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Ge-132治疗恶性血液病30例,与同期住院用常规治疗的20例恶性血液病比较。Ge-132治疗后病人的临床表现、周围血象、骨髓象、免疫检查及输血间隔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复习文献,讨论了Ge-132在治疗恶性血液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在实验性自身反应性脑脊髓炎(EAE)致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CAM-1的表达,采用细胞粘附实验研究VCAM-1对淋巴细胞与EAE脑内皮细胞的粘附性的影响,结果:EAE脑内皮细胞有特异的VCAM-1的表达,VCAM-1单抗可抑制淋巴细胞与EAE脑内皮细胞的粘附,结论:VCAM-1是诱导EAE发病的重要粘附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降钙素 ( CT)基因高度甲基化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 ( HPa )消化 DNA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 73例恶性血液病、6例正常人以及 2 4例非恶性血液病的 CT基因的甲基化程度。结果  12 / 14例 ( 85 .7%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 15例 ( 6 0 %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8/ 10例( 80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5 / 15例 ( 33.3% )淋巴瘤、2例 ( 2 / 5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 ( 1/ 2 )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 ( 1/ 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 1例 ( 1/ 9)多发性骨髓瘤的病人出现 CT基因高度甲基化阳性。而 6例正常人和 2 4例非恶性血液病无一例阳性。结论  CT基因高度甲基化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恶性克隆增殖的分子基因标志 ,从而为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微小残留病的监测及疾病的发展预测提供了一种有用手段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游离Fas (sFas)在恶性血液病中的水平及临床意义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了 6 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血清sFas。结果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清sFas质量浓度高于正常人 (P <0 .0 1 ) ,治疗后sFas下降 ,下降的程度与疗效有关 ,但治疗前sFas质量浓度的高低与疗效预测无关。结果提示 :sFas对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及疗效判定有一定意义 ,并可能对其发病机制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降钙素(CT)基因高度甲基化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PaⅡ)消化DNA和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73例恶性血液病、6例正常人以及24例非恶性血液病的CT基因的基化程度。结果 12/14例(85.7%)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9/15例(60%)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8/10例(80%)慢性粒细胞白血病、5/15(33.3%)淋巴瘤、2例(2/5)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1/2)恶性组织细胞病、1例(1/3)慢性淋巴细胞白轿病和1例(1/9)多发性骨髓瘤的病人出现CT基因高度甲基化阳性,而6例正常人和24例非恶性血液病无一例阳性。结论 CT基因高度甲基化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恶性克隆增殖的分子基因标志,从而为恶性血液病的诊断、微小残留病的监测及疾病的发展预测提供了一种有用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短期PICC导管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观察组(37例)开展短期PICC导管在恶性血液病中的使用患者数,对照组(37例)未开展短期PICC导管恶性血液病使用PICC导管患者数,分别对其费用、并发症、患者满意度、患者置管依存性等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短期PICC导管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使用,提高了患者置管依存性,降低了病人置管及维护费用,留置时间短,减少了感染机会;院内留置(疗程结束/出院,一般最长一个月),便于观察和维护,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治疗间歇期不带管,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提升了患者满意度.结论:短期PICC导管在恶性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尤其是治疗间歇期较长的中、后期血液病患者,更有优势,降低了患者置管、维护、交通等费用,减少了感染机会;提高了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随着儿童恶性血液病治疗方法的进步,持续缓解率不断提高,恶性血液病儿童的生存质量问题正被广泛的关注.以往对恶性血液病的临床治疗主要采取化疗、放疗、骨髓移植等力法,而临床心理干预被认为是在上述常规治疗之外的一种非必须的方法.随着社会生物心理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临床心理干预的作用[1].但临床心理干预对儿童恶性血液病生存质量的研究甚少有报告.因此,本研究对恶性血液病儿童在化疗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探讨临床心理干预对恶性血液病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血液病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病毒感染、人们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的蔓延,逐年呈增高趋势,目前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血液病的病因到目前为止尚不完全清楚,但已发现本病的发生可能和以下因素有关:主要是以骨髓造血干细胞受到不良的理化刺激而致.本文从中医、西医对恶性血液病病因的分析和治疗方法的综合来谈中西医结合在恶性血液病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Pin1在恶性血液病细胞和细胞周期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Pin1(肽酰脯胺酰顺反式易构酶)在髓系、淋系10种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不同细胞周期的关系.方法:利用Realtime-PCR检测血液病细胞株的Pin1表达,同时用Thymidine和Nocodazole将细胞阻断在不同的细胞周期,用Realtime-PCR及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Pin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Pin1在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的表达(F=10.508,P<0.01),其在髓系血液病细胞株和淋系恶性血液病细胞株中的表达均较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明显增高(分别为F=13.584,P<0.01;F=5.339,P<0.05).Pin1在G1期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期(F=40.572,P<0.05),S期与M期比较没有明显差异(F=8.309,P>0.05).但在蛋白水平上来看Pin1的变化不明显.结论:Pin1的mRNA在恶性血液病细胞中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细胞周期有关,其中以G1期为最高,S期最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对阿霉素联合环磷酰胺化疗后大鼠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只大鼠根据性别和 体质量进行随机分层分组,对照组和LIPUS组各40只。对照组用阿霉素(2 mg/kg)+环磷酰胺(20 mg/kg)先后腹腔注射,连续给 药4 d;LIPUS组在相同剂量给药后LIPUS连续辐照7 d。于开始给药第0、4、7、9、11、14、18天测定各组大鼠白细胞、红细胞、血 小板计数;于第0、4、11天做骨髓组织病理切片、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qPCR(SCF、ICAM-1、VCAM-1)检测、ELISA检测IL-3和 GM-CSF。结果血常规结果显示,LIPUS组白细胞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骨髓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LIPUS组造血组 织的增加显著(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LIPUS组骨髓细胞凋亡低于对照组(P<0.05),qPCR结果显示LIPUS组ICAM-1 和VCAM-1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LIPUS组IL-3和GM-CS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 论LIPUS可改善阿霉素联合环磷酰胺化疗后的造血损伤,可能是因为其能提升ICAM-1、VCAM-1水平和IL-3、GM-CSF水平 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结肠癌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表达状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取结肠癌组织标本及切缘正常结肠组织标本各50例,结肠息肉标本4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所有标本中V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VCAM-1为细胞膜着色。VCAM-1在结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4%,在手术切缘正常结肠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在结肠息肉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VCAM-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切缘正常结肠组织和结肠息肉,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但正常结肠组织和结肠息肉组织之间VCAM-1的阳性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VCAM-1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但与Dukes分期、组织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结论结肠癌组织中VCAM-1处于过度表达状态,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三羟异黄酮对辐射损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三羟异黄酮(genistein,GEN)对辐射损伤小鼠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的保 护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小鼠辐射前24h给予GEN,6.0Gyγ射线辐射后观察BMSCs的形态变化、成纤维细胞集落 (CFU -F)形成数量、BMSCs层对正常小鼠骨髓细胞(BMCs)的粘附能力以及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 1)、纤维连接素(Fn) 和层粘素(Ln)等细胞粘附分子的变化。结果 GEN处理组辐射后BMSCs虽然形态上与单纯辐射损伤组在光镜下无差异, 但其CFU -F形成数量、对正常BMCs的粘附能力以及VCAM -1、Fn和Ln等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均较单纯辐射损伤组高而且 恢复较快。结论 GEN可减小辐射对小鼠BMSCs的损伤,促进受损BMSCs增殖、粘附功能恢复,改善骨髓造血微环境,有 利于辐射损伤小鼠造血重建,具有辐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兔外周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30只262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体重为2.52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体重为2.53.0kg,随机分三组:银杏叶提取物组(Egb)、G-CSF组、生理盐水组,给药方法为腹腔注射7d,1次/d;给药后23.0kg,随机分三组:银杏叶提取物组(Egb)、G-CSF组、生理盐水组,给药方法为腹腔注射7d,1次/d;给药后28d,采用外周血WBC和MNC计数、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免疫细胞化学等检测各组外周血WBC、MNC、CD34+细胞、CD49d阳性细胞、CFU-GM、CFU-MK、CFU-E的产率及兔骨髓基质细胞中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Egb组给药第7天外周血WBC、MNC数量达到高峰,分别为给药前的3倍和3.5倍;Egb组CD49d阳性细胞、外周血CD34+及骨髓基质细胞的VCAM-1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9.37±3.01)%、(0.63±0.37)%和(48.13±9.84)%,均高于生理盐水组;其中CFU-GM、CFU-MK和CFU-E产率分别为(12.94±3.03)%、(11.49±2.93)%和(24.52±8.62)%,均高于生理盐水组。结论: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兔骨髓造血细胞有一定的增生作用,同时对外周血干细胞有一定的动员作用,这可能与其上调兔骨髓基质细胞和外周血粘附分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患者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E-选择素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测112例患者和6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中胆固醇(TC)、LDL-C、TG、HDL-C、ICAM-1、VCAM-1、Hcy、hs-CRP、E-选择素的水平。结果: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E-选择素、VCAM-1、VCAM-1、Hcy、hs-CR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E-选择素、VCAM-1、VCAM-1、Hcy升高并不明显,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hs-CR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LDL-C与Hcy、E选择素、VCAM-1、ICAM-1、 hs-CRP存在相关关系;HDL-C与Hcy、E选择素、VCAM-1、ICAM-1存在负性相关关系;TG与Hcy、E选择素、VCAM-1、ICAM-1、 hs-CRP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与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相比,高胆固醇血症患者Hcy、E选择素、VCAM-1、ICAM-1、 hs-CR的升高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关系.方法:收集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病例35例,其中PVR A级11例,PVR B级14例,C1级7例,C2级3例.病程≤5周24例,>5周11例.视网膜下液取之于每例患者行视网膜脱离复位放液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视网膜下液中VCAM-1的水平.结果:PVR C级患者视网膜下液VCAM-1的表达高于PVR A级和PVR B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5周的患者视网膜下液VCAM-1的表达高于病程≤5周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CAM-1与PVR的分级和RRD的病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 1α(IL - 1α)、低密度脂蛋白 (LDL)、高密度脂蛋白 (HDL)对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 1(VCAM -1)表达的影响及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意义。方法 :用细胞培养、免疫荧光定量检测技术观察不同分组条件下白细胞介素- 1α、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VCAM - 1表达的影响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IL - 1α组VCAM - 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HDL组VCAM - 1表达显著低于单核细胞粘附状态下对照组 ,而oxLDL组VCAM - 1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单纯培养对照组VCAM - 1表达显著低于单核细胞粘附状态下对照组。结论 :IL - 1、单核细胞粘附可显著增强内皮细胞VCAM - 1表达 ,HDL可显著抑制单核细胞粘附状态下VCAM - 1表达 ,oxLDL对VCAM - 1表达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鼻咽癌组织表达血管粘附分子-1(VCAM-1)与局部浸润淋巴细胞的关系。方法:收集51例鼻咽癌和22例慢性鼻咽炎石蜡标本和临床资料,观察癌巢间淋巴细胞浸润程度,计数癌巢内淋巴细胞数量;用VCAM-1、CD3、CD4、CD8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并判断鼻咽癌表达VCAM-1程度,计数CD3+和CD4+、CD8+T细胞。结果:(1)癌细胞表达VCAM-1的鼻咽癌病例达92.16%。(2)鼻咽癌细胞表达VCAM-1与淋巴结转移与否、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3)鼻咽癌细胞表达VCAM-1与巢间淋巴细胞浸润程度、巢内淋巴细胞数量、CD4+、CD8+T细胞数量均无关(P>0.05)。(4)鼻咽癌细胞轻度表达VCAM-1时组织中CD3+T淋巴细胞明显增多(P=0.009),但不显示强度依赖性作用。结论:(1)VCAM-1在鼻咽癌细胞表达率很高,其表达强度与转移和临床分期无关。(2)鼻咽癌细胞表达VCAM-1与正常细胞表达VCAM-1的生理作用有所不同,不显示明确地吸引淋巴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天然和氧化极低密度脂蛋白(n-VLDL,ox-VLDL)对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达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的影响。方法 将n-VLDL和ox-VLDL作用于培养的HUVEC,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cell ELISA)和单核细胞粘附试验检测VCAM-1蛋白在HUVEC的表达,用原位分子杂交检测VCAM-1 mRNA的表达。结果 正常培养的HUVEC表达VCAM-1,n-VLDL和ox-VLDL促进HUVEC表达VCAM-1,尤以ox-VLDL作用更强。单核细胞粘附试验显示,n-VLDL和ox-VLDL促进单核细胞向HUVEC粘附。结论 天然和氧化极低密度脂蛋白可能通过增强血管内皮细胞表达VCAM-1而促进血液单核细胞粘附于血管壁,从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癌中 ICAM-1和 VCAM-1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在结直肠癌(CRC)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 ICAM-1和 VCAM-1在 CRC 发生、转移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 法)测定78例 CRC 原发病灶及癌旁正常组织、42例结直肠腺瘤组织中ICAM-1和 VCAM-1的表达,用 ELISA 法检测78例 CRC 患者和40例健康者血清 ICAM-1和 VCAM-1的含量。结果CRC 原发病灶组织中 ICAM-1和 V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结直肠腺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CRC 组血清 ICAM-1和 VCAM-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组织中 ICAM-1和 VCAM-1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组织学分型无关(P >0.05),但与淋巴结转移及 Dukes 分期有相关性(P <0.01)。结论 ICAM-1和 VCAM-1在 CRC 原发病灶组织和外周血中均呈高表达,且随着肿瘤浸润转移的发展而增加,其可能对肿瘤的进展、恶性程度的判断及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