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种新的肝细胞生长多肽及其临床价值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源性细胞生长因子是一类多肽或蛋白质,我们采用单克隆抗体亲和层析得到一种电泳纯的肝细胞生长多肽。多肽分子量约17500,能耐受酸、碱、热和胰蛋白酶的处理,对肝源性细胞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其促生长活性不为肝素所加强,与其他肝源性生长因子比较明显不同。采用酶标记单抗检测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多肽含量水平,发现重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和急性黄疸型肝炎含量较正常人高,肝昏迷病人尤其突出。此外,重肝病人存活组血清肝细胞生长多肽含量与肿瘤坏死因子含量的比值显著高于死亡组,这可能是肝脏自身对损伤因子作用的反馈调节,其确切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探明。  相似文献   

2.
甲胎蛋白在重型肝炎中改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重型肝炎患者甲种胎儿球蛋白(AFP)的变化.方法38例重型肝炎患者,根据临床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入院后动态观察AFP的改变.用放免法检测血清AFP.结果38例重型肝炎患者的AFP(205.64±289.78)ng/ml,显著高于正常值(8.1ng/ml),P<0.001.存活组22例患者的AFP(225.03±65.16)ng/ml,显著高于正常值,P=0.003.但是,两组间的AFP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3).38例重型肝炎中,6例患者的AFP在700~900 ng/ml之间,10例在100~500 ng/ml之间,其余均高于正常值的2~10倍(尤以存活组较为明显),仅4例在正常值范围之内.结论重型肝炎有强烈的肝细胞再生现象,肝细胞再生能力对患者的预后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内毒素及h-EGF检测与重型病毒性肝炎预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重症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 ,本文检测了 49例重肝患者血清内毒素和人表皮生长因子 (h EGF)含量变化。方法 :分别采用偶氮显色鲎试验方法及ABC ELISA方法测定血清内毒素和h EGF值。结果 :(1 )死亡组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治疗前高于存活组 ,且与对照组比较P <0 .0 5,而h EGF却相反。 (2 )随着病情进展 ,死亡组内毒素水平升高 ,而h EGF水平有所降低 ,存活组则与之相反。 (3)血清内毒素水平越高 ,病死率越高 ;而h EGF水平越高 ,病死率越低。结论 :内毒素及h EGF分别能反映肝细胞坏死及再生情况 ,其动态检测能较好预测重肝发展趋势 ,可用作评判重肝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与其肝损害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贵州省遵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肝炎患者45例及门诊体检者15例.肝炎患者分为急性肝炎组15例,慢性肝炎组16例和重型肝炎组14例;重型肝炎患者又分为好转组4例,死亡组10例.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SCF水平.结果: 重型肝炎患者血清SCF水平明显高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和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03.1±42.8 ng/L vs 2354.9±19.0ng/L,2376.7±16.4 ng/L,2358.4±16.0 ng/L,均P<0.05).重型肝炎患者死亡组血清SCF水平明显高于好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18.1±50.7 ng/L vs 2376.3±11.7 ng/L,P<0.05).血清SCF与肝细胞生长因子有明显正相关(r =0.38,P<0.01).SCF与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呈明显负相关( P<0.01).结论: 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清SCF水平随着肝损害程度加重而明显升高,提示严重肝损害时,肝再生可能需要干细胞的参与.  相似文献   

5.
重型肝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重型肝炎在我国较常见,病死率很高。肝细胞大量坏死及缺乏有效的肝再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介绍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坏死机理、预后相关因素、肝再生障碍原因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重型肝炎血氨检测的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重型肝炎血氨特点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用DRI-CHEM100型血氨分析仪检测40例重型肝炎患者、20例慢性肝炎患者及20名正常人的血清样本中的血氨水平.结果 重型肝炎患者血氨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肝炎患者(P<0.01);慢性肝炎患者血氨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合并肝性脑病的重型肝炎患者血氨水平较无肝性脑病的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氨水平略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愈、好转的重型肝炎患者与死亡、离院的重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氨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氨检测对于诊断重型肝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MARS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26例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ARS人工肝对急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 26例急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每例患者进行MARS人工肝治疗2~3次,每次治疗时间6小时。在每次MARS人工肝治疗前后检测肝肾功能、电解质、PT、血氨及血常规。结果 治疗后血清总胆红素、总胆汁酸明显下降,肝性脑病清醒率为75%,存活率为62%。结论 MARS人工肝治疗急慢性重型肝炎并发症少,可有效地清除体内胆红素、总胆汁酸、血氨、BUN、Cr等毒性物质,有利于肝细胞再生以及为进行肝移植赢得时间。MARS人工肝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各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各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解放军第三○二医院1995—2005年10年间收治的789例各型重型肝炎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①各型重型肝炎的预后不同,各组间差异显著,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预后差异显著;②乙型肝炎仍是各型重型肝炎的最主要病因;③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红素(TBIL),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④急性重型肝炎(急重)、亚急性重型肝炎(亚急重)和慢性重型肝炎(慢重)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78.1%、43.0%和42.5%,急重与后2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急重、亚急重和慢重患者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分别为肝性脑病、腹水。结论①各型重型肝炎包括慢加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的预后不同,慢重和急重、亚急重的病因明显不同;②肝性脑病是急重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明显高于亚急重和慢重,而腹水是亚急重和慢重患者最主要的并发症;③PTA等指标对各型重型肝炎的预后是一个重要的灵敏和特异性指标,在无肝性脑病的患者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红波  陈煜  韩大康  赵军  段钟平  武志明 《肝脏》2008,13(4):284-286
目的 研究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75例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组39例,死亡组36例)28项临床指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影响重型肝炎患者生存的危险因素与生存状态及生存时间的综合性量化关系。结果白细胞、血小板、总胆红素、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透明质酸、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腹水、感染在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模型分析显示,凝血酶原活动度、肝性脑病、感染是影响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963、4.107、0.258,P〈0.05)。结论重型肝炎预后影响因素众多,凝血酶原活动度、肝性脑病和感染为主要危险因素,可望用于重型肝炎的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0.
MARS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MARS人工肝对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对3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在MARS人工肝治疗前后测定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氨及血常规.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肝功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明显下降,肾功能血肌酐和尿素氮清除率显著,肝性脑病清醒率75%,MARS人工肝为顿挫病情、减少并发症、促进肝细胞再生以及进行肝移植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病情程度的脓毒症患者降钙素原(PCT)、抗凝血酶Ⅲ(AT-Ⅲ)及D-二聚体(DD)含量的变化,为临床治疗和评价脓毒症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重症医学科收治患者123例,其中非脓毒症37例,脓毒症患者86例,对入选病例进行PCT、AT-Ⅲ及DD含量检测。结果:脓毒症患者PCT、DD含量显著高于非脓毒症患者(P0.01),随着病情的加重程度而升高;脓毒症患者AT-Ⅲ活性明显降低(P0.01),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逐渐降低。死亡组PCT、DD含量高于存活组(P0.01),AT-Ⅲ活性低于存活组(P0.01)。结论:检测脓毒症患者PCT、AT-Ⅲ及DD对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重型肝炎     
《传染病网络动态》2007,(5):107-125
重症肝病患者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D-聚体和血小板参数测定分析;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及营养干预;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加用大黄煎剂灌肠治疗重型肝炎并发肝性脑病疗效观察;重型肝炎的诊治……  相似文献   

13.
慢性重型肝炎122例的死因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分析慢性重型肝炎的死因从而寻找降低死亡率的方法.方法慢性重型肝炎患者272例,死亡122例,其中男98例,女24例,年龄21~72(平均46)岁;存活150例,其中男126例,女24例,年龄16~74(平均40)岁.应用SPASS和SDAS软件对两组患者病情最重时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红素、总胆固醇、胆碱酯酶)和并发症、死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病情最重时,死亡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活动度(12.5%)显著低于存活组(25.9%,P<0.01),死亡组患者的总胆红素(474.1 μtmol·L-1)显著高于存活组(343.1tmol·L,P<0.05),死亡组患者的总胆固醇(1.1 mmol·L-1)显著低于存活组(1.9 mmol·L,P<0.05),死亡组患者的胆碱酯酶(27.5 μkat·L-1)显著低于存活组(34.8μkat·L-1,P<0.05).除胸水外,死亡组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腹水93.4%、电解质紊乱87.7%、原发性腹膜炎63.1%、肝性脑病80.3%、脑水肿54.1%、上消化道出血45.1%、原发性腹膜炎以外的感染44.3%、肝肾综合征42.6%、脑疝23.8%)都显著高于存活组(腹水75.3%、电解质紊乱53.3%、原发性腹膜炎45.3%、肝性脑病14.7%、脑水肿0、上消化道出血5.3%、原发性腹膜炎以外的感染20.0%、肝肾综合征1.3%、脑疝0,P<0.01).死亡组患者多合并4到9种并发症而存活组则多合并1到3种.死以脑水肿、脑疝、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为主.结论要降低死亡率,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动态监测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和胆碱酯酶值等实验室指标,积极防治各类并发症尤其脑疝、脑水肿、上消化道出血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肝细胞癌患者CD8+T淋巴细胞上PD-1高表达的意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1,PD—1)在HBV相关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CD8+T淋巴细胞上的表达及与疾病状态的关系。方法用流式技术检测58例HBV相关性PHC患者外周血及肝组织中CD8^+T淋巴细胞上PD-1的表达,并与20例HBV相关性肝硬化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相比较。结果HCC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上PD-1的表达明显上调,与肝硬化组及健康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肿瘤区的表达高于非肿瘤区,随着HCC病情的进展而增加。结论PD-1在CD8^+T淋巴细胞上表达具有负性调节CD8^+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作用,其表达水平对HCC病情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重型乙肝患者血清肝细胞生长因子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3H-TdR掺入法,对65例乙肝患者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活性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重型肝组 血清HGF活性显著高于慢活肝组、急黄肝组和正常对照组组。该结果表明,患者HGF活性水平与肝细胞坏死有关,坏死程度越重,患者血清中HGF活性越高,还发现重型乙肝患者HGF活性与肝昏迷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院外晚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服用仑伐替尼治疗的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实现减少因仑伐替尼相关显性肝性脑病而中断或终止仑伐替尼治疗的病例。方法 采用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评价以微信为媒介的闭合阶梯式护理管理院外晚期HCC患者服用仑伐替尼治疗的可接受性效果,以显性肝性脑病中断或终止仑伐替尼治疗为主要终点。结果 阶梯式护理管理组晚期HCC患者服用仑伐替尼12周内肝性脑病的诊断率为60.0%,明显高于家庭管理组的20.0%(P<0.05);经有效护理干预,阶梯式护理管理组持续服用仑伐替尼患者达93.3%,高于家庭管理组的80.0%;尤其因显性肝性脑病终止仑伐替尼治疗的病例患者仅为6.7%,低于家庭护理组的20.0%。结论 阶梯式护理管理院外晚期HCC患者服用仑伐替尼治疗可早期判定肝性脑病,是减少因仑伐替尼相关肝性脑病中断或终止治疗事件,延长晚期HCC患者生存期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为其预后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检测80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清VEGF水平。结果:急、慢性重型肝炎患者VEGF检出率分别为39.09%和81.36%。慢性期恢复率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存活组和死亡组检出率分别高于正常组,存活组恢复期检出率达81.96%(P〈0.01),而死亡组恢复期检出率明显下降达21.05%(P〈0.05)。血清VEGF检测灵敏度为15pg/ml,特异性强,重复性好,板内板间变异系数均〈9.5%。结论:血清VEGF水平检测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反映重型肝炎患者肝细胞再生程度,是临床观察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具有特征性的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18.
促肝细胞生长素预防控制慢性重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促肝细胞生长索(PHGF)治疗重型肝炎的报道已有很多,本文就PHGF在预防重肝倾向型肝炎发展成为重型肝炎,有效地降低慢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等方面的作用及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92年3月~1995年9月共收治慢性重型肝炎33例,较重的慢性活动型肝炎  相似文献   

19.
重型肝炎的治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短期内大量肝细胞坏死 ,黄疸进行性加深 ,凝血功能障碍 ,肝性脑病 ,病情发展迅速、凶险 ,临床预后差 ,病死率高是重型肝炎的共同特征。导致重型肝炎的原因较多 ,我国以肝炎病毒 (尤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 )为多 ,西方国家则以丙型肝炎、各种毒物、药物为主 ,如扑热息痛、毒物等等。发病机理复杂且尚未阐明等原因制约了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目前 ,临床仍然以综合性治疗为主 ,减少肝细胞坏死 ,促使肝细胞再生 ,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 ,清除各种有害的代谢产物 ,补充肝脏制造的各种必须物质 ,加强监护 ,千方百计维持患者生命 ,等待肝脏功能恢复或进…  相似文献   

20.
重型肝炎中肝前体细胞的检测及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重型肝炎中肝前体细胞的某些标志物进行检测以明确其存在并探讨其在不同病理类型肝组织中的分布范围及特点.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别对59例重型肝炎病例肝组织标本表达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白细胞分化抗原34(CD34)、细胞角蛋白19(CK19)、细胞角蛋白18(CK18)、甲胎蛋白(AFP)的情况进行检测.同时,对58例急慢性普通肝炎病例进行检测作为对照. 结果在重型肝炎中存在肝前体细胞,大部分以管状细胞即非典型胆管增殖(ADP)的形式存在,多位于门静脉汇管区、纤维间隔、汇管区或假小叶周边肝实质及炎症灶的周围,可表达c-kit、GST-π、CK19及CK18,而CD34和AFP为阴性;一部分以小肝细胞样细胞的形式存在,可表达c-kit、GST-π及CK18,而CK19、CD34及AFP为阴性.重型肝炎ADP范围明显大于普通肝炎(χ2=63.63,P<0.05),亚急性重型肝炎和慢性重型肝炎病例ADP范围明显大于急性重型肝炎病例. 结论在病毒性肝炎的再生过程中,不同病理类型的特点也不同.普通型肝炎和慢性肝炎轻度主要是以肝细胞的增殖为主,在慢性肝炎中重度有肝前体细胞的参与,而在重型肝炎中,肝细胞的增殖受到损害或抑制,肝脏主要是通过肝干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进行再生.但肝干细胞不是直接分化成成熟的功能细胞,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种或多种过渡细胞.在人重型肝炎中主要是管状细胞,也有一部分是小肝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