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R)-银染方法检测了73例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TCC)患(肿瘤组)、20例非恶性肿瘤泌尿系统其他疾病患(对照组)和21例正常人(正常组)的晨尿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同时做尿脱落细胞学检查。所有手术切除或活检的肿瘤标本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肿瘤组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80.8%(59/73),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学的20.5%(15/73);对照组中有3例尿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正常组尿脱落细胞均无端粒酶活性。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分析发现T2~T4期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Tis~T1期。结论: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有望成为一种灵敏、特异的肿瘤标记物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膀胱肿瘤患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怀对膀胱肿瘤早期诊断及术后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基于PCR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ARP)结合银染的方法,分别对自1998年1月至1999年6月收集的25例膀胱肿瘤组织标本及尿脱落细胞标本,和23例非膀胱肿瘤患尿脱落细胞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25例膀胱肿瘤组织及相应患的自排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4%和80%,而23例非膀胱肿瘤患尿脱落细胞仅一例表达有端粒酶活性,膀胱肿瘤患与非肿瘤患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比较差异有显性(P<0.01),G1,G2,G3期膀胱肿瘤患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71%,70%,100%,G3期阳性率明显高于G1,G2期。结论: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一种无侵入性检查用于膀胱肿瘤的早期筛选诊断和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法检测32例膀胱癌患者尿液及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液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32例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65.6%,14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仅1例端粒酶活性阳性。膀胱癌与非膀胱肿瘤患者的端粒酶活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与膀胱肿瘤的分级、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尿细胞学检查。结论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敏感性较高,可用于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Survivin mRN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同时行尿Survivin mRNA和尿脱落细胞检查,比较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48例患者尿Survivin mRNA检查,阳性45例;尿脱落细胞检查,阳性14例。尿Survivin检查的敏感性高于脱落细胞学(P〈0.01)。结论:尿Survivin mRNA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高,对诊断膀胱肿瘤的价值优于尿脱落细胞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膀胱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端粒酶活性对膀胱肿瘤早期诊断及术后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基于PCR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TRAP)结合银染的方法,分别对自1998年1月至1999年6月收集的25例膀胱肿瘤组织标本及尿脱落细胞标本,和23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25例膀胱肿瘤组织及相应患者的自排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84%和80%,而23例非膀胱肿瘤患者尿脱落细胞仅一例表达有端粒酶活性,膀胱肿瘤患者与非肿瘤患者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表达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G1,G2,G3期膀胱肿瘤患者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71%,70%,100%,G3期阳性率明显高于G1,G2期.结论膀胱肿瘤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一种无侵入性检查用于膀胱肿瘤的早期筛选诊断和术后复发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改良TRAP法测定91例膀胱癌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8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78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94%,其对应的癌旁组织也有14%的检出率,8例膀胱乳头状瘤组织中4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0%,其对应的癌旁组织检出率为12%,端粒酶活性在不同临床病理类型的膀胱肿瘤及癌旁组织中表达无显差异(P>0.05),结论:应用非放射性的银染方法对端粒酶的活性进行检测,图像清晰,简便,安全,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肿瘤鉴别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淑晶  羊文芳  谷海瀛 《中国热带医学》2005,5(7):1438-1439,1462
目的检测胸腹水、脑脊液(CSF)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探讨端粒酶对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TRAP—PCR法对胸腹水和脑脊液脱落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胸腹水及脑积水脑脊液脱落细胞一般不能检出端粒酶活性,而癌性胸腹水或恶性脑膜瘸端粒酶阳性率为86.9%,显著高于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69.5%)。细胞学阳性的标本端粒酶活性均为阳性。结论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敏感性较高,对体液良、恶性肿瘤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端粒酶活性测定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端粒酶活性测定对膀胱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银染色法,对54例膀胱癌组织及尿沉渣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并与对照组及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达89%;尿沉渣的阳性率达81%,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为46%。尿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尤其在肿瘤早期差异更为显著。结论: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而尿沉渣端粒酶活性测定阳性率高、特异性好,且各级膀胱癌之间无明显差异,可以替代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该方法尤其适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尿Survivin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比较检测尿Survivin蛋白、尿核基质蛋白(Nmp22)、尿脱落细胞学检查3种无创方法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4例患者分成2组,BTCC组和对照组,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方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进行测定。结果:尿Survivin蛋白、尿Nmp22、尿脱落细胞学检查诊断BTCC的敏感性分剐为93%、76.74%和27.91%;特异性分剐为95.12%、80.50%和100%。结论:尿Survivin蛋白检测BTC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大于尿Nmp22,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能早期诊断膀胱肿瘤且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的临床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尿中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表达在膀胱上皮肿瘤诊断、术后复发判断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CR ELISA法检测 33例膀胱移行上皮肿瘤患者以及 5例正常对照者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 :33例膀胱上皮细胞肿瘤患者中30例尿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 ,阳性率为 90 .91% ,5例健康对照组检测均为阴性 ,统计学差别极显著 (P <0 .0 1)。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的分期和分级无关联。结论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测定 ,对早期诊断膀胱上皮肿瘤和疗效预后判断是高敏感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镜直视下刷取食管粘膜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RAP-PCR-ELISA法对65例食管粘膜刷落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的分析。结果:食管癌组端粒酶活性(平均A值0.585)明显高于食管炎组(平均A值0.045)。端粒酶在食管癌组的阳性率为88.6%,明显高于食管粘膜脱落细胞涂片的阳性检出率(78.6%)。同时还测得80%的食管粘膜不典型增生者端粒酶活性水平也显著增高。结论:胃镜下直接刷取的食管粘膜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测定可作为诊断食管癌有效而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镜直视下刷取胃粘膜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TRAP -PCR -ELISA法对 5 6例胃镜下活检组织和胃粘膜刷落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结果 :胃癌组端粒酶活性水平 (平均A值0 .745 )明显高于胃炎组 (平均A值 0 .0 6 8)。胃刷落细胞的与活检组织的端粒酶活性水平是相近的。端粒酶在胃癌组的阳性率为 90 % ,明显高于胃刷落细胞涂片的阳性率 (6 6 .7% )与血CEA的阳性率 (5 6 .7% )。同时 75 %的胃粘膜不典型增生者其端粒酶活性水平也显著增高。结论 :测定胃粘膜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可作为诊断胃癌有效而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P16、cyclinD1、P5 3、mdm2蛋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 (TCC)尿脱落细胞中的表达 ,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 2 1例膀胱TCC尿脱落细胞及组织中P16、cyclinD1、P5 3、mdm2蛋白的表达。结果 :膀胱TCC尿脱落细胞中 ,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71.4 % (15 / 2 1) ;cyclinD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2 8.6 % (6 / 2 1) ;P5 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33.3% (7/ 2 1) ;mdm2蛋白阳性表达率为 2 3.8% (5 / 2 1)。对照组P16蛋白表达均为阳性 ,cyclinD1、P5 3、mdm2蛋白表达均为阴性。P16、cyclinD1、P5 3、mdm2基因在尿脱落细胞中异常表达均与相应的组织中表达相吻合。多基因蛋白联合表达肿瘤检出率为 81% (17/ 2 1) ,常规尿细胞学检查肿瘤检出率为19.1% (4/ 2 1)。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 =18.0 8,P <0 .0 0 5 )。结论 :尿脱落细胞的P16、cyclinD1、P5 3、mdm2多基因蛋白联合检测可作为膀胱TCC诊断有意义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 探讨应用Meta分析判定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和膀胱肿瘤的相关性.②方法 采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种模型,合并效应尺度OR,并汇总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价该标志物的效度.③结果 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OR合并为27.15;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OR合并为33.87(95%可信区间为25.87~44.36),将同质的23项研究结果加权合并后,膀胱肿瘤组累积为1238例,对照组累积为1136例,检测此标志物敏感度为0.7649,特异度为0.9067,阳性似然比为8.20,阴性似然比为0.26.④结论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是一种理想的膀胱肿瘤生物学标志物,meta分析结果为将此标志物用于膀胱肿瘤的诊断提供了详实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寻求一种检测微量肿瘤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PCR-ELISA法检测宫颈,尿液,腹水中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宫颈癌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95.24%;尿路上皮性癌尿液脱落细胞者为88.1%,卵巢癌性腹水中脱细胞者为14.3%。  相似文献   

16.
胰管刷检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胰腺癌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管刷检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7例胰腺疾病患者采用ERCP下胰管细胞刷获取标本,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其中21例采用PCR-TRAP-ELISA法测端粒酶活性,并与常规细胞学及血清CEA、CA19-9检查作比较.结果:胰腺癌患者端粒酶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胰腺炎患者,以端粒酶活性D>0.2为阳性界限值,胰腺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77.8%,慢性胰腺炎无1例端粒酶阳性,胰管刷检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和细胞学诊断总符合率为77.8%,端粒酶活性与胰腺癌部位未见明显相关.结论:胰管刷检标本细胞学检查的同时结合端粒酶活性检测是提高胰腺癌诊断水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检测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0例膀胱癌患者、25例良性血尿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尿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0例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阳性例数26例(26/30),25例良性血尿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可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