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帕金森病与帕金森综合征的西医病名相近,源于二病的症状表现类似,而中医学则将二者统一于"老年颤证"范畴,更是因为中医学命名疾病多依据症状。单从症状判断,易混淆二者,如诊断错误,治疗的准确性则无从谈起。中医学历来重视辨"证",而相对忽略对"病"的辨析。从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来看,中医学在"病"的层面上并未区分二者。但中医学对两病的疗效却毋庸置疑,原因就在其"辨证"的准确性上。21世纪的今天,临床医生完全可以借助实验室检查,辨清两病。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结合西医诊断明确疾病,病证结合,取长补短,采用针对性更强的治疗手段,将能大幅提高综合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运用肝藏象理论辨治帕金森病的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多以"风"为核心而展开,依据中医学的藏象理论,认为帕金森病与肝藏象关系密切。帕金森病证候复杂,证候的演变必然要引起辨治方法的革新,才能够满足辨证论治的需求。在坚持辨病的原则下,从中医学的角度认识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并且根据证候的变化,发挥肝藏象理论的优势,丰富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主要症见静止型震颤、齿轮样或铅管样肌强直 ,以及运动迟缓或减少、姿势性反射障碍。其起病为逐渐缓慢发生 ,并呈进行性加重 ,左旋多巴制剂治疗有效[1] 。西医运用多巴胺替代疗法取得较好疗效 ,但这类制剂具有较大的副反应 ,应用约 4年后其疗效减弱 ,出现开关现象、剂末现象等[2 ] 。而该病的手术治疗有严格适应证、用费高昂的限制 ,且其远期疗效尚待观察[3] 。帕金森病属于中医“颤证”的范畴[4 ] 。近年来 ,临床及试验已经证明中医药对于该病有着良好的疗效。笔者结合临床工作体会对帕金森病的辨治及施护作一探讨。1 辨证施治颤…  相似文献   

4.
外伤用药三期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损伤疾患的三期辨治是指伤后初、中、后三期 ,初期采用消瘀退肿 ,中期采用和营生新 ,接骨续筋 ,后期采用强筋壮骨 ,补养气血之法 ,即“消”、“和”、“补”三法 ,是按照疾病病理发展过程进行辨证的治疗方法 ,高度概括 ,提纲契领 ,是外伤疾病的治疗大法。但是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我们必须抓住辨证施治这一总纲 ,不拘于三法 ,才能药中肯綮 ,如鼓应桴 ,现将其体会介绍如下。1 外伤用药 ,勿忘脏腑经络辨证脏腑是人体生命的主要器官 ,通过气血经络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相互联系 ,使人体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肝主筋 ,肾主骨 ,脾主肌肉 ,肺…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辨治帕金森病验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现代医学对其治疗主要是控制疾病的症状,但效果欠理想。导师宋立群用中医药理论辨治帕金森病取得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6.
阳痿一病,《内经》称之为“阴痿”、“阴器不用”,亦谓“阳事不举”、“宗筋弛纵”。其实,古之阴痿与今之阳痿系指同一病症。《素问·痿论》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大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明代张景岳在其《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7.
李哲  胡瀛宇  雒晓东 《中医杂志》2014,(11):977-979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根据六经厥阴的实质,结合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探讨"以六经厥阴理论为指导,以六经厥阴病理为原则,颤拘阴阳辨治相结合"的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治则治法。  相似文献   

8.
便秘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甚至比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更早出现,会不同程度的对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中医和西医对此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主要以改善症状为主,可以在短时间内缓解症状,但病程较长后则治疗效果不佳.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优势,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可配合有效的外治法.文章旨在探讨帕金森...  相似文献   

9.
李如奎主任医师是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李师从事神经系统疾病医教研工作近50年,尤其对帕金森病有着深入的研究。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三载余,目睹大量患者经李师经验方"止颤汤"加减治疗后,震颤、僵直等运动症状明显  相似文献   

10.
崩漏中医辨治初探王建伟(陕西宝鸡市87444部队721000)笔者通过崩漏患者的诊治体会到,临床辨治本证要在分型论治的基础上,灵活变通,正确运用气分血分之主药,不可偏执一方一药。治疗原则上可分为塞流、澄源、复旧三步,但在临床实践中不可机械地执行或拘泥...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病率将日渐攀升.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中医治疗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涛  李如奎 《陕西中医》2006,27(3):315-317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前景、作用特点及作用点。方法:综合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论: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有以下特点:1有一定改善症状作用,2可减少西药用量,3减轻西药副作用,4增强西药疗效,5延缓病程。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尽快进行中医的标准化研究,2强调综合治疗,3加强专方专药研究,4加强中药制剂改革,5完善中医药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施延庆治疗震颤麻痹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孝文 《中医杂志》2003,44(7):502-502
施延庆主任中医师是全国首批500名学术经验继承的名老中医之一。施老擅长温针疗法,在治疗疑难杂病中独树一帜。历年来施老以温针治疗震颤麻痹症数十例,取得很好的疗效,今介绍于下,供同道参考。1 病因病机震颤麻痹又称帕金森病,是以进行性运动徐缓,肌肉强直及震颤为特征的病症,多发于中老年人,60岁以上的人口中可达1%,是一种较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属中医“颤振”、“痉病”等范畴。施老以中医针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病从脾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帕金森病以往多从肝风论治。但临床观察发现,脾虚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脾位中央,脾虚则五脏俱虚。肾精亏损,脑髓不足,筋脉肢体失主而发为颤震;肝虚血少,阴虚阳亢化风,发为头摇、肢颤;脾虚痰阻、瘀血阻络也是本病发病的基本病机。脾虚贯穿于本病发生发展全过程。以健脾化痰,通络熄风为帕金森病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前景、作用特点及作用点。方法:综合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帕金森病的认识,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论: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有以下特点:1有一定改善症状作用,2可减少西药用量,3减轻西药副作用,4增强西药疗效,5延缓病程。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尽快进行中医的标准化研究,2强调综合治疗,3加强专方专药研究,4加强中药制剂改革,5完善中医药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1 病与证的关系 1986年3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的“中医证候规范学术会议”给中医学的疾病概念作出如下定义:“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正邪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症状和各阶段相适应的证候。”这一定义,不仅对病因学、发病学及疾病特征、规律做了表述,而且也明确了病与证的关系。病与证的关系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为特征的慢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理上以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为其特点。多发于中老年人,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明显,本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针刺疗法配合美多巴治疗帕金森病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晓明 《江西中医药》2007,38(11):49-49
目的:研究提高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病效的有效方法.方法:治疗组50例用针刺疗法配合美多巴治疗,对照组30例仅用美巴多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运动障碍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针灸能提高西药治疗帕金森病运动障碍的疗效,同时能减少西药用量.  相似文献   

19.
滋补肝肾为主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滋补肝肾为主结合西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常规使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滋补肝肾中药。治疗3个月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Webster和UPDR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两组Webster和UPDRS评分治疗后均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治疗组Webster评分显效率为97.5%,对照组为56.3%;治疗组UPDRS评分显效率为75.0%,对照组为6.3%,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滋补肝肾为主结合西药治疗帕金森病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7,(10):2079-2081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密不可分,辨证论治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探究诊治疾病的核心过程,辨病论治是这个过程的初级阶段。辨病论治也必须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进行,与辨证论治结合,与现代微观医学结合,重视疾病动态变化,更具有医学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