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3.
4.
试论柳宝诒学术思想及治温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宝诒,字谷孙,号冠群。江苏省江阴县人,1841~1902年。据《江阴县志》称:“其为人和厚好学。能文工书,尤长于医,苏常一带,妇孺皆知。”柳氏一生医著颇丰,著有《温热逢源》、《柳宝诒医案》、《柳选四家医案》等医藉。其中《温热逢源》是柳氏成名之作,成书于1900年,全书计3卷。上卷录引中医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中有关温病的原文,并博引各家之注后参以己见,广为注解;中卷引明、清医学名家吴又可、周禹载、张石顽、蒋问斋等论文著述,提出商榷意见,加以辨证;下卷主要就伏气温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法、方药等方面内容,详为论证,其论共计16则,颇具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5.
6.
7.
外感热病统一辨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感热病的辨证有六经,八纲,三焦,卫气管血,脏腑辨证之不同,但在分析其病因病机,归纳证型,确立治则,阐明疾病的传变等方面很大程度上有着内在联系,各种辨证各具特色又彼此互补,旨在说明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渐而甚,病证由实而虚的发展规律。提出以脏腑为基,气血为例,八纲为用,形成任何证型都可以概括的辨证统一体,尝试把热性病分为表证,表里证和里证3期,以指导各种热性病的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10.
试论“治上焦如羽”对小儿外感热病的意义孙钢(江苏省常州中医院213003)关键词小儿外感热病,理论研究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心肺功能处于不完善状态,万密斋倡“肺常不足”、“心常有余”之说,因此,在外感热病中,最易出... 相似文献
11.
外感热病初起辨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感热病是感受外邪而致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其初起是指首发病证的病性、病位尚未出现明显变化 (即未传变 )的阶段。由于外感病是许多疾病的诱因或开端 ,如约 70 %的哮喘急性发作由外感引起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哮喘、肺结核等也常是外感误治、病邪深入、病情恶化的结果 ,有些严重的疾病如间质性肺疾病、心脏病、肾脏病、免疫病、结缔组织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或血液病等的发生也与外感病治疗不当有关。同时 ,一些难治病在合并外感时可能会有转机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外感高热时易于治愈 ,哮喘在外感诱发急性发作时才易于根治 … 相似文献
12.
14.
晚清医家柳宝诒在妇人病的治法及用药上都很有特色,并从以下4个方面加以总结。其一善用清法、透法、养法等温病常见治法治疗妇人疾病;其二首倡疏瘀法治疗妇人寒凝血瘀、热结血瘀、气滞血瘀证等,对血瘀日久者兼用丸药缓攻;其三治妇人病尤重肝脾两脏,不仅运用清肝、泄肝、疏肝、养肝、柔肝等多种方法治肝,而且多从脾和奇经论治带下;其四在中药炮制上有所发挥,常以药制药,引药归经,增加功用和药效且活用炭药。 相似文献
15.
柳宝诒作为一名医家,亦非常重视药物的选材、炮制,其制药细致周到,随症制药,师古而不泥于古,通过炮制以缓减药之劣性,增强药力,提高药效,注重两药配伍,引药归经,顾护阴液,透泄伏邪。柳氏能将药理紧密结合于医理之中,其制药经验对后世的中药临床运用起到了指导、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白庆彬是我院副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经验丰富,擅治外感热病。临证用药立意新颖,明悟理意,通常达变,师古训而不拘一方。笔者随师白老应诊数年,受益匪浅爰将治疗外感热病经验三则整理如下。 1 产后温病案赵某,女,34岁。1984年3月21日初诊。分娩3日,因下午擦浴,入夜突然发热,体温39℃,高热4日不退,曾以生化汤和西药治疗一周,效果不著而转我院请白老诊治。证见发热无汗,体温39℃,少腹疼痛,按之则甚,面赤口苦,唇舌干燥,渴喜多饮,烦躁不安,神志模糊,时有谵语。舌质红,苔黄燥少津,脉洪大兼浮。证属产后虚衰,外感温邪,邪热 相似文献
18.
总结王霞芳教授辨治小儿外感热病临床经验。王师将小儿外感热病分为外感风邪、邪结少阳、阳明实热、湿温热病、暑温热病等证辨证论治,并举案例说明。 相似文献
20.
基于“伏寒化温”学说,通过研究叶天士与柳宝诒主要著作中伏气温病的内容,比较两者对伏气温病的病因、发病、辨证、治法、方药认识的异同。病因方面,两者皆从邪伏少阴说,发病认识存在内外之分;辨证方面,两者均重视伏气温病的鉴别诊断,叶天士从临证角度将伏气温病辨证分型,柳宝诒从寒温统一角度出发,重视六经及兼症;治法方面,两者均重视顾护津液,叶天士治以“清、养”并以清热逐邪为先,柳宝诒治以“清、养、透、托”并强调育阴扶正;在遣方用药上,两者对黄芩汤、伏温中后期的用药及助阳之品的运用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