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放线菌病的疾病类型以及肺放线菌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放线菌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2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病理诊断、涂片或培养发现放线菌的病例33例的疾病类型,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诊断方法。结果 面颈部疾病22例,胸部病例9例,其中肺放线菌病7例,腹部及其他部位病例各1例,其中定植病例为21例(63.6%),致病病例为12例(36.4%)。在肺放线菌病例中,发现肺放线菌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可表现为咳嗽(29.4%)、咳痰(17.6%)、发热(23.5%)、咯血(17.6%)、胸痛(11.8%)。影像学表现中发现大部分可表现为中心低密度灶(16.7%)和空洞气泡征(20.8%)。诊断方法以组织病理诊断为主(57.1%)。结论 放线菌病可发生在人体的任何部位,其中面颈部、胸部最常见。在肺放线菌病患者中,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胸部CT表现多可出现中心低密度坏死灶,以及典型“空洞-悬浮气泡征”。放线菌培养难度大,诊断大多需要靠组织病理诊断。因此对于怀疑放线菌感染,建议获取组织病理活检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分析胸部结节病患者的临床医学影像征象。方法对我院此次所收治的54例患者进行胸部影像检查,同时对这些患者采用螺旋CT扫描检查。结果其中54例患者都出现了胸部淋巴结肿大情况,其中29例患者出现对称性肺门与纵膈淋巴结肿大,占53.7%;单侧与纵膈淋巴结肿大患者13例,占24.1%;纵膈淋巴结肿大患者12例,占22.2%。其中肺内多发型结节患者为34例,片状融合块阴影患者6例,肺纤维化患者3例,胸膜病变患者1例。发生胸部病变的患者主要有6例,这些患者主要表现为胸膜结节增厚,并且在患者的胸腔内出现积液。结论临床上对胸部结节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能够有效地检测出患者病灶的准确位置,同时其能够作为临床诊断和鉴定的仪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支气管结核性狭窄的螺旋CT表现 ,以提高其临床认识。方法 :回顾13例经手术病理、纤支镜活检证实的支气管结核性狭窄 ,分析其病灶部位、范围、程度及肺内的病灶、淋巴结和胸膜改变等。结果 :13例中23支支气管受累 ,右侧多于左侧 ,支气管壁增厚23支 ,受累的支气管壁长度大于3cm达15支 ,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5例。结论 :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受累支气管壁范围较广是支气管结核性狭窄的主要螺旋CT表现。  相似文献   

4.
刘琳香 《中国实用医药》2012,17(17):187-188
目的 分析成人原发纵膈淋巴结结核的影像表现及误诊原因,提高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纵膈淋巴结结核的影像表现,复习文献,总结误诊原因.结果 5例患者中多发淋巴结肿大4例,单发淋巴结肿大1例,累及右侧纵膈3例,两侧纵膈2例,累及双侧肺门1例,单侧肺门2例,淋巴结大小在1.0~3.5 cm,3例淋巴结融合,CT平扫均表现为等密度,中央有低密度1例,3例行增强扫描,2例表现为环形强化,1例表现为不均匀强化,5例患者肺内均未见明显异常;5例患者,结合CT表现,2例考虑纵膈淋巴结结核,1例考虑转移瘤,1例考虑结节病,1例考虑淋巴瘤.4例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穿刺活检证实,1例经纵隔检查证实.结论 CT平扫对纵膈肿大淋巴结定位较好,增强扫描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才能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5.
洪伟峰 《江西医药》2015,(3):271-272
目的:分析胸部结节病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8个胸部结节病病例的CT表现。结果18个病例均表现为胸部淋巴结肿大,其中纵隔淋巴结肿大的18例,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的17例,单侧肺门淋巴结肿大且无纵隔淋巴结肿大的1例。有12例表现为肺部病变,其中多发结节9例,磨玻璃样影4例,不规则线状影6例。5例并有胸膜病变。结论胸部结节病在CT上有特征性的表现,CT对该病的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淋巴瘤的CT与X线表现,以提高对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 42例肺淋巴瘤均经肺或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或手术证实。常规及薄层CT扫描并摄胸部X线正侧位片作对照检查。结果肺淋巴瘤的影像异常可分为:肿块结节型、实变型、肺炎肺泡型、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血行播散型、心包及胸膜病变型。绝大多数病例有2种或2种以上上述类型的影像表现,同时伴有纵隔肺门的淋巴结肿大。CT对其特征性表现的显示率明显高于X线,尤以薄层CT更佳。结论多发结节伴支气管充气征和支气管周围多发小结节勾画出支气管气像是肺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多种表现的同时出现是肺淋巴瘤的又一特点。CT检查较X线灵敏,可准确显示肺内肺外情况,有助于诊断及分期。  相似文献   

7.
刘宣虹 《江西医药》2012,47(2):168-169
目的探讨cT在胸部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57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胸部淋巴瘤患者的CT资料,回顾性地观察各型的CT表现。结果胸部淋巴瘤按侵犯部位可分为4型:肺门纵隔型(27例)、肺型(15例)、胸膜心包型(7例)、混合型(8例)。其侵犯纵隔和肺门主要表现为不对称性肿大的淋巴结并大多融合成块。侵犯肺组织主要表现为:肺部肿块影、结节空洞影、渗出实变影。侵犯胸膜或心包的主要表现是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较少有明显的胸膜增厚或心包增厚。结论胸部淋巴瘤具有较明显的CT特点,CT在胸部淋巴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谢海燕  李明鉴  王国栋 《中国当代医药》2012,(32):109+111-109,111
目的探讨肺结核合并曲霉菌感染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肺结核合并曲霉菌感染患者的CT表现。结果本组12例患者肺霉菌球发生在右上肺4例,左上肺2例,右下肺5例,左下肺1例。10例为双肺多发随机分布大小不等的斑片及结节影,以双上肺多见。病灶以不规则结节伴周围较淡磨玻璃样渗出影(晕征)为主,12例(100.0%)空洞内软组织结节病灶位置发生变化,结节中心呈点状高密度影10例(83.3%),不规则斑片状渗出性病灶12例(100.0%),内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薄壁空洞性病灶4例(33.3%),胸膜下楔形实变影9例(25.0%),胸膜下病变引起邻近胸膜轻度增厚3例(25.0%)。结论 CT检查可准确显示霉菌球的形态、大小、周围组织关系等,动态显示空腔内霉菌球的位置变化,对霉菌球的诊断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支气管内膜结核的X线、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CT诊断水平,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分析经纤维支气管镜病理活检证实的15例支气管内膜结核的不同CT表现。结果 15例均有支气管不同程度狭窄及管壁增厚,无肿块及反S征;合并肺内结核灶10例,肺不张7例,阻塞性肺炎5例,肺气肿1例。陈旧性结核2例,胸膜增厚粘连2例,胸腔积液1例,纵隔淋巴结增大4例。结论胸部X线表现正常不能排除EBTB,CT检查对支气管内膜结核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能确定支气管内膜结核的部位和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支气管结核的CT表现,探讨支气管结核的影像学特征以及螺旋CT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1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细菌学检查、经皮穿刺活检及手术病理证实的支气管结核病例,着重观察支气管管腔和管壁形态的改变、纵隔淋巴结肿大、钙化及肺内结核情况。分析病变支气管在CT上的形态学改变和肺内病变特点。结果28支病变支气管表现为支气管壁不同程度向心性增厚。41例合并肺内结核,肺内结核病灶多数分布于病变支气管所属肺组织。结论典型BT的CT表现特点:①病变范围广泛、多支受累。②支气管管腔狭窄,管壁增厚、钙化,多不伴肺门肿块。③常伴肺结核。④纵隔或肺门淋巴结可见肿大、钙化、环形强化。支气管结核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在胸部疑难疾病并纵隔淋巴结肿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5年10月-2010年3月在我院胸外科住院的96例胸部疑难疾病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行了电视纵隔镜检查进行活检,获取病理以明确诊断。结果手术经过顺利,无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96例患者均获明确病理诊断,其中,肺腺癌27例,肺鳞癌26例,肺小细胞癌15例,恶性淋巴瘤14例,纵隔淋巴结结核8例,结节病4例,纵隔慢性淋巴结炎2例。结论电视纵隔镜手术创伤小,安全,取材可靠,可作为胸部疑难疾病并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患者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的CT表现与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3例SCLC的CT表现。结果:肺内肿块、肺门与纵隔广泛性淋巴结肿大,而肺不张少见是SCLC的CT表现特点。结论: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扫描是诊断SCLC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尘肺在螺旋CT(SCT)及高分辨率CT(HRCT)的表现,探讨两者的结合应用对提高尘肺诊断的价值。方法:已明确诊断尘肺患者25例均行全肺SCT扫描,然后在主动脉弓顶、气管隆凸、气管分叉下3cm、右膈上2cm重点兴趣区行HRCT检查。观察和比较尘肺在SCT与HRCT的表现。结果:本组25例患者SCT与HRCT能很好显示尘肺结节、大阴影、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肺气肿及合并症:HRCT能清晰显示尘肺结节、肺小叶间隔增厚、各型肺气肿和大阴影等病变的特征。结论:SCT结合HRCT有利于尘肺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表现及诊断。方法对46例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行胸部CT及增强扫描,分析影像表现。结果46例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者,结节病8例,淋巴瘤14例,结核4例,转移性淋巴结癌20例。结论单纯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螺旋CT能较准确地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相丽  陆启芳  郑穗生 《安徽医药》2016,37(2):163-166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MSCT对75例周围型肺癌进行常规扫描,并将所得数据经过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分析各种征象,对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磨玻璃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在腺癌与鳞癌中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瘤体直径、棘突征、深分叶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和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在腺癌和鳞癌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磨玻璃征、毛刺征及胸膜凹陷征与周围型肺癌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具有相关性,可为临床对肺癌的初步定性诊断提供一定的影像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影像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1例常见及少见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各病变的位置、大小、边缘、密度及增强前后CT表现及相关特征。结果:肺硬化性血管瘤CT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或结节,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其中12例可见血管贴边征,5例可见磨玻璃影,3例可见囊变,4例可见钙化。31例均未发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CT平扫显示肺硬化性血管瘤具有常见良性肿瘤特点,部分少见型病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扫描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部隐匿部位肺癌的临床特征,为隐匿性肺癌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40例入选病例均经组织病理学验证,确诊为隐匿型肺癌,查阅所有入选患者的病例档案,并对透视、胸片、CT扫描等影像学特征进行整理和总结,对比分析。结果 7例患者使用CT扫描即检出病变,检出率17.5%;33例患者联合DR胸片和CT检测,其中11例行正位检测检出(27.5%),22例侧位检测检出(55%)。根据不同病变位置的发生率排序,隐匿型肺癌主要发生于后肋膈角和肺门区,数据与其它部位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后肋膈角和肺门区是隐匿型肺癌多发区域,正位胸片检查具有局限性,在不能确认为病灶的情况下可进一步行侧位胸片检查,最好综合应用多种影像学检测手段,以便更加准确的诊断隐匿型肺癌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周晓辉  苑小历 《东南国防医药》2009,11(6):510-511,533
目的通过对32例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DBAC)病例的分析,提高对DBAC及粟粒性肺结核(MPTB)的认识,降低临床误诊率。方法回顾1997年9月-2007年9月曾被误诊为MPTB的32例DBAC的临床及影像特点、误诊情况。结果32例最后确诊为DBAC,男∶女=15∶17。15例吸烟,平均40包/年。胸部X线和肺部CT表现为局部肿块合并双肺弥漫结节影12例; 单纯双肺弥漫分布小结节影20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刷检、冲洗检阳性率达66.7% ;痰脱落细胞学检查阳性率达46.9%;B超或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及淋巴结活检阳性率更高。结论DBAC男女发病相近,患者吸烟较少或不吸烟。临床表现为咳嗽、白色泡沫痰,进行性气促,可有咯血、胸腔积液,锁骨上、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X线胸片及肺部CT有特征性改变,本病的发病率低及部分患者有结核史或结核接触史是造成误诊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的合理清扫方式与范围。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于本院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45例,回顾性分析了其病例资料,分析术前胸部CT和MRI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同时比较系统采样病例胸内各区淋巴结的转移频度,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系统采样与单纯采样术的阳性发现率。结果:患者术前CT诊断和术后病理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结果的一致性进行检验,κ为0.351;MRI诊断一致性检验.κ为0.449,优于CT。距离肺门和肺根部最近的11、10、7、5、4区淋巴结的转移频度最高,距离肺根部较远的9、6、3、2、1区淋巴结的转移频率较低。肺门纵隔淋巴结系统采样40例,阳性发现率为85.0%;单纯采样10例,阳性发现率为6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P〈0.05)。结论:胸部CT和MRI不应作为术前肺癌N分期的唯一检查,应引入进一步的其他诊断技术,以提高对肺门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在肺癌术中应主动清除肺门和纵隔各区淋巴结,特别是围绕肺门或肺根部周围的淋巴结,不能忽略淋巴结转移的现象。系统淋巴结采样术较适合肺癌的根治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并研究其对栓子的显示情况,以提高对PE的诊断水平。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4月接收的127例PE疑似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均行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肺动脉造影、肺部CT平扫、胸部X线平片,比较4种检测方法的诊断结果,并比较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肺部CT平扫、胸部X线平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率。观察、记录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主肺动脉、肺动脉干,叶、段、亚段肺动脉的分支数及栓子的类型、数量显示情况。结果 127例PE疑似患者经肺动脉造影确诊89例,除外38例;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阳性85例,阴性42例(其中假阴性4例);肺部CT平扫阳性69例(其中假阳性16例),阴性58例(其中假阴性36例);胸部X线平片阳性50例(其中假阳性13例),阴性77例(其中假阴性52例)。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准确率均显著高于肺部CT平扫、胸部X线平片(P〈0.05)。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共显示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叶、段、亚段肺动脉3588支,肺动脉栓塞940支,栓塞率为26.2%。各动脉栓塞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段肺动脉(30.0%)〉叶肺动脉(29.4%)〉段肺动脉(26.8%)〉左/右肺动脉(12.2%)〉肺动脉干(8.1%)。栓子类型从大到小依次为:偏心型(497)〉附壁型(155)〉中心型(154)〉完全堵塞型(134)。结论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PE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能清晰地显示栓子的类型和数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