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临床效果和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以某院82例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和出现危险因素的原因。结果:住院期间,82例患者中有2例死亡,有41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而其中危险因素则包括高龄、病程较长、术前心功能分级较高、术前非窦性心率、术前作心功能低下、双瓣膜置换术和体外循环时间较长等,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脏瓣膜病实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对患者的影响较大,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临床积极预防并发症,减轻对患者的影响,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是指对瓣膜功能严重受损,有巨大左心室,长期慢性心衰、恶病质的患者而进行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及术后风险较一般心脏瓣膜置换术相对增高。2007年1—12月我院心脏外科共行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171例,重点观察16例。现将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心脏瓣膜病是一种因风湿热反复发作而导致的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以心脏瓣膜置换术为主~([1])。但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而言,该手术的创伤较大,风险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多,而护理质量对患者手术效果及预后影响巨大。因此,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减少术后并发症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预防性护理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以期指导重症心脏瓣膜病围术期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23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分为有室性心律失常(A组,23例)和无室性心律失常(B组,212例),回顾性分析相关临床资料。结果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病程≥15年、心功能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40%、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主动脉阻断时间≥140 min、主动脉瓣置换术和术后24‐h循环不稳定( P<0.01或P<0.05)。结论患者病程、心脏病变严重程度、围术期及术后处理均影响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100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结果患者临床特征主要是传导阻滞、左房扩大、左室肥厚、心功能不全以及心房颤动等。其危险因素为冠心病、高血脂、高血压以及年龄等。结论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在临床发病时会出现诸多临床症状,对这类患者需强化超声检查,并关注到高血压、冠心病以及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查对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评价右心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的45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并比较心脏瓣膜置换术前后患者右心室舒张期末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期末容积(RVESV)、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RVEF)的改变。结果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右心室舒张期末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期末容积(RVESV)和每搏输出量(SV)显著低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射血分数(RVEF)明显高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手术前后心脏功能进行准确评价,并且具有方法可行、操作简单、重复性和准确性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在心脏瓣膜病中发病率为23.9%[1],能够影响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并发左心房附壁血栓易引起动脉栓塞,甚至引起脑栓塞.单纯的药物或电除颤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为了恢复窦性心律,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对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患者在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期行射频消融术配合治疗,获得较好效果.现将我院收治39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治疗术患者的术后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党霞  沙丽  韩花花  弓华  孟小妹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2):124-124,127
回顾2002年1月~2005年12月期间共收治521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其中60岁以上老年患者82例,针对老年人瓣膜病的病程长,瓣膜病变严重,心肺继发改变明显的特点,我们对老年人瓣膜病置换术后进行观察的同时对并发症的发生实施了预见性的护理。减少了并发症,减低了死亡率,对老年人瓣膜置换术后顺利康复起到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罗艳  詹亚琨  梁利民  徐昌民 《江西医药》2014,(11):1182-1184,1199
目的:分析12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前后肺淤血X线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2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X线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62例二尖瓣置换病例和64例联合瓣膜置换病例(二尖瓣置换+主动脉瓣置换),按术后复查的X线表现分成2组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所得χ2值为6.13, P<0.05。结果表明,两组患者肺淤血愈合率不相同,单纯二尖瓣病变患者术后肺淤血愈合率高于联合瓣膜病变患者术后肺淤血愈合率。结论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半个月,单纯二尖瓣病变术后肺淤血有明显改变。部分患者肺淤血未减轻主要考虑为术前病史长,心功能差,以及早期并发症的影响,还有远期遗留左心房增大、肺动脉高压、风湿活动、服药不规律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术后住院死亡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死亡与否分成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住院期间死亡32例,病死率是13.6%,主要死亡原因分别是多器官功能衰竭,术后低心排,恶性心律失常。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示年龄≥65岁、病史≥15年、心功能(NYHA)Ⅳ级、心胸比例≥0.7、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4、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24h酸中毒是术后住院期间死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治疗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患者的病程、心脏基础病变的严重程度、围术期的处理可以影响术后死亡的发生;早期手术、积极的术前准备、缩短体外循环(CPB)时间、维持术后特别是24h内酸碱平衡是预防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后早期死亡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心脏瓣膜病的术后护理方法及效果,为以后提高治疗效果和改进工作方法提供经验。方法河南省胸科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住院并实施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75例,均采用浅低温麻醉、体外循环下胸部正中切口手术,并采取针对性特色护理,观测术后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结果 175例患者出院前死亡7例,其中5例心脏停搏死亡,2例肺部感染后死亡,168例心功能有好转并出院。出院后随访146例,死亡10例,其中2例为急性肺梗死,8例与心脏病无关,其余136例心功能有好转,心功能Ⅰ-Ⅱ级119例,Ⅲ级17例。结论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虽然手术风险大,但经精细合理的外科手术和细心的特色护理,可取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正>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在广西是最常见的后天获得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是其最主要的治疗方法[1]。尽管瓣膜置换术可使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寿命明显延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应引起重视[2]。其中消化道并发症是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这主要与体外循环时间过长、术后大量使用抗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156例急性风湿热患者平均10年的远期追访结果。观察到并发心脏炎的发病率还相当高,但心脏炎重度明显减轻,病死率明显下降,复发率及后遗风湿性心瓣膜病发生率亦有明显减少。对影响后遗心脏瓣膜病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药实践》2017,(7):553-555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5年10月接受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40例,根据患者预后恢复情况分为两组,预后良好组17例,预后不良组23例。采用电话随访的方式监测患者出院后恢复情况,分析影响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影响急性肺栓塞远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既往急性肺栓塞病史、自发性肺血栓栓塞症及合并下肢深静脉栓塞,且预后不良组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并发动脉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用药依从性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既往急性肺栓塞病史、自发性肺血栓栓塞症及合并下肢深静脉栓塞是影响急性肺栓塞患者远期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麻醉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病变严重、病程长、心脏代偿性扩大,心功能受损严重,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肺及体循环淤血、心律失常等。本文就我院120例瓣膜置换术的麻醉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非瓣膜病性房颤(NVAF)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36例合并NVAF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F组)与684例不合并AF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NAF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AF组有以下特点:①年龄偏大。②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低。③神经系统损害较严重。④颈内动脉闭塞常见。⑤预后差,死亡率高。结论 NVAF是引起急性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且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前情况、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处理等对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围术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集216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详细统计围术期发生的并发症,对术前及围术期可能与并发症有关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216例瓣膜置换手术中,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二尖瓣置换组和主动脉瓣置换组。②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二尖瓣与主动脉瓣联合置换,术前心功能Ⅳ级,术中心脏阻断时间≥110min,体外循环时间≥150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过长≥24h等是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双瓣膜置换术,术前心功能差,术中阻断主动脉时间过长,体外循环时间过长,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过长等是影响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围术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心脏瓣膜病是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约占成人心脏病的40%。在我国常见的病因为风湿性心脏病,约占心脏瓣膜病总数的80%左右。目前,国内对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多采用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术或修复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由于人体血液与非正常心内膜表面接触,促使纤维蛋  相似文献   

19.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ICU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玉兰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2413-2414
目的:探讨ICU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提高早期生存率及护理措施重要性.方法:对64例患者术后ICU密切呼吸系统的监护,循环系统的监护,电解质的监测,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结果:本组术后并发低心排3例,术后出血1例,严重心律失常5例,肺不张3例,早期死亡2例.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危重期ICU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二尖瓣分离术,观察组患者给予瓣膜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瓣膜置换术治疗重症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疗效确切,能够有效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促进体外循环,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