量输血后第1天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显著延长( P <0.05),FIB及PLT较输血前显著降低( P <0.05);大量输血后第3天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数值大幅升高,但血小板数值仍然较低;大量输血后第五天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FIB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小板数值继续升高,凝血功能基本恢复到输血前状态。对照组各时间点之间数值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凝血功能各项指标发生较大变化,应即时监测,避免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危及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3.
喻昌利  张志芬  王任利 《河北医药》2011,33(20):3094-3095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ECOPD患者48例,根据肺功能分级分为中度组和重度组。对48例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纤维蛋白原、血常规及血气分析检测并进行分析。结果重度组FIB、PCO2、PO2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FIB、PCO2、PO2、WB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纤维蛋白原治疗前后相关关系最强(r=0.863,P〈0.05)。治疗前FIB与PC02呈明显正相关(P〈0.05),与PO2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COPD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不同,重度组高于中度组。FIB可作为COPD急性加重期炎症反应及病情监测的指标之一。AECOPD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与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4.
朱伟  徐义国  桂煜 《中国药业》2013,22(4):28-30
目的探讨麻醉诱导期不同容量管理方法对胸外科老年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择期全身麻醉胸外科肺叶切除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在麻醉诱导期,两组输入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A组在麻醉诱导开始第1小时内以10 mL/(kg.h)速率输入,第2小时内以5 mL/(kg.h)速率输入;B组在麻醉诱导开始第1小时内以20 mL/(kg.h)速率输入,第2小时内以10 mL/(kg.h)速率输入。测定诱导前、诱导后10 min、输液30 min、输液60 min及术后1 d时血压、心率、尿量;于诱导前和输液60 min测定静脉血红蛋白(Hb)含量、血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聚集功能(PAG)、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结果与诱导前比较,两组输液60 min时心率加快,Hb,HCT,PLT下降,APTT延长,FIB升高,输液后个时间点尿量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诱导前比较,输液60 min时B组PLT降低,APTT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容量管理方法均能满足手术需要,但A组在麻醉诱导期对胸外科老年患者凝血功能影响小。  相似文献   

5.
薛文娟 《北方药学》2014,(11):40-41
目的:观察龙血竭治疗对SLE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67例SLE患者按简单随机方法分成治疗组(龙血竭+强的松+硫唑嘌呤)37例和对照组(强的松+硫唑嘌呤)30例,干预治疗30d。于治疗前后记录病情积分,检测白细胞、血红蛋白、血沉、血小板、纤维蛋白原、C3、C4、ds-DNA等。所有数据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后两组内SLEDA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内ESR、PL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与HG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内C3、C4、ds-DNA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血竭配合西医常规治疗可明显提高SLE临床疗效,改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辅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35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7例给予泼尼松及降脂、降压、利尿等治疗,不使用肝素类抗凝药物。治疗组1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监测24h尿蛋白定量(24hPRO)、血浆白蛋白(ALB)、纤维蛋白原(FIB)、血肌酐(Scr)、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PLT),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ALB及24hPRO均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FIB水平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可改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高凝状态,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生儿凝血功能随胎龄日龄的变化,探讨其对出血倾向评估及干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本院出生的早产儿100例及足月儿48例出生24 h、48 h、72 h测凝血功能(PT、APTT、TT、FIB)及血小板(PLT),记录出血表现,予VitK1及止血敏预防,评估后必要时输血(指血浆或冷沉淀)。结果早产儿的PT、APTT、TT较足月儿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异常:生后24 h早产儿、足月儿各占94%、67%,生后72 h各占33%、31%。结论新生儿凝血功能随胎龄、日龄增长而逐渐完善,血清APTT≥45 s为评估出血阳性阈值会造成假阳性,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数目及凝血功能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比较92例重症肺炎患儿与70例非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数目(PLT)以及凝血功能组合包括凝血酶原时间(胛)、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检测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重症组与非重症组比较,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Tr和DDI升高,FIB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重症肺炎患儿易出现凝血功能障碍,检测肺炎患儿凝血功能可尽早判定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大量输血时血浆与红细胞输注比例对严重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35例严重创伤需大量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24 h内输入血浆和红细胞的比例分为低比例组(65例,血浆:红细胞=1∶2~1∶1)和高比例组(70例,血浆:红细胞>1:1)。比较两组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指标[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入院24 h内输血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输血前,两组患者的Hb、HCT、PLT、PT、APT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 h后,两组患者Hb、HCT、PLT、PT、APTT、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24 h后,低比例组和高比例组的Hb、HCT、PT、APTT水平与本组输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前,低比例组PLT、FIB分别为(167.63±99.60)×109/L、(1.72±1.05)g/L,高比例组分别为(142.27±9...  相似文献   

10.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小板及凝血指标的观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小板及凝血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全自动血凝仪和血液分析仪,检测了正常非妊娠孕妇(对照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观察组)各32例的下述指标,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小板(PLT)。结果:观察组的PT、APTT较对照组均缩短,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而观察组的T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血小板及凝血三项指标可作为判定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重要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氨甲环酸对高危妊娠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4月广东省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产科收治的96例高危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术前采用10 mg/kg生理盐水,观察组术前采用10 mg/kg氨甲环酸,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出现比例、不良反应以及分娩前后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催产素应用量低于对照组,宫底下降速度高于对照组,宫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恶露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产后2 h及24 h出血量与产后出血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娩后24 h,观察组的Hb、FIB、PLT、HCT水平高于对照组,APTT及PT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予以高危妊娠孕妇氨甲环酸能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凝血三项指标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26例NSCLC患者采用全自动血球分析仪,以电阻抗射频和细胞化学法测定血小板(PLT);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分别以磁珠法和免疫比浊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结果 126例患者中114例出现凝血功能异常,2例发生深静脉血栓;Ⅱ~Ⅳ期患者较Ⅰ期患者PLT、DD水平显著升高,转移组患者较无转移组患者FIB、DD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鳞癌、腺癌两组相关指标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CLC患者FIB、DD水平与肿瘤分期、有无转移相关联。若能预防性抗凝治疗,预防血栓形成,对改善预后或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裴群  胡波 《安徽医药》2009,13(12):1509-1510
目的探讨各型NS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参数、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NS患儿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肾炎型和单纯型NS患儿相比,血小板计数(BPC)、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大血小板比率(P-LCR)明显升高,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IgG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IgA、IgM,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FIB,BPC,P-LCR,PDW,IgG的监测对NS患儿体内高凝状态的判断,临床分型用药的指导及病情的推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窒息复苏后早期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0例不同窒息程度足月新生儿早期的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足月窒息新生儿早期血小板计数改变不明显(P〉0.05),而凝血酶原时间、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窒息程度越严重,纤维蛋白原下降及D-二聚体升高更明显。结论窒息新生儿早期可出现凝血功能的改变,对窒息新生儿进行早期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镇痛和血液稀释对兔耳再植后凝血及儿茶酚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前镇痛联合血液稀释对兔耳再植后凝血及儿茶酚胺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家兔40只,随机分为4组:A(空白对照)组,B(镇痛)组,C(稀释)组,D(镇痛联合稀释)组。动态监测手术前后血儿茶酚胺、术后凝血指标及再植成活率。结果A、C(非镇痛组)手术后儿茶酚胺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稀释组)较A、B(非稀释组)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有所降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酯原时间(APTT)均有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植成活率D〉B〉C〉A。结论镇痛联合血液稀释在降低应激和逆转血液高凝状态,改善再植肢体血液循环方面,比单独各自应用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剂量抑肽酶应用于脑外科手术对患者血液保护作用。方法选择颅脑外科手术126例,将其分为三组:A组为小剂量抑肽酶组,B组为大剂量抑肽酶组,C组为对照组,观察血液保护作用。结果 A组、B组较C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引流量以及术中及术后24h输血量明显减少(P〈0.05);3组术前凝血功能的检查(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与C组术后凝血功能的检查指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抑肽酶对脑外科手术患者的血液保护作用明显,使围术期出血及异体输血减少,小剂量抑肽酶与大剂量抑肽酶同样有效。但小剂量更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骨伤患者大量输血,研究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患者输血前后APTT、PT、TT、FIB、DD水平及HGB、Hct和PLT进行测定比较。结果输血后血HGB、Hct较输血前均上升,而PLT下降,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APTT、PT、DD值较输血前均增加,而FIB值减少,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量输血是抢救骨外伤大出血生命的重要手段,但要注意在输血的同时监测凝血指标,必要时补充血小板和新鲜冰冻血浆,防止凝血功能障碍,防止DIC发生。  相似文献   

18.
检测血小板参数在妊娠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妊娠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276例临床资料。结果与正常妊娠对照组相比,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PCITP)组,PLT计数减少(P〈0.01),MPV及PDW升高(P〈0.05);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组,PLT计数减少(P〈0.01),MPV、PDW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IH)组,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PDW升高(P〈0.05)。妊娠期肝功能损害组,PLT计数及MPV减少(P〈0.05),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T、MPV、PDW在妊娠期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4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再选24例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化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小板指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3组血浆促血小板生成素(Tpo)水平、网织血小板绝对值(RPC)。结果两组血小板最低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最高值高于对照组,血小板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血小板输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血RPC及Tpo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1、2周后血RPC及Tpo水平与化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化疗1周后血RPC及Tpo水平与化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效果确切,可有效促进生成血小板,降低血小板低下危险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丹参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应用巴曲酶和低分子肝素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FIB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变化(P〈0.05);两组均无明显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巴曲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